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在清真寺尋找,十字架下尋見

第4章 完美之書

剛搬到蘇格蘭的時候,我還沒學好英文。在家裡,我們都說烏爾都語,但如果要學習任何文字,都只會是阿拉伯文。理由很簡單,因為《古蘭經》是以阿拉伯文寫就的。姊姊芭姬和我都必須學習阿拉伯文以背誦《古蘭經》。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每一個字都是由阿拉親自口述給大天使加百列(注:阿拉伯語音譯為「吉卜利勒」),再逐字傳給穆罕默德的。因此,《古蘭經》的誕生,不僅在意義上能使人獲得啟發,還包括更深層的文字本身這一面。因為這個原因,穆斯林不認為《古蘭經》能夠翻譯。如果把《古蘭經》翻譯為阿拉伯文以外的任何其他語言,那就不是《古蘭經》,只是《古蘭經》的解說而已;唯有用阿拉伯文書寫的,才是真正的《古蘭經》。

這也就是為什麼對穆斯林來說,相信《古蘭經》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是原封不動流傳下來的,是很重要的信念。伊瑪目(注:伊斯蘭教集體拜禱時的領禱者、導師)和老師們時常聲明,《古蘭經》完美無缺地被保存下來,自穆罕默德從大天使加百列那裡聽來、轉述給他的抄寫員之後,完全不曾更改過。當然,《古蘭經》並不是穆罕默德創作的,他只是一個媒介,透過他將之揭露於人世,而穆罕默德也不負使命,維護了《古蘭經》的原本形式。如果穆罕默德沒有那麼做,或是其中字句曾稍加變動過,《古蘭經》就會無法彌補地失傳、失真。然而這種語言的缺陷是令人難以想像的,沒有人曾懷疑《古蘭經》流傳的完美性,其中字字句句一定都是盡善盡美的。

事實上,由於強調《古蘭經》的文字本身,導致許多穆斯林忽略了這些文字的意義。時時背誦或誦讀《古蘭經》的穆斯林被視為「虔誠」的信徒;假若將《古蘭經》的意義融會貫通,這樣的穆斯林會被認為不過是「研讀」了這本聖典。虔誠,是更高的榮譽。我所認識的穆斯林,大多數都能背誦好幾章《古蘭經》經文,但很少有人能說明那些經文的意義或前後脈絡。

我母親把《古蘭經》牢記在心,並教導我們姊弟倆誦讀《古蘭經》及其譯本,不過首要是誦讀《古蘭經》。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每天都讓我戴上塔基亞(注:穆斯林男性所戴的無簷小帽)坐在她身旁,教我阿拉伯文。我的阿拉伯文啟蒙書是《基礎》,內容包括不同形態的阿拉伯字母和它們的個別發音。搬到蘇格蘭後,我從《基礎》「畢業」了,終於得以開始閱讀《古蘭經》。

之所以清楚記得那一刻,是因為我短暫的雀躍之情被恐懼給擊倒了。讀完《基礎》的最後一頁時,母親伸手從她身邊拿出一本《古蘭經》送給我。那是屬於我的《古蘭經》,也是我獲贈的第一本書。

我高興得不得了,跑去跟姊姊芭姬炫耀。當時芭姬在爸媽房外玩耍,我在她身邊蹲了下來,並把《古蘭經》放在地上讓她看。

突然間,我聽到母親發出驚心動魄的尖叫,朝我這裡跑過來—「納比!」我驚嚇過度,不知如何回應。我從沒聽過母親那樣大叫,也從沒看過她奔跑。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拾起那本《古蘭經》,教訓我:「絕對不能把《古蘭經》放在地上!」

「是的。」

「永遠要讓《古蘭經》高高在上、擺在最尊榮的地方,觸摸《古蘭經》前一定要洗手,而且只能用右手碰它。《古蘭經》不是隨隨便便的一本書,是阿拉的語言。我們要像尊敬阿拉一樣看待《古蘭經》。」

