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如果我們一起做總統:關於未來,讓你一無所懼的七堂課

第1章    稅金

社會最根本的問題

(有一天,一枚按鈕來到總統面前)

清醒過來一看,這裡是辦公室,「我」,是一國元首。原來是夢啊!我趴在辦公桌上,想著自己成為普通老百姓的南柯一夢。為了還卡債,幾個月來不停地挖東牆補西牆,再加上明明都快下班了,王經理還丟了一堆工作過來,害我心情低落。原來這一切都是夢!這下我終於放心了。

放心的同時,一股從未有過的強大意志如波濤般洶湧而來。我必須解決韓國國內的所有問題!但該從何做起呢?

第一個念頭就是想把夢裡那位王經理叫來總統府。但我是個公私分明的總統,所以必須從目前最急迫、最根本的問題下手。韓國最根本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有人說,貧富差距是目前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但另一個人舉出長期經濟蕭條和失業問題,說這才是當務之急;還有人主張蔓延在整個社會的貪腐舞弊問題,是最嚴重的;甚至有人認為,統一與國防、國家教育的正常化、清算歷史爭議、治安、性別歧視、環保、壟斷等等課題,才是最亟待解決的。

各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必須針對個別特殊性考慮後,才能進一步制定,因此要從政府各部門、公民社會和專家們的意見中,凝聚出現實可行的方案。但在做法上,不能光是偏重這一點,為了解決所有不同性質的問題,首先必須先決定社會整體的一貫方向。那麼,社會整體的一貫方向是什麼?又該如何決定?

總而言之,我們只能從「自由市場」或「政府干預」擇一做為社會的方向。而造成我們必須從以上兩個方向選擇其一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賦稅。賦稅可說是理解社會問題的根源,大致上,社會所有的問題都是始於稅金。因此我們的討論就從賦稅開始說起吧。

身為總統,我能選擇的社會方向,同樣取決於賦稅。稅金該調漲或調降,將成為前面所說各項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鑰,同時也將決定國家的未來。

突然,辦公室大門打開,害我嚇了一跳。我正在審慎思考如何解決社會的根本問題時,祕書長走了進來,不由分說地遞給我一枚紅色按鈕。

「這按鈕是什麼?」

「稅金按鈕。」

「⋯⋯嗯?」

「以目前為準,你如果按下按鈕,稅金就會調漲;不按的話,就是調降。」

「怎麼連這種事情都要弄個按鈕?」我心裡雖然這麼想,但既然人家拿了過來,總該做出個決定吧!各位,你覺得就目前的狀況,今後我們應該走向加稅?還是減稅?或是你覺得現在的稅率就是最理想的?

等等。在按下按鈕前,有人一定會問:國家這麼多問題中,為什麼賦稅會是最根本的問題呢?為了明白這一點,首先我想先用一個簡單的圖形來表示社會。

假設有一個市場—這裡所說的「市場」就等於社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市場無處不在。而市場中存在著兩個主體,一是個人,一是企業。個人和企業之間的關係良好,企業聘僱個人為勞工、支付薪資。個人又成為消費者,購買企業所製造的商品和服務,雙方在市場中維持著合理的關係。不過除了這兩者之外,還存在第三個主體,也就是「政府」。政府立於市場之外,卻不斷想干預市場。

政府干預市場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規範」和「賦稅」。首先,政府為了規範,會制訂許多不同的制度以促進或限制市場活動;接著便是收取稅金,確保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使得市場與政府的關係並不好—政府向市場徵收稅金,兩者關係自然好不了;而市場百般掙扎,試圖擺脫政府的規範和賦稅。

這裡出現兩個必須記住的名詞,就是「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自由市場,意味政府放寬規範與調降稅金;政府干預,則代表政府規範的強化和稅金的調漲。這時,在規範和賦稅之間,更根本的是賦稅,我們更在意的是稅金。

