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忘不了的英文法:這樣學,絕對記得牢

●不可數名詞

◆「無法想像出形狀」的時候就是「不可數的」
在中文裡沒有「不可數」這種想法,所以過去只能「把不可數名詞死背起來」。
不可數名詞的核心是「無法想像出具體的形狀」。「無法想像出明確的形狀」時,就是「不可數的」。
舉例來說,pen因為「可以想像出具體的形狀」,所以是「可以數的(可數名詞)」,但是,information、water、coffee都「無法想像出具體的形狀」,所以是「不可數的(不可數名詞)」。

◆「眼睛看不到」或「切開也可以」的話就是不可數名詞
(1) 眼睛看不到
「眼睛看不到」的東西應該是沒有辦法想像出具體的形狀吧。中文是不斷在數的語言,所以會說「一個忠告」,但因advice是眼睛看不到的,所以在英文裡是不可數的。
資訊類:information(資訊)/news(新聞)/advice(忠告)
工作類:work(工作)/homework(家庭作業)/housework(家事)
利害類:fun(樂趣)/progress(進步)/damage(損害)
※「work和homework是眼睛看不到的。「工作的人」、「家庭作業的作業本」才是看得到的。
(2) 切開也可以
water(水)/coffee(咖啡)/sugar(糖)/bread(麵包)
其「本質不變」或是「無法想像出切開後的具體形狀」。
*麵包切開後還是麵包,砂糖切開後還是砂糖,不像杯子切開就不是杯子了,所以是不可數。
*水和咖啡則是無法想像出切開後的具體形狀。


●為什麼英文學習者很怕介系詞?

讓很多人苦惱的「介系詞」,乃因大家「只從譯意去思考」。
舉例來說, at翻譯「在」,如果去思考為什麼,絕對會碰壁。
理由如下:
(1)因為中文裡的「在」適用於各種情況
(2)因為中文是「解讀出言外之意」,英文則是「明確地傳達」,兩者有著這樣的差異
請看看以下的例句。
「布丁在冰箱。」 in the refrigerator ▲in是「包圍」
「布丁在書桌。」 on the desk    ▲on是「接觸」
「坐在桌邊。」  sit at the table   ▲at是「一點」
中文裡全部都用「在」,但是at只出現了一次。
中文的「在」可用於各種情況。
我想,藉此可以了解「只考慮譯意是不行的」。
另外一點,中文還有「解讀出言外之意」的特徵,這點在英文裡則會造成障礙。在中文的使用上,即使沒有一一言明,對方還是會解讀出言外之意,所以大致上只靠「在」也能了解。
例如,聽到「布丁在冰箱哦」的時候,如果回答「咦?在冰箱裡面?還是上面?哪裡?」之類的話,就表示「無法解讀言外之意」。
如果說「布丁在書桌哦」,國人自然可以解讀出「在書桌上」的言外之意。
雖然很有可能「在書桌裡面」也說不定,但是中文只靠「在書桌」就能理解。那是因為對方解讀出言外之意的緣故。
但是在英文世界裡,「明確地傳達」是規則。
如果是「在書桌上」就用on the desk,「在書桌裡面」就用in the desk,分別使用不同的介系詞。
一起來看看開頭《灰姑娘》的例句。
At that moment the prince fell in love.
at that moment是「在那一刻」的意思。
此外,fall in love是「在戀愛」(fall的過去式是fell)。
這裡希望大家注意的是,不管是at that moment「在那一刻」,或是fall in love「在戀愛」,在中文裡都是用「在」。反過來說,「中文裡用『在』,所以英文用……」這類的想法是絕對行不通的。
介系詞最重要的是「成為核心的印象」。
at的核心印象是「一點」。
所謂「那一刻」的「在時間的一點」,用這種感覺來使用at。
另外,in的核心印象是「包圍」。
以「整個裹在愛裡面」的感覺來使用in。
以上就是不用中文譯意去思考,而是為大家詳細解說英文原本的印象。

