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其實是很矛盾的。從地理位置、國際處境,以及自然資源來看,我們應該是要很有國際觀的。因為作為一個小國,我們一定要比大國對國際情勢有更高的敏感度。可是在實際上,台灣人又非常沒有國際觀。我們的注意力往往被內部的口水與八卦所占據,對於台灣以外的事務,既沒有能力關注,也不感興趣。這其實是很可怕,也很可悲的。

可是要加強國際觀,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呢?學外文很重要,對國際事務、國際文化有相當的敏感度與一定的興趣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分析國際情勢的架構

國際情勢瞬息萬變,我在應邀做國際關係演講時,總是不願意先給大綱,原因也在這裡。以二○一三年八月底的情勢為例,本來大家都認為美國要對敘利亞用兵了,因為敘利亞政府對反抗軍用了化學武器,這已經踩到了美國的紅線。戰爭迫在眉睫,一觸即發,許多大馬士革居民開始搶購糧食,並倉皇往鄉下躲藏。可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美國總統歐巴馬突然喊卡,表示要經過國會同意才用兵。一下子,情勢整個逆轉,看得大家目瞪口呆。這種逆轉,我們怎麼猜得到?


可是儘管猜不到每一個事件,大的趨勢還是有脈絡可循。我們常講國際局勢,「局」,講的是有幾個主要國家,也就是 players,在檯面上互動。「勢」,則講的是發展的趨勢。

第一部分,就是當前國際政治幾個重要的權力板塊,以及大國與小國的互動。

在過去冷戰時期,要看懂國際關係比較簡單,因為只要把「美蘇爭霸」的架構往國際事件上一套,大概都可以看出一個端倪。冷戰結束之後,國際關係又恢復往昔的生機與複雜。舊的衝突(如巴爾幹半島的民族衝突)又冒了出來,而新的強權,如中國,也逐漸浮現。在這同時,美俄之間的角力也不因冷戰結束而休兵。所以在第一部分,我們就從大架構,把這些看似複雜的權力互動,試著理出一個頭緒。

當然,國際上有許多板塊或集團,比如APEC、東協、東協加一(東協十國加上中國,或日本,或韓國,所以共有三個「東協加一」)、上海合作組織、美洲國家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南錐共同市場(南美南方共同市場)、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非洲聯盟等等,分別根據軍事、政治或經濟,將世界化成一塊一塊。

第二部分談到政經議題。
糧食、貿易、災難、衝突等,都是近年來國際上的中心議題,在可見的未來也勢必是全球注目的焦點。了解這些中心議題,讀者可以看清國際事件背後,國與國之間如何互動,以及它們帶來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要談的是達成外交政策目標的工具。
一個國家想要達成外交政策目標,通常可以在「外交」「經濟」「軍事」「宣傳」四個工具之間作一選擇。這四個工具該怎麼運用?有哪些實例可以為這些工具提供「註腳」?大國和小國在選擇運用這些工具時,有沒有什麼特別的限制?這四個工具都要了解。


國際關係權威、暢銷書國際觀的第一本書》作者
劉必榮教授每周FB錄音解說一周國際大事

歐巴馬送習近平紅杉木椅有何用意?
習近平倡導的「新型大國關係」如何影響國際?

中國自己也在想,到底現在強大了,想在國際上扮演什麼角色?可是還沒找到答案。在決定做什麼之前,中國更急於為自己在國際社會找一個位置。中國在想,為什麼一個新興國家崛起,就一定要跟其他大國為敵呢?可不可以有不同的思維?這就是習近平上任後一直高倡的「新型大國關係」。

習近平認為大國之間的關係,可以不必建立在平衡與圍堵這樣的舊思維上面。中美之間應該可以共同為國際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中國在描述兩國關係的時候,如果有加上「戰略」兩個字,表示期待兩國能超越雙邊關係的格局,一起在國際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所以習近平在就任國家主席後不久,在二○一三年四月十三日接見美國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時,就表示會致力「充實合作夥伴關係的戰略內涵」。