政府為什麼要徵收稅金?稅金不只會使用在擴充道路或港口、醫療、教育等社會間接資本,還會用在國防或治安等方面,甚至用來支付國會議員、民意代表和公務員的薪資等由國家運作的事業上。而最基本的,就是使用於全民福利。

稅金和福利的關係向來是成正比的。稅金越高,國家財政充盈,福利水準越高;稅金越低,國家財政弱化,福利水準也就越低。

自由市場所意味的,是稅金調降和福利限縮;政府干預所代表的,是稅金調漲與福利擴張。如此一來,就會出現兩種可能:一種是走向市場自由的社會,另一種則是走向政府干預的社會。對稅金的選擇,也可視為是對社會方向的選擇。由此可見稅金的重要,稅金也因此成了社會最根本的問題。現在,你覺得走向哪種社會才是最好的呢?

當然,我們也可以描繪出一個理想的社會,就是一個低賦稅、高福利的社會,只要能創造出這樣的社會不就好了?但我們都知道,這種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如果想在不加稅的情況下擴張福利,為了確保相對必要的財政,就只能發行國債。如此一來,國家的債務便會增加,財政的健全性便會惡化。

因此,選擇是必要的。有些人覺得,相較於福利,現在這種「萬萬稅」的情況反而是更嚴重的問題,於是傾向選擇自由市場。有些人則認為增加福利是比稅金更重要的課題,於是趨向選擇政府干預。

第2章    國家

夜警國家與福利國家

(總統表示:無法按下按鈕)

你面前有一枚按鈕,依照你的選擇,將出現不同的國家形態,國家成員的生活模式也會隨之改變。國家對稅金與福利的選擇,將決定社會與個人的未來,或許你會覺得這條算式太過簡單明了,甚至有種極端的感覺。然而實際上個人的生活與國家宏觀的方向,的確有直接關連。

國家竟然能改變個人的生活,這太可怕了!我身心俱疲,趴在辦公桌上想小睡片刻,卻因為祕書長盯著我的後腦杓看,只好又站了起來。

突然,我心裡冒出一個疑問:「我真的有權決定國家的方向嗎?」

不,在此之前,應該先弄清楚到底什麼是「國家」,為什麼能規範個人的生活?大部分的人都把漢語的「國家」和韓語固有詞的「國」當同義詞,在實際使用上並未加以區分,但在韓語裡兩者還是有差別的。「國家」的概念偏重於法律、政治、行政層面,而「國」的概念較寬廣,涵蓋了歷史、民族、文化、語言、領土等概念在內。因此在語感上,「國家」給人更有秩序、更洗練的感覺;而「國」則有種不著邊際但親密的感覺。事實上,如今一般所謂的國家,都指制度化之下的現代國家而言。

那麼,現在不從詞典的解釋或語感來看,而是從國家的本質來探討:國家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問的人很多,答案也五花八門。從西方的柏拉圖哲學、東方的儒學思想,到馬克思理論和現代哲學,都給國家不同的定義。這是因為國家的概念並非固定的,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要求而變化,是一種流動性的概念。

現今對國家常見的定義,是指一個政治實體,以永久性領土與國民為基礎,並擁有政府此一政治組織。然而這般定義似乎無法滿足我們在提出「什麼是國家」時所期待得到的答案。對國家的質疑背後,其實還隱含著對國家的責任—「國家該做些什麼」的疑問。因此,我們真正想對國家提出的問題其實是下面這句話:

國家的責任是什麼?

