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為什麼你的病總是看不好?──這樣和醫生溝通,發現小毛病裡的大問題

◎有好的雙向溝通,才有好的醫療!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一、兩則醫療糾紛的相關新聞,每每看到總令人不禁唏噓:醫病雙方一定要演變成對立的關係嗎?多注意一點細節,結果應該會截然不同吧!

大部分的醫療糾紛,都源自醫病間的溝通不良,而非其中一方的故意。醫生和病人在專業知識上,的確存在著不對等的落差,透過細心地說明、技巧地溝通、理性地反映,都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衝突,也不致演變成遺憾收場了。

當病人越了解自己的身體與疾病本身,醫生也會講得比較仔細;對醫生的問診回答越明確,越能幫助醫生準確地判斷;最後,當醫生解釋的治療策略你聽得懂,也願意跟著去做,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醫療過程。不願意了解又不發問的病人,說實在的,醫生該怎麼向你說明才好呢?

※主動參與問診,有助醫病溝通

問診,已經不是停留在「醫生問、病人答」或是「病人問、醫生都不答或是簡單答」的單向溝通了。真正的醫病溝通是「病人講,醫生有在聽;醫生講,病人聽得懂」。求醫過程中有任何疑問,病人都可以主動提出,醫生可能不知道病人在意、關心的點。在病人數較多的門診,就醫前充實與疾病相關的醫療知識,在紙上記錄好準備發問的內容;就醫時對醫師的說明感到不理解時,就直接發問,不必感到不好意思。

從一般問診的流程來一一拆解:

⑴一開始醫生會問:「今天哪裡不舒服?」再由病人主述症狀,醫生聆聽。所以,一進診間,先把你認為嚴重的病情先講在前面讓醫生了解。舉個例子:

病人說:「醫生,我覺得噁心、想嘔吐,頭暈頭痛……然後也有拉肚子。」

我問:「拉了幾次?」

「十次!」

我反問病人:「在你說的這些徵兆當中,你覺得拉肚子算是嚴重的嗎?」

「當然嚴重,我拉了十幾次耶!」

「那你為什麼最後才講?」

「我想說把最重要的放後面吶!」

像這樣的狀況,這位病人如果遇到一位很忙的醫生,沒時間多問病情,可能話才講到一半,醫生的藥單就已經開出來了。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事、最嚴重的狀況先講,拉肚子拉了十幾次或拉了三天、中間有無服藥、吃了哪些藥,然後再講噁心、頭暈等等症狀。

⑵第二步的醫師問診,用來補充詢問病人忘了說的內容、病人接著回答。病人一定要清楚描述自己不舒服的情況有多久,具體說明是怎樣的疼痛與不舒服。

⑶第三步才是喉嚨、鼻子、耳朵或肺部等等器官理學檢查,以及測量體溫的數據檢查;有需要時,才會安排照X光、抽血等等儀器檢查。流程中可以提出問題與要求,因為鼻涕倒流去看耳鼻喉科,醫生看了喉嚨卻沒用耳鏡看耳朵,又擔心有中耳炎的風險時,可以問:「醫生,耳朵悶悶的、痛痛的,是否要看一下耳膜?」醫師便能明白你的需求,進行耳鏡檢查。

⑷最後,進入開藥、處置的階段。整個醫療過程絕不是等著醫生開藥就結束。舉例,醫生將你乾咳一個星期的症狀診斷為「過敏」,代表往後的治療都會配合預防過敏來作處理。病人應接著問:「請問大約需要治療多久?」「吃了醫生開的藥物後多久會得到改善?」「是否需要回診?什麼情況下不用回診?」才能在離開診間後,了解並掌握自己的病勢,這樣才算是完整的醫療過程。

碰到不想聽你說話、不對你作出回應的醫生時該怎麼辦?既然雙方無法有效溝通,那下次就別再麻煩他了!

