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情緒勒索」一詞大多不再陌生,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勒索你的往往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

重點從來就不是過去發生了什麼事。當一個人越是一直想往過去尋找答案,只會越找不到。雖然想要努力跟所謂過去的自己和解,但在當下,只要面臨到一點點提醒或覺得悲觀或負面的時刻,就又會想起過去發生的種種負面經歷。 因此,往過去尋找答案,並不能解決「聚焦於負面」的問題,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展開新行動」。


▌向前付諸行動,不忘向後觀看自己

在印度哲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基礎理論,稱為「人生輪」,亦即認為人生是受到三種重要元素的影響而轉動。

印度哲學的人生「輪」強調,這三種元素彼此互相牽連、如同齒輪,所以並沒有所謂的開端。不過,傳統中在解釋「人生輪」時,會先以「認知」做為第一個元素,第二個是「情緒」,再來是「行動」。這三者是不停轉動的,也就是認知會產生情緒,情緒會構成行動,行動會影響認知,然後認知再產生情緒,形成輪轉不停的人生理論。 

為什麼人生輪的概念如此重要?因為這個過程其實闡述了兩個重點:第一,你必須付諸行動;而相對於往前回溯,你必須往後看,才有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為什麼要往後看呢?正是因為唯有透過你即將採取的行動,才有辦法扭轉自己的認知。

 

舉個例子。我們常常會遇到價值觀產生衝突的時候。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重不重視學生的需求?當然重視;我重不重視制度?當然也重視。對我來說,兩者都很重要。但是,在我的腦海裡,同時會有很多我覺得重要的價值觀並存。那麼,我什麼時候才會知道,哪一個價值觀對我來說比較重要呢?就是這些價值觀在實務層面產生矛盾的時候。 

▌校正,必須透過行動時發現自我認知時,才能產生

不久之前發生一件事,讓我印象很深刻。某個週末我開設了一堂課,報名截止日期是前一個星期一,整個工作團隊也都確認過了。結果星期二下午,一個長年都有來上課的學生寫了一封信過來,說他知道截止日期已過,但忘了報名,不知可不可以讓他補報名?

這時候,我究竟該不該讓他補報名呢?這就來到了價值觀抉擇的時刻。一方面,我覺得制度很重要,但另一方面,我也覺得學生的需求很重要,可是當我面臨實務狀況時,就必須從中擇一,選出一個我認為更重要的價值觀。

如果我讓他上課,不就違背了自己設下的報名規則?那我的工作團隊會怎麼想?他們會不會覺得,這是一個沒有制度的團隊?下次會不會有同樣的事情發生?但是,如果我不讓他上課,我是不是就不夠重視學生的個人經驗和需求?

由此可見,行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唯有在行動時,才會發現到,「啊,原來我是這樣的人、我最重視的價值觀是這些」。而這種對自我的認知,是只有透過行動才有辦法校正的,也才有機會更認識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認為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不太可取,因為他們鮮少有實際行動。 

理想主義者往往有一百個理想,但卻沒有為那些理想設定價值順序,所以就不會知道到底哪個可以妥協,哪個不可以。人類只有來到實務的行動時,才有辦法知道哪一種價值是比較重要的。


印度哲學認為,行動會讓我們的認知產生變化,所以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認知,就非付諸行動不可。因為,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自己原有的認知是什麼樣貌。再者,只有在行動中我們才會發現,自己是否能夠養成一種新的認知,來取代舊有的認知。 

所以,想要追溯過去、尋找自己的成長過程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這種方法其實是無效的。我們應該做的是開啟新的行動,並且透過這個行動,去產生新的認知循環、構成新的人生輪。如此一來,才能打破「習慣聚焦於負面」的慣性。 

--本文摘自熊仁謙《原來,我們都對自己誤解太深》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