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從一件事中學到十件事的經驗學習法則:寫給期待快速成長的你

什麼是經驗學習力?

人是透過經驗而學習的。舉例來說,參加具挑戰性的企畫、負責要求較高的客戶、帶領還不成氣候的部屬……等經驗,都是能讓人有所成長的機會。

不過,即使擁有相同的經驗,有些人會成長,有些人卻不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是因為「經驗學習力」不同。

雖然有些經驗是偶然得到的,但能不能抓住這個「偶然」,並從中吸收學習,則取決於對工作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我們很難依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事物,這意味著「從經驗中學習」就像「衝浪」一樣。工作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浪濤,雖然我們無法製造海浪,卻能決定自己要衝哪一道浪;而且,要和這道浪纏鬥多久,也端看自己而定。如果老是挑簡單的浪來衝,根本不會進步,臨時要挑戰大浪時,也只會摔得鼻青臉腫。我想大家應該都是一邊挑戰自己還能硬著頭皮衝上的浪,一邊在反覆失敗中逐漸成長的吧。

「什麼是經驗學習力?」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如果以「衝浪」來比喻,本書的目的就在於面對大浪時,思考應該擺出什麼姿勢才能衝得漂亮。

配合時代改變而「反學習」

在序章也指出,過了三十多歲,成長到某程度後,有些人會停止成長。

如前面所說,這些人是因為執著於過往的做法,才會停止成長。儘管環境已經改變,卻還仰賴過去曾經成功的手段,甚至試圖強化過去的手段來應付問題;對於這樣的性格傾向,倫敦商學院教授唐納.薩爾(Donald Sull)和多明尼克.侯德(Dominic Houlder)稱之為「主動惰性」。雖然我們很容易仰賴自己熟悉的工作方式,但這時候需要改變觀念,學習所謂的「反學習」(Unlearning)。

「反學習」是管理科學家海柏格(B. L. T. Hedberg)所提倡的概念,意思是捨棄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知識。雖然這原本是用於組織學習的概念,但一樣適用於個人。

哲學家鶴見俊輔把「Unlearning」翻譯成「反學習」。反學習是先把變得僵化的知識打散,然後丟棄不必要的東西,再重組知識。神戶大學的金井壽宏教授雖然主張「領導者應構築自己的論點」,但也叮嚀大家「必須隨時不斷修改論點」。

為了讓大家了解「反學習」,在這裡舉出日本將棋聯盟會長米長邦雄先生的例子與大家分享。米長先生在五十歲時贏得「名人」頭銜,同時也是目前最年長的紀錄保持人。

米長先生曾在將棋生涯中贏得無數獎項,但四十五歲之後陷入低潮,開始打不贏二十多歲的年輕棋士。當時米長先生為了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輸,而請教一位年輕棋士。年輕棋士給了這樣的答案:

「跟老師下棋很輕鬆。老師有很多拿手技巧,知道走到某種布局或走到哪一步棋時,絕對有辦法吃下對手的棋。不過,我們也會調查好老師的所有拿手技巧,然後一一做出防範。」

那麼,怎麼做比較好呢?對於這個問題,年輕棋士給了一個建議:

「丟掉自己拿手的技巧。」

聽到這個建議後,米長先生決定拜這位才剛過二十歲的棋士為師,在那之後,因為接觸到年輕棋士下棋的新鮮感,讓米長先生得以重返榮耀。

在自我風格確立後,還能夠破壞「定型的自我」,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為了持續成長,必須有「反學習力」。

持續撰寫千年古羅馬歷史的小說家──鹽野七生女士,對於「我們在環境變化之中應該如何學習」這個問題,分享了以下想法:

「最重要的是,先正確掌握自己處在什麼狀況,接著再觀察目前有哪些東西是不適用的。這麼一來,才能夠真正看出什麼是『應捨棄的牌』,什麼是『應保留的牌』。」

如果我們能夠一直保持這樣的態度,就能夠持續學習一輩子。

前面跟大家說明過,成長可分為「能力成長」和「精神成長」,兩者必須相輔相成,人們才會真正成長。另外,隨著職位從第一線工作者-中階主管-高階主管往上升,必須攀爬不同的成長階梯。只要一邊配合環境變化,一邊在能力和精神兩方面都做到「反學習」,就能夠以主管或專業人士的身分持續成長。

主動創造經驗

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去體驗重建事業、參與企畫,或派駐海外。沒有這些機會的人該怎麼辦呢?