國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們可以想到兩種國家,一種是只承擔最低限度責任的國家,也就是只保護國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將所有力量放在國防和治安上,對國民個人的生活方式或經濟活動則毫不干涉。這樣的國家被稱為「夜警國家」,意指國家的作用不過是一名夜間警衛這等程度的「守夜人」。這個詞彙最早是由十九世紀的德國社會主義政治運動家拉薩爾提出,並具有負面意義。拉薩爾在批判當時的國家不重視勞工福利,只知道維護有錢的資本家財產時,使用了這詞語。但現在卻成了一般性的專有名詞,代表只負擔最低限度責任的國家。夜警國家的政府趨向小而有效率的形態。

另一種則是與夜警國家正好相反的國家,也就是不只保護生命、財產、國防、治安,也積極介入個人生活的國家。這種國家在擔心國民溫飽病痛之餘,也致力於改善國民的生活,因此積極干預市場、調整市場方向,這種國家稱為「福利國家」。福利國家的政府隨著任務的增加,組織會越來越龐大,也因此產生效率不彰的問

題。

各位認為哪種國家才是理想的呢?夜警國家與福利國家都追求全體國民的安全與幸福,只不過對達成目標的方法有不同的觀點罷了。夜警國家認為,要讓全體國民幸福,便要從最高程度保障國民的自由做起。福利國家則認為,全體國民的幸福要從國家積極照顧國民開始。

因此夜警國家與福利國家,可以和我們前面所討論過的兩種社會形態—市場自由、政府干預—連結在一起。為了保障夜警國家所稱的最高程度的自由,國家不應該干涉市場;也就是說,夜警國家會採取調降稅金、限縮福利的政策,走向確保自由市場的社會。而正如福利國家所追求的,為了提升國民福利,國家應積極干預市場;因此福利國家會採取調漲稅金、擴大福利的政策,形成加強政府干預的社會。

一般來說,具有夜警國家的形態,並追求自由市場的理念,稱為自由主義;而具有福利國家的形態,同時追求政府干預的理念,就稱為社會主義。

要注意的是,這種區分只是權宜之計。事實上,現在的國家已經很難用簡單的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或夜警國家、福利國家來判斷了。這兩種相反的概念,總是在一個國家裡持續形成爭議與對立。想追求自由市場的努力,與想加強國家干預的努力,全都混在一起。如此相反的立場,會隨著該國政治、經濟的條件而不斷彼此

妥協,最終定下一致的方向。

那麼令人好奇的是,「誰」決定了這個最終的方向?

「您到底什麼時候要決定?」

祕書長出聲催促。原本茫然盯著祕書長手上按鈕看的我,臉上的表情突然一下子輕鬆起來。祕書長一臉「糟糕」的樣子。果然。我說:「我很好奇,我有權按下按鈕嗎?」

「⋯⋯什麼?」

「決定社會方向的權限,真的在我手上嗎?我很懷疑!我覺得應該把這枚按鈕交給真正應該擁有權限的人,也就是國家真正的主人才對。」

「感覺您似乎在逃避現實。」

「我這是實事求是!」

國家的方向,當然應該由那個國家的主人來決定。然而,從歷史上來看,國家的主人不斷地在改變,有的社會是君王,有的社會是由資產階級或無產階級。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透過四種國家形態,來了解國家實質的主人是如何變化而來的。

國家體制與政黨名稱

(名稱中所隱含的基本立場)

我們已經學到了四種國家形態: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制、共和制、民主制。目前大部分國家所選擇的國家形態都是民主制,希望能匯聚全體國民的意願,來決定社會的方向。但問題是,「全體國民」這個詞語是個不太自然的概念。「全體國民」是虛構的,國民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分為對立的兩群,也就是資本家和勞工。資本家在國家走向自由市場時受益,勞工則在國家走向政府干預時受惠。

政黨就擔任了為這兩個階級代言的角色,如果國民被區分為資本家和勞工的話,政黨也會呈現出這兩種面貌,也就是為資本家利益代言的政黨,與為勞工利益代言的政黨。

政黨的基本立場可以從名稱中看出來,現在透過假想情況來了解一下:你是政治家,剛創立一個新的政黨,並擔任黨主席,那麼你會給自己的政黨取什麼樣的名字呢?