※病情紀錄,請採編年體或紀傳體

在描述病情時,病人講話速度也不宜太快,讓醫師有時間書寫病歷呀!不要像有些可愛的病人,特別是一些有多種慢性病的長輩們,總想把過去十多年來大大小小的疑難雜症,從頭到尾全部報告一次。最好的方式,是事先做一個表單,用編年體或紀傳體寫都可以。

「啊!醫生你很好笑欸,當作在寫史書喔?」沒錯!病情紀錄就是記載疾病在自己身上的歷史。

「編年體」是此時間順序作為紀錄,例如:

上個星期一開始打噴嚏、流鼻水,星期四之後腹瀉拉了兩天,星期六早上發燒,下午掛內兒科門診,吃了兩天的藥、感覺……

這是以時間為主軸來敘述病情。

「紀傳體」則是以較嚴重和不舒服的事件為主軸記錄而成,譬如:一開始肚子痛又發燒,去看了內兒科,後來合併有拉肚子現象,跑去掛了腸胃科……

※網路查病適可而止,但請不要自己當醫生

對自己的症狀、疾病感到不解而上網查資料多了解的作法很好,蒐集了資料後,請務必向醫生詢問、討論,千萬不要自己下診斷、決定後續治療流程。

在看診時間不夠充足的情形下,病人描述病情、發問的時間過長,相對地也會壓縮到醫生說明病情的時間。看診時間夠的話,病人事先蒐集各方資訊、有條理地發問,這樣醫病之間一來一往的互動其實是一件好事。醫生花時間去了解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到達何種程度,而病人是否又有偏差的觀念。例如:

病人:「上個星期到醫院做健康檢查,血壓高的是一百五、低的是九十五,我是不是得了高血壓?」

我:「那你回家後有再量過嗎?」

「沒有吶,但我剛剛來你們診所這裡有量,一樣還是高耶!王醫師,聽說高血壓治不好,這種病難道後半輩子就要這樣跟著我嗎?一定要吃藥嗎?藥是不是會造成陽萎?」

「你現在只是血壓偏高,是一個現象,但不見得就是高血壓喔!真正的高血壓疾病必須經過醫師的診斷,而且就算得到了也不是什麼不治之症……」

由病人主動告知、提出疑問,醫生就可以掌握病人對自己病情的認知和態度、了解病人心中想什麼,才可以在當下作適當的補充與修正,讓病患了解怎麼做對自己更好,對往後的醫療才能更配合,這樣病情才能控制得當。

◎胸悶、胸痛,是心臟病?

某天上午,診間匆匆走進一位年近四十歲的上班族小姐,滿臉憂心忡忡,一手還捂著胸口。「怎麼啦?」這位病人從來沒見過,是初診。朱小姐表示剛搬到附近,幾天來一直感覺胸悶不適,昨天上班途中還發生胸痛,所以就近就醫。

「醫師,我是不是得了心臟病?有沒有可能是肺腺癌?」

「什麼時候開始感到不舒服?」

「嗯,好像有好幾天了吧,欸,也許超過一個禮拜了……」

經過問診、理學檢查及測量脈搏和血壓後,研判沒有太大問題,但朱小姐顯然還是不放心,於是安排了檢查。

「報告顯示沒有特別重大異常狀況,目前不必過於擔心肺部或心臟有問題。」

這下子,朱小姐面露慍色、提高分貝地問我:「醫師,你說這既不是嚴重心臟病,肺部也很正常,那我這麼不舒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醫師診斷前會做的事

胸悶、胸痛是一種特殊也常見的狀況,大家都會擔心是不是跟心臟、肺臟或是心血管疾病相關。簡單說,就是會不會得了心臟病或是肺部重大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或是肺癌?

