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情緒界線:孩子人生必備的競爭力

1-1 孩子不是被老闆所擁有的(情緒界線分離,擁有不叫愛)

文豪剛畢業時,被學長召進了他所創的公司。工作兩年後,學長的公司開始穩定成長,文豪覺得這個行業並不適合自己,而且工作時間實在太長了,他總是睡眠不足,所以他開始跟朋友打聽別的工作。消息傳到學長的耳裡,學長震怒!他跟文豪說:「你這人太沒有道義了!你剛畢業連履歷都不用遞,我就給了你一個好工作。現在你拿的薪水比你哪一個同學少?你怎麼可以背叛我去找別的工作呢?」文豪想想也覺得對不起學長的賞識,因此打消了轉行的念頭。

靜惠是一個乖巧的大二學生,系主任要她幫忙做研究,她受寵若驚。由於做研究常會忙到很晚,系主任總是會買晚餐給她吃。有一天半夜,她離開系主任辦公室時,發現整棟樓都空無一人,她感覺有一點不對勁了。那以後,系主任要求她入夜後留下來做事,她都婉拒了。她第三次拒絕時,系主任就對靜惠說:「靜惠啊,你知道你是我見過最聰明的學生了,我對你有很深的期望。我這麼嚴格要求你的研究工作,是為了你往後的學業著想。我覺得你有潛力變成博士生,希望你盡量把晚上時間安排好,可以多做一點研究工作。你不要忘了,我留下來工作到那麼晚,其實也是為了要栽培你哦。」靜惠心裡雖然還是很毛,但不想讓如此賞識她的系主任失望,因此她還是在入夜後留下來工作。系主任與她愈坐愈近,她每一次想保持一點距離,系主任就把對她多賞識、多用心栽培這種話拿出來講。最後有一天,系主任就性侵了靜惠。即使如此,系主任還是告訴靜惠他有多喜歡她、多愛她,讓這樣的事情延續了兩年,一直到靜惠畢業了,她才敢告訴家人這件事。

靜惠和文豪都有什麼才是對自己好的直覺,是這些感覺讓他們覺得該保護自己了,但是,是什麼阻止了他們相信自己的感覺,繼續往危險前進呢?

大偉是獨生子,父母都是醫生,非常關心他的學業。他準備升學時,希望選文科,遭到父母反對,他們威脅他要斷絕經濟援助。大偉向來很乖,但這次他反彈很大,在離家出走前對父母說:「你們可不可以給我一點空間,不要一直越我的界,你們能不能讓我喘口氣?!」

一般人都知道,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一定要保有人際「界線」。但很少人覺得親子之間應該有人際界線,因為孩子從母體而來,大家都覺得跟孩子愈沒界線就是愈親,也就是有種「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概念。其實,親子關係在母體裡就有界線,那個界線就是胎盤,媽的血歸媽的血、孩子的血歸孩子的血,沒有了這個界線,母子都會有危險。可以說,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界線,這個界線負起了保護我們的責任。

孩子從小一切都是靠父母,父母讓他吃什麼,他就吃什麼、父母讓他穿什麼,他就穿什麼。等到孩子大了,就會開始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見、自己想做的決定,如果這時你強迫他、想改變他,他就會生氣。我們總是不喜歡見到孩子有情緒,但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要有情緒?

情緒感覺與身體感覺一樣,它們的功能都是為了保護我們。如果有人掐我們,身體就會痛,這個感覺是為了警告我們:身體界線被侵犯了。就好像有人說了什麼話惹我們,我們會生氣,這個生氣的情緒是為了警告我們心理界線被侵犯了。這個情緒界線就是大家說的人際界線。一個城市不想讓外敵入侵,它必須有堅強的城牆。 城牆是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但人際界線摸不著、看不到,無影無形。雖然界線無影無形。但是,當別人侵犯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出現情緒,所以情緒就是我們城牆上的警報器。情緒=人際界線。當別人侵犯我們的界線時,情緒就會作響。

那我們的情緒界線裡有什麼呢?如果我們把情緒界線想像成腳下的一個圈圈,而這個圈圈裡放的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偏好╲喜好、意見、夢想、用意、決定,就是那些我們腦子裡的事。腦子裡的事看不見,所以就必須有情緒來守衛它們,不被他人侵入。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能成功的把自己的情緒界線與孩子的情緒界線分離。