經驗可分成他人給予的經驗,以及自己創造的經驗。乍看之下覺得死板的日常業務工作,也可能成為蛻變經驗。

某位出版社主管分享了一個主動創造機會的故事:

「我們公司有一個二十五、六歲才進公司的員工,他的工作是負責把書籍銷售的統計數據輸入電腦。把銷售數據輸入電腦其實是很死板的工作,但過了半年後,他突然說:『賣得好的書有某種雷同性,如果把輸入格式換成另一種,就更能夠看出市場趨勢。』實際改變格式並做了分析後,我們發現這些資料可以運用在行銷策略和成本管理上。之後,分配了一個新的工作給他,就是『輸入資料後,再以此發展出銷售策略』的工作,算是高一級的工作。因為他的工作態度,所以部長和總經理也會要求他做一些像是『行銷策略提案』或『宣傳計畫與成本相關性分析』等工作。」

就像這個例子一樣,看似無趣的工作中,其實也埋有寶藏。能否挖出寶藏,並讓它變成優質經驗,就要看自己怎麼賦予工作意義。優化自己目前負責的工作,並展現成果,透過這種行為,也能有機會得到他人給予的優質經驗。想進入這個良好循環中,需要的就是「經驗學習力」。

不過,想找到埋在工作裡的寶藏並不容易。事實上,我們也常看到很多相反的例子。某電機大廠主管這麼說過:

「我們公司把一流大學畢業的新進員工──也就是所謂的菁英新人分配到經營企畫部,然後要他們統計全球業績。雖然他們要處理的資料量很龐大,但基本上算是很簡單、重複性很高的作業,所以很多年輕人會覺得『我進公司不是為了做這種工作』,然後抱著不滿的情緒辭職。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了解到,自己親手處理市場資料對於日後擬定經營策略很重要,但是就算跟年輕人說這些,也很難得到認同。」

「經驗」包括他人給予的,以及自己創造的,但很多人總是覺得「經驗是別人給的」。不過就像出版社的例子一樣,有些經驗可以靠自己創造,並能像他人給予的優質經驗一樣發揮作用,讓我們得到成長。

二○○五年得到「現代名工」稱號,二○○七年獲《米其林指南東京版》三顆星的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經營者──小野二郎先生這麼說:

「不可以只說『不知道接下來會分配什麼工作給我』,然後呆呆地等上司發號施令。所謂的工作,如果沒有消化成自己的東西,就不會進步……如果不會主動找事情做、磨練自我技術、自己先去學,工作上絕對不會進步。」

小野先生這段話也告訴我們:主動把握機會有多重要。

獲得周遭信任,以爭取挑戰機會

我們發現很多企業人的煩惱是:「老是負責例行工作,沒有機會得到有助於成長的經驗。」的確,但「挑戰」除了可以由別人給予,也可以自己創造。

訪談調查中顯示,這兩者其實有所關連;也就是說,我們觀察到很多例子是藉由專注於眼前的工作,展現出高品質的工作內容,而受到他人信任,最終獲得具挑戰性的工作機會。

「老是負責例行工作,沒有機會得到有助於成長的經驗。」有這種煩惱的人,或許有可能因為自己目前的工作品質不高,所以無法獲得足以讓他人託付困難工作的信任感。

某位顧問公司主管說:

「我認為挑戰性經驗是周遭給予的經驗。因為回想起我自己的挑戰性經驗,有很多時候都是『順其自然』。不過,為了得到這樣的機會,在目前的工作上展現成果很重要。如果別人看見你的成果,自然就會給你機會。」

這位主管也分享了具體事例:

「從三年多前開始,我們部門開始把焦點放在企業人的成長上,著手製作調查報告。因為這不是一項能夠帶來利益的工作,所以當初公司裡有些人懷疑這項工作的必要性。不過,在每年持續提出調查報告後,開始得到客戶好評,大家也了解到這是一項很好用的諮詢工具,在公司內部的評價也越來越高。某位同事說:『努力工作了三年,我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聽到這種話真的很讓人高興。多虧這份報告書,大家開始會把一些難度很高,但很有意義的工作委託給我們。」

從這個例子可以觀察到,讓眼前的工作確實展現成果後,可以受到周遭人們的信賴,進而得到挑戰機會。

同樣的,在市區銀行工作的某位主管分享了以下意見:

「我還只是個菜鳥行員的時候,曾經負責某家鐵路售票機的收款工作。工作內容是把大量硬幣用有效率的方式包裝起來,然後搬到現金運送車上。剛開始會覺得『我一個大學畢業生幹嘛做這種工作?』但如果沒有做好,現金運送的時程就會延誤。拚命努力做了一陣子後,收款作業漸漸變得有效率,時間也多了出來。這時,上司和前輩開始會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我,認同我是個有工作能力的人,也慢慢丟一些有趣的工作給我做。」

誠如這位主管所說,即使是例行工作,也能藉由高品質的展現,來取得上司或前輩的信任。

某位人力資源公司主管分享了一位年輕員工的例子:

「有一位負責文書工作的女職員,我要她通知我『全體會議時程』,結果她幫我製作出整年的會議時程表,還設計了發送系統。當別人要求你做某項工作時,如果能夠發揮創意,讓那項工作變成『屬於自己的工作』,周遭就會開始認同『原來這個人可以做到這種事啊』,也會有想要把難度更高的工作交給這個人去做的念頭。即使是小任務也能確實做好的人,就會有得到重要任務的機會。別人願不願意主動給予機會,就要看這個人是不是能對凡事都抱著興趣。」

