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堯楷醫師、許瑞云醫師、許峰源律師、陳志恆心理師、洪仲清心理師感動不已的真人真事與心靈智慧。1944年,還是個少女的伊蒂特(Edith Eva Eger)和家人被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她的雙親命喪毒氣室,在煉獄中支撐她活下來的是「希望」,她在92歲高齡分享這本《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她告訴世人,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因為自身經歷、原生家庭,被關在自己創造的「心牢」中,悲傷、失落、絕望、恐懼……但這些磨難中卻隱藏著珍貴的禮物,使我們在傷痛中更珍惜當下。 

只要活過今天,明天就自由了。 

『希望』不會粉飾或掩蓋現實,它告訴我們人生充滿黑暗與磨難,然而,只要活過今天,明天就自由了。
──伊蒂特博士(享譽國際的心理治療師、作家)

旁人說:「妳親眼見過世上最大的惡行。當這個世界依舊存在大屠殺的行為,有這麼多證據證明這個世界沒有希望,妳怎麼還能抱持希望?」在惡劣的現實面前質問希望如何可能,這是將希望和理想主義混為一談。理想主義是你期望人生中的一切都很公平、很美好或很容易,這是一種防衛機制,就像否認或妄想一樣。

親愛的,不要用巧克力裹住大蒜,這樣不好吃。同理,否認現實或將現實裹上糖衣,都不會讓你嘗到自由的滋味。「希望」不是分散對黑暗的注意力,而是與黑暗正面交鋒。

我開始著手寫這本書不久後,偶然看到班傑明.費倫茨的一場電視訪談。起訴納粹戰犯的紐倫堡大審堪稱史上最大宗刑事審判案,九十九歲高齡的費倫茨則是紐倫堡大審最後一位還在世的檢察官。當時他只有二十七歲,身為羅馬尼亞猶太移民之子,二戰期間於美軍服役,參與過諾曼第登陸行動和突出部之役。而後在各個集中營獲得解放時,被派去收集證據。親眼所見的一切令他心靈受創,發誓再也不回德國。

他回到紐約的家,準備展開執法生涯,這時又被招募到柏林,調查納粹的辦公室和檔案室,好為紐倫堡戰犯審判的起訴提供證據。整理納粹的資料時,他發現特別行動隊寫的報告。特別行動隊是親衛隊部署的殺人突擊隊,報告中列出在納粹占領的歐洲遭到冷血射殺的男女老幼,地點遍布各個村鎮。費倫茨計算了死亡人數:超過一百萬人在家中遭到殺害,屍體埋在亂葬崗。

費倫茨說:「事隔七十一年,我還是覺得反胃。」

 

紐倫堡大審的檢察官 班傑明.費倫茨:「不氣餒是需要勇氣的。」 

希望是放大版的好奇心。

這就是希望登場的地方——如果費倫茨堅持抱著理想主義,就會設法忘記令人痛苦的真相,或是把真相埋葬在一廂情願的想法中,哄自己說戰爭已經結束了,世界現在變得更好了,這種事不會再發生了。如果費倫茨迷失在絕望中,他則會說:「人性何其醜陋,做什麼都沒用。」但費倫茨選擇的是希望。他決心盡一己之力落實法律的制裁,阻止類似的罪行再次發生。在特別行動隊的案件中被任命為首席檢察官,當時他只有二十七歲,是人生第一場的審判。

他活了將近一世紀,至今持續為和平與社會正義發聲。

「不氣餒是需要勇氣的。」他說。但他提醒我們周遭都有進步和改變在發生,而且沒有什麼新鮮事是在以前發生的。

最近,我在聖塔菲牧場區演講時想起了他的話。聖塔菲牧場區位於加州聖地牙哥北邊,從前是一個種族隔離社區,猶太人不久前還不被允許住在這裡。如今,居民卻在慶祝聖塔菲牧場區迎來第一位哈巴德拉比的第十五週年。

若是認定一件事不可能或沒有希望,那結果真的就會如你所想。若是採取行動,誰曉得結果會怎樣?希望是樂於開發內在的光源,並將光芒照在最黑暗的地方。

希望是就我所知最大膽的想像行動。

 

