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圖解數學一點通!這樣教,三年級就能解出七年級題目(附親子共讀本)

午茶時間,解決十個孩子最頭痛的數學觀念

第一頓午茶 國小六年級的:雞兔同籠的怪獸變形

入門用對方法,雞兔同籠一點也不難!

最佳入門時機:三年級

****第一頓午茶。雞兔同籠的怪獸變形

章節簡介

雞兔同籠,是古老且饒富趣味的數學題,據傳中國古代的《孫子算經》中便已出現「雉(野雞)兔同籠」的題目,目前被編列在國小六年級教材中。

觀念綜覽

這一類型的題目,一定讓許多人覺得不切實際--誰會把雞和兔關在籠子裡,再去數牠們的腳呢?!事實上,雞兔同籠所要傳達的觀念遠比我們所能想像的要複雜得多,以下是它能替孩子培養的數學能力:

◎判斷非單一未知數的能力

◎運用生活常識尋找線索的能力

◎將文字語言具象化的能力

◎將各個計算步驟與實際意義連結的能力

準備教具

空白圖畫紙或計算紙--少許

原子筆--適量

簽字筆--每人1支

色鉛筆或著色用具--視個人喜好酌量準備

基本題型示範

一個超大型籠子裡面,住滿了雞寶寶和小白兔。

某天,遊手好閒的楊先生經過這個大籠子,百般無聊的數了數,發現裡面共有十顆頭、三十隻腳。 請問,你要如何利用楊先生提供的數量,推算出籠子裡面有幾隻雞寶寶?又有幾隻小白兔?

解題前,請先這樣問孩子…

◎這個題目叫我們做什麼?

◎我們能從題目中得到哪些線索?

◎有什麼是題目故意不告訴我們的?為什麼?

午茶時光正式開始囉!

前置步驟:請盡量讓孩子自行點明,雞與兔相同的地方(頭的數量),與不同的地方(腳的數量)。

STEP。1  利用孩子給的雞兔特徵,畫出大頭雞與大頭兔。

STEP。2   一開始我們就知道,籠子裡面有十個大頭,對吧?!

STEP。3孩子知道雞腳的數量比兔腳少囉!

當怪獸全部都進化成大頭雞的時候,籠子裡面的腳會最少。那就讓我們先幫大頭寶寶們長出兩隻腳吧!

STEP。4(觀念點清)

相反的,全部都是兔子時,籠子裡面會有最多腳。請孩子偷偷在旁邊算算看,全部都是兔子的時候有幾隻腳吧!

STEP。5可是楊先生說,超大型籠子裡面有三十隻腳,大頭寶寶長兩隻腳,變成大頭雞寶寶了,還沒有把三十隻腳用完,

STEP。6 所以,多出來的腳全部都是兔子的腳囉!!

讓我們用剩下的腳幫大頭雞變身,進化成四隻腳的大頭兔寶寶吧!!每隻多畫兩隻腳上去。

STEP。7 最後可別忘了,變身後的兔寶寶,還要幫牠長出耳朵才算進化完成。

變成大頭兔寶寶:


都市叢林中的數學探險課  

零壓力學習,就是快樂學習嗎?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被譽為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牛頓的著名教育家--赫伯特˙史賓賽(Herbert Spencer)在其著作中指出:「快樂的教育並不是放任孩子,而是用快樂的方法教育孩子。」

我們所處的社會,對教育有奇怪的迷思--認為孩子不快樂是因為考試太多、課業壓力太重、升學管道太單一。殊不知,雖然這些都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卻不是造成孩子不快樂、找不到方向的主因。

試問,在我們的求學過程中,一直以來都需要經歷重重的考試關卡,但難道沒有因為對課程有興趣、老師教學風趣,而對學習感到愉悅的時候嗎?相信各位心中的答案和我一樣,或多或少擁有這樣美好的經驗。那麼,讓孩子快樂學習,真的需要「零壓力」?

