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厭世讀論語:千年名師神回覆,開解你的人生疑難

〈害怕徒勞無功〉

親愛的厭世國文老師:

未來我想讀設計系,但我不是美術班的學生,國中也沒接觸過藝術創作,高一才從零開始學習,怎麼練習都贏不過那些原本就很有才華的學生。我覺得很累,也覺得自己很廢,請問我該怎麼辦?──熱血畫筆

親愛的熱血畫筆:

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我們也總是擔心自己徒勞無功。先聽聽下面這個故事,好嗎?

這一天,子路和孔子出門。也不知道為什麼,子路落後老師一大段路,結果竟然落隊,迷路在陌生的田野之間。子路和校外教學的國中生有八成七像,時常給帶隊的老師添麻煩。

不過,子路成熟地請問路邊老人:「你剛剛有沒有看到我老師,高高的那個?」老人回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覺得眼前的子路一副沒生活常識的模樣,誰會認識這種人的老師呢?

按理說,子路和老人是第一次見面,對方的口氣未免也太嚴厲:不過是提出一個小問題,有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反常的是,平常最愛回嘴的子路竟然沒吭聲,乖乖站在旁邊看著這位老人。

孔門叛逆期最長的子路竟然如此聽話,大概老人看他還算有禮貌,邀請子路回家吃飯和住宿,還介紹兩個兒子給他認識。

原本要找老師的子路,沒想到最後變成來去鄉下住一晚。

隔了一天,終於找到孔子的子路,對老師轉述了昨晚的經歷。孔子聽完,說了一句:「隱者也。」立刻要子路再去老人的家一趟,大概交代了什麼,要他說給對方聽。

結果老人已經不在那裡,子路只好把話轉達給老人的兒子,重點大概有三句:

「不仕無義。」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意思是:

「我要改變這個世界。」

「我不能只想到自己。」

「這個世界很糟,我知道。」

孔子擺明了要子路回去嗆聲,並再次強調自己的遠大理想。看來古代小農與文青的吵架也是頗辛苦。

從這裡,我們可以猜想那一天晚上的情況。老人和子路在昏暗的燈火中閒聊時,一定不停提到孔子。老人認為自己的生活很愜意,孔子的生活很不切實際,要子路好好體驗一下自己的生活。

當時,子路迷惘了,大概想著:「如此辛苦是為了什麼?」

是啊!你和子路一樣,不小心陷入消極的迴圈,忘記這件重要的事:夢想一旦開始,責任也開始了。

追逐夢想的人,沒有不辛苦的。

──做夢的,厭世國文老師

 

〈誤會學生上課玩手機〉

親愛的厭世國文老師:

我是國中老師,曾誤會一名學生上課偷玩手機。但在我生氣地責備他之後,才知道他是用手機把英文單字做成筆記,而那節課的確是要讓學生準備英文考試沒錯。請問我該如何避免這種狀況?──五餅老師

親愛的五餅老師:

我們習慣把世界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己願意相信的,另外一部分是自己應該相信的。

有的人以為,眼睛看見的,就是應該相信的事實。但這些人錯了。

孔子也曾犯下同樣的錯誤。在他與學生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時,七天沒有辦法吃到飯。其中一位好學生顏淵,不知道從哪裡要來米粒,又拿出鍋子準備煮飯,卻被孔子無意間發現,他正在偷吃鍋子裡快煮熟的飯。

大家餓得要死,結果你顏淵竟然先吃一口,這就像朋友幫你外帶一份鹹酥雞時,趁你不注意,偷偷叉了兩塊雞肉吃下肚,再交還到你手上。難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以後乾脆統統買雞排不切加大辣,以防被抽「食物稅」。

總之,孔子不爽,但孔子不說,故意在吃飯前宣稱自己夢見死掉的父親,準備先用這一碗飯祭拜祂。結果顏淵立刻阻止:「這飯不乾淨。」當下孔子應該心想「Gotcha!逮到你了」,偷吃食物的小子竟然自己承認了。

顏淵趕忙解釋,自己吃掉的是沾有灰塵的米飯,不然丟了浪費,給老師吃又不禮貌。他依然是乖巧又聽話的好學生,孔子誤會大了。

「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孔子藉此事要周圍的學生們記住:眼睛看到的,不能相信;心裡猜測的,也不能相信。認識一個人就是如此困難,任何以理性與感性做為準星的射擊,永遠都有錯失真相靶心的可能。

從孔子的結論來看,辨識一個人非常不容易,你也別太在意誤會學生玩手機的事,只要之後試圖進行補救、澄清,並檢討自己就好;或者像孔子那樣,趁機教育班上同學,畢竟你面對的不只有眼前玩手機的同學,還有在旁邊觀看老師如何處理的其他人。

做為一個讓自己能走下來的臺階,孔子的方式應該還算不錯吧!

