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從動線、空間到指標,每個小地方都有趣

第1章 為什麼要講究車站的設計?

1  設計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

*建構形象只是設計的目標之一

美國都市規畫師凱文.林區在一九六○年出版的《城市的意象》中提到,「城市的風景有著各種功能,其中之一就是讓人看了印象深刻,而且感到開心。」都市規畫能賦予城市一個視覺形態,所以「都市規畫的研究重心就是城市形態的意象力(imageability)。」

這個思維對日後的都市規畫範疇造成長遠的影響,如今「意象力」依然是全球都市規畫的重要目標之一。

「意象力是一種可以觸發所有觀察者產生強烈印象的特質」林區做出這樣的說明,其中也包含了現代人常用的「認同」「類似」,比方說看到威尼斯、波士頓、曼哈頓等地的風景,所有人都能認同這些城市讓人著迷,這就是所謂的城市意象力。

《城市的意象》書中還指出了以下幾個重點:

「本書主張簡單明瞭是決定城市環境的關鍵要素。」「簡單明瞭並非美麗城市的唯一重點,然而考慮到一個大規模城市的空間、時間與複雜度,簡單明瞭是絕對必要的元素。」「我們不能只思考城市本身,更要考慮住在城市裡面的民眾。」

意象力字面上的意義就是加深印象的能力,印象深刻能讓人感觸良多,產生一個接一個的情狀。從心理學來說,人類根據外界資訊採取行動的時候,會在意識中疊加形象與意義,以判斷資訊的輕重緩急與價值。林區指出形象與意義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有樣東西很難理解其意義,就無法令人感動,更無法產生深刻印象。

設計車站就跟林區規畫城市一樣要創造「意象力」,也就是要設法讓使用者更容易理解車站。車站是移動空間,還要進行買車票等行為,「好走」「好用」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但人類所有行動都發自於接收資訊,所以「好懂」更是首要解決的必要課題。

*如何利用設計做到舒適與好用?

JR東日本全面民營化後不久,我們發行了一本書,說明自己想設計出一種車站,不僅要超越車站的基本功能,而且要充滿「個性」「文化」與「娛樂」。其中娛樂就是要讓人感覺愉快、開心與舒適。

《城市的意象》一書提到某座荷蘭國鐵車站開幕時,報紙曾說:「在這裡等上三十分鐘還是很開心,從這裡搭火車出發真是一大樂事。」這種水準正是充滿了娛樂性,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意象力,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設計標的。

我認為一個車站要讓民眾真正感到舒適,必須做到下列四個層面的規畫都能讓民眾感到滿意。

第一個層面是安全:不會摔下月台,不會風吹雨打,牆上沒有尖銳的突起,地板不會滑,空間明亮而且寬敞,有地方歇腳,緊急時能立刻通報等。

第二個層面是輕鬆:行走距離短,路程平坦,不需要經常上下樓層,移動設施很近,視覺指標淺顯易懂,廣播引導明確可辨,有洗手間與商店,售票機與收票機操作方便,有許多休息處等等。

第三個層面是舒適:空間相當寬敞,天花板高度很高,視野通透,旅客停滯空間寬敞,休息區寬敞,空間達到視覺均衡,環境清幽,停滯空間與流動空間分明,乾淨整潔,空氣清新,溫濕度適中,附近就有自然光與綠色植物,最好還有大片景觀等。

第四個層面是滿意:機器操作非常簡便,接觸部位設計貼心,環境人性化,燈光不傷眼,充滿活力,建造物優雅迷人,車站歷史悠久,車站與市區融合一體,包含創新技術,令人引以為傲等等。

要打造一個讓旅客滿意又舒適的車站,必須滿足上述四個層面,車站的規畫需達到第四個層面才有可能醞釀出形象特質,但這並非一蹴可幾。比方說要縮短行走距離,必須考慮整個土木工程架構;要讓售票機等機器更好操作,就必須簡化票價制度。所以,規畫一個舒適的車站,必須從頭到尾把每一個細節都考量進去不可。

