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煩躁時就去感覺腳掌心!:讓日子煥然一新的50個微修行

第2章    「情緒」的微修行

「不生氣」並不能解決問題

針對不快的反應(憤怒等),我們必須正確了解其真正本質。

我們經常會聽到「不可以生氣」「不發怒才是美德」等說法,但現實生活中,卻經常難以避免不滿、不快發生。

舉例來說,在同一個工作環境中,即使大家想對公司有所貢獻的動機是相同的,但工作的進行方式或方針卻常常因人而異。有時,越是對工作投入的人,越容易產生「明明用我的方法更能做出成果」這類不甘心的想法。更不用說價值觀或個性迥異的人在相處時,時而產生誤解、時而缺乏共識,發生情緒上的衝突恐怕也是家常便飯。

每個人的心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在此情況下,能夠永遠保持怡然舒坦的關係,反而還比較不尋常吧。

冷靜看待現實就是如此後,我們會發現:一味抱持「不可以生氣(不可以做出不快的反應)」的念頭,其實是不足的。

以更貼近現實的角度來思考,我們需要的就是以下的兩段式心態:

(1)不以憤怒做反應的心靈使用術。

(2)正在氣頭上和感到憤怒時,面對自身情緒的方法。

在理解上述說明後,就能列出以下三項日常生活中理想的情緒狀態:

(1)「中立」才是基本狀態;

(2)「快」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3)雖然應該避免「不快」,但對此做出反應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感到不快時,就該巧妙地加以排解。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具體練習吧。

「情緒」的修行 實踐四      「不累積」心理壓力的因應法

大家應該都有很多「忍不住想抱怨」的經驗吧?不平、不滿、感到「實在難以接受」的想法在心中盤旋時,我們就會想找個人說:「我跟你說哦⋯⋯」藉此將自己的想法發洩出來。遇到這種狀況時,怎麼做才能算是「有效的心靈使用術」呢?

微修行19    製造「沉默時間」

若將「佛教」套入死規矩中,恐怕會變成一味地要人「不可抱怨」吧,因為傳統的教義會告訴我們「說壞話和批評都不是『正確的語言』」,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只不過,如果更進一步思考,我們就會知道,之所以不能說批判性的語言,是因為那樣會對「心靈的清淨(打造純淨的心靈)」造成妨礙。換言之,說出那些語言,會使我們自身的憤怒與慢心等「煩惱」(心靈的痛苦)增加。

因此,不說話、「保持沉默」,反而才是理想的做法。另一個原因是,這些語言會阻礙我們的「覺察」,對我們的自我理解造成妨礙。

所以在緬甸等地的靜坐冥想道場中,都奉行「沉默」的最高原則。佛教的世界裡,「沉默才是正確的語言」。

這裡有一項微修行可以提供給各位。沉默才是沉澱反應、培育「正確理解的心靈」的有效方法,所以我們要刻意製造出「沉默時間」。

若是家庭的話,就在夜晚設定一個小時微沉默時間,並請全家人配合實行。在沉默時間內,不說話,也不相互干涉。讀書、戴耳機看電視聽音樂,或是要小酌都可以,但就算看到其他人,也不要向對方搭話。

實際試著做過就會知道,「沉默」能讓人大大冷靜下來,也會逐漸看出自己在平日的關係中是多粗魯、多肆無忌憚地侵入對方的領域(換言之,就是平常話說得太多)。

若是在職場,也可試著規定「從下午△點起的一小時為沉默時間」。這就像是將職場化為「精神修養的道場」。雖然外來的電話還是必須照常應對,但可以對同事保持沉默。這麼一來,一定既能讓工作順利進行,又能加深對彼此的理解與觀察。

沉默能讓心靈產生驚人的成長。而且,若想培育出尊重彼此、正確理解彼此的慧眼,這會是一項非常適合的修行,請各位務必嘗試看看。

微修行20    尋找抱怨的「正確對象」

話雖如此,但總不能一直保持「沉默」;而且心中明明累積著不平、不滿,卻硬要保持沉默的話,也會令心靈窒息。「想抱怨(憤懣累積到相當程度)」時,我們該如何是好?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抱怨也可以」,「只不過,必須遵守一定的條件」。條件就是—