二○一三年六月,習近平到美國與歐巴馬舉行高峰會議。雙方選定的地點是加州的安納柏格莊園。這是一場被設定為不打領帶的高峰會議,雙方在沒有繁文縟節的環境下,進行交流。

習近平在會議中再次強調新型大國關係,歐巴馬則意義深遠地送了習近平一把加州紅杉木作的椅子。



紅杉木是加州的特產,它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植物,但它的根卻極淺。如此淺根的植物,為何能長這麼高?靠的就是合作。因為紅杉木都是一片片的樹林,樹與樹之間,根都是相連的。所以根雖然淺,但連成一片之後,團結在一起的力量卻很大,足以支撐起這一片參天的茂林。

可是要把根連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胡錦濤時代,美國和中國之間建立了數十條雙邊的對話管道,很認真在經營兩國的關係。多管道溝通的好處,在於一個管道或一個議題的爭議,不會影響到其他議題,也不會影響到全面的關係。可是這樣經營下來,中國的官員還是感嘆,美國和中國之間存在有「信任赤字」的問題。亦即中美之間還是彼此互不信任。

為了向美國證明,兩國完全可以跳出傳統「中美關係」這種以雙邊關係為主軸的思考,改以共同為國際秩序與和平做出貢獻的角度來回應彼此,中國高層特別在行前對來訪的北韓特使施加壓力,呼籲北韓回到解決朝核問題的談判桌上。然後拿這個結果當禮物,向美國證明兩國合作是可以共同為國際秩序做出貢獻的......


不平靜的東海

但若細究習近平上台後的外交布局,又會發現習近平上台後第一個出訪的國家是俄國,然後才是美國。給人的感覺是,中國對美國還是有戒心,所以想先把陸權國家之間的架構穩住了,這樣跟美國談判也才有更多籌碼。接著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二○一三年七月中俄兩次大規模演習,讓美日大為緊張。

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國宣布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是考驗中國與美國,以及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另一重大事件。



就法理而言,中國和美日等其他國家一樣,都有權劃定防空識別區。防空識別區不是領空,而是外國飛機進入領空前的緩衝區。航空器進入一國的防空識別區,先表明身分,如此方能避免誤判或任何意外。不同國家的防空識別區免不了會重疊,所以國與國之間的溝通就變得非常重要。

可是中國在這個時候劃定防空識別區,雖然沒有法律上的問題,但卻看不出有特別的急迫性,反而無謂地升高了東海的緊張。尤其東海防空識別區涵蓋了中日之間有領土爭議的釣魚台、中韓之間有爭議的蘇岩礁(韓國人稱為離于島),還有赤尾礁、黃尾礁空域及沖繩北部等太平洋美軍的訓練區,所以日本、韓國、美國都跳了出來,表示不承認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

美日韓都派出軍機挑釁中國的防空識別區,日本參議院在二十七日順勢通過成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並從十二月四日開始運作;韓國也在十二月八日把自己的防空識別區擴大,向南涵蓋了離于島(蘇岩礁)。中國則派出空中預警機及戰鬥機開始在防空識別區巡弋。一時之間,東海上空變得熱鬧異常。台灣也對中國劃定識別區涵蓋了釣魚台,卻事先未與我商量,而對北京表示抗議。

中國劃定防空識別區,口頭的理由當然是捍衛釣魚台的主權,但大家都知道真正的企圖,是希望突破美國圍堵中國的島鏈。這就是陸權國家要出海,與海權國家一定會發生的碰撞,大家都想經由這些碰撞,畫出勢力範圍的界線......

全文出自《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第一章/
見樹更見林:從大架構看世界



用「鄉晚那個卡」買書,天天享有【通關密語】優惠,速見「鄉民晚報APP那個卡:圓神書活網」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