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一流的教養:這樣教孩子,將來他會感謝你

1 給予自由,探索自我—讓孩子自己做出決斷,加深自我認識

【問卷調查結果】

培養自主性的自由

我雙親的教育方針是「讓孩子活出自我」,不曾干涉我的學校成績或未來出路。雖說如此,他們並不是毫不關心我,而是經常掛念我的事,持續給予我支持。

我非常感謝這樣的教育方針。無論自己走過的路如何,因為是自己決定的道路,所以能夠認真反省,持續努力下去。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生命資訊科學教育學系S同學)

自由放任,放手讓孩子尋找自己想做的事

我父母最棒的地方就在於,自由放任地養育我長大。因為如此,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對自己有責任感。

例如,我的父母不曾對我說出:「好好念書」「去考那所高中」等強迫式的命令與指示。即便是學習才藝,他們也不會不講理地強迫我,而是讓我自己去尋找想做的事情,支持我的選擇。

(東京工業大學T同學)

培養孩子成為能夠自己做決定的人

小學低年級以前,我接受父母的建議開始學習鋼琴、書法跟英語等才藝課。升上高年級之後,父母讓我自由選擇,停止我沒有興趣的才藝項目。

上國中之後,上哪間補習班或高中的選擇權都在我身上,父母只負責出錢。上高中之後,父母把學費跟生活費直接交給我,讓我學習管理金錢。

(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K同學)

透過自由放任,發揮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情」

唯有讓孩子自由地做決定,才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這也是本書最想強調、也是最重要的教訓。讓孩子自由地尋找喜歡的事情,是讓孩子探索自我,了解「對自己而言什麼是重要的,自己喜歡什麼」,跟培養「自己做決定的能力」的關鍵。

父母從頭到腳都幫孩子打理好,孩子只要循著他們安排好的路,將會「只聽從他人指示,不自己思考」,變成沒有決定能力、被動順從的人。

本次的問卷調查當中,多數同學的回答都是自由放任的家庭教育,才藝學習或出路的選擇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他們感謝父母教育方式的同時,也深切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信賴之深厚,因此無論面對什麼事情,都能積極主動、有責任感地自己處理。

我從自己的失敗經驗中,強烈感受到「父母不要擅自決定孩子該學什麼才藝」的重要性。我讓每個孩子都學習了鋼琴或游泳等5到6種才藝,都是我擅自決定的。

最大的兩個女兒個性非常認真且好奇心旺盛,無論是什麼才藝都很樂意學習。比較愛玩的兒子們受到姊姊的影響,把學習才藝當作是「義務教育」,理所當然地開始學習。

然而,被強迫的才藝學習不會持久。兒子們上小學後,可以從朋友獲得比較多資訊,有一天,長子興奮得滿面漲紅,一踏進家門,就對著我大喊:「媽媽,原來不學鋼琴也可以耶!」很開心地告訴我這個新發現。

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是個令人羞愧的笑話。但我一直讓討厭上才藝課的兒子以為「法律規定兒童有學習鋼琴的義務」。那天之後,兒子完全無法吸收課程內容,不久就停課了。

其他像是馬上就停課的書法課,也是我擅自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可以精通十八般武藝,而要求孩子去上的才藝課。

但是,孩子內心如果覺得「被爸媽強迫」,再怎麼樣也不會主動。

相反的,問卷調查中「在幼兒時期讓孩子自己選擇想學的才藝」的家庭居多。

而且,以小見大,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情,只要是孩子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做決定,父母的教育方針才能確實地傳達給孩子們。

有自主性的孩子,在人生最初的關卡,也就是國中入學考試或那之前選擇補習班的時期,就跟教育成被動性格的孩子截然不同,他們已經準備好自己決定未來的出路。

很幸運的是,我家在孩子們上國中之後,就轉換成自由放任的教育方針。孩子們一旦成為國中生,幾乎所有的事都交由他們自己打理。

我們曾經讓孩子去補習班加強不擅長的科目,或是聘請家教等,但如果孩子自己判斷要停止,就儘早停止。如果像小學時期,因父母單方面的想法,而勉強孩子持續下去的話,只會造成反效果。

