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席「公共指標設計師」赤瀨達三
「我要傳遞的設計觀念,就是解決問題的設計!讓生活環境變得更美好!

──《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從動線、空間到指標,每個小地方都有趣

一般人聽到設計就想到產品、包裝、廣告等方面,但
赤瀨達三說的設計並不是形象設計,而是解決問題的設計,也稱為「公共設計」(編注:原文為public design,以內涵來論,台灣普遍稱為「通用設計」,或稱作全民設計、無障礙空間設計等)。

將日本指標設計提升至世界水準的總規畫師赤瀬達三,他以親身領導設計的豐富案例,為眾人分析公共設計之最──車站設計的精髓,詳細解答鐵道迷、捷運客、喜愛旅行的人都想知道的車站設計之謎!

根據瀬走訪歐美經典車站、亞洲新興車站、日本車站的經驗,在他的評比中,台北捷運是比大部分日本車站規劃舒適
更友善使用者的傑出空間設計。


對於城市的規畫師,甚至一般市民,培養整體設計的思考,你就有能力創造更美好的世界。讓事物既美麗又好用,這才是設計最迷人的地方!



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越多好的公共設計,可以讓一座城市更文明。

荷蘭某座國鐵車站開幕時,報紙曾說:「在這裡等上三十分鐘還是很開心,從這裡搭火車出發真是一大樂事。」
一個車站要讓民眾真正感到舒適,必須做到下列四個層面的規畫都能讓民眾感到滿意。


第一個層面是安全:不會摔下月台,不會風吹雨打,牆上沒有尖銳的突起,地板不會滑,空間明亮而且寬敞,有地方歇腳,緊急時能立刻通報等。

第二個層面是輕鬆:行走距離短,路程平坦,不需要經常上下樓層,移動設施很近,視覺指標淺顯易懂,廣播引導明確可辨,有洗手間與商店,售票機與收票機操作方便,有許多休息處等等。

第三個層面是舒適:空間相當寬敞,天花板高度很高,視野通透,旅客停滯空間寬敞,休息區寬敞,空間達到視覺均衡,環境清幽,停滯空間與流動空間分明,乾淨整潔,空氣清新,溫濕度適中,附近就有自然光與綠色植物,最好還有大片景觀等。

第四個層面是滿意:機器操作非常簡便,接觸部位設計貼心,環境人性化,燈光不傷眼,充滿活力,建造物優雅迷人,車站歷史悠久,車站與市區融合一體,包含創新技術,令人引以為傲等等。

要打造一個讓旅客滿意又舒適的車站,必須滿足上述四個層面,車站的規畫需達到第四個層面才有可能醞釀出形象特質,但這並非一蹴可幾。比方說要縮短行走距離,必須考慮整個土木工程架構;要讓售票機等機器更好操作,就必須簡化票價制度。所以,規畫一個舒適的車站,必須從頭到尾把每一個細節都考量進去不可。

歐美的經典車站,就是舒適滿意的代表。

瀬介紹了包括:
○ 公共服務的先驅:英國國鐵與倫敦地鐵
○ 空間架構一目瞭然:法國國鐵與巴黎地鐵
○ 融合藝術的公共空間:丹麥國鐵與斯德哥爾摩地鐵
○ 彰顯美國首都威信:華盛頓 DC 聯合車站與地鐵

設計大師認可的現代友善車站,捷運忠孝復興站也是令乘客能放輕鬆等車、轉乘的舒適空間。

反倒是日本的許多車站都有待改進,即使是安藤忠雄設計的東急東橫線涉谷站「地宙船」,雖然創意十足,卻對每天搭乘的使用者造成壓迫與不友善的動線。這也是瀬認為,設計應該是幫助人解決問題,而非令人搞不懂。




英國
公共服務的先驅——英國國鐵與倫敦地鐵

一九九○年代我拍了許多歐洲火車站照片,二○○○年代換拍美國車站,二○一○年才開始拍攝亞洲的車站,本章將精選其中一部分作介紹。雖然現今各車站多數指標已經更換過內容,但設置思維依然不變,請讀者先了解這一點。

*英國鐵路創造了火車站的基礎

英國鐵路是由二十四個民用列車運輸公司所組成的團體,在一九九四~九七年間從國家鐵路轉為民營公司,歐洲人喜歡組織文化,所以就算營運單位分立還是會提供整合服務。


顯示一九六五年國鐵時代所引進的服務標示是「雙箭」標誌,即使現今已經全線民營化,依然用於全英國的火車站。日本國營企業只要民營化就會立刻改標誌,但這些標誌真的應該變更嗎?全世界的人看了這歷史悠久的標誌就知道服務內容,把公司改組的內幕跟維持服務的宗旨搞混實在不好。歐洲人或許認為保留標誌理所當然,但這對世人來說的確是個公共服務的參考範本。