「是的。」

「你可以走了。」母親情緒非常激動,我毫不遲疑便跑開了。

從那刻起,每當拿著《古蘭經》,我一定把它高高舉起。芭姬也記取了我的教訓,所以往後母親叫我們一起誦讀《古蘭經》時,我們都會伸直手臂,盡量把《古蘭經》舉到頭頂上方。母親微笑看著我們的動作。這並非她的本意,但她很高興我們這麼做。

芭姬年紀較長,所以由她先誦讀。母親的指尖指著芭姬要讀的每一個字,緩緩地由頁面右邊滑向左邊。芭姬大多是用吟唱的方式來讀,而非真正朗讀。母親教導我們利用旋律來吟誦《古蘭經》,讓誦讀的聲音盡可能優美悅耳。有些人一生致力於這項練習,促使自己的音調、節拍、發音和旋律臻至完美境界。

但芭姬和我可不是專家。她比我早幾年開始讀《古蘭經》,而她誦讀《古蘭經》的成果也才剛獲得母親的認可而已。姊姊誦讀完,接著換我。我從沒朗讀過《古蘭經》,感到無比興奮。

「小比,在我們開始之前,首先要說什麼?」

「Bismillah-ir-Rahman ar-Raheem.」

「這是什麼意思呢?」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為什麼我們要背誦這句禱文?」

「這樣我們才能記得所有屬於阿拉的言行,提醒我們只能行善。」

「好,非常好。你知道這句禱文出自哪裡?」

「不知道。」

「《古蘭經》每一章(注:或音譯為『蘇拉』。《古蘭經》共有一一四章,分『麥加篇章』與『麥地那篇章』,分別是穆罕默德在麥加與麥地那所受的啟示)—每章一開始都可以看到它。」

「每一章嗎?」

「每一章。只有一章除外。」

「媽媽,為什麼阿拉把那章排除在外?」

「兒子啊,因為阿拉對出現在那一章的人大失所望。因此在那一章,祂並未賜予我們真主的祝福。但祂非常愛我們,所以在另一章多放了一句禱文。你說說看,《古蘭經》總共有幾章?」 「一一四章。」 「很好。很快你就會全部讀到了,印沙阿拉(注:意為『依阿拉的旨意』。穆斯林認為,不論是好是壞,生活中一切遭遇都是阿拉旨意的安排)。芭姬七歲讀完《古蘭經》,我希望你六歲可以讀完。我們開始吧!」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逐漸熟悉《古蘭經》。我得知《古蘭經》有兩種章節分配法,一種是分為一一四章,另一種是將一一四章再分為三十卷。「三十卷」的編排方式,是在《古蘭經》編纂許久後,由穆斯林設計出來的,主要目的是便於讓穆斯林能在齋戒月(注:伊斯蘭世界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因各地的新月時間不同,中東地區國家齋戒月的時間自九月一日起陸續開始,至九月三十日左右結束齋戒)的三十天內誦讀整部《古蘭經》。但三十卷的編排法對我來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每當我讀完一卷,母親就會送我一份賀禮,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瑪利歐兄弟垃圾筒。

當我達到母親可以接受的誦讀速度後,我們發展出了一種模式—坐下來閱讀《古蘭經》,打開到上次誦讀的最後一頁,接著母親會指出那天應該讀完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喜歡誦讀十八節經文,不多不少。如果母親多選了幾節,我會向她抱怨;但如果她少挑幾節,我會多讀幾節讓她開心。

讀經的日子就這樣持續著。到快滿六歲的時候,我終於把《古蘭經》全部讀完了,母親非常開心。同時,在母親協助的下,我把最後七章背了起來,以便在每日禱告時背誦它們。我最喜歡的是第一一二章〈忠誠〉,因為它很短而且音律優美、容易記憶。再加上它是我背起來的第一章,所以我在每天的五次按時拜禱中會重複背上好幾次。一一二章也是母親喜歡的章節之一,但她喜歡的原因和我不一樣。在《聖訓》(注: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後人所編)中提到,穆罕默德對他的追隨者們說,〈忠誠〉這一章是如此重要、深具影響力,誦讀它,就等於在短時間內讀了三分之一本《古蘭經》。