胸悶、胸痛這種病徵(注意!只是病徵,並非疾病),醫生會先從性別、年齡以及過去有重大或具危險性的疾病,採用「排除法」來告訴病人「目前沒有立即、重大,或是致命性疾病的可能」。也就是說,第一步要能判斷出病患是否有立即的生命危險。

初診病人表示胸悶、胸痛時,必須經過初步問診和理學檢查:

⑴病患有無高血壓、糖尿病等等慢性病史?是否規則服用藥物?

⑵病患有無開刀、重大手術的病史?

⑶脈搏跳動是否順暢,心臟聽診是否有明顯的心雜音?

⑷呼吸是否順暢,肺部聽診是否有異狀?

⑸一、兩年內是否做過健康檢查?等級如何、結果如何?

⑹病人的家屬是否有心肌梗塞、腦中風或肺癌、乳癌的家族史?

⑺是否就診過、服過藥物?效果如何?

假如病人沒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病史,脈搏呼吸還算平順,健檢也沒有紅字,就會安排胸部X光、靜止心電圖檢查,以排除「立即危險性」與「現在有重大疾病」的狀況。心電圖沒有異狀,X光片也沒有看到○.五公分以上不明陰影,或是氣胸的情況下,會告知病人不用太擔心,問題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嚴重。此時的胸悶、胸痛與心臟病之間的關聯,可能連百分之五都不到。

※胸部悶痛原因多樣化

病人最恐慌的肺部、心臟的重大疾病先排除掉之後,病人會要求醫師給他一個答案:「那我到底有什麼病?」

胸悶、胸痛僅是一種症狀,可能的病因有很多種,在「不同的階段和情況」,告訴病人最有可能的疾病。

有位五十多歲的女性因胸悶、胸痛看診,經過問診以及理學檢查確定沒有大問題後;第二次看診時反映胸痛同時出現咳血現象。想起以前當實習醫師時曾碰過的特殊狀況,便問:「跟月經有沒有相關?」病人表示症狀大概都在生理期左右發生。安排胸部X光檢查後,發現有輕度「氣胸」狀況,於是填寫轉診單,並且請病人記得提醒主治醫師,她的「胸悶、胸痛」跟月經週期有關。

這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氣胸,就是子宮內膜組織跑到肺部,使她在月經期間內出現呼吸困難、咳血等等的氣胸症狀。

為什麼我沒有直接告訴她病名呢?因為很多病人一聽到醫生說了某種「特殊病名」後,都會認真搜尋,吸收到的卻都是比較負面,甚至是錯誤的資訊,令人十分擔心。這就是為什麼要「視階段與情況告知」的情況。

胸部悶痛、呼吸不順症狀,除了上述的「氣胸」,也有以下可能:

⑴五十五歲左右的女性,懷疑是否有更年期障礙:以前界定更年期是女性五十歲左右(上下正負五歲),近年來則下修至四十五歲(上下正負三至五歲)的年齡層。顏面潮紅、月經不規則等等,均屬於典型的更年期症狀。

但有些症狀偏偏就是「不典型」,例如:莫名的緊張、胸悶、胸痛、心悸,甚至掉髮等等,都可能與更年期相關。特別建議女性一定要跟婦產科醫生「做好朋友」,該做的定期檢查要做,才能了解自身的狀況。

⑵容易焦慮、緊張,對自我和他人要求高的「A型人格」特質:此與「完美主義」「處女座性格」有異曲同工之妙。病患因為無法接受人、事、物「沒有達到預期完美的成果」而感到失落,導致胸悶、胸痛,還會出現睡眠不佳,甚至失眠等等現象。

⑶自律神經失調:現代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不協調的比例非常高,處在一種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造成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胸悶胸痛、流汗、腸胃蠕動異常(變快或變慢)等等症狀,可以透過自律神經檢測儀來判斷。

這類病人的症狀不只(胸悶、胸痛)一種,經過治療、某些症狀消失以後,又會出現他種不適症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調整生活步調與心情調適,以及適度的運動。

