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讓IBM起死回生的路.葛斯納、重建波音公司聲譽的CEO詹姆士.麥諾尼、《從A到A+》作者吉姆.柯林斯、新生代管理大師唐納.薩爾、暢銷作家勝間和代……您知道這些人之間有什麼共通點嗎

他們,全都是麥肯錫的畢業生!

這個不論實績或企畫力都堪稱世界最強的企管顧問公司,同時也是許多產官學名人的「母校」。但其實他們的在職時間,平均只有三至五年!

為什麼這些人離開麥肯錫後,能擁有在不同領域活躍的能力?
秘密,就在麥肯錫的新人培訓。

他們都曾在麥肯錫(尤其是日本分公司)自創的「新人培訓課程」中學到獨特的工作術。

但是,這項課程不只是大家印象中的新人培訓而已。

新進人員在培訓課程結束後,馬上就能投身顧問服務的最前線,研究各種議題、磨練「自己找答案的能力」。他們將透過OJT(On the Job Training,實際從工作中所接受的種種訓練),逐漸體會麥肯錫式的工作術。

正因為他們擁有「自己找答案的能力」,所以不管工作年資長短,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展現傑出的能力,而且得到的評價都是:「真不愧是麥肯錫出身的,好強。」

很多人認為麥肯錫的「解決問題技巧」和「邏輯思考」的優異之處在於技術層面,但是空有這些技巧,並無法讓你站在第一線工作。
請大家一定要有一個觀念:我們不能只學習麥肯錫的「技術」,因為包括身而為人所展現的魅力,以及對工作的態度、面對事物的思考方式等等,也都和「麥肯錫式工作術」息息相關。

體驗麥肯錫式思考

在介紹「問題解決技巧」前,先讓大家體驗一下「麥肯錫式思考」。

下面有兩項資訊:
「新產品銷路好。」
「新產品銷路不好。」
請問:哪一項比較重要?

如果大家翻閱自家公司新產品的銷售資料時,滿腦子想的都是「嗯,賣得不錯」或「怎麼賣得這麼差」的話,那就要小心了。因
為,這兩項資訊都沒那麼重要。

用麥肯錫的話來說,它們都遺漏了「然後呢?」和「為什麼?」

新產品的銷路好或不好是既成事實,但是背後一定有造成這個事實的「原因」。了解原因之後,接下來還要擬定對策。

正確的思考方式應該是「銷路好→因為喜愛該產品的年齡層分布較原先預測廣泛→應討論是否增加生產」,或「銷路差→年長族群對該產品的認知度低→必須針對年長族群進行宣傳活動」。

不管哪種情況,都必須根據事實採取應對措施。

至少要思考到這個地步,這些訊息才能稱得上「資訊」,這是我們進麥肯錫之後就不斷被灌輸的觀念。

麥肯錫並不像一般企業一樣,設立事業部門(指各有各的特定職掌或業務)。因為公司的政策是「一體化」,
把全世界所有的分公司都視為同一個組織在營運。所有分公司同仁共同的使命就是「替客戶解決問題」,並提供與顧問費具有同等價值的服務。

所以,即使是進公司不到一年的同仁,我們也要求他必須「比他所負責的客戶更了解該業界與相關業務的情況」。

不過,進公司還不滿一年的新人是無法投身戰場最前線的,因為他還幫不上忙。所以,如同軍隊的新兵訓練,我們有建立一套針對新人所進行的基礎教育,希望藉由課程的訓練,徹底熟悉麥肯錫式「解決問題技巧」。

我甚至認為,若沒有這門訓練課程,就沒有今天的我。

回想我過去從事的各種工作,每當遭遇到困難,都是靠著在麥肯錫學會的解決問題技巧和工作術來突破瓶頸。

與其說我下意識使用這些技巧,不如說它們已成為我思考模式的一部分。就像「哆啦A夢」從口袋中拿出道具一樣,當我面對問題時,腦中自然會浮現最適合的邏輯思考與本質性分析,接著再從中推論出解決策略。

我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人,不是只學會邏輯思考和本質性分析,結果變成一個「照本宣科的人」,而是能成為一個「懂得自己找出答案的人」。