○抱怨後,若會使憤怒增強的話,選擇沉默比較正確。

○抱怨後,若能痛快消除憤怒的話,選擇抱怨也是正確的。

關鍵在於「是否能消除憤怒」。向意氣相投的朋友訴說職場上發生的事或對家人的不滿,這應該是大家都經常會做的事。

這時,如果我們的動機是「證明自己才是對的」(被認同的欲望)的話,那麼我們就會不停尋求對方的認同:「明明我才是對的,為什麼那傢伙卻不肯看清事實!」「你說,是不是很過分?」結果說得越多,憤怒值越高。此外,當自己所說的話又進一步引起自己的反應,而感到「說著說著,覺得更生氣了!」的話,那麼這就是錯誤的抱怨方式。

■「能傾聽的對象」才是正確選擇■

抱怨時的絕對原則是「以能消除憤怒的方式抱怨」。換言之,抱怨的條件就是「對方能夠理解」。

向意氣相投的朋友抱怨時,對方會笑、會點頭、會側耳傾聽,而我們也會因此得到宣洩。所以對方若是「能夠理解的人」,那麼抱怨就是可行的。

反之,若你在抱怨時,對方給你的回應不是「理解」的話,那他就是應該避開的抱怨對象。

比方說,對方若回過頭來對你說教:「那你這樣改正不就好了嗎?」或者用略帶高人一等的態度,給你牛頭不對馬嘴的「鼓勵」:「看來你也真辛苦,可是別擔心,每個人都是藉由這種過程成長的唷。」遇到這樣的對象,反而會讓我們覺得「早知道就不說了」。

因此,我們必須慎選對方是不是一個「能夠理解的對象」。

微修行21    用「能得到理解是幸運」的想法使自己不為所動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與人的關係是以「得到理解」「給予理解」為根本。

情感上發生對立時,無論我們再怎麼試圖讓對方承認我們才是對的,都無法達成所願。這種行為其實是基於我們的被認同欲望,也就是基於慢心所做出的反應。以這種心理為出發點時,不管我們再怎麼向對方主張自己的不滿和論調,也很少有人會真心接受。

正確的發想是「先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情感」。只要得到對方理解就好,無論抱怨,或直接告訴本人,目的都是要得到理解。

只不過,這時若一味執著於「得到理解」(太期待對方能理解)的話,反而會變得什麼都說不出口;或因對方聽不懂,而抱著不滿或失落的心情。最好的做法是,從一開始就認清「能得到理解的話,是我好運;不能的話,那也是對方的權利」—也就是說,要尊重對方。

人與人相處,一定會產生情緒。這些情緒會在兩種時候得到收束,一種是「當我自己能夠清楚理解我情緒背後的情感時」;有趣的是,另一種是「當有人能夠理解我情緒背後的情感時」。

因此,人際關係的基本要領,就是努力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情感,以及努力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情感。

也就是說,「努力相互理解彼此的情感」是人際關係上的絕對原則。

實踐!每天都能實踐的「情緒微修行」

—「增加『快』」的練習

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積極增加「快」的方法,還包括以下幾項。

微修行25    用「飲料禪」輕鬆達到極樂心情

泡完熱水澡出來後,喝一杯冰涼的果汁或果昔,然後說:「太爽啦!」或者,開一罐啤酒,享受痛快暢飲所帶來的感動。順帶一提,我因身為僧侶而禁酒,但晚上我都會以養樂多優酪乳代替小酌。用那細小的吸管,帶著憐惜的感覺,一點一滴地將優酪乳吸入口中,同時細細品嘗。這是我至高無上的幸福時刻。

微修行26    用「暖暖禪」感受幸福

冬季的寒冷夜裡,先在被窩裡預先準備好電毯或熱水袋。然後走出門外感受一下室外的冷冽,再回屋內鑽入被窩中。這時你會既感動又高興,忍不住說:「哇∼好溫暖!」我將此命名為「暖暖禪」。

微修行27    用「涼涼禪」使頭腦清晰

在炎熱的盛夏,到室外感受一下「這樣的天氣還真熱啊(痛苦)」。接著,進入冷氣強勁的室內感受一下「啊,好涼快!」的感動。我將此命名為「涼涼禪」。

還有一種做法是,從三溫暖烤箱出來後,直接進入冷水池浸泡。

想要天天開心就從「專注於感覺上」做起

包括「微修行1淋浴禪」也是如此,這些微修行之所以以「禪」命名,是因為都是「讓自己集中意識」「使感覺更加敏銳」的心靈使用術,這是它們的共通之處。實際上,在禪的世界裡,有一種名為「食禪」的修行方式,做法是:在進食的時候,將意識完全放在手的動作與味覺上(以正念的狀態進食)。