第4章  探訪歐美經典車站和亞洲新興車站

1  公共服務的先驅——英國國鐵與倫敦地鐵

一九九○年代我拍了許多歐洲火車站照片,二○○○年代換拍美國車站,二○一○年才開始拍攝亞洲的車站,本章將精選其中一部分作介紹。雖然現今各車站多數指標已經更換過內容,但設置思維依然不變,請讀者先了解這一點。

*英國鐵路創造了火車站的基礎

英國鐵路是由二十四個民用列車運輸公司所組成的團體,在一九九四~九七年間從國家鐵路轉為民營公司,歐洲人喜歡組織文化,所以就算營運單位分立還是會提供整合服務。

[圖4-1] 顯示一九六五年國鐵時代所引進的服務標示是「雙箭」標誌,即使現今已經全線民營化,依然用於全英國的火車站。日本國營企業只要民營化就會立刻改標誌,但這些標誌真的應該變更嗎?全世界的人看了這歷史悠久的標誌就知道服務內容,把公司改組的內幕跟維持服務的宗旨搞混實在不好。歐洲人或許認為保留標誌理所當然,但這對世人來說的確是個公共服務的參考範本。

*倫敦地鐵是車站設計的先鋒

倫敦乘客運輸公司副總裁法蘭克.皮克在任職八年(一九三三~四二年)期間,率領團隊為倫敦地鐵規畫了車站設施、服務標誌、路線圖、指標、海報,甚至是商業廣告等所有項目,因此聲名大噪。

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的平面設計總監勝見勝(已逝)對倫敦地鐵讚不絕口,他說:「各站所有實體物件符合統一的設計形式,有如交響樂團的合奏,讓大眾看見近代造型的精神。」

[圖4-8] 在皮克掌權的年代中,電工技師哈利.貝克從電路圖得到靈感而創造出鐵路網絡圖,後來一直沿用到現在,據說貝克花了三十年不斷的改良此圖。倫敦馬路的規畫其實相當凌亂,貝克的鐵道網絡圖由水平線、垂直線、四十五度斜線所構成,簡單明瞭,倫敦市民甚至可以用該圖掌握市區座標。

貝克的地鐵路線圖(tube map)簡單明瞭獲得全球好評,各國交通機構都參考此圖改編成自家地鐵網絡圖。有個住在倫敦的朋友說過,就算是沒接觸過設計的英國人都聽過哈利.貝克的名字。

6  迅速現代化的新興車站——台北捷運與北京地鐵

*視野開闊的台北捷運

台北市的地鐵(也稱為台北捷運或MRT)是在一九八○年中期敲定建設方針,一九九六年開通第一條線木柵線(文湖線的南半段,現已改名為文山線)。接著捷運不斷鋪設建造,二○一三年已有五條線,但從運行系統來看則多達十條,而且還有許多線正在規畫或建造中。

台北捷運的一個運行區間可能出現兩個線路名,或同一條線卻走在不同區域裡,從車站的線路圖與指標根本看不出來,這是個應該立即改善的問題,聽說當局已展開檢討改善方案。

由於我並沒有看過所有捷運站,但以本節將介紹的板南線忠孝復興站來論,車站空間架構比日本地鐵還優秀。

[圖4-42] 從上面看得見下面,反之下面當然也看得見上面。在月台就能看見上方樓層的吊掛標示,了解系統的人立刻就知道自己正往哪裡去,而且月台寬闊沒有壓迫感,甚至令人感到放鬆。

[圖4-44] 連絡通道的指標跟日本指標有點像,轉乘資訊標示線路名稱,右邊表示線路兩端的站名,出口指標是黑底黃字,每個地面出口都有編號,底下還會標註車站周邊的主要地標。指標字體大小差異很明顯,小字必須靠得很近才能看清楚,跟上一節的紐約相比仍有許多改進的空間。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