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怎麼決定打這手牌。」──蘭迪‧鲍許

一,導讀

最後演講的假動作

如果你曾在新聞或網路上看過蘭迪‧鲍許「最後的演講」影片,一定會對這位風趣、幽默的教授印象深刻。演講中,胰臟癌復發的他,以伏地挺身展現自己的體力,還不時拿出事先預備好的「道具」,吸引全場的目光,帶動會場的氣氛。他以這場演講活出不輕易放棄、引起別人注意的人生哲學。

蘭迪在醫師宣判胰臟癌復發、只剩幾個月的生命時,仍決定傾全力預備這場演說,除了想證明自己即使生病,還是有足夠的毅力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想為自己還年幼的三名子女留下珍貴的紀錄,讓孩子們長大後知道父親所經歷的人生,也藉此引導孩子過他們的人生。

基於此目的,蘭迪雖然以「全力實現兒時夢想」為題,以演講廳會堂中的四百多位同事、學生為講述對象,但其實這些都是「假動作」,因為,他演講的重點「不在於要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在於怎麼過人生」;他演講的對象不只是現場聽眾,而是三名年幼的子女。

深具啟發性的演講,透過網路流傳,引發廣大的迴響,有了出版這本書的計畫;而這本書的出版任務,再次激發蘭迪的生命力,蘭迪所延續的生命超過醫師的評估。

夢想之路的收穫

提早知道自己大限將至,預知自己的死期,讓蘭迪有時間為家人預作準備,他以「最後的演講」做為光榮退場的方式。透過預備演講,他回顧自己的人生發現,他對各種事物的熱愛都來自於兒時的夢想與目標,以及在達成這些夢想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書中,他首先呈現兒時的夢想清單:體驗零重力狀態、進入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打球、撰寫《世界百科全書》裡的文章、當上《星鑑迷航記》裡的柯克艦長、贏得填充動物娃娃、擔任迪士尼夢想師。這些夢想有些輕而易舉地實現,有些歷時四十年才完成,有些並未達到。蘭迪回顧築夢之路,發揮擅長分析的特質指出,父母開放的態度是他能夠實現兒時夢想的一大原因;對於橫阻於夢想前的磚牆,他以不放棄的態度證明自己有多想得到一樣東西,終於如願以償;至於最終無法達成的夢想(進入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打球),他也領悟到:不成功的經驗讓他學到了許多,甚至比其他順利實現的夢想收穫更大。
 
實現夢想的基本功

夢想,讓蘭迪對生命充滿熱情,因此他樂意成為幫助人實現夢想的人,也希望傳承這個行動。

在第四部分,蘭迪提到實現夢想的一些基本功夫。首先,要做好「時間管理」,人生才會過得充實。他認為時間就像金錢一樣,必須受到明確的管理。計畫可以隨時改變,可是前提是必須先有計畫。要建立良好的歸檔制度。重新思考使用電話的方式。

其次,要「學會自我評估」,樂於聆聽回饋意見;身為教育工作者,他在課堂上設立教學回饋制度,甚至以自己是「改過歸正的混蛋」來規勸自傲難搞的學生,培養年輕人自我評估的能力。

最後,要具備實現夢想工具:才能與團隊合作的精神,因為幸運是降臨在準備好迎接機會的人身上。

正確過人生的態度

在第五部分,蘭迪以自己經歷的生命小故事,列出他努力過好自己人生的31種態度與作法,如:大膽作夢、平實認真、訂立協議、不抱怨、引起別人注意、表達感激、說實話、確知自己的定位、絕不放棄等。這些看似陳腔濫調,卻而是他身體力行、深刻受益的有效方法。

書末,面對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語重心長地指出,無論是這場演講或這書本,他想傳達的重點不在於怎麼實現夢想,而是在於怎麼過你的人生。因為「如果你以正確方式度過人生,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會自己實現」。這也是他對妻子潔伊與三名年幼孩子最大的祝福。

【蘭迪語錄】

本書以小故事傳遞蘭迪的人生態度,輕鬆易讀;讀者可依編輯安排順序閱讀,也可依個人喜好優先選讀不同部分。書中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智慧之言,有助讀者面對家庭、職場、人際、生活的各種挑戰。

▉你必須先練好基本功,否則其他各種花俏的招式都不會有用。
▉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種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有多想要一件東西。
▉時間是你最珍貴的資產。有一天,你也許會發現自己擁有的時間比你原本以為的還少。
▉激勵人心是促成善行的最佳工具。
▉你唯一能夠仰賴的,就是帶在身上的東西。
▉要當樂觀主義者必須具備一項條件,就是要有因應世界末日的應變計畫。
▉有時候,你想要什麼東西,開口問就是了。
▉情感保險所必須繳的保費不是錢,而是時間。
 
二,討論題綱

1.你在媒體上觀賞過或聽過蘭迪‧鲍許「最後的演講」影片嗎?對於蘭迪的印象是什麼?什麼原因促使你閱讀這本書?

2.蘭迪接受所服務的卡內基美隆大學演講邀請時已罹患癌症,當演講日期逼近,他的癌症又復發了,他本可以這個理由取消演說,把所剩不多的時間留給家人,他的妻子潔伊也希望他這麼做。但蘭迪思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未來二十年要教給三名年幼子女的價值觀提前教他們,而作為老師,他選擇在學校發表演說。對於蘭迪的想法與做法,你有何看法?如果你面臨蘭迪的處境,你會如何安排這段時間,又會以什麼方式傳遞你要給子女的價值觀?

