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在我看來,是一本工具之書。它的知識源頭,都來自於心理學這一百年的積累,不是誰的創見。陳海賢老師所做的,就是幫你把那些好用的、被驗證過的、可以促使人改變的工具發掘出來,歸納整理之後交給你。 

當然,說到工具這個詞,有人可能不以為然。一般意義上的工具,都是人體之外的東西,小到一把錘子,大到一架飛機,它們都是對人本身能力不足的彌補,都是人的延伸。而心理工具,就是那些自己對付自己的辦法,它不還是在人體內部嗎?它不還是自己說服自己嗎?它不是人的延伸。就好像一個人想扯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怎麼可能有效呢? 

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心理工具到底是什麼。 

這首先得理解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什麼呢?哲學史上有一個經典的說法,叫「存在先於本質」。簡單說就是:人沒有本質。 

「君子不器。」你可以隨時創造自己。

哲學家劉擎老師,給我講過一個典故。有一次,法國哲學家薩特在巴黎著名的「花神咖啡館」工作,突然神遊天外。他看著眼前忙碌的服務員,又看著自己面前的杯子,他問自己:我們說這個服務員是一個服務員,和說這個杯子是一個杯子,這兩種說法是同一回事嗎? 

大不相同啊。這個服務員是服務員,並不是一定的。如果這個人不想幹了,辭職了,改行了,或者下班了,他都不再是服務員了。一個人是什麼,這是可以改變的。但杯子則不同,杯子不能改變自己,它被判定為一個杯子,別無選擇地就是一個杯子,就是把它打碎了,它仍然是一個碎掉的杯子,而且杯子甚至不能選擇把自己打碎。 

你看,人哪有什麼本質?人只有一種存在的狀態。你是什麼,是可以自己主動塑造的。這就是存在主義哲學講的「存在先於本質」的大概意思。 

其實,類似的意思,中國的先哲也說過。孔子在《論語》裡就說:「君子不器」。器就是器具、器官、器物的那個器。一個君子,一個理想人格,是不能把自己固定成某種用途的,像個器具那樣,像個杯子那樣。作為一個人,你可以隨時地創造自己。 

你看,從這個角度出發,人的自我改造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就是一個人一生的責任,是人格完滿的必經道路。心理學工具就是方便我們完成這種自我改造的。 

看完了陳海賢老師的這本新書《了不起的我》,我突然有了一個心得:心理學工具,其實就是幫助我們創造幾個新的人格,然後在體內完成左右手互搏。你可能會說,這不就是「人格分裂」嗎?話不好聽,但就這個意思。

在書裡面,就說了這麼個工具,叫:「奇蹟提問」。這是心理諮詢師經常用的工具。 

比如,陳海賢老師有一個來訪者,大四學生,他明明知道,這個學期如果不能修完四門課,就得退學。他也明明知道,自己是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學生。家裡也不富裕,就指著他畢業找工作,改變家庭的命運。但是他就是提不起勁兒來學習,天天窩在宿舍裡打遊戲,連飯都不出門吃。 

我們普通人,一般不會處於這種極端情況。但是你想,我們明明知道自己該怎麼樣,但就是提不起勁兒來做,類似這種處境,我們每個人也都遇到過吧? 

那「奇蹟提問」這種心理學工具就上場了。我們來看陳海賢老師和這位大學生的對話: 

海賢老師問他,我們先不談你該怎麼做。我們先來想像一下,「假如奇蹟出現了,你順利畢業了,那會發生什麼呢?」大學生說,我不去想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我畢不了業。海賢老師說:「沒關係啊,只是想想嘛。」他就慢慢開始想了:「我可能會去老家的省會找一份工作。如果找不到,我就回母校的高中當老師。」哎,說到這兒,這個大學生臉上冒光了。應該是想起來自己在母校高中當學霸的日子。 

海賢老師就接著問了:「如果你要順利畢業,你應該邁出的第一步是什麼?」大學生想了想說:「我至少要讓自己的作息正常起來,按時去食堂吃飯。」好啊,那你就先邁這一步吧。後來,這個大學生果然就因為去了食堂,遇到了一個願意一起上自習的同學,然後慢慢地從困境裡面走了出來。 

從現在看向未來,看到的往往全是困難。從現在看向自己的過去,能看到自己其實完全能走的路徑和方法。 

這個案例,聽起來有點好像太輕巧了。就這麼幾句話,就能幫助人擺脫心理困境?對,「奇蹟提問」是心理諮詢師經常用到的方法,看起來簡單,但它背後的設計原理是非常精巧的。

你發現沒有,陳海賢老師問了一句:「假設你順利畢業了,奇蹟出現了,會發生什麼呢?」這句話一問出來,就引導這位大學生在自己體內創造出了一個新的人格,這個人格生活在未來。他想像了一個他自己也覺得美好的未來。這時候他是從未來向回看現在的自己。 

我們都知道,從現在看向未來,看到的往往全是困難。而從現在看向自己的過去呢?看到的不僅是自己當年的不堪,也能看到自己其實完全能走的路徑和方法。 

那種能改變一個人一生的話,往往都是運用了這個技巧:幫你設想一個未來的自己。然後你就更方便地向回看,看清了自己現在該做的選擇。比如約伯斯說服斯卡利的那句名言:「你是準備賣一輩子糖水?還是去跟我改變世界?」據說斯卡利就是聽了這句話跳槽到了蘋果。還有,勸一個人去折騰一番事業,就對他說:「你再這樣下去無所事事,老了時候,面對自己的孫子,你會沒有故事可講。」還有,很多人都是因為陷入了愛河,想著自己和對方在一起的樣子,未來的人格一旦出現,原來做不到的事也做得到了,什麼健身、減肥、好好工作、上進等等。 

看完了《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你會發現,有用的心理學工具往往都是這樣,幫你創造出了另外一種假想人格,就在你自己體內,然後這個人格就能幫助現在的你往前走。 

比如我們公司經常用的一種方法,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們的願景已經公佈了,就是要做世界領先的新型通識大學。

那好,每逢重大決策,我們都會想,如果是北大校長,或者是哈佛校長在這個處境下,他會怎麼選?多問這麼一個問題,就會幫助我們迅速看清很多岔路。這也是在自己的體內裝一個人格。我們並不需要請北大校長、哈佛校長,假想一個人格就有用。 

心理學工具,就是在我們的人格組合中,裝進更多的人,更多的角度。在我們陷入困境的時候,我們不會孤立無援。

最近我在鮑鵬山老師的朋友圈裡看到他說的一句話。他說,我們號召人讀孔子,問題不是孔子是怎麼說的,孔子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現在當然不在了。讀孔子的目的是在我們當前面對的一切公共事務裡面,我們要有能力判斷孔子如果在這個處境下,他會站在哪裡,然後我們走過去,和他站在一起。 

這段話說的真好。如果我們有能力這樣讀孔子,孔子才進入了我們體內,成為我們自己人格組合的一部分。所謂心理學工具,無非就是這樣,在我們的人格組合中,裝進更多的人,更多的角度。在我們陷入困境的時候,我們不會孤立無援。我們體內,就已經有了更多的力量。 

陳海賢老師新作《了不起的我》,是一本真能幫到你的心理學著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本文摘自羅輯思維NO.890,獲授權刊登)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