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可讀、可想、可互動的歷史啓蒙書

譯者導讀
打破慣性思維,從實作學歷史
單兆榮

從開始閱讀此書,到愛上此書,最重要的歷程是,它打破我們對學習歷史的刻板印象——

「判讀」資料,而不是「記憶」資料。
如何「提問」,比「回答」更重要。
只有「參考答案」,沒有「標準答案」。
「探究與實作」,是學習最好的策略。 

此書以歷史學的「能力指標」為架構,每一區提供讀者練習一種能力:「時間序列」「史料證據」「歷史解釋」「因果關係」「歷史意義」和「同情的理解」。最後以進步區驗收並總結「歷史是什麼?」的大圖像。

每一區涵蓋三個重要學習元素:「想一想」「歷史詞彙」「大觀念」。循序漸進的充分提問、討論、回答後,最重要的是「大觀念」,強調此區的重點——歷史是什麼?透過引導探問,甚至提供不同概念並陳,讓你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觀點。一般讀者,可以自己摸索,獨樂樂;也可以眾樂樂,組成讀書會,討論出更多有趣的可能;教學現場,老師更可以運用在各個恰當的單元,讓學生反覆思索。全書探究實作後,除了歷史思維更有深度外,趣味橫生之餘更添知識量。打破一般以為的「重視能力,必忽略知識」的刻板印象。

本書附上的參考答案,是譯者自己的想法並綜合與許多老師和學生討論後的結果,僅供參考。每一位讀者經過討論後的答案會更豐富多元,建議整區全部閱讀和做完再參考,甚至可以提供更好的建議給譯者。

一、時間區

依衣物與建築的線索判斷時代分期——這兩者是最直接的街頭意象,提醒我們歷史就在身邊,只是經常被忽略。

第一階段分別有六個時代,供讀者練習整齊配對;第二階段加入更多器物,練習多元配對,可以先自己判讀,再針對難解的部分上網搜尋關鍵線索;第三階段,提供更深度的學習,透過線索讀者可以自己推測較不熟悉的時代特徵。循序漸進,是很重要的教學設計和提問模式,值得我們學習。

二、證據區

提供遺骸出處和八個線索,包括創傷切割整齊的骸骨、鄰近地區的歷史戰役、史家查閱相關歷史的結果等,練習從史料推測,從線索判讀。雖然一一檢視所有資料,也不保證每一則資料是否直指某一場戰役。此區強調「謹慎」使用史料,防止「過度推論」;歷史資料的「不確定性」,正好打破我們喜歡標準答案的慣性思維。

三、歷史解釋區

透過英王李察三世是否殺了姪子們的歷史公案,練習察覺不同立場的不同看法。先從反對李察三世者的角度,尤其透過戲劇傳播深入人心者入手,讓讀者從字句中找出負面詞彙,點出其實我們閱讀的任何文章都有意無意透過形容詞影響著我們。

接著作者用簡單的提醒讓讀者練習區隔「事實」和「意見」。因為一般敘述句中,經常事實與意見混在一處,檢視要特別小心。

試舉一例說明,「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此句是事實?還是意見?若以孔子評論的語氣而言,「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大概會像夷狄一樣被散著頭髮(漢人束髮),穿左邊開襟的衣服。所以這是個假設語氣,是他的個人意見,非事實。若再問,孔子是否說過這樣的話,恐怕還有一番討論。

書中又提供八條線索,並陳支持和反對李察是否謀殺的資料,一一辯證的過程,其實是為了進入大觀念:歷史敘述是充滿立場的歷史解釋。也提醒我們在閱讀文章時,首先要問作者是誰?目的何在?根據的資料有哪些?

讀者可以試著自己練習,閱讀各報對同一事件的報導,仔細比對,會發現遣詞用字、選取材料的差異。

還可以進行一個練習,把一開始漫畫上的李察,改用支持他的北方人民立場重新書寫,會出現有趣的對照組。英國有支持李察三世的團體,加上近年出土的史料,都成為新聞素材,因此網路上有不少討論可供參考。約瑟芬‧鐵伊所著的推理小說《時間的女兒》就試圖以一名警探的角度破解此公案,可以對照參看。

(說明:「Richard III」一般譯為「理查三世」,本書為了區隔英國清教徒革命的「查理一世」(CharlesI),避免讀者混淆,全面翻譯成「李察三世  」。)

四、為什麼?區

本區將六個真實的移民案例,放在歷史時間軸上檢視。長達兩百年的移民史,每一波移民都有不同理由,包含革命事件、犯罪、貧窮、奴隸、探險和宗教等原因,讀者學習將複雜原因分類比對。最後,以一個案例中五位同船者的對話,精采地提醒讀者,移民原因不但因時代而異,也可能重疊多樣出現在同一批移民裡,因人而異。從此延伸,讀者還可以練習回答:現代移民與當時有何異同?移民臺灣與移民美洲又有何異同?

五、歷史意義區

以英國名將納爾遜將軍為例,探討有名和有歷史意義的差異,也就是能夠歷史留名者,是如何形塑的?由誰決定的?有沒有爭議性?

將納爾遜的故事,分段檢視,可免去冗長的閱讀;在練習做標題的過程中,學習如何進行歷史的細讀。此區提供六則示範,空出五則讓讀者練習下標題。

在「大觀念」裡,進一步探討特定人士因為對當代和未來生活有重大改變,呈現歷史留名的可能。另外還可以繼續探討,「一將功成萬骨枯」下,被忽略的戰鬥士兵,畢竟納爾遜的功業積累,不只是他的策略得宜,還需要勇猛士兵的付出。

書中亦試圖引導讀者思考名人的歷史意義,在目前網路發達人人可留名的社會,這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到底要如何留名,才更具歷史意義?

六、同情的理解區

以英國殖民地牙買加移民為例,從他們的訪談中,看到不同的際遇。以同理心理解外來族群適應和被接受的困境。首先呈現船隻初抵達時,穿著整齊歡欣鼓舞的移民照片;有的曾為英國皇家空軍賣命,但不再被歡迎;有的因膚色而有不愉快的租屋經驗;有的受到歧視失業;有的覺得英國人不如牙買加人熱情;有的英語腔調被嘲笑;還有的因1958年種族騷動擔心受怕;當然也有人因演唱具異國風情的歌曲而嶄露頭角大獲成功……林林總總,移民的個人經驗折射了他們對新家園的感受。

放諸也是多元移民社會的臺灣,讀者可藉此進入移民的世界,並試圖理解他們,讓歷史也可以是學習寬容和高層次情感教育的重要場域。

七、進步區

驗收前六區塊所有的學習,檢視讀者是否透過這些探究與實作,對歷史的看法。從書中一張英王查理一世被斬首的圖片,讀者可練習整合各區學到的歷史價值,提出問題並做出解答。

大觀念中,以桌遊的形式,呈現英國史上的著名事件,讓讀者練習六區的歷史思維。不斷練習的設計,也消解眾人擔心用活動學習會讓能力有餘、知識卻不充分的疑慮。

總結

此書最引人處,是呈現歷史學特殊的爭議性,各種說法並陳,正是現實社會的縮影。彰顯歷史不是過去,而是「現在與過去的不斷對話」。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