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把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在心上:千萬職場名師教你做對30個細節,打破職涯天花板

1 從成本單位變創價單位,從日常品變精品

你如何能讓公司認為聘用你,是從花錢單位,變成為公司帶來價值的賺錢單位?
工作態度與定位的認知,決定一切。 

▌從成本單位變創價單位

我們在公司裡,不能一直把自己當作是花錢的「成本單位」,而忘了站在老闆的立場,用「創價單位」看待自己。
成本單位就是我們在填履歷的時候,會介紹自己待過哪家公司、年資多少、薪資多少等。老闆在用人的時候,他也會想:用這樣的成本聘用你,你可以創造出多少價值?如果給你十萬元,你還可以多做哪些事情?
舉例來說,公司聘了一位行銷部門主管,他不只會做行銷企畫,還會做媒體公關、寫新聞稿。這樣的人對公司來說,一個人可以抵好幾個人,他已經從成本單位變成創價單位。
學習從更高的角度思考,發揮自己的極限,就能從成本單位變成創價單位。 

▌日常品是民生必需,但精品才會無可取代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日常品?什麼是精品?
日常品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衛生紙等,這些日常品在我們生活中缺一不可,但幾乎沒有什麼品牌是不可取代的。
舉例來說,過去曾不只一次發生衛生紙搶購現象,搶購當下,大家幾乎都是不挑品牌,「搶到就好」是目標。可能你本來固定用某品牌,但在搶購潮中,用了別的牌子,發現也不壞,等到供需恢復平衡之後,也許你就不會再回過頭用之前的品牌。這就是「日常品」,取代性很高。
可是,如果你今天要買一個愛馬仕包包,首先你得是熟客,必須經常消費,下訂前還要排隊登記,預付訂金,才能買到包包。這就叫做「精品」。
職場中,你要成為愛馬仕精品,還是容易被取代的衛生紙?
這不是你自己認為就可以,而是與你的工作態度有關,高層會根據你的表現將你定位。
職場上,有些人讓我們覺得某些事就是非他不可。他不在,老闆就覺得少了很多熱絡氣氛,會議可能因此暫停。可能不只是老闆,整個辦公室氛圍都彷彿認定這件事沒有他就是不行。
這就是跟這個人平常給人的感覺有關,有他在,可以讓人很放心,他是安定的基本盤。
大家可以自問:在一個組織裡,我有沒有對內探勘、對外掌握情勢的能力?
比如,我對上司是否有洞察力,能否掌握辦公室政治,有布局策略,了解產業資訊與外界情勢,包括競爭廠商等。
很多人並不會想到這個層面,只覺得工作就是把事情做完就好。
做完與做好,就決定你的定位。 

▌三個情面:事情、心情、感情
工作態度涵蓋三個情面:

│事情:我所面對的事情
我們判別一件事重要與否,經常是以自己的想法來判別。但事實上,我們應該以對方的態度來判別。根據我們傳遞的訊息對對方造成的影響波動大小,來判斷事情的重要性。
我們會覺得某人很白目,正是因為覺得他沒有認清環境,不管對方在想什麼,只顧講自己想講的。
我就曾犯過類似的毛病,老闆在講某件事,我想到另一件事就插播進去。老闆當下會認為:「妳這件事很重要嗎?為什麼要岔開話題?」
偏偏當時我還覺得很重要,老闆因此認為我是一個沒有判斷力的人。
當你收到一則訊息時,你要能夠判斷事情重要與否。先扣住訊息,將訊息內化之後,再抓出綱要回報。
例如:「有三件事情向您回報。」先點出有三件事情,再說明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主管就會覺得你的工作方式很有條理且完整。不要用「我跟你說」「再來」「然後」,這樣聽起來鬆散、冗長、沒有重點。
抓緊時機,立刻回報,不管輕重都要讓主管知道。用這種提綱挈領方式,可以讓主管專心聽你說。 