此外,孔子一開始並沒有對顏淵大呼小叫,而是用間接的方式暗示,也才有機會聽到顏淵說明實情,並在舒緩平和的氛圍下,進行了一場有意義的溝通。

不要那麼容易生氣,有太多可能是我們意想不到的。

──寬容的,厭世國文老師

 

〈媽媽覺得我都在玩〉

親愛的厭世國文老師:

假日我在自己的房間溫習功課,偶爾會休息玩個五分鐘的手遊,但我媽常會在這個難得的休息時間裡闖進我的房間,然後罵我都沒在讀書,手機玩一整天。我覺得很委屈,明明就有讀書,還讀很久,現在想起來還是好生氣,怎麼辦?──哥只是傳說

親愛的哥只是傳說:

五分鐘的遊戲時間,被認為是一整個下午的荒廢;遭到誤解,卻又無法提出證明,怎麼想都會讓人不是很愉快。

我們不妨接受事實:讀書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用來證明努力的存在。

孔子一定也會同意上述說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論語.學而》的這段話,大概是中華民國教育裡面最獲大家關注的內容。但這不是我要提起它的原因,而是想藉機說明孔子此句對於「學」的看法。

關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強調的不是「時常複習」,而是「適時使用學問」,偏向現在新課綱「素養」的解釋—活用知識。換句話說,孔子不是要你反覆刷寫測驗題本,而是要你把上課學到的東西實際應用在生活裡,這樣才能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喜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朋」,指的是共同研究學問的朋友。學生常故意舉手提出質疑:「難道討債的朋友,孔子也會覺得快樂嗎?」這時候我不免佩服學生的見識,明明也沒錢借人或向人借錢的機會,卻能知道討債與被討債的不對等關係。再調皮一點的學生,會重新改寫此句為:「有朋自遠方來,雖遠必誅。」到底誰敢做你的朋友啦!

孔子開心地發現,有意義的學習是應用與分享,而學習的價值也並非獲得他人的肯定或理解。關於這點,他總結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之所以感到快樂,就是因為擁有自由獨立的人格──為自己而學。

因為這樣,學習反而簡單且令人安心,不用為了誰證明自己,更不用焦慮努力遭到忽視。

所以,你不應該生氣,除非你從來不知道課本的知識到底能幹什麼,也沒有一群能討論功課的好朋友。

──自學的,厭世國文老師

 

〈餐廳的Google評論真的準嗎?〉

親愛的厭世國文老師:

選餐廳前,應該要看Google評價嗎?但有些感覺不是很公正,畢竟有什麼「五星換小菜」的活動,或是給予其他優惠以換取顧客的五星好評。這麼說來,這樣好像還是不太準確,一樣會踩到雷店。──咻咻愛吃鬼

親愛的咻咻愛吃鬼:

除非情況特殊,不然就沒去過的餐廳而言,上網瀏覽相關的Google評論,可以幫助你確認是否該踏進餐廳大門。

Google評論成了一種誘惑,蒐集越多星星的餐廳,越能發出吸引人的光亮;而我們也會願意相信集體的意見,就像跟隨吹笛人前進的孩子。

吃頓飯,要做的功課似乎比考試前還多。

在網路世界,你可以迅速搜尋與探索理想的餐廳、選擇擁有最多星星和好評的店家,並獲得期待的美食與服務。但孔子會建議你:「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越是盡力做到獨立思考與觀察,就越有可能忽視那些多數人的評價,推論出屬於自己真正需要的資訊,因為網路上的評價有可能被證明是虛構或錯誤的。

很多人討厭的,你要懷疑、研究,再下結論;相反的,很多人喜歡的,也該比照辦理。

如果你想以Google評論做為參考指標,那麼不能只看星星數目、熱門主題,或是評論。

面對高分、熱門、佳評如潮的餐廳,除了觀看最高分的網友留言外,還要再點擊最低分的部分,想想自己是否能接受這些負面評論;好比有些人在意餐點的美味程度,有些人強調環境的舒適與整潔,但也有些人非要店員的微笑不可。

要是擔心錯過隱藏的好店,那麼當你發現這間餐廳Google評論分數低到令人難堪時,至少應該給它一個機會。閱讀一下給予最高分的留言,說不定會得到意外的驚喜,或是驚嚇。

一旦我們考慮到為什麼這家店有五顆星、那家店只有三顆星時,就不會只是輕率地相信看見的數字,而是要尋找證據、證明真偽,最後保留謹慎的答案。

若你無條件接受Google評論,好的就一起說好,壞的就一起說壞,那麼你只是單純地在玩比大小的遊戲,保持盲目的樂觀與不可預測的運氣,而不是真的想要減少或消除風險──避免雷店、找出愛店。

偷偷問:你是否曾經為了一盤小菜,幫店家打上名不符實的五星分數?如果有,那也別怪Google評論不準確,而是要難過誠實竟然只值一盤小菜。

──做口碑的,厭世國文老師

 

〈該不該答應告白?〉

親愛的厭世國文老師:

