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癌症大祕密:醫師很想說、你很想問的65個問題

第一章 認識癌症
2.生活中有哪些致癌因子?


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哪些是所謂的致癌因子?又要如何預防癌症呢?隨著醫學對癌症病因的了解,已有多達六十~八十%的癌症可以透過預防來減少發生。雖然癌症發生的原因很多,而且是複雜且非單一性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乎是身體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最基本的防癌抗癌方法就是,了解生活環境中各種可能致癌的原因及物質,並且盡量避免接觸或提高警覺。

主要的致癌因子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依撒堤(
Ezzati)博士於二○○五年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中發表報告,並歸納出九大致癌因素,他認為只要避免這些危險因子,全球每年死於癌症的人數可以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這九大致癌因素,包括抽菸、喝酒、肥胖、蔬果攝取不足、不安全性行為、缺乏運動、都市空氣汙染、室內燃燒煤炭、注射針筒汙染等。在他的報告中更明白指出:「只要能夠減少接觸這九大致癌因素,將會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可以避免。因為預防會比醫療科技更能減少癌症死亡,而且一般人只要在生活型態和環境方面多加留意的話,就能有效降低罹癌機率。」

.抽菸
在九大致癌因素中,最可怕的殺手首推抽菸,因癌症而死亡的個案中,有三十%是吸菸所造成。目前醫學上已經證實與抽菸有關的癌症,除了肺癌之外,還包括口腔癌、舌及咽喉癌、食道癌、子宮頸癌、胰臟癌、膀胱癌、腎臟癌、胃癌、肝癌、白血病(血癌)等。
抽菸會增加人體罹患癌症的危險性,這點目前已獲得各國醫學界普遍的認同。這是因為香菸燃燒時會釋放出焦油這種致癌物質。另外,抽菸的人口中所吐出來的香菸煙霧,也含有大量的尼古丁、一氧化碳、亞硝胺、多環芳烴及氧化氮等物質,也會直接或間接地致癌。
而且吸菸者得到肺癌的機率,比起不吸菸者要高出二十倍。由此可見,吸菸越多的人,發生癌症的機率就越高,併發其他疾病的機會也相對增加,例如肺部疾病及心臟病等。

.不良飲食習慣
雖然癌症的原因很複雜,但目前已知與癌症有關的不良飲食習慣,包括嚼食檳榔、喝酒、油脂攝取過量、纖維素攝取不足等。
口腔癌的病人當中,八十五%的人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喝酒也和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直腸癌、胰臟癌及乳癌的發生有關,雖然酒精只是一個輔助因素,不過,根據高雄醫學大學衛生研究所葛應欽教授於一九九二年的統計發現,如果一個人吃檳榔、抽菸又加上喝酒,那麼得到口腔癌的機率將會是正常人的一百二十三倍。
與油脂攝取量有關的癌症,則有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其他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等,也或多或少跟油脂攝取過多有關。不過目前大多數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油脂攝取量與乳癌之間的關係,其中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油脂占總熱量的比例(一般建議,飲食脂肪量占每日飲食熱量的二十~三十%)、脂肪類別及烹調方式等。
另外,纖維素攝取不足也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一般來說,纖維素分為可溶性、不可溶性兩大類,可溶性的纖維素能夠延遲胃的排空(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減少脂肪的吸收,並降低膽固醇。不可溶性的纖維素則可減少糞便在腸內停留的時間,相對稀釋了糞便中致癌物質的含量,並且能夠加速糞便的排空,以減少致癌物質與直腸黏膜接觸的時間。

.遺傳性家族史
在各種癌症中,常見於遺傳性家族史的有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胃癌、視網膜神經母細胞瘤及乳癌。有家族史的人一旦罹患這些癌症,通常發病的年齡比較年輕,而且常常是多發性病灶。
如果能夠避免攝取已知的致癌物質,就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率。倘若有癌症家庭病史,又暴露在致癌物質下,則需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比方說,外婆得到乳癌、母親也有乳癌,那麼妳就是乳癌的高危險群,建議早些開始做乳房篩檢。父親若有大腸癌,而你又有大腸瘜肉的話,那麼定期的大腸鏡檢查就是一定要做的。
不過在了解日常生活環境中常會碰到的致癌因子後,還是需要有多方面的配合跟努力,才能成功的預防癌症。


3.手術都切除了,為什麼還會有轉移癌細胞?