│心情:我所面對的對象與他的心情
你要觀察主管當下心情是好是壞,如果他心情好,就可以面對面口頭報告,他的情緒波動也不會太大。
如果主管心情不好、事情也不急的話,就不要面對面口頭報告,或者暫緩報告,等時機好一點再報告,以免招來主管的壞情緒。
至於報告的方式,我們可以用紙本條列式的方式。先蒐集資料,並研議一個可行替代方案再報告,讓主管知道這件事最壞的狀況,以及有什麼替代方案。 

│感情:我要應對的對象與他的感情
比較有交情的主管,我們自然會比較清楚他的情緒起伏,但如果面對的是不那麼熟的主管,我們要怎麼表達?
我們在向主管報告的時候,可以記住「5W1H」,也就是什麼事情(What)、什麼人(Who)、在什麼時間(When)、什麼地點(Where)、為什麼(Why),然後我會怎麼處理(How)。以這種方式來陳述,報告就會簡潔有力,抓住重點。
不管事情是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應對方式。
要記得,面對不同的況狀、不同的主管,我們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不要讓主管對你的工作態度產生負面看法。
同樣的,如果你是主管,面對部屬,你也必須適時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當部屬做得好,不要吝惜給予鼓勵;若做得不好,你也要指導他,而不是挑剔他。 

2 最尷尬難熬的中階主管

嚴格說來,中階主管並不好做,夾在上下之間,一個不小心,就容易變成吃力不討好的夾心餅乾。
中階主管究竟如何恰如其分地在職場中發揮自己呢? 

▌〈案例〉接任小主管是對的嗎?
剛當上中階主管的小方,只有第一週風風光光,同事恭喜他,主管看好他,然而,開心的時間很短暫,緊接著就是讓他喘不過氣來的壓力排山倒海而至。上面有上面的想法,下面有下面的抱怨,而他自己原本的計畫全被打亂了不說,對上、對下還不斷發生爭執。
這種狀況讓小方開始懷疑:接任小主管是對的選擇嗎?
以上的場景,經常發生在公司組織架構裡的中階主管身上。
當你還是基層員工時,多半只需要執行指令就好,就算提出創意、企畫,也都有主管為你扛責。
但是,成為小主管之後,有一部分的你,就是發號施令的人,這意味著你成為扛責的人。
換言之,如果部屬做錯事,你必須一肩扛起,因為上層主管不一定會幫你。主管不把更多責任丟給你背責就不錯了,別奢望他會挺你。如果上層主管跟你說:「我又沒有叫你這樣做,這是你自己的意思。」你別訝異,也不用憤怒。
坦白說,中階主管比基層員工還辛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太願意接任中階主管的原因。因為當基層員工比較輕鬆,中階主管的加薪幅度也沒多高,頂多多個三千、五千,做的事情卻比基層員工多很多。
偏偏中階主管是向上晉升不得不經過的階段,這對在職場上的人來說,根本是兩難處境。
如果能熬過這個階段,成為高階主管之後,薪水、福利等條件又會優渥許多。
在中階主管這個尷尬難熬的階段,如果上層主管挺你,那就沒問題,萬一你沒這麼幸運,遇到喜歡卸責的主管,甚至還會越過你,跟你的部屬結盟,兩邊不是人的你,該怎麼辦? 

▌中階主管與基層員工的不同
在職場上,中階主管很容易陷入兩難。
比方說,要聽誰的話,是要聽幫我做事的人,還是要聽我的直屬主管?
事情該怎麼做,要不要考慮主管的態度?哪個比較凶、哪個比較苛薄,甚至討人厭?哪個又比較會要求?
是要按原定計畫進行,還是要隨時判斷哪件事比較重要,優先去做?
中階主管常常困在這樣的兩難之中,花很多心力不斷交戰。
我們要評估突發狀況發生的可能性、延伸的問題、損失等,並學習如何向主管回報。
如果已經排定計畫,也要跟主管回報計畫會順延到什麼時候、如何重做安排。
如果計畫撞期,也要安排優先順序,讓每件事都可以循序漸進完成。
至於態度方面,如果面對的主管態度真的很差,我們也要盡量避免當下直接指責,或者回以不好的口氣。
我們只要釐清導致他態度不好的原因,不需要放大檢視這件事。我們應該聚焦在如何完美地解決事情,而不是針對某個人的態度,因為有些人表達方式就是這樣,並非針對性的。也就是說,首要之務是解決事情,態度是次要。
有些人會搞不清楚狀況,反過來指責主管:「你叫我做事,態度怎麼不好一點?」
說真的,主管才不會管你這麼多。這樣跟主管對立,只會讓我們自己退回到基層員工的角色,忘了自己是小主管。 

