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許瑞云診間最推薦《別再說都是為我好》《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

《別再說都是為我好:情緒能量╳愛的語言╳正念溝通,改變家庭能量動力,化解家人關係難題》

【CH1 辨識情緒能量類型】

什麼是情緒能量類型?

「情緒能量類型」指的是當我們面對壓力、邊緣腦被啟動、進入戰或逃狀態時會出現的情緒反應。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家人怎麼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或者老是用某一種方式來回應我們的問題,這很可能正是因為家人落入個人所屬的情緒類型,所產生的典型反應。

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情緒類型可以分為「視覺型」「邏輯型」「聽覺型」與「感受型」四種,這個跟「神經語言程式」(NLP)所說的溝通和學習模式類型不一樣。雖然NLP也用視覺、聽覺、觸覺來區分,但不是從情緒能量場來做區別。

一個人身心狀態平穩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這四種情緒能量類型的特質,問題在於一旦落入戰或逃的情境或很大的壓力下,個人的反應模式就會回歸自己與生俱來的情緒能量類型。

早在還在母體裡的嬰兒時期,一個人的情緒能量類型就已經被決定了,而且終身不會變。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不斷練習覺察、覺知,讓自己不要輕易落入戰或逃的邊緣腦反應,就不會困在固有的情緒類型中,做出失衡的反應。

每個人有其天生的特質,只要避免落入邊緣腦主導,盡可能處於穩定狀態,讓愛自己和愛別人的程度達到平衡,就不容易受自己固有的情緒能量類型左右。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四種情緒類型都有時,往往代表你正處在平衡狀態。

由此可知,如果要看出一個人的情緒能量類型,就要去看他處在攸關生存的壓力狀態時,典型的反應模式是什麼。一般會觸動我們生存的壓力,經常來自親密關係,尤其是伴侶和親子關係。

情緒能量類型量表

評估個人的情緒能量類型時,我們往往很難看清自己是哪一種,特別是當我們處在關係壓力中,內在經驗混亂,常令人感到困惑。有時身旁的家人或伴侶反而比我們更能看出自己所屬的情緒類型是那一種。

很多人會在後天努力培養某一種情緒類型,有時看似超越個人天生的模式,問題是當巨大的壓力來襲,天生的情緒類型終究還是會發揮作用。所以,我們還是要好好認識自己、伴侶,以及身邊重要家人朋友的情緒類型,如此一來,在跟對方互動時,就會更容易化解彼此間的差異。

下列量表測驗可以協助我們找出自己的情緒類型。在此也特別提醒,為了避免個人主觀的經驗與記憶影響了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如果可以,請與家人和伴侶各做一次,然後一起討論自測和他測的差異,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情緒類型。

視覺型

◎我和孩子好像世仇

貞樺和承甫這對母子就像世仇一樣。承甫小六之後,就變得非常叛逆,總是跟媽媽頂嘴反抗,一次又一次的爭執,把母子情分都磨光了,讓貞樺好幾次都氣得說出自己怎麼會養出這麼不孝的孩子,甚至對兒子懷有恨意。如今已經國三的承甫早就拒絕跟媽媽溝通,母子倆雖然同住一個屋簷下,但把彼此視為空氣,毫無交集。

貞樺說起承甫的事,就是一肚子怨氣。她不懂,自己明明都是為了兒子好,為什麼她要求的事,承甫就是做不到,甚至連試著去改善都不願意。

貞樺說:「兒子的生活習慣很差,老是喜歡亂丟東西,如果要他整理收拾,也都要三令五申,偶爾才會整理一下,但要不了多久,就又變得亂七八糟。兒子看書寫字的姿勢也不對,所以搞到眼睛和脊椎都出毛病,我就是擔心以後留下什麼後遺症,才會一直糾正,可是他還是不想改,反而因為常常被我罵,對我越來越反感,連態度也變得很差。我當然要糾正他的態度,可是一直唸他的結果,就是關係越來越壞,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開始恨起自己的兒子。」

貞樺的情緒能量類型是「視覺型」,而承甫是「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的媽媽其實很辛苦,但是身為她的孩子更辛苦,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讓母子倆都很難受。

