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林義雄交代女兒:「人應該有求死及選擇如何死亡的權利。」而全球8000萬冊銷售紀錄的奇幻小說家普萊契爵士,提出「希望能安排自己死亡的方式」?!由泰瑞.普萊契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合作的得獎紀錄片「死亡處方箋」,即將於5/23晚上在公共電視台播映,帶給大家身心的震撼。 

普萊契是以〈碟形世界〉系列小說超過40本的數量,在全球銷售8000萬冊而聞名,與〈碟形世界〉相關有關地理、科學、遊戲、戲劇等作品更是不計其數,連《碟形世界的科學觀》都能輕鬆登上排行榜,不僅是英國書店失竊率最高的作品,被天才作家譽為是「500年後讀者還會研究」的作者。 

打從他小時候在電視裡看到一個「死神」:會說話的騎士,和藹有禮,帶著鐮刀,後來普萊契便讓這角色從一開始便出現在〈碟形世界〉,也非常受到讀者歡迎。在普萊契眼中,死神固然無情,但那是他的工作,而且他可是好心的收著爛攤子,為當事人打開另一扇門,從某些宗教來看,可說是個天使吧。 


◎普萊契說:「
我在圖書館教會自己的,比學校教給我的更多
。」



堪稱碟形系列最萌角色之一,動漫展怎麼可以沒有!連老鼠也有吱吱死神服務。
  「我想申訴。畢竟我可是有乖乖繳稅的。」
  「我是死神,不是稅金。『我』一生只出現一次。」--碟形世界特警隊3


普萊契的父親在得知罹患胰臟癌後,開門見山就交代,「當我在醫院裡全身插滿管子的時候,你得告訴他們拔掉!」在所知的一年壽命裡,他的父親受現代醫學幫助,在家生活,普萊契覺得能與將離開的父母談心,有如槍聲作響,你準備聆聽建言,這幾乎就像是才開始認識他們的機會。但是在醫院接受安寧療護的那兩週,普萊契只覺得在嗎啡和癌症中來回的父親,像具不時被移動的屍體而已。

七年前,普萊契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阿茲海默症,現在是以依靠助理和電腦技術的幫助,年復一年寫下他朗讀出的新故事,同樣受到讀者的鍾愛。

在這段期間,他一方面感謝科技,一方面參與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同時,也擔憂自己的未來。因此他在想,有沒有可能「我們能為自己安排死亡的方式」?不僅到處走訪討論,他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合作的得獎紀錄片「死亡處方箋」(Choosing to die),創下播出當晚高收視率,引爆各種激烈討論。這部紀錄片,曾經在台灣也造成震撼(和淚水),應觀眾要求,即將在5/23本周五晚間10:00於公視「主題之夜」再度播映。

在片中,普萊契造訪了比利時第一位選擇被「協助死亡」的知名人物,作家克勞斯(Hugo Claus)的妻子──克勞斯飲下藥物後,是在妻子懷中唱著歌離開這個世界。由於安樂死在英國尚不合法,普萊契也拜訪了必須遠赴瑞士取得「協助死亡」服務的英國人,並且討論人類選擇和平死去的權利與界限,以及是否能在熟悉、親密的環境下進行。

這一切,讓普萊契有點動搖。

他並不想在陌生的地方離開,但更不願在阿茲海默症最後一次病發時離開人世,他想寫到最後,自己選好時機,備妥椅子,坐在自家的草坪上,以白蘭地把藥物灌下,用ipod聆聽英國作曲家­Thomas Tallis的音樂,然後,與死神握手。

在普萊契初知自己的病症時,就打電話給女兒蕊安娜蕊安娜震驚地放下話筒,想起爸爸平日迷戀觀星,買了一個能投射星星的旋轉燈,匆匆趕回老家。父女倆坐在家中,望著天花板上滿天星光,放鬆地聊著人生、創作、未來、死亡... ...就這樣度過了畢生難忘的一段時光。