我們可以從較極端的政黨開始想像:「我是為資本家和企業利益代言的政黨主席,我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透過努力和能力所獲取的財富是正當的,因此國家有義務大力保護個人努力的成果,也就是個人的財產。」

那麼,取什麼黨名才合適呢?「資本黨」如何?因為支持資本主義,所以取名「資本黨」?這個名稱雖然充分表達了黨的理念,但卻不能使用這樣的黨名,因為會引起大眾的反感。如此一來,就得不到選票,無法執政。

這可不行!那麼「自由黨」如何?追求自由市場,所以取名「自由黨」。這個黨名還不錯,因為大家都喜歡「自由」這個詞。雖然這裡的「自由」兩字,實際上指的是市場的自由,也就是資本主義的意思,但還挺大眾化的,看起來不錯。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處於相反立場的極端政黨:「我現在是一個為勞工利益代言的政黨主席,認為壓榨勞力的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很大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應該強烈干預,並導入社會主義制度,重新分配財富,這才是當務之急。」

因為主張勞工利益優先,那就取名「勞動黨」如何?這個黨名很合適!不過,會不會太露骨?如果造成資本家們的反感,不就得不到他們的選票嗎?

沒關係!因為資本家屬於少數,勞工才是多數。只要是明確為勞工代言的政黨,就能得到勞工的選票,得以執政。除了這個黨名之外,因為奠基於社會主義之上,取名「社會黨」也不錯。

看過這兩個極端政黨,現在我們該來看看處於中間位置,較模稜兩可的政黨。太過極端其實也不好,容易招致眾人反感,反而難以執政;模稜兩可地打出「為全體國民著想」的招牌,說不定更好,更能順利獲得不少選票。現在的政黨不再明白表示自己所代言的階級,而是打著為全體國民喉舌的名義,之後才會慢慢顯露出自己實際上所代言的階級。

就是這樣,為生活忙碌打拚的普通人,才會覺得政治複雜難懂。因為政治必須長期觀察,才能看穿個別政黨藏在「大義名分」外表下的真正本質。然而大多數人都沒有這麼多時間,無法看清政黨本質其實是在為特定階級代言。因此,一般人往往只關心媒體報導中政治人物的不法情事或醜聞,很容易將掛著「專家」頭銜的人所說的話當成自己的想法。

言歸正傳,我們正在討論立場模稜兩可的第三個政黨:「我是將全體國民利益和國家發展視為最重要價值的政黨主席,但我認為,為了國家整體的發展,應該優先選擇自由市場。我相信,只有在資本家的利益變大時,國家的整體利益才會隨之變大,而這最終將逐漸擴大為所有人民的利益。」

那麼黨名該取什麼好呢?「自由黨」如何?這個黨名是還滿貼切的,不過有點過度強調自由市場,最好能給人「為全體國民利益著想」的感覺。那麼強調國民為國家的主人,取名「共和黨」或「民主黨」好了!這兩個黨名都不錯。但如果從主張「資本家和企業這類市場精英應該成為社會發展的實質主體」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共和黨」這個名稱較合適。

最後,我們來想想立場模稜兩可的第四個政黨黨名:「我也是追求全體國民成長和國家發展的政黨主席,但我覺得為了國家整體的發展,政府的干預是當務之急。我主張勞工的權益應受到優先保障、貧富差距必須縮小,才能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那麼黨名取為「社會黨」或「勞動黨」如何?從政黨的本質來看,當然很合適。但若能強調優先考量國民整體利益的話會更好。不過前面我們已經確定了「共和黨」這個名稱帶有精英主義的色彩,那麼「民主黨」這個名字會更恰當。

以上我們討論的內容都是假想情況,與現實無關。包括韓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中,遵循理念成立政黨之際,會切合各國複雜的政治狀況或歷史背景,出現各種不一致的名稱。不過政治脫離不了根本—為階級利益代言。政黨會在維持其基本立場的範圍內,

選擇適當的名稱。

而公民該具備的,便是在萬變中看穿其不變本質的眼光。

我這個總統閉上眼睛,現在該找出國家的主人了,以洞燭世事的智慧眼光,找出今後社會真正的主人。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