視覺型的人在情緒平衡時是很有前瞻性和規畫性的,做事情有條有理,但要是壓力太大或情緒失衡時,常常只會看到別人的問題。他們認為自己明明看到對方錯的地方,一心想著只要對方改了,事情就會解決,所以會不斷要求、逼迫他人做出改變。

貞樺會常常對承甫說:「你錯了!」「你應該怎樣⋯⋯」「你不該怎樣⋯⋯」「你怎麼這樣做呢?」「我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老是說不聽!」「你如果這樣做不就好了嗎!」自己認為都是為了孩子好,才會告訴他錯在哪裡、應該如何改進等。但這種指責的溝通方式,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尤其對象又是聽覺型的孩子,讓情況更為嚴重,母子關係自然越來越惡劣。

視覺型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在說話時一定會看著對方,因為看著對方的眼睛會讓視覺型人更有力,甚至講到激動處,視覺型人的眼中還會迸射出一股能量。如果一個人認為「說話時應該看著別人的眼睛,否則就是不禮貌」,而且喜歡注視對方的雙眼,這個人的情緒類型很可能就是視覺型。其他情緒類型的人在衝突當下,比較不喜歡看著別人的眼睛,會傾向避開直接的視線接觸,因為非視覺型的人如果一直盯著別人的眼睛看,常常感到沒力。

在身心狀況良好、處於情緒平衡狀態時,視覺型人是很好的領導者,極具展望性、前瞻性與規畫性,還有著高明的說服力,很能看著目標持續前進,印度國父聖雄甘地就是視覺型人。但視覺型人若處於不平衡的狀態,視野就會變得狹隘,容易流於批判指責他人之過,一直看到別人錯的地方,看不到別人對在哪裡和自己錯在哪裡,常會落入好辯不認輸的情境中,即使嘴巴沒有說出來,內心也會一直嘀咕別人的錯,覺得都是別人的問題。

視覺型的人情緒不平衡、狀況不好的時候,看到的往往都是別人錯的地方、別人應該改進什麼,而且還會自認為是好心給對方建議,不懂為什麼對方就是不能接受,如果對方願意改變,不就沒事了,為什麼就是不肯改呢?如果別人不順從他的「好心建議」,視覺型人就會感到失望、生氣、很不開心,認為:「我好心好意給你建議,你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也會不斷跟對方爭辯,企圖說服別人照自己的建議去做。

◎視覺型特點

1.說話時習慣看著對方,也會期待對方要看著自己。
2.把自己的觀點與期許投射在他人身上。
3.當他人無法認同自己的觀點或期許時,容易感到失望、生氣。
4.常會批判、責怪或論斷他人。
5.容易忽視他人的立場。
6.無論如何一定要說服對方或辯贏對方,會持續跟人講道理,直到說服為止。

◎視覺型名言:你是錯的!

◎視覺型人如何自我調整
1.檢視自己的假設—別人真的是錯的嗎?試著把自己有限的視野打開。
2.不要局限在自己的看法。除了自己提議的方案,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3.嘗試去同理對方,或說出對方的看法,看看自己有沒有做錯的地方。
4.不能強求對方要跟自己一樣,要去看到其他的可能性,思考對方為什麼這樣想、那樣做。
5.願意學習看別人順眼,尊重別人的看法和做法,不去批判。
6.願意看到別人對在哪裡,也去看到自己錯在哪裡。

◎視覺型能量處理法:用視線畫出「∞」(無窮)的符號。

◎如果你的家人是視覺型
1.視覺型人不會輕易放棄他堅信的事情,但切記你的觀點也有道理。毋須讓視覺型人的觀點排擠你自己的觀點,如果任由視覺型人霸凌你的看法,他反而會覺得你的默認是在向他認錯。
2.可以去同理視覺型人,問問他是否了解你的想法。先讓視覺型人感覺被了解,他才有餘裕去思考你的觀點。
3.在情緒壓力下,不要期待視覺型人會立刻贊同你。
4.跟視覺型人溝通時,可以多用「你的意思是⋯⋯?」這樣的問句。
5.發生衝突時,最差的是互不相讓、各持己見,次差的是各退一步、彼此忍讓,而最好的是能找到原本彼此都沒想到的新解決方案,達到雙贏或多贏。
6.確定自己了解視覺型人的看法,也讓他清楚你的想法,並針對意見不同的部分達成協議。
7.表達時盡量看著他的眼睛—視覺型人比較難信任眼神會閃爍或躲避的人。
8.如果你覺得看著視覺型人的眼睛很有壓力,就要讓他知道,請他收斂太過銳利的眼神。
9.如果很難直視對方的眼睛,可以看著他的鼻子,這樣對方還是會感覺你有在看著他,彼此又能保持合適的距離。 