▌用柔軟的身段捍衛自己的立場
成為主管之後,要有自己的原則與選擇,最起碼要學會選擇。
高層主管大於直屬主管,董事長的意志比總經理更重要,當兩人的意見相牴觸時,我們要去釐清、確認,而不是自己猜測,或是直接用「董事長說什麼」「總經理說什麼」來背書。
如何用柔軟的身段捍衛自己的立場,這很重要。
我們要很清楚自己可以接受的底線在哪裡,除非別人對你進行人身攻擊,否則在職場上的應對進退,能夠保持柔軟,後退一步是最好的。
我也是在擔任主管之後,才真正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感受到職涯真正的成長。
在工作中,很多時候不是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思來執行,而是同時必須成就他人。有時候是做他人期望的事,這可能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但你必須嘗試,而非一直用自己認定的想法做事。
在我還是基層員工時,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量,如果不喜歡這個職場、這份工作,我換一個工作就好。
但是,成為主管之後,我的應對進退會比較圓融,比較懂得自省,也開始學習如何交辦一件事情,讓對方心悅誠服地執行。
中階主管上面還有高階主管,主管還是會指導我們做事。當主管給予的指導與我原來的想法有牴觸時,我通常都會先自省,然後跟主管道謝。
我會非常珍惜主管給我的忠告,感謝他的指導。因為我相信,主管願意告訴我這些,表示他希望我更好。我也會把這些感覺很坦白地跟主管說。
盡量降低我們在組織裡的摩擦,自己在職場上的評價也會慢慢提升。 

★POINT!
工作不只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執行,同時必須成就他人,跟著團隊一起成長茁壯。

 

3 當我寫下「奉董事長指示」

中階主管必須要有人際溝通的能力,多一些觀察、多一些思考,就可以減少一些人際衝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比較好。
中階主管多半從公司基層做起,對公司也都很了解,若用人體比喻,高層是頭部,中階是腰部,基層是腳,因此中階要很有彈性,可以前後轉動、上傳下達。
如果中間核心無法領會上意,又無法領導下屬,就可能成為組織裡的障礙。
此外,身為核心的中階主管要抱持正向態度,帶領部屬往前邁進,成為指引。

▌〈案例〉奉董事長指示……
這是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董事長個性比較急,事情交代下來,就要我馬上去做。對當時的我來說,沒有思考的時間,也沒有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很容易在電郵裡寫下「奉董事長指示……」作為開頭。
這幾個字就這麼被我掛在嘴邊,以表明我所有的立場跟意見都是老闆指示,不是我說的。
直到有一次爆發衝突,我才知道這麼說的嚴重性。
那次,我跟主管們要資料,並限期當天下午三點前交給我,我在電郵裡這樣寫:「奉董事長指示,請各位主管們在今天下午三點前把昨天的會議資料彙整給我。」
結果,有一位副總回信問我,董事長是什麼時時候指示的。
我回信說,董事長是在今天早上九點指示。
接著,他又回信說,董事長昨天晚上跟他說,他的資料可以晚一天再交。
我一看到,立刻再回信,試圖徹底執行「奉董事長指示」,我寫道:「可是董事長是今天告訴我的。」
大家可以想像,我們兩人就在那邊用電郵打筆仗,一來一回,我記得往返有八次吧。
結果,我被董事長叫進他的辦公室。
「妳今天很閒嗎?」董事長問我。
「我很忙啊!」我說。
「既然很忙,怎麼會有時間用電郵打口水戰?」
董事長這句話讓我一時間摸不著頭緒,有點莫名其妙。
我就說,我都在工作,沒有打口水戰。
董事長就把我和副總往返的電郵秀給我看。當下我整個人都嚇傻了,原來,副總把我們往返的電郵都以密件副本的方式同步寄給董事長。
董事長又問我:「妳知不知道副總要的是什麼?」
我當時很生氣,就回道:「他就是不想做啊!壓根兒就是反抗我給的指令。」
董事長告訴我,副總要的只是一份尊重,因為他會認為,以我的職位來說,應該是來請示跟請教,我必須尊重他,而不是對他下命令。畢竟我不是董事長,不能用董事長的話命令他們。
董事長還告訴我,如果我只會說「奉董事長指示」,那他就不需要我了,「我只要有一個聽聲辨字的機器人就可以了。」
我這才發現自己很像個機器人,不過是聽命行事的傳聲筒。
我拘泥在「奉董事長指示」這六個字,並未真正了解副總要的是什麼。他要的只是一份尊重。
雖然董事長講得很有道理,但我一時間還是怒火難消,我認為明明就是副總不想做事,還把電郵密件副本給董事長,根本是打小報告!
我回座以後,索性就打電話過去,準備和副總把話攤開來說。
讀者有沒有發現,我忘了一件事?他是副總,而我只是董事長的特助而已。以位階來說,他是比我高的,我竟然沒意識到這件事。還好,我打電話過去時,他正在電話中,沒有接到我的電話,否則,我一定又會釀出一波新的風暴。 