當孩子開始長大了,父母喜歡吃的不再代表是孩子喜歡吃的、父母喜歡的衣服不再代表是孩子喜歡的衣服、父母希望孩子念的科系不再代表那是孩子喜歡的、父母希望孩子加衣不代表他冷、父母希望孩子多吃點不代表他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他自己的情緒界線,如果父母想要擁有孩子的那個界線,就像母子之間沒有胎盤一樣,親子關係會面臨危機。父母的責任,並不是霸占孩子的情緒界線,而是要協助孩子認識他情緒界線裡的喜好、夢想,或幫助他依自己喜好塑造他的價值觀、意見、決定。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哪懂,我們幫他選是為他好、關心他、愛他,他有什麼好不高興的?問題是,如果現在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那個人不是你,是他的老師或老闆呢?然後孩子被強迫了還以為老師和老闆是愛他、關心他、為他好呢?靜惠和文豪不就是這樣?

靜惠和文豪的父母很相似,他們都是對孩子的教育關心有加,孩子想要獨立擁有自己界線時,他們從沒放手過。靜惠想要上自己喜歡的才藝課,父母覺得才藝課對學業沒幫助,不准,幫她選了別的課後輔導。文豪想要選自己喜歡的科系,父母覺得那科賺不了錢,要求他上一個未來錢賺得比較多的科系。然後,父母不停的告訴他們:「我們是為你好、我們是關心你、我們是愛你才這麼做的。」父母不與孩子的情緒界線成功分離,孩子會弄不太清楚到底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喜歡的。等到孩子離家在外面與上位的人相處時,他們也會很容易就把別人違背自己意願、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事當作一種愛和關心。他們會把越界,當作是一種親近而不是侵犯。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認為,他是被老師或老闆擁有的,那你最好也不要一直不停的讓孩子覺得,他是被你擁有的。畢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我有一個讀高中的學生,半夜出去約會被爸媽抓到。後來,爸媽就規定孩子每晚睡在夫婦倆中間。孩子覺得很丟臉,那麼大了還要跟父母睡,所以睡不好,精神狀況很糟,到諮商室來求助。我把父母找來,仔細問詳情,說明了孩子的感受。爸媽跟我說:「她半夜跑掉呀,我們緊張呀,怕不知道她什麼時候又會跑掉,所以才要她睡我們中間啊。我們這樣是為她好,是要保護她呀。你知道,她跑出去約會,難保不會被男生侵犯。老師,我們是愛她的呀!」我了解父母心急,但他們這樣做是會有後果的。

我問學生的爸媽:「你們這樣做,是不是怕她的身體被侵犯?」爸媽很高興我聽懂了,笑著用力點頭。我繼續問:「那你們現在把她身體放你們中間睡,是不是違背她的意願?」爸媽承認女兒是很不情願。我說:「你們違背她的身體意願,然後告訴她這是因為你們愛她。那往後有男生跟你女兒說,他違背她的身體意願,也是因為他愛她。你想,你女兒會怎麼想?」

選選看:理清情緒界線

*由於我們和孩子原本的情緒界線是混在一起的,因此在學習分離時會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試著想一想,這些事情,到底是在你的圈圈裡,還是在孩子的圈圈裡?

1孩子想不想學鋼琴            

2父母是否希望孩子學鋼琴        

3孩子大學想修什麼主科            

4父母願不願拿錢給孩子修主科        

5孩子冷不冷、想不想添衣服            

6父母擔心孩子會冷            

7孩子喜不喜歡喝可樂        

8父母願不願拿錢買可樂            

9孩子的貸款        

10父母的錢拿去捐給慈善機構          

11孩子的錢交給配偶管理          

12父母的債務              

13父母為孩子舉債              

14孩子欠錢還不了,父母為孩子著急              

15孩子為父母還債              

16父母讓孩子覺得不幫忙還債有罪惡感          

有一次我在做親子關係演講時,有一個爸爸問:「你說要尊重孩子的界線,那如果我的兒子喜歡喝可樂呢?我明知它不健康還是要給他買嗎?」我就問:「買可樂的錢是你的,還是孩子的?」爸爸說:「我的。」我就說:「那有衝突嗎?孩子可以喜歡喝可樂,你也可以不願用你的錢買可樂。」爸爸很不好意思的說:「可是我不買給他,他就在大庭廣眾吵鬧,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我問他:「孩子在大庭廣眾吵鬧,應該是他不好意思,怎麼是你不好意思呢?那如果你因此而不好意思,這又是誰的事呢?」爸爸很不確定的回答:「我的?」我說:「當然是你的,你的情緒,當然是在你的情緒界線裡!既然是你的,就歸你負責處理。」爸爸很不服氣的說:「但那是我兒子害我有這個感覺的。」我說:「那是他向你情緒勒索,而你接受勒索,是你的事。」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情緒勒索會存在,就是因為界線混在一起,沒有分離。分清楚的界線,情緒很難被勒索。在一個家庭裡,如果界線成功的分離了,那這類衝突就不可能產生。因為孩子很了解什麼是他界線內的事,也很了解什麼是父母界線內的事。所以孩子喜歡喝可樂,父母不會越界去說:「可樂有什麼好喝的?」或是「你不准喜歡喝可樂!」但同時,孩子也會尊重父母覺得可樂不健康,尊重父母不願拿錢買可樂的決定。