《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一念之轉」創始人寫給你的痛苦解脫書【經典修訂版】》

〈推薦序〉一本讓你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更加圓滿的書
 --許瑞云(花蓮慈濟醫院能量醫學中心主任、《別再說都是為我好》作者)

診間常有人要我推薦好書,其中我最常推薦的,就是這本《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本書的中譯本其實已經絕版了,後來我請求出版社重新出版。很謝謝方智出版社費心跟擁有本書版權的國外出版社洽談,幸運地再度取得出版權,才有機會讓此書中文版重新問市。

心靈的痛苦常常會反應在身體的病痛上,而多數的痛苦都跟我們卡住的念頭有關,像是希望被愛、被認可,或是期待我們的家人、朋友能夠有所不同等等。一旦我們懂得轉念,能夠看清楚的話,無論是跟伴侶、父母、友人或同事的關係,都會開始改變。畢竟真正讓我們感到壓力和痛苦的來源,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他人的行為。一個人最親密的關係,是和自身想法的關係,如何與自己的想法相處,決定了一個人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與他人相處的模式。

不妨問問自己是否常有下列念頭。當我們帶著這些念頭時,我們是如何跟自己、跟對方相處呢?我們和自我及他人的關係,會因此變好還是變差呢?如果我們放掉下列這些念頭,又會變得如何呢?我們和自我及他人的關係,又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愛我,就會照著我的要求去做。

我的太太/先生對我要求太多。

我老公/老婆對於改善我們的關係毫不在意。

我丈夫在性方面要求太多。

太太/先生/爸爸/媽媽不給我無條件的愛。

我需要丈夫/妻子了解我。

我的女朋友/男朋友不該離開我。

我不可愛。

她/他不該如此痛苦。

我父母應該要愛我、欣賞我。

我應該是他唯一的愛。

我的情人應該和我做愛

沒有我的男朋友(女朋友)/先生(太太),我什麼都不是。

我想要很多很多的認可。

我父親/母親對我很不好,他/她不是個稱職的父親/母親。

如果說實話,我就會失去伴侶。

我丈夫/太太應該回歸家庭。

我厭倦忍受伴侶的缺點。

如果我的孩子死了,我就活不下去。

在還沒有解開那些痛苦的念頭時,即使不斷地去按摩、泡澡、做SPA,用最好的精油,想盡辦法寵愛自己,只要結束抒壓的行程,回到日常生活時,同樣的念頭又會再度纏住我們,讓人深感焦慮、痛苦、不安。

只有轉念去看清楚,願意深入自己的內在,去找尋答案,並且勇敢地擁抱事實,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從痛苦中解脫。

本書作者拜倫.凱蒂是個帶著正知正見的開悟者,總能輕鬆化解周遭人的煩惱,讓人撥雲見日。前述的各種痛苦念頭和感受,凱蒂在書中一一列舉,並且帶著讀者去看到更真實的全貌。

除了教讀者如何翻轉痛苦的念頭外,本書也提供很好的方法,讓我們學會如何去清除愛自己的障礙,包括清理讓我們感到羞恥的事,或是那些不想讓人知道的事情。

願此書能帶著大家走出痛苦煩憂,讓我們跟自己或跟他人的關係,都更加圓滿歡喜。

 

〈推薦序〉我是我最終的愛
               by吳家芸(轉念作業國際認證協導師)

我二十九歲時認識了拜倫.凱蒂,當時我在事業上有不錯的成就,是美國百萬圓桌的會員,但身心方面卻面臨了罹患乳癌、腦下垂體腫瘤,以及原生家庭和婚姻上的種種考驗。就在這樣的非常時期,我接觸到凱蒂,跟著她操練轉念作業。