我們身體的細胞每天都會不斷地循環更新,而當細胞在分裂生出新細胞的過程時,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會因為存在生活中的致癌物質(如紫外線)而遭到破壞,形成壞的或不正常的細胞。所幸人體內有一種免疫系統,其中的巨噬細胞(俗稱殺手細胞)一旦偵測、發現到這種不正常的細胞就會把它消滅掉。但是,在某些原因促使下,當身體的免疫系統不能發揮正常功能時,部分不正常的細胞便能躲過攻擊,在組織內慢慢地成長、蔓延。

癌症是局部性還是全身性
一般來說,癌症剛開始發生時,應該是局部性的占據某個器官或組織的一角。不過也有一些癌症一開始就是全身性的,例如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等。
此外,關於癌症究竟是局部、還是全身性的疾病,醫學界的看法在近幾年也有一些轉變。以乳癌的治療觀念為例,最大的改變就是,以往乳癌被認為是外科性的疾病,也就是說,只要動手術、拿乾淨就好,不過,現在醫學界都知道這樣的觀念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乳癌其實是一種會蔓延的全身性疾病。在被診斷出乳癌的同時,有大部分的病人身上其他地方可能已有轉移的癌細胞存在。但很遺憾的,這些癌細胞可能以單個或幾個細胞存在,不一定會形成腫塊。所以,照超音波、做肺部檢查、肝臟超音波,甚至做全身正子與斷層掃描(
PET-CT)檢查,都不一定會被發現。這就好像我們無法看見存在空氣中的細菌一樣,只要癌細胞還沒形成腫塊,就算用再精密的儀器都不容易發現。

癌細胞這樣成長、移動
通常,要發現轉移腫瘤,大約要
.五公分以上,但是.五公分的腫瘤內就已經有上億個癌細胞了。倘若只有幾顆癌細胞散落到其他器官或部位,目前還沒有一種儀器可以檢查得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多數乳癌在手術治療之後,還要輔助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或放射治療的原因。
癌症的英文名稱是
Cancer,這個字也有「螃蟹」的意思,因為癌症就像是螃蟹一樣,會不受控制地橫行,一開始可能只侷限在某一個器官或部位,緩慢而持續的成長,成長到某種程度後就會逐漸往旁邊的組織侵犯,可能是局部侵犯到周邊的組織,也可能隨著淋巴液流動,停留在淋巴系統附近,或可能進入血液循環,隨著血液到某一器官或遠處後留下來,然後再開始生長或可能無法生長。如果剛好遠處部位的環境不適合轉移癌細胞生存的話,轉移出去的癌細胞就可能會慢慢地死亡。


11.貴族化健檢真的有必要嗎?

每隔一段時間,市面上就會出現所謂的貴族化健檢,使用新型昂貴的儀器如磁振造影、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作為癌症篩檢之用。一般健康的人有必要花大錢做這種健檢嗎?

「用心」不必花大錢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是台灣唯一的癌症專科醫院,始終強調癌症篩檢的重要性,但我們認為國人更需要的是「用心的健檢」而不是貴族化的健檢。昂貴的儀器如果少了「用心」,也可能達不到早期偵測、早期治療的最大效果。而且很多時候,即使影像檢查發現異常,很有可能是良性或偽陽性,不一定都需要治療,例如肝臟的血管瘤,如果沒有影響生理機能,每年定期做一次追蹤即可。
許多醫師門診時常會遇到心急如焚的病人,拿著兩、三份在短期間做的片子前來尋求專業意見。往往在詳細詢問下,得知是在健檢診所做的影像檢查,但因未經醫師分析解釋,結果不但沒達到做健檢求心安的目的,反而擔心受怕,實在划不來。
以正子電腦斷層掃描來說,其檢查費用相當昂貴,把它當成健檢工具頗為浪費。因為對絕大多數的受檢人來說,最多只有良性病變,或只是身體某些部位發炎,但經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的掃描,這些部位都可能有亮點,讓醫師很難確定是否為癌症病變,往往還要做侵入性的檢查來分辨亮點是不是癌症,容易造成健康的人與其家屬不必要的恐慌徒增困擾,更何況任何侵入性的檢查都有風險。所以國際醫療界的共識是不建議以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來執行癌症篩檢工作。

辨識商業行為和合理的醫療
使用磁振造影或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做貴族化的健檢,應被視為一種商業行為,而非合理的醫療措施。過度迷信先進的影像儀器或錯用工具,往往會造成不必要的疑慮。
因此要特別提醒國人,國際癌症醫學界公認最具效益的癌症篩檢項目,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腸胃的內視鏡檢查、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及攝護腺抗原檢驗等。其基礎是建立在詳細探詢病史、周延的理學檢查,以及長期追蹤觀察。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找一所值得信任的醫院,定期做癌症篩檢,才能達到早期偵測、長期追蹤的目的。


12.什麼是最經濟的醫療?