最近有個男生向我告白,是在某次朋友的聚會上認識的。我對他也有點好感,但之前遇到的對象實在太爛,不但會花我的錢,還愛說謊。這次,該怎樣才能知道他是不是一個好人?實在有點害怕再遇到爛人。──怒摔手機杜十娘

親愛的怒摔手機杜十娘:

開始戀愛前,就像是在賭場裡玩撲克牌一樣,你不會隨意擲光手上的籌碼,也不會毫無準備就掀開底牌。然而一旦確定下注、分出勝負後,就只能接受牌桌上的結果—輸或贏。

愛情很少有和局,我們都想成為勝利者;即使要失敗,也不願輕易在賭桌上輸光一切。

究竟該如何做出聰明的判斷,知道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孔子會建議你:好好觀察。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提出三項具體的觀察方法,保證任何人都無法在你面前隱藏自己──聽起來倒是有點像是網路上吸引你點閱的文章標題:

「看透人心!你一定要知道的三件事。」

首先,分析動機。了解一下他為什麼想跟你交往,是因為你的外貌、身材、個性、內涵,還是工作能力,或是你沒想到的其他條件,進而創造提出告白的內在力量。

接著,觀察行為。如果分析動機是理解一個人的「過去」,那麼觀察行為就是注意「現在」,了解在每一次當下,對方會用什麼態度解決問題、處理情緒,以及預防改善。

最後,這是比較困難的一點,孔子希望你確認看不見的東西──道德感。不用急著評價對方的動機與行為,而是繼續等待他「未來」的表現,對什麼事情會感到安心或不安心,由此知道這個人的道德感。

想要好好認識一個人,除了以對方的意圖、習慣做為分析資料之外,自己的感覺也很重要。所謂「察其所安」可能是一種非屬理性的判斷,是儲存在情感記憶裡的大量數據,你根據對方身體釋放的信號,得到難以明言的答案。

同樣的道理,你除了必須花不少時間注意這個男人,也不能放棄自己的直覺。不妨看他在社群媒體上追蹤的對象,或是跟他一起出門吃飯、旅行,再看看他怎麼對待便利商店店員,你的第一個念頭應該就是答案了。

──眼睛張大的,厭世國文老師

 

〈頭銜重要嗎?〉

親愛的厭世國文老師:

一個人的頭銜重要嗎?常看到很多人曬自己的名片,誇張的像是「藍寶石領袖」和「白金級董事」,我看不懂的則有「靈魂建築師」和「未來冒險家」。甚至有人的名片上印有七、八個頭銜,這樣做到底有用嗎?──客服部敝姓王

親愛的客服部敝姓王:

頭銜很重要。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劉備首次拜訪諸葛亮住所,面對前來開門的小童,他做了這樣的自我介紹:「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聽到一大串名號,小童大概以為有很多人要來,誠實地說自己記不得這麼多名字;雖然眼前不過就只有劉備和他兩位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

面對一般人,我們通常不會刻意展現自己的頭銜,除非是希望獲得他人的尊敬,因為那標誌著自己的身分、專業,或是職業。正如劉備向小童報出好幾個稱謂,什麼左將軍、皇叔的,聽起來就很威風。

換做是我,頂多擁有高中國文老師兼導師、博客來鑽石會員這樣的頭銜──非常無趣。

孔子曾回應子路的一次提問,認為在衛國治理國政的第一步,必須要先「正名」(子曰:「必也正名乎!」),以梳理政治社會制度中身分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不論是建立掌權者的合法性,以確保政府能執行命令,或是控制人民,使其願意遵守法律規定,皆要從「正名」開始。

然而,子路卻說:「老師太古板啦!名有什麼好正的?」似乎覺得這種做法流於形式而沒有實質意義,不如看哪一個「妹紙」好正還比較有價值。就像那些被創造出來的頭銜,何必浪費時間去矯正與改善,他們想要多浮誇、多聳動,多不可思議都沒關係,把精神投注在實際的行為就夠了。

孔子卻不這麼想。頭銜是第一張骨牌,假使沒有穩定地直立,那麼後面幾百、幾千張骨牌將隨時處在傾倒的危險中。

更準確地說,那張名為「頭銜」的骨牌,必須要有應盡的責任做為支撐,才能如預期般屹立不搖。所以,無法名實相符的頭銜,孔子也是反對到底的。

「你不懂,就不要亂說。」孔子責備子路的無知與輕率,慎重地解釋正名的重要性,就是避免言語、工作、禮樂、刑罰等骨牌相互碰撞,最後壓垮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同樣的,頭銜的力量來自於專業與責任,若你沒有相應的能力,那麼頭銜便會成為一頂過大的帽子,既遮擋了你看向未來的視線,也無法助你辨識現在的處境,最後壓垮別人對你的信任。

至於七、八個頭銜是不是太多,我覺得除非你是《冰與火之歌》的龍之母丹妮莉絲,否則真正有用的稱號將是你的名字。

──邪惡貓咪僕人、鏟屎官、貓砂守衛者、你忠誠的,厭世國文老師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