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世界已經回不去了,學會放棄才有轉機

〈序章〉
忠於自我的生存之道──放棄也是個選項

世界已經回不去了 

這個席捲全世界根本上的改變,就是大重設(Great Reset)。在距今約25年前也曾發生過,就是網際網路的問世。

和這次的新冠疫情一樣,在網路的草創時期,我們所見的景色和以前的時代相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家庭和辦公場所慢慢開始設置電腦,後來普及到幾乎人人都有一部電腦的程度,家裡除了電視以外,還有其他螢幕的情況已經成為常態。

在街上拿著手機講電話的人變多了,一搭上公共運輸工具,以前同車的乘客都是在看報紙或漫畫,如今都低著頭在傳訊息、逛網站或是玩手遊。用手機拍照,也陸續衍生出全新的行動模式和文化。

世界的「外觀」開始改變了。

以全球的觀點來看,網路的普及速度極其快速,但就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而言,卻是經過階段性的演變,對許多人來說幾乎是沒什麼感覺就自然接受了。

而且,接受網路這件事也沒什麼負面元素,有了它,生活要比以往更便利,樂趣也更多,給人很酷炫的印象。

可以說,我們都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接受了這個大重設。

然而,在25年後的這場重設,世界的外觀幾乎沒變,但是卻會危害生命、各方面都受限的負面元素非常多,是一種無法讓人輕易接受的變化。

除了部分國家以外,越是宣揚自由和民主主義的國家,疫情就越嚴重,而我認為這是一種象徵。事實上越能做到專制管理的國家,也越能控制疫情的擴散,於是全世界再度開始陷入不同理念激烈衝突的狀態。

從個體現象發展到宏觀的動向,每當我從各種階層推測疫情後的世界時,無論如何都只會得到一個結論。

那就是「世界已經回不去了」。

只有採取行動的人才會察覺到的事

在2020年春季,日本發布緊急事態宣言期間,我有一件不得不出門的急事,於是在夜晚開車上了路。結果,原本喧囂不已的東京夜晚,街上居然一個人影也沒有,呈現出「外觀」徹底改變的異樣光景。

我從以前就在很多場合告訴過大家,科技的存在是為了「以假想的方式解決時間和空間的乖離」。

解決「空間」課題原本是科技的存在意義,但是從某種意義來說,新冠肺炎完全破壞了這個狀況。

在病毒肆虐的世界裡,不論開發出多少可以在空間內快速、方便移動的科學技術,當移動本身受到限制時,這些都毫無用武之地。

從以前開始,就有部分學者和經營者指出,突發的傳染病疫情會造成社會混亂,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做好準備和覺悟。所以,疫情初期才會一直維持著空蕩蕩的飛機和列車、按時在空間中移動的狀態。

但是,透過網路「不須通勤工作」的模式卻能因應這個狀況,人們可以在網路上配合彼此的時間、互相提供服務。

我開車奔馳在疫情肆虐下夜晚的東京,突然領悟到一件事。看著車窗外的光景,我發現會感覺到「異常」的,只有實際體驗過的人而已。

夜晚的街頭沒有人跡,這是只要在家看新聞報導就能知道的事,並不是透過自己的身體和感官而有的實際感受和體會。而且,家裡的景象一如往常,充其量不過是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了,「外觀」幾乎沒有改變才對。

這是一種悖謬。

親身感受過疫情肆虐下「夜晚異常外觀」的,只有身不由己必須外出的人,而這些人算是極少數。那種獨自置身在「空間」裡的感受,終究只有實際體驗過的人才能了解。

總之我想說的是,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是「只有實際行動的人才會察覺」。

在強制重設的時代,難道不是只有實際上採取全新的行動、有所感覺和有所體驗的人,才能得到全新的發現嗎?這就是我的感想。

先馳得點、先做先贏的時代來臨了

「買超市的菜就好了嘛。」
「方便省力不是更好嗎。」

也是會有人這麼想。既然光靠「二手資訊」和「三手資訊」,就能讓人生過得很幸福,當然這樣就好了。

但是,網路及其他科技都不斷在進步,現在這個時代只要用手指輕輕一點,就能透過網路連結到地球另一側的人生觀。不知道該說是幸還是不幸,我們都因此得知了世界上有更多采多姿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

在這樣的時代,我希望正在閱讀這本書的各位,都能夠追求屬於自己的「一手資訊」、邁向豐富的人生。

而且,我姑且舉個例子,如果只侷限於「在超市買菜」的選項,就會導致當超市一停止供應蔬菜便無計可施的風險。在這種緊急狀況下,隨時能夠獲得自己專屬「一手資訊」的人,就不會受到社會體系牽連,可以發揮強韌的求生能力。

如果更深入一點,連「一手資訊」的作法也瞭若指掌的話,就可以營造出隨時隨地都能夠「自給自足」的架勢。

這才是在已歷經了大重設的今後,足以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充實生存下來的主要因素。