癌症的治療往往要面臨一連串的選擇,不但考驗著醫師的智慧,病人也必須參與選擇。醫師有義務輔助病人選擇「最適當」的治療,無論是選擇什麼樣的治療,甚至選擇不治療,都要顧慮到是否便於病人在未來能有妥善的安排。
基本上,醫學有時候就是一種選擇,當醫師與病人做了這個選擇之後,就永遠無法得知另一個選擇的結果會如何。而且做了這個選擇後,有時可以改變,但有時卻是無法改變的。就算病人治療後產生了很大的副作用,甚至有生命的危險,也已無法重來,因此在決定治療前,更需審慎評估。
雖然現代醫學有很大的進步,但至今仍有一些疾病還無法治療。當然,對可以治療的癌症,醫師希望做到防止復發,但如何選擇正確的用藥,有時候仍然是非常困難。
舉例來說,國際乳癌專家已經做了很多研究,希望能夠找出哪些病人比較容易復發,要給予什麼樣的治療以減少復發的機率。目前有很多種化學治療藥物供選擇,光是判斷哪一種對病人最好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醫師們都知道,有一些病人不論給予多強大的治療,也不見得可以防止手術後復發。但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卻得花費許多金錢、心力與時間,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盡可能準確判斷什麼治療對病人是最適當的,才是最經濟的醫療。
所謂最適當的治療當然是希望病人不要復發,可是在無法保證不會復發的情況下,選擇讓病人的身體可以承受的治療是很重要的,而不是施打一個劑量很強的化療藥物,讓病人的身體無法承受,因而不敢再接受化學治療,甚至因骨髓功能尚未完全恢復而感染引起敗血症。所以在面對選擇時,醫師應該從專業的角度,以病人現有的資訊來仔細評估。
因此癌症治療應該在一開始用比較多的時間,讓病人對他的病情及整個治療過程能有通盤的了解,包括有哪些治療可以選擇?療程需要多久?治療費用是多少?會有什麼不舒服的情況?可能的危險性為何?等等。如此可以讓病人與家屬能有比較好的選擇。


第二章 癌症的治療策略

51.食物中有哪些防癌幫手?

誘發癌症的原因相當多,包含遺傳、化學藥物、環境因素、輻射線、空氣汙染等,尤其是飲食攝取不當和營養不均衡最為嚴重。因此,如何藉由改善飲食來預防各種慢性病症的發生,以及哪種營養素是防癌的好幫手?是目前預防醫學最重要的課題。
最好的方式就是均衡的攝取新鮮食物。事實上,天然食物中就存在一些具有防癌作用的營養素,例如膳食纖維,若能在平時飲食中適量地攝取,可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及數目,可增加好菌,減少致癌物的生成。那如何吃才能使飲食達到均衡呢?
參考衛生署訂定的「每日飲食指南」及修定中新版「每日飲食指南」草案內容,若要得到均衡的飲食就應該將下列六大類食物落實於平日生活中:
1.五榖根莖類
營養素:主要提供醣類及一小部分蛋白質。若選擇全榖類,則含維生素
B群及豐富纖維質。
食物來源:米飯、麵食、麵條、麵包、饅頭等。
建議量:每人每天三碗,其中有一碗為未精製穀類,例如糙米飯。因每個人體型及活動量不同,所需熱量也不一樣,故可依個人的需要量增減。
2.奶類
營養素:主要提供蛋白質及鈣質。
食物來源:牛奶、乳酪、發酵乳等。
建議量:每人每天一至二杯,並以低脂奶類為主要選擇。一杯約二四
㏄。 
3.蛋豆魚肉類
營養素:主要提供蛋白質。
食物來源:雞蛋、鴨蛋、黃豆、豆腐、豆漿、豆製品、魚類、蝦類、貝類、海產類、豬肉、牛肉、雞肉、鴨肉等。
建議量:每人每天四到六份。每份相當於蛋一個或豆腐一塊或魚類一兩、或肉類一兩。選擇食物比例依豆、魚、肉、蛋類而遞減。
4.蔬菜類
營養素:主要提供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通常深綠色、深黃色的蔬菜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量比淺色蔬菜多。
食物來源:蔬菜種類繁多,例如青江菜、空心菜、莧菜、菠菜
……等。
建議量:每人每天三碟以上,其中至少一碟為深綠色或深黃色蔬菜。一碟的分量約一百公克,三碟即三百公克(相當於半斤)。
5.水果類
營養素:主要提供維生素、礦物質及部分醣類。
食物來源:水果種類繁多,例如蕃石榴、蘋果、柳丁
……等。
建議量:每人每天二到四個,最好有一個是枸櫞類的水果。水果與蔬菜都是提供維生素及礦物質,但其所含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的種類並不相同,所以不可互相取代或省略其中一項。
6.油脂與堅果類
營養素:主要提供脂質。
食物來源:有葵花油、橄欖油、麻油等植物油及杏仁、腰果、芝麻等堅果。
建議量:植物油每人每天五茶匙(一茶匙五公克)。在飲食中由牛奶、肉類及魚類中已攝取了相當量的動物性油脂,所以炒菜用油最好選擇植物性油。而最新的每日飲食指南還建議每人每天一份堅果類,例如:杏仁或腰果五粒;或花生十粒;或芝麻二茶匙。
由這六大類食物中,廣泛的選擇各種食物,依照建議的分量來吃,則可達到每天所需的熱量及營養,每種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及分量不同,例如牛奶富含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
B群,但鐵質與維生素C卻只含極少量,所以還要再吃些肉類獲取所需的鐵質,及蔬菜水果以補充維生素C。因此,食物必須搭配食用,才能有互補作用,以達到身體中各種營養素及熱量的需要量,此即為均衡的飲食。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