如果父母和孩子界線沒有成功分離,一個小小的家,也能弄得像大宅門那樣複雜,因為所有的線都纏在一起。如父母心疼子女還不了債務,幫忙付了,付完了以後又不甘心,不停的說自己多麼辛苦,年紀那麼大了還要幫孩子還債等。孩子不幫父母還債覺得有罪惡感,用力舉債後,卻眼淚汪汪的到處訴說自己的不幸。兒子買了薏仁回來要媽媽煮給他吃,媽媽煮了幾天把兒子吃胖了,兒子又怪媽媽把他餵胖了,媽媽回頭罵兒子不懂媽媽心意真是不孝。情緒界線不分離,這些戲碼就會時常上演。

父母給了子女生命,如果兩方情緒界線能分離,這個家就能夠豐盈彼此的生命。但是,如果兩方情緒界線不能分離,那這個家,只會扼殺彼此的生命。

 

如果你應該一起幫忙還債。這就是情緒界線沒有成功分離的後果,一個家像毛線一樣糾纏在一起,亂成一團。

如果你想要與父母的情緒界線成功分離,也可以做上述理清情緒界線的功課。當那件事不在你的圈圈裡時,你不應覺得自己應該置評或插手介入,如果那件事不在你的圈圈裡,那你也無須覺得自己應當負責。但是,相反的,如果那件事是在你的圈圈裡時,你有權不讓他人介入或置評,而那件事如果是在你的圈圈裡時,那你則不應該要求他人為你負責,因為它是你的責任。

 

宇凡的悄悄話—看到孩子的情緒好似看到血

 

大家都以為我是做諮商的,對自己孩子的情緒,一定很能接納。面對大家的情緒,我是真的很OK,這是我能夠走進諮商領域的原因。就好像醫生不怕血,所以能行醫。但是,我對自己孩子的痛苦情緒是很害怕的,就像有人看到血就會暈眩一樣。

人對自己懼怕的東西,都會下意識閃躲,或是想抹滅。就像怕血的人看到血,要不就是躲開,要不就是想趕快把它移除。我對自己孩子的痛苦情緒,也會有同樣的下意識動作,而這樣的動作,常常就是越界,要不就是不耐煩。別人有情緒,我可以好好聆聽,但是我的孩子有痛苦的情緒,我都想趕快解決,如果沒有解決,我就會開始不耐煩。有時,如果我預測孩子做了什麼事,可能會帶來痛苦的情緒,我也會很雞婆的用力讓她們改道。比如,兩個孩子在溝通時講話方式不對,我怕她們吵起來感情不合,就會很嚴厲的要求她們馬上改變溝通方法。

每一個人覺得重要的事情不一樣,有些父母可能覺得功課成績很重要,害怕孩子成績不好、考上不好的學校,未來會受苦,因此很嚴厲的盯孩子的功課,或是想控制孩子念什麼科系。我覺得溝通很重要,害怕孩子因為不懂得有效溝通,將來影響工作或親密關係,因此很嚴厲的盯著孩子怎麼說話。嚴厲的心情,常會使得我們對孩子所犯的錯不寬容或是過度越界。雖然我們這麼做是愛他們、關心他們,但是其實孩子會受苦。

這些我都明白,但我還是很害怕她們會有痛苦的情緒,那怎麼辦?對我最有效的方法,是深呼吸,然後跟自己說:「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她們是老天寄養在我家的。我盡力,老天對她們自有安排。」只有我把自己與孩子分離一點、區隔一點,我才不會看到她們有痛苦情緒時,像怕血的人看到血那樣想昏倒。

只有我記得「我的孩子不是我的」的時候,我才能夠真正把自己的界線與她們的分離,不對自己有過度的要求和期盼。我們也才可能因此而有尊重對方,以及各自呼吸新鮮空氣的空間。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