台灣書迷在第六集〈時空亂鬥〉上市前,每天一畫倒數(by 夜行十步全摔坑


 

在地球的這一邊,70幾歲的林義雄今年剛發表家書,他說:「人應該有求死及選擇如何死亡的權利。」 

還有印象的話,在四月「落實民主.停建核四」的禁食前,唯一的女兒林奐均終於寫給父親一封家書,她向父親表達:你是五個女兒唯一所認識的阿公,她們因為生命中有你的愛而變得更堅強,如同多年來我也因為有你的愛而變得更堅強。你的生命會帶給這些孩子力量。請你一定要奮鬥下去,留在我們身邊。 

林義雄回給奐均的信,稍後也獲得公開:

我相信『死生有命』。所以我知道天要您死,你逃到萬里外也逃不掉,天不要您死,即使冒再大危險也不會喪命……一切上天都會安排好,不需要我們去焦慮煩憂。如果您能接受爸爸這種想法,或許就不會過份擔心。 

《只有香如故》總共將近140封家書,上冊是關於個人、自然、同伴,下冊關於國家與社會。因此在上冊之始,林義雄跟女兒就談到了生死,他尤其欽慕古印度修道士,到了一定年紀覺得不需要活在世間,就走入山林,不知所終;或是當一個人覺得需要離開時,就不再進食他以信件細緻交代「爸爸死了怎麼辦」「爸爸失去意識時怎麼辦」時,從態度到奠儀的一一步驟。

年過七旬的林義雄,談起生死原本就毫無避諱,由於求死權這樣的觀念,在社會中尚屬震撼,因此以下以全信露出,也提供大家不同的思考,這也是他寫給女兒「有關人生大小事」的真義。 

生死自擇〉 

奐均: 

人類一切有意義、有價值的思想和活動,都應該是為了使自己或他人「離苦得樂」。目前的文明社會,普遍承認人有求生存的權利,有些還更進一步保障人有過尊嚴的生活的權利,這當然是想使人人離苦得樂。但遺憾的是,在法律保障生存權的同時,習俗卻把生存當成義務要人來承擔。換句話說,在法律上,人有求生的權利,卻還沒有求死的權利,欠缺這項權利,使得生存對某些人來說,變成了一種負擔而無從瀟灑自在。

今天,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因為以下各種不幸的原因,而有了生不如死的感慨,甚至於有求死不能的無奈。

一、嚴重的身體傷殘而長期失去意識(如植物人)或活動能力(如全身癱瘓)的人。

二、罹患不治疾病(如癌症)的人。

三、生活中受到嚴重挫折,無力解決面對的困難,不堪長期疾病折磨等原因而失掉生活興趣的人。

四、罹患長期憂鬱症,時時受自殺衝動困擾的人。

五、沒有特別具體的理由,只是單純想早點離開世間的人。

當我們看到這些人的時候,心裡會產生同情心而和他們一起受苦,更會擔心自己和他們有同樣的遭遇,而深懷恐懼。

雖然我們極其害怕受到同樣的苦,但卻無一例外,一致鼓勵那些受苦的人要忍耐,並且反對各種求死的作為。很少人願意仔細想想,這樣的鼓勵,對社會來說是不是有益?對那深受痛苦的人來說,是不是公平?是不是有點殘忍?

會有這種現象,主要是自古以來各大宗教都有「不可殺人」的教訓,也有哲學家提倡「尊重生命」的教導,族群領袖也為了加強族群的生產力或戰鬥力而反對自殺,有時更假借神的名義來恐嚇族人。久而久之,習俗就自然而然地強調死亡的悲慘面,把死弄成是一件可怕的惡。更把自殺看成是懦弱的錯誤行為、羞於告人的愚行。