壓力,是環境給我們的考驗,也是讓我們進步的動力。既然壓力無所不在,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應讓他知道自己有能力與壓力共處,而非斷然隔絕壓力源,讓孩子生長在溫室裡。

所以,身為老師、同為人母的我一直倡導的「幸福壓力學」,讓孩子在了解壓力、學習共處之下,獲得充滿成就與踏實感的快樂。如此一來,當孩子的年紀越來越大,遇到壓力與挫折才不會選擇逃避,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會隨著時間增長。

之所以稱作「幸福壓力學」,乃因孩子在克服壓力之後,能獲得愉悅的幸福感。成長,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學習,有能力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當我們用人為的方式隔絕壓力,塑造零壓力的學習環境,可能會出現兩種情形:一,讓孩子有正當的藉口否定壓力,認為壓力是不好的;二、在遊戲當中,孩子只選擇性的接收學習資訊,因為「太困難就會有壓力」。

兒童是未來世界的主人翁,我們要為孩子創造的是「低危險」而非「零壓力」的學習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試驗自己的能耐,有機會發現自己能夠摔了跤又站起來。危險與壓力是兩回事,父母與長輩們能夠給孩子安全的成長空間,卻不應過度限制壓力源,小看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為此,V式數學特別規劃一連串思考、組織邏輯、解謎與競賽的課程,期望能孩子將看似最困難的科目變得有趣,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克服課業上的種種困難,才知道只要換個角度看,壓力的形狀就會不同。

親愛的爸爸媽媽,別再輕易相信「零壓力學習」了,我們都知道,壓力的模樣是可以改變的,但讓孩子逃避壓力,只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使他重複遇到相同的學習瓶頸,進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從現在起,不妨在孩子受挫、備感壓力的時候,找機會摸摸孩子的頭,告訴他:「目前為止,你做得很好。」傾聽他的想法,與孩子一同面對。要記得,壓力是最好的人生導師,不要在孩子面前否定它,只有它,能讓我們學會自省,並從中發現自己擁有獨一無二的天賦。

我們眼中的數學,太狹隘

前兩天上課,剛好有個例子,可以讓爸爸媽媽理解這個標題的意思。

甫過段考,孩子們的學習熱忱受到考試的擠壓,多少有些變形--成績好的同學洋洋得意,不小心滑鐵盧的同學則是帶著沉重的步伐走進教室。因此,考完試的數學課程,我都會準備有趣的動腦、解謎題目讓孩子分組思考,甚至輪流上台發表意見。

其中五年級數學班,有一題看似普通,其實大大超出了孩子們的課程範圍,題目大意是這樣子的:「V老師為了同學的慶生會,買了兩種不同的零食,一算之下,發現買兩包脆笛酥和五包洋芋片要花兩百元,買六包脆笛酥和五包洋芋片要花三百二十元,請問脆笛酥和洋芋片一包各多少元呢?」

看見這樣的題目,許多人都會立即回應──這是二元一次方程式。是的,學生家長的反應也是如此,他們震驚於孩子竟然解得開這個題目。

這題設計過的二元一次方程式,實際上並非要測驗孩子「是否會解題」,假使只是要所有學生都會解題,V老師大可直接先教解題方法,再讓學生們仿做。但上課的方式卻是讓孩子先觀察和思考,觀察「題目在講什麼」、「有什麼線索」,思考「各種線索之間有什麼不同」。給孩子們方向,他們果然不負所望,利用討論的方式將題目解了出來。

如果不是十分了解我們的上課方向,相信家長們第一個反應絕對會是「孩子們學這樣超出範圍的題目,有必要嗎?」、「是真的聽懂還是假裝懂了?」、「現在學,以後又不一定還記得…」。

讓我們後退一步,用宏觀的角度看待孩子們解題,可以發現,原來許多數學知識沒有明顯的「程度」之分,只有是否適合孩子的教導方式。同樣的題目,我們可以簡單流暢的依照舊有教學方法,要求孩子乖乖聽課、練寫類似題型;也可以給孩子們「釣魚的魚竿」,教導孩子如何突破所學,動腦思考問題。

數學不只是看著題目,回想解題方式加以計算,是與生活切實相關的技能。可惜,在我們這一代的成長經驗當中,卻沒有這樣的觀念。為了考試,解題的算式變成沉重的負擔;為了考試,數字變成評價個人成就的工具!雖然還是有人會告訴我們,數學的世界裡,能教導我們的不只是套用算式並解開題目而已,卻沒有人能夠為我們示範更多。

要讓孩子步上我們這一代的後塵嗎?

現在的社會,已不是考上好學校、成為資優生,就能前途順遂、未來一片光明的時代了。當我們用成績綁架孩子,已不再能用「他未來長大會理解我的苦心」來催眠自己,因為成績這個大標籤,只會使他成為不快樂的考試機器,而未來,他為考試所付出的努力,還有可能猶如滔滔江水向東流盡。

為什麼?為什麼用功念書、準備考試已經不管用了?因為,為了考試而努力,這個方向本來就是錯的。

為了考試,孩子不再關心知識怎麼來;為了考試,我們不再關心孩子對知識的獨特想法;為了考試,我們看不見孩子的特殊性,只看的見成績為孩子下的定義──他這題和那題都寫錯!