修行臻至極致時,「排除所有雜念,以純淨的心靈專注於感覺之上」這件事本身,就會成為一種終極的「快」。而且,能夠專注在「快」—美味、開心—的情緒上時,也會使我們的幸福程度隨之倍增。

日常之中,我們的注意力常被多餘的反應奪去,過著漫不經心且「一心多用」的生活。但只要稍稍改變心態,或許就能頓時讓我們的快樂大增。大家一起朝這個方向努力精進吧。

第4章      「意欲」的微修行

「意欲」的修行  實踐二

為幹勁「點火」的練習

有效運用「幹勁的根源」,我們的人生就能不停歇地持續運轉。為此,我們必須將幹勁有效轉換成「今天一整天的能量」。

這就像以高效率去燃燒能量的源頭和心靈的燃料,讓自己的身心順暢地運作下去。有幾項訣竅能幫我們達成這樣的目的,試著統整如下:

微修行45    總之先從「做工」開

就算再有幹勁,有時我們還是會在一日之初感到睡意甚濃,無法脫離昏昏沉沉的狀態、妄想和倦怠的模式。

這時,我們可以「先從做工開始」,以提高心靈運作的轉速。所謂「做工」就是活動身體。像在寺院裡,早上會以院內掃除和誦經,做為一日之始;而某些公司也會規定,每天上班前,要先從做體操開始。若從佛教的角度來解釋,這是當情緒和思考還無法運轉時,先透過活動身體來刺激感覺,從而讓心靈運轉起來。

關鍵在於,必須抱持「從做工(感覺)開始」的發想。

有了這個發想,光是早上通勤途中的「走路」,都能當成一種讓幹勁覺醒的「做工」。

早上出門時,我會什麼都不想就飛奔而出,將意識的準星放在「腳掌」上,一邊「左、右、左、右」地感受腳掌,一邊讓自己乾淨俐落地行走,不帶其他多餘動作。當然,我也會用五官徹底去感受朝陽的光輝、吸吐的空氣。我將這當做「做工」來進行。

這麼一來,心靈的引擎就會逐漸開始轉動。請試著將「一日之初從做工開始」當成一條「個人的生活規約」吧。

微修行46    煩躁時就想想「腳掌心」

因為幹勁是「將意識持續使用在某個反應上的狀態」,所以逐漸感到疲倦也是在所難免的。

「累了」「思考變得無法集中了」「心情變得越來越浮躁了」—當你這麼想時,請抱持「切換到心靈的另一個領域」的發想。

你可以回到呼吸(腹部和鼻孔的感覺)上,也可以走出戶外(使用感覺)。將意識使用在快樂的事情—吃甜食、專心聽喜歡的歌曲—上,也不失為一種辦法(使用情緒)。另外,也可以利用拼圖或電玩來轉換心情(使用

思考)。

感到疲倦時,「繼續努力」雖然也是一種辦法,但我們可以選擇「解除意欲,轉而使用心靈的其他領域」。花點心思找出自己能做些什麼,好讓心靈順暢而持續地流動下去,讓我們把這也當成一種「修行」,並且樂在其中吧!

■切換「心靈開關」■

這種「切換」用在日常生活的意外狀況中特別有效。那些意外狀況會讓人因一些小事而感到煩躁。舉例來說,像是在車站閘門因票卡裡的餘額不足而被擋住的時候;或是排隊等待結帳,正在結帳的人動作卻慢吞吞的時候。

遇到這類狀況時,如果我們煩躁地想「快一點啦」,其實是一種情緒上的損失。這種時候,我們應該切換心靈,讓意識回到「腳掌的感覺」。

修行正是以「意識放在腳掌的感覺上」為基礎,再加上日常作業(工作)。所以,即使工作停滯不前,心靈還是會持續將意識放在腳掌的感覺上。

如果心靈沒有持續這麼做的話,就表示「修行不足」(再接再厲吧)。

只要時時練習將意識轉向「某部分的身體感覺」上,就能培育出無論日常生活中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感到煩躁的性格。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