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以終為始:接入千年的知識長河
李佳達

寫這篇序言的下午,我坐在咖啡館看著窗戶斜灑進來的陽光,有一種極為陌生的放鬆感。其實只在不到 3 小時前,我才真正結束密涅瓦大學碩士班的所有課程,但當我如反射動作般的推開筆電螢幕準備開始打字,這十六個月的課程點滴就像跑馬燈一般開始在我腦中迅速回放,心情是複雜、滿足、如釋重負,卻充滿  。

空格部分請允許我最後再揭曉。

密涅瓦大學碩士班的所有課程,真的是我上過最硬、最操,甚至可以說最缺乏「人性」的安排。連續 4 個學期,1 週上課四天,每天雖然只有一堂 90 分鐘的課,但每堂課程預習的時間就要 3 到 4 小時,這還不含 2~3 週就要交的大報告,常常在預習、上課之後,還要繼續花 2~3 小時寫報告,然後隔天再重來一次,日復一日,更不要說這個碩士學位是設計給全職上班族的,也就是白天至少 8 小時的時間,還有我們各自的工作要完成。光這個月,我熬夜的天數就超過一半,更受苦的可能還不是學生本人,而是我們的家人。這段期間我自己歷經了太太從懷孕到生產的過程,有無數個夜晚,我一邊在課堂上和同學寫程式分析資料,一邊聽到太太衝到廁所孕吐不止,或是孩子出生後,聽到她們半夜起來大鬧討奶喝的哭聲。我認識的所有學生幾乎都動過放棄或休學的念頭,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撐了下來?

肯定不是所學的知識本身,因為無論是密涅瓦所教的知識或技能,可以說沒有什麼是網路或線上課程平台找不到的,我們完全可以在拿到課綱後就輟學,然後自行按圖索驥,用自己的步調把這些東西學會。

如果讓我來描述,真正難以取代的體驗是密涅瓦讓我第一次進入到一種學習的傳承中,如同我太太形容的,密涅瓦試圖用最新的科技,教最古典的精華。我好像可以看到某種古往今來知識的虛擬宇宙,在這裡面,我目睹了千年來的學術激辯和交鋒,發現人類一支又一支為了探索世界而從各個角度丟出的探針。在每個學習的當下,我不屬於某個學校、學派或科系,我只是不斷為自己的大腦下載著不同的演算法,一邊對照著我所在的現實世界,試圖更看清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

1950~60 年代,歷史學者對於大學的起源進行了一次激烈的大辯論。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大學就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所建立的人才訓練所。另一派學者則認為,如果只是為了任何政府、教會或社會的人才培訓,是不會產生一個像大學這種全新教學和學習的獨立場域,還能一直延續千年。刺激大學出現和成長的根源恰好和馬克思主義者所講的相反,是學習和了解世界的需求,是人類底層「探索知識的欲望」和好奇心。

最後,學者們對於大學的起源得出了一個折衷的結論,沒有探索知識的精神衝動,就不會有大學,但是精神本身無法創造大學,所以大學教育從一開始,就同時受到探索真理和獲得現實所需訓練的兩種張力拉扯。換句話說,在大學中存在著兩種 DNA:感受探索世界的快樂,同時培養當前世界最需要的能力。我想,密涅瓦大學的課程設計,完美地激發了這兩種 DNA,也讓我們每每在快熬不下去的時候,會為了「可能可以多看到一點新世界」這種衝動而留了下來,然後在熬完無數個夜晚之後,不知不覺間,竟然又多具備了一種能跟世界某個頂尖領域互相溝通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收錄了來自三個不同領域的中年大叔,一起完成這趟探索之旅的掙扎過程,一個尋找未來教育樣貌的職業講師、一個看遍生死轉而投入教學的急診科醫師,還有一位不斷透過學習增進決策能力的國際業務高手。我們寫這本書的初衷不是要拿來當密涅瓦大學的招生手冊,推更多人進入這個煎熬的大坑,而主要是出自我們對彼此的好奇。這十六個月,我們從古典的邏輯學、嚴謹的科學思維與研究方法、問題解決、創意思考、綜觀全局的複雜系統觀,學到最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的統計學方法和資料分析程式語言,這看似無所不包的範疇,卻又緊扣著從古到今最頂尖實用的決策思考,我們好像全身被置換了某種共通的血液,可以理解彼此最底層的思維模式,但又能隨時將學習成果移轉到任何我們熟悉的專業領域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當然限於篇幅,書裡無法呈現太深入的課程內容,例如決策思考這個主題,我們至少就學習了超過 20 種決策思考方法和工具,但與其去介紹這些工具的數學模型和應用方法,我們更希望的是透過我們自己身邊遇到的生活化案例,幫大家編織出這個知識宇宙的網狀結構,因為唯有當這些知識點彼此串接起來,才會產生力量。

最完美的課堂+根植人心的科學學習法

密涅瓦大學的課堂,有著任何老師和學生心中最完美的設定,老師最期望怎樣的課堂呢?當然是每個學生都做好每一課的預習,帶著筆記和課前作業來上課,並且隨時準備好回答任何問題。在密涅瓦的課堂上,你不會聽到學生兩手一攤說我不會,即使你不知道答案,你也應該告訴老師你現在正試著用什麼思路來去想這個問題。那學生最想要的完美課堂又是什麼呢?當然是老師也準備好了,透過一環扣一環的課程活動設計,讓學生透過實作,發現自己讀再多,可能都沒有注意到的洞見。