其實,各種宗教或哲學,大多認為「生是善,死也是善」,不是把生和死看成只不過是生命的不同外觀,就是把來世看成比現世好得多。至於「戒殺生」「尊重生命」等教導,應該只是培養人的同理心、慈悲心的一種修行方法而已,它的適用範圍也必定有所限制,不需要把它當成是無可違逆的至上命令。我想設立不可殺人的誡命,或許只不過是因為殺人違反了被殺之人生存下去的意志,所以才加予禁止。如果有人覺得生不如死,寧願就死而請人協助,例如癌末病人請醫生協助結束生命,那麼他人或社會又有什麼理由去阻止他呢?即使一個健康人想離開人間,我們又有什麼權利去反對呢?至於尊重生命,所要尊重的也只是他那活下去的意志,而不是那條生命。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確知某一生物是不是有活下去的意志,這時候意志與生命就應該合一而受到尊重。

也許我們可以說一些自己也不很相信的話來讓人「離苦得樂」,但卻絕不應該以自以為是的理由,要求別人忍受痛苦。在我看來,目前我們反對求死的理由,都是片面或自以為是,甚至連說的人也不相信的說詞,實在沒道理用這樣的說詞去勸人受苦。如果真要減少一些人間的苦楚,那麼就應該同意失去意識、罹患不治之症的人,有求死的權利。至於長期憂鬱、失掉生活興趣、時時想早日解脫的人,他們所受的苦雖然不是肉體的,但痛苦的程度也許不輸給癌症病人,我們也沒有能使人信服的理由來限制他們求死的權利。也許為了慎重,我們可以對這項權利的行使做些限制,例如規定這類人必須先經過一段相當期間(如一年或兩年)的心理治療後,才可以行使求死的權利,但完全否認這項權利,卻是對個人自主權的過度蔑視。

把求死的權利,作為個人自主權的一部分,由個人來主宰自己的生死,比由他人或習俗來主宰應該更為合理。當個人有了這項自主權時,社會所要做的,一方面是以教育幫助他具備更睿智決定生死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當他做了求死的決定時,以現代醫學技術來協助他無痛苦地完成心願,避免目前習見的上吊、跳樓、投水、喝農藥等讓人心痛的慘事。當然,如果多數人都能尊重甚至欣賞求死者的決定,把求死當成是追尋另一美好世界的努力,而給予祝福,那將更是美事一樁。

爸爸贊成人有求死的權利,但並不鼓勵人單單為了逃避痛苦而求死。人生的大部分苦難,都有它積極的意義和價值,人的成長,也大多是因為苦難的錘鍊而來,所以只要人有能力就面對的苦難賦予意義而甘心忍受,就沒有求死的必要。只是有些病苦對受苦者來說並無意義,也有些受苦者沒有能力就所受的苦難給予意義,這時候,習俗如以各種說詞硬要他們忍受苦難,就顯得非常武斷而欠缺同理心。

人有了求死的權利,就得負起決定自己生死的責任。一個有權利求死而不求死的人,就可能會比較積極的活下去,比較可能尋出生存的意義,而使他的生活增添些樂趣和價值,社會上也會因此而少掉一些行屍走肉。即使不能達到這種效果,單單只是讓一些想離開人間的人自由而無痛苦的離開,求死權就不會是一件壞事,甚至極可能是一件功德。

爸爸相信,如果除去那些不治重症的病人不算,人有了求死的權利以後,自殺的人也不會比現在多。祝

勘破生死關 

爸爸

2011.1.12 

.假如沒有去死的自由,生命就是一場苦役。— 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

 

普萊契的女兒曾經表示:「如果爸爸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我會全力支持。這是他的生命,他的死亡,他的選擇。」

林義雄則對女兒說:「希望您在爸爸的最後一段時間,能夠心情平靜地和我共度一段雖然感傷但仍有互相祝福、互示愛意的溫暖時光。」 

他們都相信,正確處理自己的死,能讓使自己更為心安。 

馬奎斯說:世界太新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去指。」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加入「書是活的」粉絲團,感受更多。!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