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自學時代:找回學習的動機與主權,成為自己和孩子的最佳教練

〈實例分享〉十二年自學,築夢踏實

我女兒今年二十歲,沒上過幼稚園,小一至高三自學十二年後,考上大學音樂系,正在享受她的小提琴世界。

由於我在職涯轉換過程中,曾接受當時在美國正迅速崛起的頂尖潛能訓練大師安東尼•羅賓全系列「主宰人生」課程,因此,當我太太懷孕時,我就對胎兒進行一些嘗試性的胎教。從那時起,一路走來在體制教育中一再受挫的我,就相信「學習」的改變力量。女兒出生約一歲,我們夫妻聽聞有關「在家教育」一事,在好奇心驅使下作了一番研究,決定至少在小孩學齡前自己帶,不送幼稚園。

女兒三歲左右,我們成立了一個共學小組,讓孩子們學習品格和人際相處,另有部分時間到處參觀,學學美術和律動。接著一九九九年教育部頒布「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法」,兩年後,我女兒就申請小一的在家教育,從此走上十二年的自學路。

女兒五歲開始用《聖經》學識字,半年可自己讀簡單的繪本,每次能安靜坐著聽CD、翻繪本三、四十分鐘,每天可以有紀律地進行各種學習活動。小一開始學習鋼琴,小二在因緣際會下也嘗試學小提琴。

為了引發並了解女兒的天分和興趣,我們讓她多方接觸各項才藝,通常持續三至六個月不等,最後決定持續鋼琴和小提琴的學習。

女兒小學六年期間,也是我們夫妻投入「慕真在家教育協會」開疆闢土的草創期,我們每兩個月跑五個城市,分享親職教養與在家教育理念,女兒一邊按進度學習,一邊成為我們協會庶務上的小幫手,她偶爾也是我們聚會時的小招待或小保姆。

這六年來,她結交了全國數個縣市的好朋友,其中七、八個已經成為結盟好友,雖然有幾位在國外念大學,但他們每一兩個月都會用網路電話多方深談學業、未來和信仰。

女兒小六時,在進度和程度的壓力下,雙琴的學習開始出現倦態,我們溝通了大半年後,決定照她的想法暫時停止課程。但是,她那時已經在教會學習鋼琴司琴,以及在另一間教會的古典樂團拉小提琴,雖停止了正常的進度,卻沒有全然停擺。國二下學期,她又認真想要重新學習雙琴,我們給她一個月時間思考,也算是考驗她的決心。重拾雙琴後,她就再也放不下了,她比以往更有動機和企圖心,甚至會主動跟老師討論。

高一時,她決定考音樂系,主修小提琴,副修鋼琴。從此,我們家時而樂音悠揚,時而魔音穿腦。到今天,她仍會因為學習瓶頸而捶胸頓足,也會因為有所突破喜極而泣。自學,讓女兒有機會探尋自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她仍然擁有生活的色彩,並且一路大步邁向更大的夢想。

自學,看見不同的生命風景

我女兒九歲時,弟弟翩然而來,加入了我們的自學行列。當我正竊喜我們的團隊多了一位生力軍時,很快就發現弟弟像一個停不下來的陀螺,精力過人,每天總是要等電力消耗完畢才能入睡。弟弟才三歲就已經讓我們夫妻亂了陣腳,還好姊姊在生活和學習上,已經步上軌道,我們可以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弟弟身上。

兒子在四到六歲時,我向上帝抱怨,為什麼要給我這樣的兒子來折磨我?兒子在七歲左右,我去上了「亞斯伯格工作坊」,才知道他的「特殊」狀況,於是我學習以特殊的眼光看待他與眾不同的行為。由於他喜歡跟同儕互動,所以他的在家教育跟姊姊略有不同,每學年開學時,我們都讓他去上學兩星期,然後再進入自學計畫。

兒子在學齡前就已經展露數學、閱讀和口語表達的天分與興趣,所以到現在升小六,仍然以這些為學習主軸,並隨著他的能力調整學習方式。

小二時老師鼓勵他去參加資優班鑑定,結果考上了,因此,從三年級開始,每週到學校上七節課,回家延續資優班的作業,以及其他學習。資優班以專題研究為主要學習方法,當其他同學回到原班上共同科目時,我兒子就在家繼續他的研究作業,同學們甚至認為他在家時間比較充裕,就讓他多做一些事。