這裡又引發另外的問題──難道,寫題目不重要嗎?

說句實在話,孩子總是「不寫題目,就不知道自己哪裡不會」,別說孩子了,已經長大成熟的我們也是如此。因此,寫題目是教學的必要手段,目前沒有見過哪位老師會叫學生「不要寫題目」的,通常都是練習得越多越好。

我自己的數學課,也是時不時就讓學生們練寫題目,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學生普遍對練寫題目這件事情,抱有極大的興趣。

當數學課不只教數學,而是教導孩子們挑戰自我,對未來抱有更大的野心,孩子們知道要如何從寫題目的過程當中,得到與自己較量的成就感。那麼,寫題目有什麼不好?惟如果寫題目只為了讓孩子「精熟」某類題型,雖足以應付考試,卻扭曲了教育的原則,也容易讓孩子有「反正只要學會考試的範圍就足夠了」的偏差觀念。

「讓孩子愛上求知」與「讓孩子從考試當中獲得成就感」是可以兩全的事,一切只看爸爸媽媽的心態與角色定位為何罷了。

就算只是數學,也要時刻來場華麗的冒險

自從看了《優秀是教出來的》以及《教孩子大膽做夢──終結糖漿課程》兩本書,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rk)便成為我的偶像。他用自己的理念創立了據說是「全美國最棒的學校」,幫助孩子尋夢、築夢,且這個學校並未給人遺世獨立的感覺,反而具有一定的「世俗化」。

他教導孩子「在塵世中追夢」,把社會化看得和擁有夢想一樣重要,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用各種方法告訴孩子:在擁有夢想之後,社會上有什麼資源能助其實現。對孩子而言,隆˙克拉克和超人克拉克(Clark Kent)一樣,擁有讓人羨慕的超能力,不同的是──隆˙克拉克的超能力可以傳授給所有的孩子,讓所有孩子和他一樣,看著夢想在眼前逐步成形。

反觀我們的教育制度,卻常迫使孩子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擺盪,小時候的夢想碰不得,因為要先「乖乖念書」;長大後則發現夢想已無法觸及,因為必須待在現實「養家活口」。夢想與現實之間,似乎永遠橫著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讓所有人都只能選邊站──忍受三餐不繼追尋夢想,或是安穩的跟隨現實社會的腳步。

不虧是我的偶像,隆˙克拉克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架起一座名為「實力」的橋梁,讓孩子知道,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站在橋上的就是自己。因為他知道,只要有目標和方法,不管多麼辛苦,我們都願意為了夢想全力以赴。

數學,這個被教育體制摧殘得剩下解題與計算的學科,如果能被善加利用,便能夠培養孩子築夢的能力。要知道,把數學學好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孩子得具備文字理解力、線索拼湊的邏輯力、從記憶中尋找方法的思考力、敘述解決方法的表達力,以及從無到有的創造力。

為了讓孩子從會吃魚到會釣魚,上課時我總在每個章節的開始前,訴說各種不同的故事,煽動孩子作夢的野心。其實,孩子們並非沒有體認到,在求學階段他們已被成績「綁架」了,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拿出好看的分數,換取長輩們的肯定;當然,家長們也不是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成績和未來成就越來越不相關,但,沒有人願意思考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從現在開始,把數學當作能力,把這個科目學好。這句話輕描淡寫,實際上做起來卻十分不易,相信讓許多家長覺得頭痛。然而,正因為我們從小缺乏數學思考的環境,才更應該為孩子塑造一個。正因為覺得數學討厭,才更應該想辦法讓它變得有趣!

練習計算讓人感覺乏味?那就拿浴室彩繪筆在瓷磚上練習吧!幾何抽象難懂?那就陪孩子玩玩巧拼,蓋座城堡吧!學校的課程聽不懂?何不平心靜氣的與孩子聊聊作業、討論老師與同學的八掛?如果孩子心中有夢,那就更棒了!用孩子的眼光,揉合現實社會的角度,與他一同企劃,進而實現。

把生命中的每個環節,都當作是考驗與冒險,孩子會自然而然的思考、突破現狀。與其限制孩子各種自由,綁定大大小小的規矩,不如讓孩子學會思考推理,創造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規則──人生,最終還是會回到他自己的手裡。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