麥肯錫的新人培訓這樣教:

◎麥肯錫的管理顧問除了是追求完美的職人,更是修行僧和藝術家!
◎問題解決不是打地鼠,重點在於「然後呢?」和「為什麼?」
◎分析架構不只能運用在問題解決,結婚、購物、找工作都能用!
◎想當一名稱職的管理顧問,「宅力」一定要夠!
◎問真的還是問假的?抓對問題核心,解決方案才能手到擒來!
◎不要被「應該」局限,而要常常思考「本來」。

第1課 麥肯錫的專業風範

第2課 解決問題的基本流程

第3課 處理情報的技巧

第4課 如何提高問題解決力?

第5課 這樣做,就能提高自我能力

第6課 展現成果的能力

第7課 簡報的技巧

第一課:麥肯錫的專業風範

新進員工進入公司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參與「新人培訓課程」,他們將在課程中學習麥肯錫式「真正的工作術」。

一開始,我們會讓新人一邊做個案研究,一邊進行討論,然後教他們如何使用邏輯思考,和應用於本質性分析的思考架構。除此之外,新人們還要學習如何整理相關情報(我們稱為「資料包」),以及製作圖表的方法(簡報時一定用得到)等等,整體來說,有點類似MBA課程的濃縮版。

新人除了要學會這些技能,還要學習麥肯錫特有的專業作風,包括麥肯錫最著名的問題解決方法—議題引導,和工作時必須遵循的思考大原則,也就是「方針」。

舉例來說,顧客至上主義。

乍聽之下,這個觀念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在麥肯錫,「顧客至上主義」的意義遠超過一般的意涵,它背後還有更厲害的東西,這也是新人必須在培訓課程中學會的。

比如,當有人說出「客戶在經營上面臨瓶頸」這句話時,表示「他已經實際去過客戶那邊,並親身感受到對方所面臨的困境」,而不只是「從連絡窗口得知這個消息」。他必須親臨現場,感受到實際狀況後,才有資格說「客戶覺得很困擾」。

在麥肯錫,「顧客至上主義」還包含了這樣的行動與態度,這正是麥肯錫風格的與眾不同之處。

某位資深前輩在麥肯錫剛開始招募社會新鮮人時考進公司,成為研究員。據說,當時的老闆大前研一先生只對他說了一句話:「先去現場再說。」

這個指令不是要他去客戶的辦公室,而是要去基層技術人員所在的現場。

在某個關於運輸機械的企畫中,他受命調查那些操作運輸機的員工平常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每天工作的時候都在想些什麼。

因此,他拜託客戶讓他可以近距離接觸那些員工,藉此機會問了他們許多問題,範圍從平時的業務到職場的人際關係、家庭、人生,得到許多只有在工作現場才聽得到的情報。

這是管理顧問收集資料的方法之一,稱為訪談調查。但不是隔著桌子面對面的那種,而是「請對方一邊做著平時的工作,一邊接受訪談」,這是麥肯錫的獨門秘技。

訪談如果太過正式,很容易讓對方心生防備,發言也會顯得拘謹。相對的,貼身採訪式的訪談更容易讓對方說出真心話。

值得注意的是,麥肯錫不使用二手情報,而是親臨現場、實地走訪,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感受與挖掘問題。我們相信,這樣的做法對於深化思考有很大的幫助。

每當我說到這件事,總會有人大感意外:「什麼?在麥肯錫工作也要和基層員工搏感情?」很多人不知道,在為數眾多的同業中,麥肯錫其實是相當需要捲起袖子、揮汗打拚的公司。

如果你以為麥肯錫的員工都是在設備良好的辦公室中工作,或許會對這樣的行為感到意外。但麥肯錫提供給客戶的,不只是紙上談兵的分析,而是「能夠實際適用於現場,並且在淨收益上也能有卓越成效」的價值。換言之,客戶最在意的是我們的分析是否有這個價值。若無法親身體會客戶所面臨的「瓶頸」,再好的問題解決方案或建議都無用武之地......

 試讀第二課
解決問題的基本流程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