穆罕默德認為如此重要的訊息是什麼呢?就本質上來說,這訊息就是:神不是天父,而且,祂沒有兒子。

第6章 拜禱儀式的力量

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清真寺是我童年時期最喜歡的地方之一。它座落於克萊德河附近一個彎度很奇特的十字路口,就在主幹道旁。它由紅色石頭堆砌而成,上頭有綠色圓頂,寺裡分為好幾樓,裡頭錯落的樓梯、門扉及廊道是穆斯林孩子們玩捉迷藏的絕佳場所。

除了可供孩子們遊戲,清真寺裡還提供許多教徒的聚會活動。神聖的日子、慶祝、葬禮、婚禮、野餐、派對,只要我們想一起進行什麼活動,幾乎都會聚集在這裡舉行。對穆斯林來說,清真寺是讓人覺得非常窩心的地方,對那些因落單而希望找到同伴的穆斯林來說,更是如此。但要是說到清真寺設置的主要目的,嗯,以上皆非。

設置清真寺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信眾拜禱的場所。「拜禱」是義務的禮拜儀式,所有穆斯林每天都要拜禱五次。每一次的動作程序固定不變:先站好,接著鞠躬、將前額伏貼在地面上,然後起身跪地坐在腳跟;並以阿拉為對象,吟誦規定的阿拉伯語禱文。

每天的這五次拜禱儀式分別稱為: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宵禮。雖然禱文與拜禱的動作是相同的,但重複的次數不一樣。每重複一套動作稱為「一拜」。穆斯林被要求每天重複十七次拜禱動作,也可以選擇添加其他禱文。我們的教派教導大家,每天盡可能要重複進行三十一次拜禱。

祈禱時間通常成為穆斯林的一種固定行事。起床時要進行晨禮的宣禮、早上工作小憩片刻後進行晌禮、做完晡禮後回家、在昏禮後用晚餐、在宵禮後準備就寢。聽到宣禮後,每位穆斯林都要先「小淨」(注:簡單來說,就是洗滌暴露在外的肢體),才能進行祈禱儀式。洗臉、洗手、洗腳⋯⋯都有一定的儀式。洗禮時通常會吟誦「杜阿」,接著再跟著其他會眾一起祈禱。

全世界的穆斯林大概都用同樣的方式祈禱。事實上,他們都面對相同的方向,也就是面向卡巴天房—位於麥加的穆斯林神殿,看來像是一個黑色的立方體。傳說亞伯拉罕和兒子以實瑪利建造了卡巴天房,而當穆罕默德逃到麥地那後,他開始下令穆斯林在拜禱時須面向卡巴天房。穆斯林從此遵從穆罕默德此一囑咐,不論是站在大清真寺的廣場,還是在世界各地某處正在排隊的時候。在西方社會,拜禱時間一到,我們可能就會看到虔誠的穆斯林拿起指南針尋找最正確的方位;我還曾看過附有指南針的祈禱毯。

拜禱的領禱人是伊瑪目。男女分開祈禱,但是女性所在位置要能聽到伊瑪目領禱時的聲音才行。伊瑪目領禱時,某些禱文由穆斯林個別輕聲吟誦,其他部分則由伊瑪目大聲領禱。每個段落都包括《古蘭經》的吟誦,而伊瑪目通常是憑著記憶大聲背出來的。

在第七世紀的阿拉伯世界,民眾幾乎都是文盲,利用拜禱時吟誦《古蘭經》,是在這種社會傳播經典的聰明方法;這也就是為什麼選擇伊瑪目只有一個標準—他必須對《古蘭經》瞭若指掌,且能嫻熟背誦絕大部分的經文。偶爾,伊瑪目也可能背錯,那麼前排的穆斯林就有責任糾正他。因此,在拜禱的行列中,通常可以發現依照虔誠程度劃分的位階,年長的、受尊敬的穆斯林會坐在前排。

