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新科影帝吳慷仁在得獎致詞時提到,自己沒有經紀人。

他沒有經紀人,一切都要自己溝通,他只是直接,代價就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吳慷仁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這樣說(1879期)。

不只是個人運用,這本出版10年的長勝書,最近還被半導體企業團購當作主管管理用書。 

《被討厭的勇氣》系列早在全球銷破1000萬本,中文版上市來年年霸榜。有些讀者會一聽書名就覺得「我已經不怕被討厭了所以不用看」,或者也常被誤用成「所以被討厭是因為我有勇氣的」。

只是這樣嗎? 

同時,從陶晶瑩帶著滿滿讀書筆記接受專訪、蔡依林從這本書認識了「自卑」,也找到了自信創作Ugly Beauty專輯;吳慷仁說他會以經紀人的身分問演員的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是做什麼?可不可以克制所有來影響我的慾望?」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千萬冊暢銷《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讓人理解自尊自信,擁有改變的「勇氣」的書;敢於被討厭,而不是以他人的認同來肯定自己,首先要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樣的「自由」、自己有什麼樣的生活方針,選擇接納自己、改變自己的勇氣。

相對的,正因為沒有自信行使自由,才會造成自我意識過剩,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  

這本書是以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連續七夜挑戰哲學家的對話形式。一如讀者內心的質疑與爭辯。我們來看看第五夜的對話。 


*日本暢銷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推薦《被討厭的勇氣》:最後竟然哭了出來!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牽制自我 

年輕人 對他人的關心很重要,這的確是事實,我也同意;可是不管怎樣,我們還是會在意自己,心裡只想著自己。 

哲學家 你有想過為什麼會在意自己嗎? 

年輕人 想過了。如果我是一個容易自我陶醉、很自戀、甚至看自己看到入迷的那種人,或許事情還好辦一點。因為這時候「要對他人多一點關心」就是最適合的建議。可是我並不是一個自戀的人,而是一個討厭自己的現實主義者。就是因為我很討厭自己,才會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就是因為沒有自信,才會變成自我意識過剩。 

哲學家 在哪種情況下,你會覺得自我意識過剩? 

年輕人 像是開會的時候,我沒有辦法舉手發言,常常會擔心:「如果問這種問題,說不定會被笑。」或是「如果提出偏離主題的意見,可能會讓人瞧不起。」而猶豫不決。唉,就連在別人面前隨便開個小玩笑,自己都會覺得彆扭。自我意識老是牽制我,全身上下好像被綁住一樣,無法動彈。那種單純直接的表現方式,在我的意識中是辦不到的。 

其實老師的答案我不必問也知道,就是每次所說的「拿出勇氣」吧?不過呢,這種答案對我一點用處也沒有。因為這是拿出勇氣之前的問題。 

哲學家 我懂了。上次我跟你提到社會意識的整體概念,今天我們聊些更深入的吧。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哲學家 首先,你剛才說到,「自我意識老是牽制自己,言行舉止無法單純坦率」,這或許也是大多數人的煩惱吧。那麼,我們就再次回歸原點,想想你的「目的」。你壓抑自己單純坦率的言行舉止,是為了想達成什麼目的? 

年輕人 我只是一心一意只想著不要被人嘲笑、不要被當成沒用的傢伙。 

哲學家 也就是說,你對單純的自己、毫不修飾的自己沒有自信,是嗎?所以想要逃避自己所涉入的人際關係。如果是一個人在房裡,相信你一定可以大聲唱歌、隨著音樂起舞,或是精神飽滿地高聲說話吧? 

年輕人 嘿嘿,您這個話說得好像在我家裝了監視器似的。不過嘛,是這樣沒錯啦。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行動都比較自在。 

哲學家 只要是一個人,誰都可以像個國王一樣無拘無束。總之,這個問題也必須由人際關係的脈絡去思考。因為在大家面前,並非「單純的自己」不見了,只是無法表現出來而已。 

年輕人 那該怎麼辦才好? 

哲學家 歸根究底,還是社會意識。具體來說,就是要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擁有社會意識。其中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還有「貢獻他人」這三項。 

年輕人 咦∼是新的用詞。是什麼意思? 

哲學家 先從「接納自我」開始說明吧。第一個晚上,我跟你提到過阿德勒所說的「關鍵不在於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這段話,還記得嗎? 

年輕人 當然。 

哲學家 我們既無法丟棄「我」這個容器,也無法更換,重要的是「該如何運用它」。所以就要改變對「我」的看法,改變使用的方式。 

年輕人 您是說,我們應該變得更積極、加強肯定自我、無論什麼事都正面思考嗎? 

哲學家 沒有必要變得特別積極或加強肯定自我;不是要肯定自我,而是要接納自我。 

年輕人 不是肯定自我,是接納自我? 

哲學家 對,這兩者之間有很明顯的差異。所謂的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強」。這種想法也會連接到優越情結上,算是欺騙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說得更簡單一點,對拿到六十分的自己說:「這次只不過是運氣太差了,我其實有一百分的實力。」這就是肯定自我。相對的,坦然接受只拿六十分的自己,並思考:「要怎麼做才能離一百分越來越近?」則是接納自我。 

年輕人 就算只有六十分,也不必悲觀的意思嗎? 

哲學家 那當然。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我們在說明「追求卓越」時曾經提過吧?無論是誰都處於「想要奮發向上的狀態」中。

反過來說,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完美的,我們要積極正面去看待這部分。 

年輕人 嗯∼這段話聽起來好像很正面,可是似乎又有那麼一點消極的感覺耶。 

哲學家 關於這一點,我是以「積極正面的斷念」來解釋。 

年輕人 積極正面的斷念? 

哲學家 課題的分離也一樣,就是要分辨「可以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關於我們「經歷了什麼」,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如何運用它」卻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決定。既然如此,就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只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我所說的「接納自我」就是這麼一回事。 

年輕人 ……可以改變的,還有不能改變的。 

哲學家 對。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接納原本的「這個我」,而且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抱持改變的「勇氣」。這就是接納自我。 

年輕人 嗯,這麼說來,以前有一位作家馮內果在小說《第五號屠宰場》中曾引用過類似的一段話:「主啊,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並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哲學家 是,我知道。這是基督教裡流傳已久的一段名禱文,神學家尼布爾的〈寧靜禱文〉。 

年輕人 這段話也提到了「勇氣」。其實我已經熟到幾乎會背了,可是現在才注意到。 

哲學家 是的。我們並非能力不足,只是缺乏「勇氣」而已。所有問題的關鍵就在「勇氣」。 

──摘自《被討厭的勇氣》第五夜對話〈認真的「活在當下」〉


心理學有三大巨頭: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大部分的人沒有聽過阿德勒,但是當岸見一郎將阿德勒學說用在自己親子關係,有了立刻的轉變之後,他決定要將如此具有力量的學說,介紹給大家,而《被討厭的勇氣》的大受歡迎,便是一個「成功的遇見」!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