從這個例子當中可以得知,專注於眼前的工作,再加上自己的創意,累積中低難度的挑戰性經驗後,可獲得更大的挑戰機會。

某位IT服務公司的董事提出以下看法:

「每個人都有『火種』,但必須要環境配合才能點燃;不過,總有一天會點燃的。點燃的契機或許是個偶然,但主動爭取這個「偶然」卻很重要。因此,一定要確實做好目前的工作。唯有這麼做,才能看到藏在背後的機會。」


為了讓自己有機會遇到能夠點燃內心火種的工作,讓目前的工作展現成果以培養實力,進而取得周遭信任顯得格外重要。

思考工作背後的意義

對公司或上司指派的工作不感興趣時,優秀的主管會設定自己的目標,並改變工作的意義。

某財團法人的主管分享了自己還是菜鳥時的經驗:

「有一次,上司要我寫信封上的收件人姓名地址。因為這是很單純的工作,所以一開始我是抱著『為什麼我要做這種事』的厭惡心態在工作。不過,寫了一陣子後,透過書寫姓名地址,我發現我可以了解『自己所屬的組織和哪些團體有關連』,或者『客戶端的重要人物是誰』。在那之後,我開始覺得寫信封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並且能夠透過這項工作掌握自己所屬組織的定位。」

這位主管在看似無聊的寫信封工作中,注意到可以透過這項工作得到的資訊,並重新設定「了解自家公司客戶」的目標,進而找到樂趣。

下面這位主管分享了在高級外商珠寶品牌人事部工作的經驗:

「那時候,我轉換跑道到法商公司工作已經兩年,並擔任人事部的人力資源開發主管。有一次,商品部主管和董事把我叫去,然後派了一項任務給我。這項任務是『針對希望改善的產品舉辦研習會』,還要『從巴黎請人過來』。如果從巴黎請人過來,勢必要找同步口譯,還要把工作人員都叫到東京,光看就知道至少要多出這些成本,所以意願不是很高。不過,我改變了想法。這家公司的優秀銷售人員不會分享自己的銷售訣竅,內部也沒有OJT這種由下而上諮詢的機制,所以我設定了自己的目標,也就是要推展OJT。我要求上司接受讓高業績銷售人員加入企畫團隊的條件,最後成功完成了這次企畫。過程雖然很辛苦,但工作起來覺得特別有意義。」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就算是無法馬上覺得有趣的工作,只要好好思考工作背景,並增添新的意義,還是可以感受到樂趣。不要只是被動接受上面所指派的任務,而要積極設定新目標,工作自然會產生意義。

某位人力資源公司主管分享了以下的例子:

「以前我們曾經接過政府機關的文件裝封業務。可是,因為報價報錯了,如果外包出去會賺不到錢,所以只能自己一一把文件裝進信封。那段時間大家都累得瘦了一圈,但是後來我們給它一個新稱號,叫『裝封減肥法』,並且積極參與工作。這份工作要把十幾種文件裝進信封後再封口,但是要裝進去的文件種類和數量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徹底研究該用什麼順序把文件放進去,才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裝封,還加上自己的創意。慢慢的,裝封的速度不但變快了,完工的時間還比預定時間大幅提早,讓我們獲得很高的利潤。雖然工作內容很固定,但我們一邊加上創意,一邊埋頭苦幹,完成任務的時候得到了無比喜悅。」

這個例子說出,在裝封如此單調的例行工作中,藉由設定「加上創意以提升效率」的目標讓自己專心工作,最後就能成功得到莫大的喜悅。

前面也提過,有一位主管從事計算薪資的工作時,致力於如何讓業務執行更加聰明有效率,最後成功找到工作樂趣的例子。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知道,「反省」和「樂在其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即使是看似無趣的工作,只要思考工作背後的意義,一邊反省一邊參與工作,就能夠發現樂趣。

某位主管也分享了如下意見:

「舉例來說,即使是從事總務工作,只要體認到自己在整個公司裡的職責所在,一樣可以看清工作的本質。對總務部門來說,客戶就是公司內部的各部門,總務部的職責在於提供讓各部門順利進行工作的服務,只要懂得思考這點,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也能找到工作的樂趣。正確解讀工作,能讓狀況有所改變,而不是勉強催眠自己『我現在的工作很有趣』,再隨便找個什麼當成工作的意義。『總務部是能提升公司整體效能的驅動器。』要先有這樣的正確認知,再從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工作。」

這段話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只要正確解讀工作,就能夠發現意義」。透過思考工作本質的動作,自然會找到工作意義。

「我做的都是例行工作,沒有可以幫助成長的經驗。」「我做的都是上面強迫我做的事,根本沒有意義。」這些應該是很多上班族會有的煩惱。不過,即使是例行工作或上司命令的工作,只要思考「這個工作為何存在」,再加上正確的解讀,工作自然會產生意義。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