父母很容易一直把孩子當作小孩。然而,大膽地相信孩子,放寬孩子的決定權,對於培育孩子自身的價值觀(對自己而言什麼是重要的,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的自我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讓孩子養成自己做決定的習慣,便是扼殺了他們自主性的嫩芽。會使孩子變成「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做什麼、什麼事都無法自己做決定、毫無領導能力」的大人。

2 讓孩子自己設定目標——沒有孩子會朝向「討厭的目標」努力

【問卷調查結果】

「決定權」能夠培養自主性、思考能力與決斷力

我雙親的教育方針是,跟我有關的重要事情都讓我自己做決定。判斷需時常跟自己下一個階段的展開、未來圖像,或是與假定的目標有關聯。思考各種風險,假設多種可能,訂定目標,選擇並決定達成目標的最佳方法。反覆這樣的思考過程,培養了我思考與決斷的能力,並且學習獨立自主。

(東京工業大學工學系O同學)

讓我自己設定具體目標

父母總是讓我自主地設定具體的目標,即便是給我零用錢時,也會要求我說明:「為何需要這筆錢?」「想要在什麼時候用這筆錢,必須花費多少錢?」因為如此,提升了我下決定的速度,同時也對自己的決策變得更有自信。

(一橋大學法律系I同學)

自己設定目標,專注力大不同——不要用父母的想法壓迫孩子學習才藝

想要培育出能夠自主思考的人,首先就從讓孩子自己設定目標開始。沒有孩子會努力奔向自己不想抵達的目的地。

從本次的問卷調查結果也可得知,大多數的家庭相當重視「讓孩子設定目標」。

我家的孩子也是,一旦自己決定必須前進的目標,念書的專注力跟沒有設定目標時相比,就像是換了個人。大學入學考試時,沒有設定目標,書念得漫不經心的孩子也是,當自己想成為會計師、取得MBA學位,設定好目標之後,念書的專注力截然不同。

自己決定好目標的孩子,其努力程度遠遠超乎父母的想像。我最小的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思考進美國的大學後,拚了命念書。當時他告訴我,周遭的朋友半夜也待在圖書館,這並不稀奇。他在日本時總是被我強迫念書, 絕對不會自動自發地乖乖坐在書桌前,現在他就像是變成另一個人。

他從美國的大學畢業之後,進入金融機構工作。但待沒幾年就說他要開始念書,這次想要成為律師。在那之後,兒子相當努力地念書,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考上紐約州的律師。他會如此努力,正因為他是為了自己決定的目標奮鬥。

長子也一樣,以前他常躲避父母的監視,沉迷於玩遊戲機。受義務教育時,都偷懶不寫學校的作業,也在成為社會人士後、30歲左右時決定要取得MBA學位,在那之後念書的專注力判若兩人。

據弟弟所說,長子已經在取得MBA學歷的人都想進去的公司工作。明明繼續留在原本的公司工作也可以,但是,他一旦決定好了目標,無論誰說什麼都聽不進去,這一點兩兄弟非常相似。他第一次擁有強烈的渴望,換了個人似的努力念書,在留學地學習到很多。

虎年生的二女兒在決定好職涯目標之前,在國際交流機構工作,回到家就是觀看棒球賽,生活相當悠哉。然而,一旦決定好目標,便發揮老虎般鎖定獵物的專注力,在會計師執照取得不易的年代,準備不到一年就一次及格。

我向上天發誓,我的孩子們一點也不優秀,實在稱不上非常努力,但一旦面對自己決定好的事情,便發揮了超乎想像的專注力。

從以上應該可以看得出來,為引導出孩子的自主性、責任感與專注力,讓孩子自己設定目標是多麼重要的事。

現在就停掉因父母的期望而勉強孩子去學的才藝課程,把空出來的時間用來與孩子一起尋找想做的事吧。因為讓孩子自己決定目標,才是最能引導出孩子自主性的方法。

3 尊重孩子對未來出路的想法——重要的事情交給孩子決定

【問卷調查結果】

尊重孩子的想法,對孩子人格的形成影響甚大

我認為,多虧父母從幼年到高中時期貫徹尊重孩子想法的教育方針,才有現在的我。特別是自幼年時期開始,父母藉由提供任何事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做決定的環境,讓我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