轉念作業就這樣成為我生命中的良師益友,一路陪伴我至今。它的確是一套既簡單又威力十足的工具,因此,多年來我一直積極地推廣它。在《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這本書中,凱蒂同樣採用了轉念作業這套工具,相信對心靈受到束縛的朋友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平靜和喜悅一直都在等著我們,只要我們停止向外討愛,轉而從自身來汲取愛、肯定、認可和自我讚賞,就能回到內在平安的「家」。

只要你願意開始使用拜倫.凱蒂提供的這套工具,讓它成為生命中的良師益友,安安靜靜地坐下來,提起筆,逐一回答她設計的「六道問題」,接著再反問自己「四個問句」,並且進行反轉,就可以讓那些驅使你必須向外去乞求愛、肯定、認可和讚賞的隱藏性信念暴露在陽光底下,幫助你從缺乏愛與讚賞的痛苦中解放出來。

轉念作業這套方法可以讓人找出導致憤怒、怪罪、自憐等負面情緒的盲點,並且進一步將人際關係的種種挑戰轉化成機會和禮物,藉此平衡我們的生命,回歸心靈的安寧,更能夠體會到生活當中的所有事件並不是衝著我們來的,而是為著靈性成長的需要而發生的。

就我的經驗,每當我的動機是為了從對方身上獲得愛與讚賞時,我的所言所行就會去附和對方的需求。然而,為他人而活的結果,不但因此失去了真我,同時也無法從對方身上得到自己渴求的愛。反之,如果我不去向任何人索求愛,就能夠感受到真誠的自我,贏得內心的平靜、自在和喜悅。

以我自己為例。幾年前,我曾經一個人獨自遠行,等到我返家後,卻意外發現我的伴侶居然有了外遇。當時的我既憤怒又痛苦,但我還是敦促自己拿出紙、筆,依照拜倫.凱蒂的指示填寫六道問題,並回答四個問句,同時反轉念頭。就這樣整整做了三個月的轉念作業,讓我看見以下這些折磨我的信念:

.我的伴侶不應該背叛我。
.一個人孤單地過日子是很寂寞可憐的。
.因為我不夠好,他才會有外遇。
.他不愛我了,所以才會去愛別人。

拜倫.凱蒂總是提醒我們:「天底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和神的事。」在持續做轉念作業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問自己:「他有外遇是誰的事?」也明確地了悟到:「他有外遇是他的事。」因為那是他的人生,他有權選擇。而我對他有外遇感到憤怒和痛苦則是「我的事」,起因於我想要操控他的愛。我相信我對他付出愛,他也必須回饋我愛與讚賞,因此我的愛是有條件的;當我的渴望與事實不符,就讓我陷入了失落和悲傷之中。

這三個月的轉念作業讓我最終能夠懷著平靜和感恩的心情和他道別,並且由衷地祝福他。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是好朋友。

現在的我真正體驗到我是我最好的伴侶,因為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我想要的愛和讚賞在我自身已經具足。而透過這次情感創傷的機會,我療癒了自己長久以來對兩性關係錯誤的隱藏性信念,也改善了和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

《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一共有十二章,都是在處理人際關係當中的愛、肯定、認可和讚賞等信念問題。如果你的痛苦來自婚姻,我會建議你從第七章和第十二章開始讀起。

當你體會到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來自尚未審視的信念,並且循著四個問句往內心深處去挖掘,讓答案自然浮現,接著反轉念頭,你可能會發現那些根深柢固的信念開始鬆動了。只要不再執著於舊信念,你的人生也會有新的轉機。

最後,我想引用拜倫.凱蒂說過的話:「如果我要祈禱,我會說:『神啊,免除我對愛、認可或讚賞的渴望吧,阿們。』」我由衷地祈禱,透過本書的實例和兼具慈悲與智慧的方法,能夠引導你認清那些關於愛的盲目信念,從「別人需要給我愛」與「互相討愛而彼此指責」的幻象中解脫出來。

感謝這本書的誕生,也謝謝你的參與。因著你清晰的洞見,撫平你自身「愛的傷痕」,並藉由愛自己來給出愛,也將為這個世界帶來愛的療癒。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