我們為兒子安排了三個共學小組:

一、學校的資優班:主要學習專題研究及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的改變議題。

二、天賦共學小組:由大約十二個家庭組成,包含十五位四至六年級的在家教育學生,師資全部是參與的家長,每位家長輪流帶領不同的學習,每週一天分上下午課程。從體驗式活動,學習人際溝通和團隊合作、思考訓練、閱讀訓練、藝術家與美術、青少年兩性教育,到木工、縫紉和戲劇與演出等。

三、英語小組:由六、七位混齡學生組成,並由一位自小在家教育長大的大哥哥帶領,採文法與會話並重方式進行,每週一次九十分鐘。我兒子在家輔以《大家說英語》雜誌和CD加強。

四年級時,兒子極力爭取參加奧林匹亞數學,幾番對話和考量後,我們為他報名學習,這是他最積極與自信的領域。另外,我會跟他一起閱讀信仰、哲學和心理學的著作,我以教練方式帶他進行思考和表達。

對於兒子的未來發展,我們仍在觀察並且與他持續溝通和討論,根據他自己的說法,先進入國中數理資優班再評估。兒子能夠自主思考和計畫自己的學習,這已經是在家教育極可貴的成效。

對我們全家而言,在家看影片、參加音樂會、戶外活動、教會活動及服務學習,是家庭凝聚和生命交流的生活方式。



2-5 父母最想問!在家教育的Q&A

就我十八年的自學經驗,台灣社會對在家教育最常被問到的十二個問題及參考答案如下:

Q1:父母有能力教孩子嗎?

A:從五千年前到現在二○一六年,父母都有能力教自己的孩子,在未來一百年內我相信仍然有足夠能力。

請問,若大學畢業的父母,無法教自己國中小學的孩子,那代表什麼?是國中小學的課程太難,還是台灣的大學生程度實在太低?

國中小的課程屬基本常識階段,大部分內容透過良好的閱讀能力,加上父母的指導及工具的運用,都能有效學會。在不以追分和應付考試的情況下,這樣的理解程度足夠讓孩子往自己智力優勢及興趣方向探索,涉入下個階段更深廣的知識結構中。父母起碼可以把小學階段的課程,全部有效帶領完畢,同時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另外,品格塑造、生活自理、休閒運動、信仰實踐及服務學習等,父母也都能夠以身作則,並且結合其他自學家庭與社會資源,幫助孩子全人發展。

不要忘記,申請在家教育時,可以規畫讓孩子在部分時間或課程返校上課,補救父母的不足。

Q2:孩子的群育怎麼辦?

A:孩子最真實有效的群育,在家庭、社區及社會中。

將一群不成熟的同年齡孩子放在同一個空間,缺乏品格、人際關係溝通及情緒管理的教導,不等於健康有效的群育。品格、人際關係溝通及情緒管理,才是群育的核心能力。讓孩子在真實的混齡社會中生活和往來,才能達到在人群中健康互動的教育。一個待人熱忱、尊重和有禮貌的人,可以跟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人建立關係,不但受人歡迎也獲得眾人尊敬。

Q3:在家教育的孩子能適應社會嗎?

A:當然可以,因為他們是在封閉的校園以外,真實的社會中成長的。

體制內的學生被規範在與社會隔離的校園中,且又侷限在一個教室內長達十二年之久,而在家教育的孩子則是在家庭、社區、社會和數位社群中學習及成長,本來就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不需要花力氣就能適應。

當霸凌成為台灣校園十分普遍的現象,以及大學生普遍沒有學習動機時,我們的下一代不應該以適應為目標,而是要去創造充滿正能量的新景象。父母、學校和社會,都應該奮力往這個方向挺進。

現代社會更需要應變力和創新力,以面對全球新挑戰,並且找出解決方案。在家教育家庭重視生命教育、培養孩子的品格與天賦,正在蘊釀一股更新的動能。

Q4:夫妻對在家教育缺乏共識怎麼辦?