⑷二尖瓣脫垂:心臟二尖瓣的結構異常所造成,導致心臟血流不順,感到胸悶,通常只會有單純的胸悶不適。不像心肌梗塞會有放射性的痛感,也不像心肌梗塞的悶痛,經常發生在天氣變化、凌晨時分、情緒激動、勞力活動後,或是吃飽飯後等特定狀況。相反地,心臟二尖瓣脫垂的胸悶多為不固定的、無法預測的,可能在休息時、什麼事都沒做的情形下,就發生不舒服的現象。

它無法完全痊癒,但也不太會惡化;在所有的心臟問題來講,並不算嚴重,經由心臟內科做心臟超音波的檢查即可確診。感覺不適時,適當地服藥即可讓症狀緩解。

⑸胸部中間或是心窩處的疼痛、兼有慢性咳嗽者,可能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所引發。過去胃食道逆流不算是一個常見的疾病,但近十年來,已成為引發胸悶、胸痛以及慢性咳嗽最有可能的前三大病因之一。(關於胃食道逆流,本書第128頁另有詳述。)

※引發心臟病的警訊

在哪些情況下,應懷疑可能是心臟病呢?必須立即就醫治療?

⑴有高血壓、心臟病或心血管疾病的病患,當胸部有明顯的悶痛,有如大石頭悶壓的特殊感覺。

⑵特定部位轉移的痛,例如從胸部心臟部位放射牽扯到下顎、左肩部的疼痛。

⑶此外,只要是一直持續的劇痛,就是在告訴你:「不對勁!」

以上這些情形發生時就要格外小心!必須立即前往大醫院內科急診緊急就診。如果是心肌梗塞的舊病號,發生胸痛、胸悶,必須先含舌下硝化甘油含片,立即就近至大醫院內科急診作心電圖和抽血檢查心肌酵素,以排除心肌梗塞復發的可能。


※病人該做的事

自覺胸部有不舒服時都不應輕忽,尤其是胸悶、胸痛發作的時間長度、頻率或症狀都跟過去不相同的時候。因此,病人最應該做的事就是「記錄」。

「胸悶、胸痛」持續多久了?是今天、兩天、兩個禮拜,還是一個月,甚至有兩、三年?什麼時候會發生?每次痛多久(時間長短)?多久痛一次(頻率)?哪些因素會讓病徵加重或減輕(喝咖啡、睡眠不足)?

有這些症狀時,醫師必須列出引發症狀可能的原因,或是最常見的疾病,特別是要確定有沒有立即致命的危險,醫師必須按照病徵來問診,接著才是進行理學檢查、儀器檢查。當病患記錄得越清楚,就越能幫助醫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作出判斷與治療。


◎反覆肩頸痠痛,是五十肩?

每到中午時分走出診間準備覓食,看到診所裡的復健科反倒忙碌了起來,因為許多附近的上班族趁午休跑來做復健治療啦!

這一天,剛好聽到某位打扮相當入時的中年女性,正跟同樣也在做復健、年約三十歲的小姐聊天。

「以前我每個月做spa、按摩,最近越來越沒效,整個背還是超痠痛的,聽同事說這間診所的復健科還不賴,所以過來看看,沒想到設施很齊全,真是太方便啦!」

年輕小姐回答:「是啊,我也固定來這裡報到耶!不過我這兩天除了肩頸僵硬,又覺得左右手臂痛,不曉得有沒有關係?」

這時,中年女性臉色一變:「唉,小姐妳要小心有可能是五十肩喔!奇怪,妳這麼年輕怎麼也會這樣?」

眼前的二位脖子上雖然圍了熱敷墊,卻都把頭垂得低低地邊滑手機邊聊天呢!