參考這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價值觀,並且靠自己的頭腦思考、設計人生,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行動。

這種堅強又柔韌的力量,今後將會更加重要。

在疫情後的現在,我們都完全被重置歸零,處於大家都還沒有任何成功和失敗經驗的狀態。我認為,正因為時代如此,所以最好要秉持「我今後要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全新的」這種心態。

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時代,無論你做什麼或用什麼形式去做,這一切都會成為你的新體驗、成為屬於你的「一手資訊」。

換言之,現在已經進入「先做先贏的時代」了。

我在2020年8月以前,是任職於日本微軟公司的商務人士。我從1997年進入該公司,整整在那裡待了23年。

當初我告訴友人我要離開長年任職的微軟公司時,很多人都非常驚訝。

「你要在疫情期間辭職喔?」
「蛤,這樣好可惜喔!」

在看不清未來的狀況下毅然辭職離開公司,不管怎麼看都是項高風險的行為。

但是,這恰好完美地證明,疫情已經徹底破壞了從以前到現在的連續性。

我覺得在「同一件事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的狀況下,只要待在過去的延長線上就能安穩無虞的想法,反而才是高風險的思維。

像這樣忍不住脫口說出「在這個時候辭職?」的人,或許就是在無意識中,將自己的心靈框限在過去的經驗和價值觀內,變成了沉沒成本。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不爽的話就辭職」「要清理所有你不滿意的人際關係」,而是針對盲目地相信「只要繼續維持現狀就好,船到橋頭自然直」,或是彷彿置身事外般認為「又不是大家都能像你一樣」,對這些停止思考的心態提出警示。

請各位把我接下來要提到的「放棄」思考法,當作是無論現在的你處於什麼狀態,為了讓你從目前的所在地出發、靠自己的雙腿走出自己的路,都必定派得上用場的方法。

換句話說,我認為就算無法真的放棄工作、人際關係等等各種事物,但相信各位一定都能夠在自己的心靈裡「放棄」。

大家不妨先在目前的處境下,暫且忘卻自己內在的常識和規範、執著和成見、過往的成功經驗,開始步入新的人生吧?

對於遲遲不敢踏出一步的人,下一章介紹的內容肯定能派上用場。

我在自己以前的著作裡,寫道「要是被常識綁架,思考就會停止」。在因為疫情而使工作和生活條件有所改變的世界裡,我們必須加倍質疑那些「理所當然的常態」、逐漸為自己建構出全新的價值觀。

掌握事物的本質,也可以說是「設計」的能力,人的視野一旦變得開闊,就不會再侷限於做事的方法,而會培養出「如何將自己的人生設計得更精采」的觀點。從今以後,這股「自己設計人生的能力」將會非常重要。懷疑「常態」的能力,往後還是一樣重要。但是,既然質疑的前提本身被重設過了,那麼今後需要的就是每一個人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人生的能力。

我們早已置身在「不得不質疑」常態的時代了。

現在正是需要活得「忠於」自己的時刻。

獲得自我專屬的一手資訊,用自己的腦袋思考、行動,走在自己設想的道路上。就趁這個絕佳的時機,鼓起勇氣踏出最完美的一步吧。

 

第2章 以「自我中心策略」活出精采

與病毒共存時代的最佳武器

第2章的關鍵字,是我在各個場合告訴聽眾的「自我中心策略」,藉此談論如何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時代活出精采。

我在2020年自立門戶以後,到目前都在從事比過去更多元化的活動。但根據我的推測,大多數人對我的了解,大概就是「簡報」這個關鍵字,而且也以為我要談的是簡報技巧吧。

不過就如同我前面提到的,我認為技能必定會商品化、可以取代,而且最終會變得落後。很多人都強調「要學習一技之長」,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先了解所謂的技能,就是在早已確立的世界裡練成的能力。

舉例來說,要磨練棒球打擊技術,這項技能必須先有棒球這項運動才能成立。因為有已經確立的世界,人們才會追求所謂的「揮木棒」技能。說得極端一點,如果棒球從這世上消失了,或是大家突然都不在乎棒球了,那麼揮棒打擊的技術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而且,不論再怎麼磨練已經商品化的打擊技術,也未必能夠成為活躍在職棒領域的選手,因為這是需要「品味」的事。

我的簡報技巧也一樣。我在2019年做過306次簡報,但是在2020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幾乎沒有出現在集會的場合,面對面的簡報也就十次左右。由此可見,如果將簡報定義為「站在臺上面對觀眾傳達資訊的行為(技能)」,那我在這一年幾乎沒有做過簡報。