A:夫妻雙方應針對此問題多次進行深度匯談,然後融合彼此的想法,從一兩項具體的目標開始練習。

夫妻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從生活習慣、溝通模式到價值觀,都可能有差異,甚至意見對立。培養一個能協同合作的團隊,包括夫妻二人,要從兩人的關係開始,把夫妻關係當成經營家庭的首要目標,由美好關係發展出高度的信任氛圍,再進入具體的在家教育課題匯談。

夫妻的兩人時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安排,透過談心和彼此傾聽,可以療癒並重建關係,同時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一個良好的領導樣式。在適合的時機,夫妻可以先從對於在校教育及在家教育的疑慮談起,了解了彼此心中的恐懼後,再思考交流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和目標。最後還可以練習為孩子規畫一學期的在家教育,看看是否有彼此可接受的共識,修正到滿意後,不論是在校或在家都可以實驗看看。

Q5:父母脾氣不好還能在家教育嗎?

A:可以。在家教育很可能是你們改善脾氣的起點。

學校老師都是好脾氣的人嗎?孩子去學校上學後你的脾氣就會變好嗎?如果你沒有實施在家教育,就可以保有不好的脾氣嗎?

父母脾氣不好,不論是在校或在家,對孩子的成長都具破壞力,他們容易形成退縮或防衛性強的人際互動模式,漸漸長大後還會不知覺承襲父母的情緒反應。父母可以先列出兩個最常對孩子發脾氣的情境或事件,挑其中較容易處理的來練習。

方式一:寫下你會生氣的兩個理由,問自己:

是我的期望太高還是孩子努力不夠?

孩子是意願不足還是能力不夠?

我有給予什麼協助嗎?

如果我已發了無數次的脾氣還是無效,這次我可以用什麼不同的方式面對?如果有所改善,就持續練習下去;如果無效,不妨用以下方法:

方式二:離開現場,走進臥室看鏡中的自己,問鏡中人你可以如何回應?

方式三:請配偶協助處理。

Q6:升學及文憑該怎麼處理?

A:不論在校或在家,台灣學制可以從小一按年齡一路升學到高三,得到該得到的文憑,然後考學測分發大學。

這是台灣學生最基本的教育之路,但你的孩子可以思考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父母要與孩子一同思考,升學的目的是什麼?有部分學生對升學及取得文憑的動機,是希望跟朋友們同步成長,這是社會認同感的需要,尤其是青少年階段。文憑除了出國深造及找第一份工作還有效用外,對於職涯上的發展就不一定有相稱的效力了。

Google評估應聘者時採用的五項標準,只有第五項專業知識與文憑略有關聯,第一是學習力,第二是領導力,第三是謙遜,第四是主人翁意識(當責)。就升學及文憑的內涵而言,學習力和實力才是更重要的結果。

Q7:如何成立共學小組?

A:共學小組不是自學的主體,卻是自學過程具高度價值的資源整合及共享。

共學小組的價值如下:機動性、互助性、在地化、個別化及其他附加價值,如:給新手父母信心、成為在家教育運動的資源、可滿足「群育」及「協同教學」的實質及政策需求。

在互動執行上應避免的七個「不要」:不要強勢,不要散漫,不要僵化,不要批評,不要奢華,不要旁觀,不要結黨。

共學小組非營利也不是托育組織,因此,每一家須父母一人出席,一起分工合作,可考慮以下基本的人力配置方式:

▼由一人當主要聯絡人,一人管財務。

▼三人成班,最多十二人;可按年齡分班,每班年齡差距約三歲以內。

▼每次由一至二位家長為主要教學者,偶爾聘請專業人士上課。

▼其他家長可擔任助教、褓姆、伙食、課前資料蒐集、教具製作等事務。

▼較大子女亦可參與從教學到總務等相關事務。

▼戶外活動可邀請父親或全家總動員。

可能參與共學的家庭宜先「共玩」三、五次,彼此在教育理念和生活態度上有些認識,再一同商討規畫「共學」。

Q8:在家教育要花很多錢嗎?

A:在家教育不會讓你多花錢,甚至可以有智慧地節省不必要的花費,以及形成「資源交流」的生活方式。

不論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用錢態度和方式因人而異。在校教育從選校到補習,學費及額外費用差距可大到百倍之譜,在家教育要用多少錢的決定權完全在父母手上。只要不盲目追求「名牌」和「名貴」,在家教育的每一分錢都可以百分百用在孩子的學習上,而不會浪費在行銷和品牌成本上。盲目砸大錢只會堆高教育「成本」,卻不一定會提高教育「成效」。

Q9:在家教育會失敗嗎?要怎麼做才會成功?