(東京大學工學院研究所M同學)

重要的決定事項交給孩子,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我父母採取的教育方針,是將未來出路等重要事項都交給我決定。我認為「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這樣的教育方式造就了現在的我。

舉例來說,就連大學升學也全部由我決定,父母唯一做的,就是贊成我的決定。實際上,我曾向父母徵求意見,但他們也只回我一句:「你自己思考,然後選擇不會後悔的選項」。

(東京工業大學工學系O同學)

敢於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對自己負責

感謝父母讓我自由地選擇未來出路。從是否要補習、要進入哪所國中、選擇理科還是文科,到選擇哪間大學、那個學系等,跟教育相關的大小事,在我還小的時候就交給我自己決定,父母完全不會干涉。

即便他們知道那樣有危險性,但還是果斷地把未來出路交給孩子選擇,讓孩子對自己負責。因為如此,孩子變得會針對自己的將來認真思考、採取行動。

(東京大學研究所O同學)

強迫孩子按自己的安排走,會在孩子的人生埋下隱憂—孩子背負的「後悔種子」

雖然讓年幼的孩子自己決定未來的重要方向確實需要勇氣,然而父母可以做的就是提供孩子選擇未來出路的判斷素材,最後尊重孩子的想法。

協助這份問卷的,都是所謂的菁英大學生,這些學生的家庭大多是「讓孩子自己決定未來出路」。另一方面,我知道好幾位並未出現在問卷上的年輕人,他們的家庭不尊重孩子對未來出路的想法,因而讓他們迷失目標、走得跌跌撞撞。

有些孩子被迫接受自己不想要的未來出路,浪費了與生俱來的才能,因此對父母怨念極深。小勉(假名)還小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孩子。

他背負著要繼承大醫院的第三代命運出生。我時常有機會跟他碰面,他聰明伶俐、教養佳,全身上下散發出非凡的氣質,非常有禮貌,努力又老實,很受大家喜愛。

他的母親非常熱心教育。但就算父母再怎樣熱中,真正在念書的是孩子本人。不知為何,小勉在考高中時,並未考上第一或第二志願。

無從得知這是否為本人的選擇,他大學也重考了三次醫學院。

他所有的挑戰都以失敗收尾,最後完全失去人生方向,迷失了自我。大家都說,原本聰明伶俐且努力的小勉會變成那樣,都是因為他的母親過於嚴厲,強迫他接受不想走的路。

雖然可以理解母親可能也有她的理由,但她失去了初衷跟孩子,是不爭的事實。

還有其他的例子。我的友人繪美也是在父親嚴格的教育方針之下成長,大學除了醫學院以外沒有其他選擇。但她對當醫生完全沒有興趣,重考一次之後,雖然再度挑戰了醫學院,但之後乾脆放棄考大學、開始工作。

繪美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看似過著順遂的美滿人生。其實她非常有美術才華,因此她至今仍深感後悔,就算跟父親吵架也要貫徹自己的志向,應該要挑戰考美術大學才對,對父親不滿的情緒也一直糾結著她。

我們家也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採取高壓式的教育。但幸運的是,孩子們上國中之後改變了教育路線,全部交由他們判斷。這個方針相當奏效。

從小學強迫孩子們學習才藝,升上國中後突然轉變,無論是念書或出路選擇都不干涉。我們也可以大聲地說:「我們家也是採取自由放任的教育方針!」但之所以會改變教育方針,並不是因為我們完全信任孩子。

在跟孩子們密切接觸之前,我發現跟他們比較起來,我們完全跟不上時代,是徹底的資訊白癡。因此,如果過度干涉孩子的出路,反而會害到孩子。

我時常謹記在心:「父母不知道或是不了解的事情,就交給孩子自主決定。」「如果發覺反對孩子是錯誤的時候,馬上就認錯撤回。」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是比,閱歷淺薄又跟不上時代的父母自以為是地妨礙孩子的未來,導致與孩子之間留下心結還要難堪。

就結果而言,許多優秀學生的家庭,他們之間唯一的共通點應該就是「父母不會強迫孩子走上他們決定好的道路」。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