●as ~ as的意思
as~as是「像~一樣」的意思。
not as~as…並不是「和……不一樣」,而是「不像……那麼~」。


◆用as~as將「比較的標準」「夾在中間」
想要說「像……一樣」的時候,就使用as~as。

She is tall.「她很高。」

在這個句子中可以加上as ~ as。
將「比較的標準(在這句中是tall)」用as ~ as夾在中間。
「比較的對手」則放在as ~ as的後面。

She is tall.「她很高。」
She is as tall as Tom.「她長得像湯姆一樣高。」

as ~ as…有「像……一樣~」的意思。
了解這個意思之後,如果能產生下列的印象就太好了。

She is as tall /as Tom.
她長得一樣高/像湯姆

一起來看看其他的例子吧。

◆not as ~ as不要譯成「和……不一樣」

接下來是as ~ as的否定句。由於變成not as ~ as...的形式,一不小心好像就會翻譯成「和……不一樣」,其實應該是「不像……那麼~」的意思。

She is not as tall as Tom.
×)「她和湯姆不一樣高。」
◎)「她不像湯姆那麼高。」

◆A is as ~ as B.「A像B一樣或比它還要~(A≧B)」!
A as well as B.「不只B,A也(= not only B but also A)」
A  ≧  B

She gave him money as well as food.
      錢   ≧  食物

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她給他的不只有食物,還有錢」,強調的重點在於「錢」。
即使發出「為什麼?」的疑問,通常得到的回應都是:「這是固定用法。所以叫做成語。」其實,這便足以證明,as ~ as「不是等於(=),而是等於加上大於(≧)」。


◆not as ~ as…變成「不像……那麼~」的理由

A is as ~ as B.意思是「A像B一樣或在那之上(A≧B)」。
否定句的A is not as ~ as B.則變成「A不像B那麼~(A<B)」。

說得明白一點,只要代入具體的數字就很簡單易懂了。
例如,「A先生有1000圓以上(A≧1000)」的否定會變成,「A先生沒有1000圓以上。也就是不到1000圓(A<1000)」。

從上述的例子可知,「A≧1000」的否定是「A<1000」。
也就是「A≧B的否定會變成A<B」。

因此,看到A is not as ~ as B.時要意識到「A<B」,然後變成「A不像B那麼~」的意思。

This book is not as interesting as that book.

This book<that book,換句話說,會變成「這本書不像那本書那麼有趣。」


●中文是「從前面」去修飾,英文是「從後面」去修飾

中文句子「為了游泳到海邊去」,變成如下所示的修飾方式。

◇:從前面去修飾「為了游泳到海邊去」

「目的(為了游泳)」用來修飾「動詞(去)」。
修飾動詞的是「副詞」。
▲「副詞」是用來「修飾名詞以外的詞類」。「名詞以外的詞類」是指「動詞、形容詞、副詞、整個句子」。

那麼,將相同的意思一起用英文來想想看。
英文:從後面去修飾go to the sea to swim
to swim用來修飾go。
“to+原形動詞”是用來「修飾名詞以外的詞類(動詞、形容詞、副詞、整個句子)」,所以當做「副詞」來使用,稱為「不定詞的副詞用法」。「副詞用法」翻譯為「為了做~」。

一起來看看一開頭的伊索寓言<狐狸與葡萄>。
The fox jumped as high as he could to get the grapes.
as high as he could「盡量跳得很高」是高中程度的慣用句。如果省略不看的話,句子就會變得比較好懂。
The fox jumped (as high as he could) to get the grapes.
jumped這個動詞,有to get the grapes從後面去修飾它。
變成「為了取得葡萄」的意思。


◆中文是「最後做結論」,英文是「最初做結論」

和中文不同的是,在go to the sea to swim這句英文中,to swim從很後面去修飾go。歷來的說明都會強迫回頭再讀一次,因此以下將從稍微有異於現在說法的角度來解說。

中文是依照「目的→動作」的順序來說。

「為了游泳到海邊去」
   目的→  動作

在中文裡,動詞放在句子的最後。
因此,「動作」是最後才出現。
▲「他為了游泳到海邊去」的「去」最後才出現。

此外,中文是「由外而內」的思考法,一般都是「從目的或理由進入,最後才說出結論」。
因此,形成「目的→動作」的順序。
相反地,英文是依照「動作→目的」的順序。
go to the sea to swim
動作 → 目的


●不定詞是「未來志向」

◎英文的核心
「to不定詞」和「介系詞to」的「形式」是不相同的。
不過「意思」上有共通點,兩者都可代換為「箭頭(→)」。

→「to不定詞(to+原形動詞)」和「介系詞to(to+名詞)」,因為「形式」不同所以視為不同的類型,其實如果回溯一下歷史,就會發現它們原本是同樣的單字,所以有重要的共通點。抱持這個感覺的話,就能了解各種不同的規則!