在決策行為數據分析的課堂上,有一幕大概是讓所有同學都難以忘記的,在某次短暫下課休息回來後,老師忽然放慢語速,非常認真地和大家說:「盡量問我問題吧!我真的是這個主題世界級的專家,想深入了解這個主題,你可能不會有更好的機會了。」當老師講出這樣的話,我們沒有人覺得這是在炫耀。首先因為在課前素材中,老師分享了他在亞馬遜擔任顧問的演講,全球頂尖企業的資深工程師都需要公司花大錢請他來指導,這不只證明老師的實力,也說明我們在學的決策工具,絕不僅是象牙塔裡的擺設,而是現實世界中最前沿的應用。更讓大家動容的,是老師誠懇的聲音和態度,那是真的想讓我們成為世界頂尖人才的期望,而且,他相信我們準備好了,可以問出超過教材、需要挖出他十幾年壓箱經驗來應對的好問題,讓他也能有所學習。課程中不只一次,我們會聽到老師這樣說:「我教這堂課這麼多年,謝謝你們讓我第一次想到這個方向。」密涅瓦的主動學習課堂之所以完美,不是因為教的東西有多厲害、或老師學生有多優秀,而是每個人隨時都在給予,也同時收獲。

除了「完美」的課堂,更能優化學習效果的,是經過科學學習法設計的「思考習慣」,在密涅瓦的必修決策課程中,沒有分科系或領域,甚至課程與課程彼此之間都是被打通的,因為真正貫穿所有學習歷程的是「思考習慣」(Habits of Mind)。這些「思考習慣」包含傳統上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但都會被轉化為可以被應用和檢驗的行為,每堂課都在學習 1 到 2 個「思考習慣」,然後透過課程活動去實際應用這些習慣。這些習慣可以前後呼應,相互為用,久而久之,就像滾雪球一樣,你可以把自己融合批判思考、創意思考、系統思考、數據分析等各種「思考習慣」,搭配成為你自己獨特的決策組合。

如果說暢銷書《原子習慣》,是在教你如何將你想要養成的習慣透過拆解成為最小可執行單位,慢慢在你的生活當中組合起來,那密涅瓦大學的思考習慣訓練法,就是在教我們如何把各種書本中難懂的理論,變成具體可行的決策工具,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場景。差別是密涅瓦不只要給你一個原子,它要直接幫你輸入一個決策用的元素週期表,讓你在後面遇到任何未知的挑戰,可以自己去找到適合的元素,組合出你想要的材料。

這本書有五個章節,除了第一章列出了作者們各自入坑密涅瓦的學習理由外,你將會看到三位作者在四個主題(批判思考、問題解決、複雜系統、決策思維)中應用相關思考習慣的思路,以及不同的使用情境,在附錄中有密涅瓦大學所列出完整的思考習慣訓練清單和簡要的定義。我們相信密涅瓦大學的決策思考習慣訓練,未來將會成為所有人應對未知挑戰的必修課,希望這本書能拋磚引玉,先幫大家勾勒出未來學習的一種可能面貌。

最後,要來填空了,連我自己都沒有預期到,密涅瓦大學課程帶給我最大的收穫,竟然是幫我的心中加滿了「勇氣」。

2018 年的全球 PISA 測驗結果指出,台灣學生是全球最害怕失敗的一群。即使已經跨入中年,回到密涅瓦的教室,才發現我仍然是那個最害怕失敗的一群人之一,尤其面對從高中選文組後就沒有再碰過的統計和程式語言,除了必須花費比別人多出幾倍的時間預習,更要忍受自己在課堂上常常錯誤到離譜的回答。直到終於可以承認自己就是比別人學得慢、需要更多的反應時間才能想清楚,看到慘不忍睹的分數也不覺得難堪,我才理解到一個毛骨悚然的事實:就因為害怕考試失敗,也讓我放棄了絕大多數認識這個世界的可能性。

密涅瓦大學的前兩門課:「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和「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象徵著傳統西方學術認識世界的兩種世界觀,前者是用符號、邏輯和模型來試著表達這個世界的規律,後者是透過各種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去發現世界的規律。這兩種世界觀其實都和數學和程式語言密切相關,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我就會繼續錯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各種未來發展,就像記者問一個千萬訂閱的 YouTuber,為什麼會相信區塊鏈上的 NFT(非同質化代幣)值這麼多錢?YouTuber 反問他,你覺得是你家的某張畫或某個家具更真實?還是我區塊鏈錢包上的一段代碼更真實?你要怎麼跟我證明你擁有一張你描述的真皮的、黑色的沙發?但我卻可以馬上給你看這段代碼,或把它轉到你的錢包裡,在未來的社會,你告訴我到底哪個更真實?從公元前試圖用天球模型描繪宇宙運轉規律的托勒密,到現代可以賣出 6900 萬美元的NFT 藝術作品,使用代碼、數字來解釋和預測這個世界,從來就是千年人類集體智慧傳承的精華,我們的教育體制卻讓絕大多數的孩子打從心底害怕、甚至厭惡數學,是現代應試教育所造成最大的缺憾。

經過了密涅瓦課程的洗禮,讓我不再害怕任何學習會「失敗」。學習,就是在滿足我自己探索世界的渴望,以及獲得適應這個世界需要的工具。希望我們三個跨領域中年大叔的學習體會,也能給大家打破既有框架的勇氣,可以用更寬廣的眼界重新觀看這個有趣多彩的世界。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