除了這小小的例外,拜禱時人人平等,這是穆斯林非常引以為傲的事。不論富者或窮人、政治人物或勞工,所有人的並肩一同祈禱。這是莊嚴的儀式,沒有人說話交談,沒人會從拜禱者面前走過,更沒有人會打斷拜禱。

當然沒有人會那麼做,除了一個美國來的五歲小孩,那就是我。我好幾次在拜禱時穿梭於祈禱者之間,很快就有人會賞我屁股一掌,讓我不再調皮搗蛋。我的父母並沒有為此生氣,因為我們教派的成員彼此深深信賴,清真寺的所有教徒合力教育穆斯林孩子。

有一次拜禱時,我躁動不安、如坐針氈。突然,我的屁股不知被誰打了一記。我轉頭一看,後面根本沒人。我猜是站在旁邊的叔叔打的,拜禱結束後,我便哭訴說叔叔打我。但叔叔坦蕩蕩地指著天空說:「不,是阿拉打你的。」我的眼睛睜得老大,心想:「如果我快點轉過頭去,不就可以看到阿拉了嗎?」二十年後,叔叔向我坦誠,那時是他打了我。但在那個時候,我倒是覺得很榮幸,能被真主本尊教訓。在那之後,拜禱時我都畢恭畢敬的。

因為動作和禱詞都是固定的,所以拜禱時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自由發揮,不存在個人的成分。對絕大部分的穆斯林來說,它只是責任義務,不包含個人或發自內心的表現。

的確,人們可活在他所背誦的禱詞的意義之中,這樣就能讓它更個人化;但很少有祈禱者能在每天十七次不得不進行的重複儀式中達到如此境界。就算這樣,那些禱文對祈禱者而言,仍是外在而疏離的,但這完全不是因為用外語吟誦它們的緣故;即使對於以阿拉伯語為母語的人來說,依然如此。阿拉伯人的口語會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如果他們要學習古典形式的阿拉伯語,就必須特地到學校學習才行。因此,每天重複誦念的禱詞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貼近個人的語言。

這可能會讓人懷疑:那麼,為什麼穆斯林還是持續進行每天五次拜禱呢?每天背誦五次一樣的禱文,日復一日,然而這些詞語完全沒有任何個人化的意義?

我小時候就這樣懷疑過。我問父親為什麼,他回答:「納比,在阿拉之前,我們都是不潔的,我們需要祂為我們洗滌除穢。想像一下,你每天要是洗五次澡的話,會有多乾淨!拜禱就是阿拉賜予穆斯林的精神沐浴,讓我們保持純潔及乾淨。這就是我們每天要拜禱五次的原因。」

拜禱的禱文偶有一些變化。到了星期五,伊斯蘭教的安息日,伊瑪目會為大家講道,穆斯林會進行稍稍修改過的正午晌禱,叫「jumaa」。這個字意為「集合」,由三個以上的人一起拜禱。「jumaa」是如此重要的儀式,連阿拉伯語和烏爾都語的「星期五」都以它命名。母親與父親說,如果我們連續錯過三次「jumaa」,我們的心就會留下一道黑色疤痕,可能永遠無法被洗淨。

可惜我們星期五不能到清真寺去,因為它離我家太遠,再加上父親的時間無法配合。當然,我們也不能在清真寺進行每天五次拜禱。所以我們通常全家在家裡進行拜禱和星期五晌禱。每當父親出差在外地,沒有男性親戚在我家時,我會為母親及芭姬領禱。從我年紀還小的時候就一直這麼做—打從母親覺得我夠成熟的時候開始。

雖然我很享受領禱,而且我們社區有些伊瑪目聲調悅耳,有些很有威嚴,但父親始終是我最愛的伊瑪目。他的節奏、聲音、韻律,以及領禱時在我們家人面前的位置,在在都讓我覺得很到位。即使到了現在,當我閉上眼睛時,仍能聽見他吟誦《古蘭經》中較長經文時的聲音。那是我知道那些經文的原因,因為我常常聽到父親重複誦念。拜禱鞏固了父親做為我的精神領袖的地位,且難以磨滅地將《古蘭經》銘印我心。這是拜禱的力量。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