◆「to不定詞」和「介系詞to」的「形式」不一樣

聽到「to不定詞」的形式是“to+原形動詞”,我想有人腦海中會浮現I go to school.的「介系詞to」。
這兩者「在形式上」是截然不同的。

◇to的判別:後面是「原形動詞」還是「名詞」?
(1)to不定詞:to+原形動詞  I want to swim.
(2)介系詞to:to+名詞     I go to school.

歷來的說明都僅止於此。
「to不定詞」和「介系詞to」的區別的確很重要。
不過,以下要稍微深入思考,才能看見「英文的核心」。
「to不定詞」和「介系詞to」的「形式」到底是不一樣的,但是「意思」上卻有共通點。


◆「to不定詞」和「介系詞to」的意外共通點
介系詞to是表示「方向(→)」

I go to school.
I go→school. ▲將介系詞to代換為→

同樣的,to不定詞也可以試著換成箭頭。

I want to swim in the sea.
I want→swim in the sea.

want「想要」這個「心情朝著的方向」中存在著swim。
want to swim裡「想要將來游泳的事」→變成「想要游泳」。

就像這樣,to不定詞從「動作朝著的方向」中,具有「將來做~」的微妙語感。
可以說「to不定詞是未來志向」。

◆形容詞用法、副詞用法都是「未來志向」!

此外,這個「未來志向」的想法,不僅適用於名詞用法,也適用於形容詞用法、副詞用法。

I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形容詞用法

這句英文經常用來說明不定詞的形容詞用法,但是都譯為「為了要做的功課、該做的功課」。
雖然不能算錯,卻又是一個不通順的譯法。

那麼,在這裡試著將to想成「今後要做~」吧。

I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有很多功課」「今後要做」

「今後要做的功課」→如果能想成「今後必須做的功課」,意思會更通順。

最後要講解的是副詞用法。

I went to the sea to swim. ▲副詞用法
 「我去海邊」「今後要游泳」

像這樣即使從前面開始讀,應該也能充分了解句子的意思。
此外,只要不回頭重讀一遍,閱讀的速度應該也會自然提高。

就像這樣,看到to的時候,首先請用直覺代換成「箭頭(→)」看看。只要這麼做,就能了解很多句子的意思。

●樂器加the的理由

She plays the cello very well.
「她很會拉大提琴。」
我想大家都學過「樂器要加the」。這個規則是英文老師的弱點,就我所知從來沒有人精準地說明理由。
以下是我一貫的主張,還是利用「共識」就能解決問題。
首先請回想一下「車子」。用寫實的彩色影像。
不論顏色也好還是形狀,大家應該各有不同的想像。
因為車子(car)很難達成共識,所以未必要加the。
但是,說到大提琴(cello),大家的腦海中應該會浮現出同樣的影像。對吧?樂器的顏色和形狀都是可以達成共識的。因此,樂器要加the。

●“複數形”和“the+複數形”的區別

◆“不加the的複數形”是「總稱用法」
I love cats.  「我喜歡貓。」
▲總稱「只要是貓都喜歡」
I love the cats. 「我喜歡那些貓。」
▲指稱「特定的貓群」

◆“the+複數形”是「特定集團」
the是「共識」就不用說了,所以「大家特別指定的複數形」→就成了「特定集團」。以前有很多樂團的團名都是取成“the+複數形”(The Beatles和THE CHECKERS)。此外,歷來的參考書中都有「“the+名字加s”變成“○○家的人們”」這條規則,因為家族是擁有相同姓氏的「特定集團」。例如,以The Simpsons表示「辛普森家族」的意思。
如果知道這個的話,就能了解the United States也是「(五十州集合在一起的)特定集團」哦。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