※肩頸痠痛,來自長時間姿勢不良

健保資料庫顯示,國人每年用在治療痠痛的醫療費用,已達一百億元!上班族或低頭族,最常出現的是肩頸部的痠痛、僵硬症狀。肩頸部指的是「從頭部後側突起的大枕骨位置為起點,左右至肩胛骨的菱形區塊」;痠痛原因則多來自長期肩膀弓起的不良姿勢引起。

工作長期姿勢不當造成的單純性痠痛現象,坊間的spa、按摩確實能達到舒緩的效果,但長期依賴這些方式要多注意。按摩後無法緩解筋骨痠痛症狀,應該向復健科或骨外科求診。

病人身上最常看到的現象,是「錯誤姿勢依舊不改,痠痛繼續如影隨行」的惡性循環。明明坐在治療室裡進行復健,可是卻仍然執意低著頭、緊盯手上那個小小螢幕收發簡訊……

脖子或肩膀感到僵硬、疼痛時,千萬不要再左右轉動脖子發出卡卡的聲音了,這會造成頸椎第二、三節的損傷。將兩手自然放鬆下垂,聳起兩側肩膀後往前轉動、再往後轉動(如左圖示),就能得到很好的鬆弛效果。只要有空就做,尤其通勤族坐公車或捷運,開車族等紅燈時就是很好的「復健」時間。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做旋轉動作,就可以讓你維持一個小時坐辦公室工作而肩頸不痠痛。


※肩膀痛、手舉不高,是五十肩嗎?

肩膀疼痛大多是肌肉產生拉傷或肌腱炎,肩關節的活動自如,不因疼痛而受到影響的情況下,都稱不上是五十肩。而手臂無法高舉,多半都是人到了中年之後,因長期使用過度損傷造成,很少會是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急性傷害。

運動系統的骨頭、關節、肌肉、韌帶部分出問題時,大略會出現肩頸痠痛、上背痛、下背痛、手痛、腳痛甚至膝關節、腳拇趾痛等等症狀,找骨外科、復健科或是家醫科,醫師都可以判斷。

醫師會先問:「近來有無受傷?」「最近是否從事特殊活動?」以釐清病人是否為急性傷害。很多病人都會忽略這點,或對一些可能因工作或運動形成的傷害不以為意,而忘了描述。

某個星期六下午,一個二十多歲的瘦弱女子表示她的上臂到胸部上方非常疼痛:「整個胸腔就好像被卡車撞到一樣啦!連我坐在這裡跟醫師你說話都會劇痛。」

牽扯到胸痛現象,例行性地先測量脈搏、聽呼吸聲與心臟跳動,初步排除氣胸的可能性。接著看她的一身制服穿著。

我說:「請問你是在餐廳工作嗎?」

「對啊!」

「那餐廳都沒有壯丁可以幫忙妳嗎?」

病人這下疑惑了:「啊?什麼意思?」

「妳們女孩子要搬運裝了一堆餐盤跟食物的大籃子,這樣縮著雙臂、夾著腋下搬東西當然很痛苦!」邊說我還邊做給她看。

「醫生你怎麼知道我都這樣搬?」

是啊,你就是這樣搬出問題來的嘛!


習慣這種姿勢,就會忽視了這樣的工作傷害。不過,最近一個星期因加班而特別忙碌,加上肌耐力差,搬運時憋氣使力,而岔氣受傷。診斷後給予藥物緩解,並指示她粗重的搬運工作最好暫停兩個禮拜不做,協調由男生搬運重物;需要搬重物時,先做熱身操、柔軟操,才能避免傷害。藉由她的案例也提醒大家:當你的工作分量會有大、小月之分或有幾天比較忙碌的話,一定要懂得自我調適,適時做操。

「五十肩」,醫學上認為是肩關節旋轉袖出了問題,此處正是人體所有關節活動量最大者。形成五十肩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包覆關節周圍的四條旋轉軸撕裂、發炎、痊癒後造成結痂,導致患者無法提高甚至平舉手臂,手沒有辦法摸到另一側的肩膀,或無法伸到後腦勺梳頭髮。要診斷出究竟是五十肩還是一般肩膀痛,應看骨科或復健科。




◎規則服藥,真的不能停嗎?