A:基本上這是個錯誤的問題。

國家首長和人民都有可能犯法,這是教育的失敗嗎?三百年前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孔子、蘇格拉底和杜威,誰的教育比較成功?四海工專畢業的郭台銘成為台灣首富;國立大學的電機博士去賣雞排,誰的教育比較成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教育落入成敗的思考邏輯中,容易以經濟效益為導向,淪為資本家或商業行為的工具,便窄化了教育可以發揮的格局。

教育該重視的是內涵、目標和方式的正確性及適切度問題。以提高就業率為目標的教育,內涵必然以工業化社會需要的語言、數理和科技為主,人文科學就只好靠邊站,最後國家只能培育出大量的科技業高級勞工,以及低收入的服務業上班族。

在家教育以全人發展、天賦優先、生活訓練及社會參與為內涵,以多元化方式學習,並且融入生活和社會中,教導孩子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教育若能釋放一個人的天賦並完成自己的天命,就算是正面的方向;反之,完成階段性教育卻成為缺乏自信、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則將步上挫敗的命運。

Q10:個人申請、團體自學及機構自學有何不同?

A:這三者在執行形式和平台各有不同,但都應該將家庭元素具體地納入教育的過程。

本法案名稱為「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有三個基本的行政作業:

一、提出教學計畫書:審議委員會書面審查及面試。

二、訪視:設籍學校或審議委員陪同,至居家或教學場所訪查和對話。

三、成果展或學習狀況報告書:期末以集中方式呈現,也是彼此觀摩的機會。

以下為三種自學形式:

◆個人申請自學:由父母提出申請,以父母為主要教學者或教育資源整合者,運用社會各項適合的人員及資源,協助孩子學習。學習場所包含居家、圖書館、公共設施及社區開放空間,形式上由父母或教師教導、自主學習,透過線上教室及共學小組協助。

◆團體自學:由一位父母當申請人提出,三人以上,三十人為限,於共同時間及場所實施之實驗教育,可混齡及分必修和選修方式進行學習。

◆機構自學:基本上是一種實驗學校的型態,由非營利法人設立之機構,以實驗課程為主要目的,在固定場所實施之實驗教育。每班學生人數不得超過二十五人,國民教育階段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二百五十人,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總人數不得超過一百二十五人,且生師比不得高於十比一,並不得以學生之認知測驗結果或學校成績評量紀錄作為入學標準。

團體與機構申請,另有多項規定請自行查閱實施條例。不論是哪一種申請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負責人,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應該脫離家庭、社會及生活。

Q11:在家教育還有哪些要注意的事?

▼在校教育與在家教育不是一刀兩斷、誓不兩立的兩個立場,都是孩子的學習資源,若能雙向流通最理想。

▼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後,並不會讓孩子變成凡事靠自己就行的天才超人,因此,也要學習被教導、指正和討論協商的能力。

▼避免長期三百六十度的多元學習,那只是知識和能力的走馬看花,無法真正累積學識,也不宜只有一套做法,不敢有新的嘗試和突破。

▼至少不定期參與三、五個學習小群體,每週或每月有不同內容和性質的互動,有助於擴張孩子的視野和思想框架。

▼引導孩子運用所學進行社會參與,包括志工服務、參賽或參展,發揮學以致用的價值,以及產生社會性歸屬感。

▼父母不要為了品格目標而進行「道德綁架」,不論是用強硬或柔性方式要孩子當好人做好事。

▼真的累了,就返校一學期或一年,修養生息後再出發;有時「放棄」也是個不錯的選項。

Q12:不會教數學怎麼辦?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另一半太忙怎麼辦?孩子比較喜歡上學怎麼辦?覺得很累怎麼辦?要實施在家教育到幾年級?只做小學階段可以嗎?哥哥做但妹妹不做可以嗎?

A:以上的問題答案皆相同。首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了解自己真正擔心什麼,然後,夫妻共同寫下選擇在家教育的三、五個理由、教育目標,以及你們願意付出的代價,我相信專屬你們的答案將會浮現。

這是一種理念型或價值型的思考法,人生中所有的問題,幾乎都可以用這種自我教練式手法探究一番。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