當然,我在網路上做了非常多簡報。剛開始,線上簡報的委託很少,大約從2020年5月才有逐漸增加的感覺,結果變成一年做了196次線上簡報的型態。

這麼說來,是原本面對面做簡報的人全部都直接轉換成線上作業了嗎?其實也不是,據我所知,還是有不少人「缺乏線上簡報的設備和技術」。

總之,我可以發揮一部分上臺簡報的技巧,但是網路上的簡報技巧依然和面對面完全不同。也就是說,如果你擁有的是只能在疫情以前通用的技能,結果就只能停在原地無法前進了。

那我為什麼可以順利轉移到線上活動呢?因為我打從一開始就一直把簡報視為一種「粉絲服務」。

培養粉絲,就是建立「讓對方的行為自動化」的機制。這樣聽起來好像很無聊,白話一點來講,就是把對方變成自己的粉絲,喚起他們的自發性行為。

粉絲並不會因為受人委託而特地出門、參加活動,而是因為自己想做才去做,因為「喜歡」才這麼做,這就是「行為自動化」的意思。

我從以前到現在,始終都是以粉絲服務的心態來做簡報,結果我的技能成功創造出通用化,幾乎不會受到輸出方式的限制。

這種通用的元素,以及訴諸人類本質的元素、身為人類最重要的元素,不論在什麼時代,都能夠轉化成可以彈性運用的技能。

重點在於,這種通用的、本質上的、對人類來說至關重要的元素,又會透過自己「想要做」的自發性行為而產生。

倘若維持著「因為客戶要求,所以就這樣吧」「這件事大略談談就好吧」這種程度的心態,一旦不再被人需要,很快就會完蛋了。

重要的並非是否有人需要,而是自己是否擁有這種強烈「想做!」「想說!」的事物。只要具備這種「自我中心」的品味,不論時代再怎麼變化,也完全不會影響到你。

當眾談話、為粉絲付出,是我骨子裡最珍重的事。而這件事的表現形式,湊巧就是我技能組合裡的簡報技巧。

換言之,即使疫情導致時代驟變,我骨子裡重視粉絲服務的部分依然沒有改變,只是切換成網路線上的形式罷了。所以除了簡報之外,在語音平臺 Voicy 也有很多聽眾收聽我談話,線上沙龍也經常有200位以上的成員來參加。

這些在我的骨子裡都一樣,全都是粉絲服務。

「喜歡的事」和「想做的事」培育出自信

前面提到技能會商品化。要是把自信的根源放在這種技能上,它就會跟著商品化,說得更清楚一點,自己的身分認同也很有可能會商品化。

所謂的自信,本來是指相信自己,照理說並不會商品化。能讓自己的人生走下去的專家只有自己而已,所以自己商品化是「不可能」的事。

各位可以先這麼想就好,只要從這種角度去理解,應該就能擺脫原本的思維了。

但不知為何,我卻遇到很多無法這樣思考的人。「我接下來該學習什麼技能?」「我現在該進修什麼才好?」他們彷彿被什麼東西追趕似地,急著向我尋求意見。

為了避免招人誤解,先聲明我並不是要批判為了某些目標而讀書學習,或是打算考取證照的人。

我的前提是,先追尋「自己喜歡的事」或「想做的事」,過著充實豐富的人生,最終若能將這些元素應用在工作上,那是最幸運的了。

至於沒有這種想法的人,或許正打算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否同時也想著「想好好利用它來增加收入」「我想要爭一口氣給大家看」呢?

如果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內心希望這件事能夠應用在工作上,人生應該會很開心,但這件事無論如何都無助於提高收入,所以也會令人備感挫折。

金錢和收入是大家都很關心的主題,所以我就再多談一點。

剛才我提到,粉絲的「行為會自動化」。如果改用金錢的觀點來看,不管粉絲要向他的對象做什麼(當然負面行為除外),都需要付出金錢。

舉例來說,粉絲會付錢看最喜歡的歌手在舞臺上唱歌、說話,而那位歌手即便只是在紙上簽個名、為簽名板標價出售,粉絲都會大方地掏錢買單。

仔細一想,這只是在紙上寫名字而已。那位歌手到公家機關辦手續、簽約時,也都簽名簽到手軟了吧。但這些場合的對象並不是粉絲,所以對方當然不會付錢。

也就是說,粉絲是「能夠發掘自己價值」的重要對象,只要自己的行為能夠吸引粉絲,金錢也會隨之入袋。

說到粉絲,我們很容易只聯想到「人」,不過它也可以是市場,或是某種架構。薪水或銷售額正是在某個市場或架構下,符合自己表現的等價酬勞,整體而言,「架構」才是主體。

不過,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有哪個架構能夠包容你做自己喜歡或想做的「自我中心」行為,就可以盡量利用它。

「如果我正在做的事可以利用這個架構的話,說不定就可以賺錢了。」

這麼一想,或許還有更具主體性、更貪心的運用方法吧。畢竟網路可以輕鬆傳播資訊,也能夠非常容易就發現可運用的架構。

在沒有架構的情況下,要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而且還要靠它賺錢,實在是很不容易。但是,如今人人都可以宣稱「我正在做某件事」了,現在這個時代,就算是賺錢,也是越「自我中心」的人越具備良好的環境條件吧。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