病人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醫病關係缺乏良好溝通所造成的。藥該怎麼吃?什麼時候可以停藥?醫生都必須很明確的告知病人。

以感冒為例,告訴病人這次藥物裡沒有抗生素、類固醇,三天藥吃完後可視狀況,有需要再回診即可;而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時,要清楚告知病人需要再回診的原因,以及抗生素需要的天數。

以做完胃鏡確定消化性潰瘍為例,醫生說需要服藥二至四個月時,病人至少規則服完兩個月後,回診和醫生討論治療的效果。即使這中間(一個月內)認為自己的狀況很好,可以不用再吃藥了,也一定要跟醫生討論是否停藥,因為在健保制度下,照完胃鏡確定診斷,可服藥二至四個月,超過四個月則必須再做胃鏡。

醫生沒有主動關心或告知病人資訊的情況下,病人不妨主動詢問:「醫生,我的藥裡有沒有特殊成分?」「下次有需要再回診或拿藥嗎?」


※得了慢性病,必須終生與藥為伍?

高血壓、糖尿病等等慢性病的病患,在藥物的控制下可以對病情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是不是一輩子都得乖乖吃藥,沒有停藥的可能了嗎?」以下兩種狀況,停止服藥的機會是很大的:

⑴慢性病初期: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通常在發病前的三至五年,已發出警訊,當醫生說你的血壓高、血糖高要注意時,就是疾病的初期。又譬如失眠,多屬心因性,當事件過去、問題解決了,通常病患也就不必再服安眠藥物。

⑵自己能做到九十分的改善:慢性病的發生跟生活習慣、飲食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包括①生活作息、②飲食控制、③體重控制、④運動管理、⑤心理休閒各方面,當病患都全面做到,戒除對健康不利因素的時候,可與醫生討論是否能減藥,甚至可以停藥。而測量數據會告訴我們答案,所以,當病患的紀錄(血壓、血糖)做得越勤快、越詳細,控制得宜的情況下,醫生也會樂意幫你減藥。

有個小故事可以分享:

有個四十歲左右病人在來門診看病之前,因血壓飆高進出醫學中心急診三次,醫生強烈建議使用藥物治療,但病人自視年輕,又擔心藥的副作用而不願意服藥。聽完他的病史,了解他以前做過種種高階健康檢查後,我問:「請問你做哪一行?」

「蛤?問職業做什麼?」連一旁陪她來看診的太太都不禁疑惑起來。

「我要知道你從事什麼行業,才能用你熟悉的語言及思考模式來溝通,否則我講我的,你不見得能聽得進去。」

原來,他從事高科技產業,而且還是一家美國上市公司,並持有百分之五的股份。

我說:「那你只要把股份賣掉,這輩子可以很好過啊!」「大醫院、預防醫學診所、健檢中心……你都跑過了,唯一現在要改變的就是你的生活型態,賣掉股份、停止工作。」

病人搖搖頭,表示不可能。

「那就得一輩子吃降血壓藥了,然後不曉得哪一天又會因為血壓飆高去掛急診!甚至可能引發高血壓危機重症。」這不是在嚇他,是因為他的職業讓他必須白天長時間工作,晚上又要注意著股市行情,無論漲跌,心情都跟著上上下下,血壓又怎能不受影響?

病人仍不死心,繼續發問:「你不幫我做檢查嗎?」

「大醫院的所有檢查你都做過了,這裡不必做。」

你猜怎麼著?這位病人真的賣掉股份,逍遙快樂地生活,血壓也就恢復正常,藥當然不用吃了。絕大部分的人或許沒有像他一樣的條件,可以完全擺脫俗務、專心養生,但仍要鼓勵大家:在能力範圍內盡量將致病因子降至最低,病痛都能得到好轉。

以慢性病人而言,只要能做到改善生活作息、飲食控制、體重控制、運動管理這四項,減藥的比例是滿高的喔!停藥的也是大有人在!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