伊蒂特的雙親命喪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毒氣室,但伊蒂特的勇氣支撐她和姊姊活了下來。她以92歲高齡分享的智慧《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真的是「禮物」。  

無知是希望的敵人,也是希望的催化劑。

我有幸見到聖地牙哥猶太教堂槍擊案的一位倖存者,我們在他上大學前幾週見面。

「我要以求生者對求生者的姿態跟你說話。這次經驗永遠都會跟著你。」我告訴他,不時閃現的回憶和恐慌的感覺通常不會消失,但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是一種異常的疾病,而是人對失去、暴力和悲劇的正常反應。雖然永遠無法克服那天親眼目睹的畫面,但他可以學著釋懷,甚至善用那次經驗,因為人生中的一切都能為我們所用——用來推動成長。

這就是我為你獻上的希望。你也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喪命,甚至可能有想死的時候,但你沒死。「希望」是一種堅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熬過去是為了當別人的好榜樣,成為自由的使者,當一個致力於完成使命的人,著眼於依然擁有的東西,而不是已經失去的東西。人總是有事可做的。

我的阿姨瑪蒂達活到一百歲,每天早晨醒來都說:「事情可能更糟,也可能更好。」這就是她開始一天的方式。我九十二歲了,多數日子裡,我一醒來就覺得身體的哪個部位在痛,這是老化的一部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脊椎側彎、肺臟受損的人活著就是這樣。無病無痛的那天就是我死掉的那天。

「希望」不會粉飾或掩蓋現實,它告訴我們人生充滿黑暗與磨難,然而,只要活過今天,明天就自由了。 

伊蒂特受邀至歐普拉脫口秀。她書中每一章都教你如何治好過去的創傷,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挺身前進。 

【BOX】解開絕望之鑰

一、不要為大蒜裹上巧克力:把希望和理想主義混為一談是個誘人的想法,但理想主義只是一種否認的形式、避免和痛苦正面對決的方式,韌性與自由並非來自假裝不痛。聽聽你是怎麼談自己的逆境或傷痛的:「沒事的」「沒那麼糟」「其他人還更慘,我沒什麼好抱怨的」「船到橋頭自然直」「沒有痛苦就沒有榮耀!」下次聽到自己用淡化、妄想或否認的語言,不妨試著換成:「我的心真的很痛,但那只是一時的。」提醒自己:「以前我也熬過了別的痛苦。」

二、不氣餒是需要勇氣的:我們周遭都有進步和改變在發生,沒有什麼新鮮事是在以前發生的。花十分鐘列出現在比五年前更好的事情,盡你所能列越多越好。想想全球的格局、人權的進步、科技的創新、不落俗套的藝術作品。再想想個人的層面,你做過的事、達到的成就、變得更好的地方。讓有待完成的任務成為希望的催化劑,而不是絕望的導火線。

三、希望是對好奇的投資:舒服地坐下來或躺下來,閉上眼睛放鬆身體,集中注意力並深呼吸,想像你沿著一條小徑或道路走去,要去見未來的自己,你是走在一條燈火通明的城市街道上?走在一片森林裡?還是沿著一條鄉間小巷走去?打開五感,注意周遭一切的細節——景物、氣息、聲音、味道和身體的各種感覺。現在,你來到未來的家門前,未來的你住在哪裡?摩天大樓裡?小木屋裡?有個寬敞前廊的大房子裡?門打開了,未來的你出門迎接現在的你,未來的你看起來如何?穿著什麼衣服?跟他抱一下或握個手,然後問他:「你想讓我知道什麼?」   

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走出心牢,打開傷痛送給你的禮物,活出強大有選擇的自己!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心理作家/海苔熊、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小國也可以偉大》作者/楊佳恬——專文推薦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戴斯蒙、臉書營運長/雪柔、史丹佛大學心理系榮譽教授/菲利普‧金巴多等國際知名人士、《養氣》《養心》作者/高堯楷醫師、律師作家/許峰源、小說家/陳雪、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許瑞云、作家/彭樹君、閱讀人/鄭俊德——感動推薦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