3.蘭迪以「全力實現兒時夢想」為題,列舉兒時的六個夢想(體驗零重力狀態、進入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打球、撰寫《世界百科全書》裡的文章、當上柯克艦長、贏得填充動物娃娃、擔任迪士尼夢想師),他說他對各種事物的熱愛其實都來自兒時的夢想與目標。他形容父母鼓勵與支持他追尋夢想的態度,是他中了「生命的大樂透」。你兒時有哪些夢想?這些夢想對你一生有何影響?父母對你夢想抱持什麼態度?有何回應?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你知道孩子的夢想?你如何回應孩子的夢想?看了這本書,你有哪些學習?

4.在實踐夢想的歷程中,蘭迪曾努力成為美式足球隊員,最終卻沒能打進美式足球聯盟;但訓練過程以及葛拉翰教練的嚴格教導,讓蘭迪學到團隊合作、堅忍不拔、練好基本功以及克服逆境等價值觀,蘭迪稱此為「假動作」,亦即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東西,事後發現受益良多。回顧過往的生命歷程,你經歷過哪些「假動作」?對你帶來什麼影響?你生命中有「葛拉翰教練」嗎?他教了你什麼功課?

5.蘭迪努力不懈、絕不放棄的個性,在體驗零重力狀態、加入迪士尼夢想團隊上表露無遺。在他的努力爭取下,終於搭上能讓人飄浮在空中的飛機,體驗無重力感,而這距離他把此列入夢想清單已有四十年之久;進入迪士尼夢想團隊工作亦然。蘭迪認為,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種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有多想要一件東西。你生命中何時出現過「磚牆」,當時你如何看待這道磚牆?此刻的你還有哪些未完成的夢想?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你?從蘭迪築夢的歷程,你得到什麼啟發?

6.潔伊是蘭迪生命中最難以突破的「磚牆」,但是蘭迪展開浪漫的追求攻勢,終於抱得美人歸。然而,「相愛容易,相處難」。蘭迪擅長以數據資料評估事情,潔伊大多以直覺感受處理事情;蘭迪習慣亂丟東西,潔伊常為此抓狂。哪些因素讓個性不同的他們可以共同生活?特別在蘭迪罹癌的治療過程,攜手度過抗癌之路?你從中學到哪些夫妻相處之道?

7.蘭迪因夢想而對事物產生熱情,他樂意幫助人實現夢想,認為一個能實現夢想的人需懂得管理時間、學會自我評估、具備才能與團隊合作的精神;也在教學中培養年輕人這方面的能力,並提供實現夢想的機會。你生命中有像蘭迪這樣的良師益友,協助你實現夢想?你曾經像蘭迪一樣協助他人實現夢想嗎?

8.在第五部分,蘭迪分享他努力過好自己人生的方式,如:大膽做夢、訂立協議、別抱怨、引起別人注意、表達感激、確知自己的定位等三十一項。哪些是你已有的生活態度?哪些是你沒有而想學習的?為什麼?哪些是你不同意的?你希望教給自己的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9.蘭迪認為「道歉要真誠,否則不如不道歉」,他形容一旦我們得罪他人,與對方的關係就像感染了疾病,真誠的道歉就像抗生素,草率的道歉則像是在傷口撒鹽。而適當的道歉要包括三項要素:承認自己做的事情是錯的,表達因傷害對方而感到難過,尋求彌補的方式。道歉這件事,對你來說是否容易?在職場或家庭,當你需要道歉時,通常會如何表達?曾經什麼人的道歉讓你覺得真誠而舒服?

10.蘭迪從自己的成長過程與接觸的學生群發現,父母如果對孩子有特定的期望,通常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阻礙。他希望孩子成為他們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也認為,父母的工作應該是鼓勵孩子培養持續終身的興趣,並且發展出追求自身夢想的強烈動力。父母對孩子有期望,對孩子的發展究竟是助力還是阻力?父母有教養子女的責任,但如何適性發展孩子興趣,引導孩子發現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你曾感受到父母師長對你有哪些期望嗎?那些期望與你的夢想是否相關,你如何看待別人對你的期望?

11.蘭迪認為,自信心不是別人可以給的,而是必須自己建立。要教導孩子建立自信心只有一種方法:交給他們一件他們達不到的任務,讓他們努力練習,直到做得到為止,然後不斷重複這個過程。你是一個有自信心的人嗎?你曾經有類似的學習經驗,造就出你現在的自信心?你還有什麼建立自信心的好方法?

12.蘭迪是一位懂得感恩,也善於抓住機會表達感的人,就如他在「最後的演講」中製造驚奇,為潔伊慶生,表達對潔伊支持他完成最後演講的感激之情。他也鼓勵寫感謝卡的優良傳統,認為這是體貼的行為,甚至因為一張感謝卡而錄用某人。你通常如何表達感恩?回顧過往,你想向哪些人表達感恩?你打算如何表達?最近寫過感謝卡給什麼人嗎?

13.蘭迪的樂觀來自於他的準備與規劃。他認為,要當樂觀主義者必須有因應世界末日的應變計畫,我們必須為自己可能面臨的狀況預作準備,因為當狀況發生時,「你唯一能夠仰賴的,就是帶在身上的東西」。人生路上,我們會遭遇各種出其不意的狀況,可能是疾病、失業、天災、喪親等,如果上述事情發生了,你有哪些帶在身上、可以仰賴的東西幫助你度過難關?你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嗎?你的樂觀來自於什麼?

14.關於《最後的演講》書籍與影片內容,哪些小故事最打動你?最激勵你的是什麼?在眾多名人的演說中,什麼因素使得蘭迪《最後的演講》引起廣大群眾回應?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