*倫敦地鐵是車站設計的先鋒

倫敦乘客運輸公司副總裁法蘭克.皮克在任職八年(一九三三~四二年)期間,率領團隊為倫敦地鐵規畫了車站設施、服務標誌、路線圖、指標、海報,甚至是商業廣告等所有項目,因此聲名大噪。

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的平面設計總監勝見勝(已逝)對倫敦地鐵讚不絕口,他說:「各站所有實體物件符合統一的設計形式,有如交響樂團的合奏,讓大眾看見近代造型的精神。」


在皮克掌權的年代中,電工技師哈利.貝克從電路圖得到靈感而創造出鐵路網絡圖,後來一直沿用到現在,據說貝克花了三十年不斷的改良此圖。倫敦馬路的規畫其實相當凌亂,貝克的鐵道網絡圖由水平線、垂直線、四十五度斜線所構成,簡單明瞭,倫敦市民甚至可以用該圖掌握市區座標。

貝克的地鐵路線圖(tube map)簡單明瞭獲得全球好評,各國交通機構都參考此圖改編成自家地鐵網絡圖。有個住在倫敦的朋友說過,就算是沒接觸過設計的英國人都聽過哈利.貝克的名字。

台北
視野開闊的台北捷運

台北市的地鐵(也稱為台北捷運或MRT)是在一九八○年中期敲定建設方針,一九九六年開通第一條線木柵線(文湖線的南半段,現已改名為文山線)。接著捷運不斷鋪設建造,二○一三年已有五條線,但從運行系統來看則多達十條,而且還有許多線正在規畫或建造中。

台北捷運的一個運行區間可能出現兩個線路名,或同一條線卻走在不同區域裡,從車站的線路圖與指標根本看不出來,這是個應該立即改善的問題,聽說當局已展開檢討改善方案。

由於我並沒有看過所有捷運站,但以本節將介紹的板南線忠孝復興站來論,車站空間架構比日本地鐵還優秀。


從上面看得見下面,反之下面當然也看得見上面。在月台就能看見上方樓層的吊掛標示,了解系統的人立刻就知道自己正往哪裡去,而且月台寬闊沒有壓迫感,甚至令人感到放鬆。


連絡通道的指標跟日本指標有點像,轉乘資訊標示線路名稱,右邊表示線路兩端的站名,出口指標是黑底黃字,每個地面出口都有編號,底下還會標註車站周邊的主要地標。指標字體大小差異很明顯,小字必須靠得很近才能看清楚,跟上一節的紐約相比仍有許多改進的空間。

日本

*這個車站到底是設計給誰用?東急東橫線涉谷站「地宙船」
涉谷Hikarie展覽館方向的兩個收票口被包覆在巨大的橢圓形膠囊中,膠囊底部就是往下兩層樓的月台天花板,聽說這叫作「地宙船」,象徵「航行在地底深處的都市文創據點」,負責建造的建設公司在網路上發表報告,說是拆成四百二十個零件運進去組裝完成。


這張圖是從收票口看膠囊的景觀,設計師想表現蛋形太空船航行在地底下,但這似乎是沒想過民眾被關在巨大的「水泥船」裡會有何感想?在使用者的動線匯集點玩這種文創把戲,在我看來並沒有真心為使用者著想。



這是從東橫線.副都新線轉搭田園都市線.半藏門線的連絡通道。本站大
致由淺灰色金屬牆、鋁質天花板及灰色地板所構成,裡面設置了色彩鮮豔的指標和廣告,其他什麼景觀都沒有,很多人抱怨這條沒景觀的通道單調得令人窒息。

地下車站讓乘客搞不清楚的最大原因,就是整個站都埋在地底而失去了外界的景觀,
風景是人類生存所需的外界資訊來源,少了景觀會增加封閉感,令人不舒服。


作者簡介
日本首席公共指標設計師 赤瀨達三

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黎設計綜合計畫研究所(rei design & planning)創辦人。1946年生,東京大學工程博士,擔任多項公共工程執行設計總監,也在千葉大學授課作育英才。

大學三年級時遭逢日本史上最激烈的學運,也和投入改革運動的同學一樣,懷抱著改變世界的理想而加入指標設計公司,希望透過「解決問題的設計」「無聲溝通的指標設計」來讓生活環境變得更美好。

從1972年開始獨立執行大型交通系統指標設計,1973年創辦黎設計綜合計畫研究所,領導團隊參與東京營團地鐵、港區未來線、筑波特快車、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以及Arc Hills、六本木Hills等大規模綜合設施的指標規畫,獲獎無數。2014年更以個人在指標設計方面的研究和執行實績,榮獲日本標誌設計協會SDA特別獎。

著作有《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等。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