▌先釐清情緒、處理情緒
大家在職場上多少都會遇到像這樣情緒很難處理的狀況,怎麼辦?
從簡單一封電郵就可以看出很多細節。如果我在信件一開始加一點引言,而不是一句「奉董事長指示」就想了事,收信的人感覺也會比較好。
所以,我的情緒不是在被董事長教育後才產生,包括我在寫這封電郵、與副總之間的電郵往返,都有情緒。
該如何處理情緒?內省很重要。
我們要觀察事件、觀察情緒、觀察不合理的思考模式。

│觀察事件
當情緒上來時,我們要先觀察這整個事件,釐清到底發生什麼事,導致自己的情緒變得這麼糟糕。
了解事件,才能夠溝通與表達,而不是像當時的我,只會拿董事長來背書。

│觀察情緒
觀察在這事件當中,哪一點讓自己覺得最痛?最難過?
以這個案例來說,最讓我難過的點是,當董事長說:「既然很忙,怎麼會有時間用電郵打口水戰?」這個點就是我情緒爆開的時候。因為我覺得自己被戳破了,好像我說了一個謊被揭穿一樣,很窘,我就會想用更多的謊去掩蓋、辯解。
接著再觀察,哪些點讓我產生負面情緒,比方緊張、害怕、衝動、神經質、傷心等。當我們知道哪些點會讓自己不好受,就可以避免這些負面情緒出現。

│觀察不合理的思考模式
以偏概全、過度推論,都是不合理的思考。
舉例來說,當董事長說我跟副總在打口水戰的時候,我開始擴大想像:「董事長是不是認為我一天到晚都在跟別人打口水戰?」因為我的過度推論,把單一事件無限放大,覺得一切都糟透了!
當我們覺察到這樣的狀況,就要去改變、停止不合理的思考模式。這樣情緒才能夠收斂,讓自己自由,不然就會一直陷在負面情緒裡頭打轉。 

▌主管的話,要內化後再轉達
回到一開始的電郵,我如果要調整,應該怎麼做比較好?
我可以這麼寫:
「為了快速達成部門之間的會議資料整合,煩請各位主管們盡快把資料彙整給我,以利我協助各位統整資料,交給董事長。」
這樣的表達方式,清楚說明我的目的,也尊重主管們,而不是拿著「奉董事長指示」的令牌去施壓。若有哪位主管不清楚,我也應該私下與他討論,而不是在群組中公開用電郵你來我往,變成口水戰。這樣才能顧及彼此的感受。
當我們成為中階主管的時候,尤其我都是擔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董事長特助,很容易不自覺陷入一個狀態,就是大樹底下好乘涼,有這棵樹幫我遮風擋雨,便什麼事都說「奉董事長指示」。
主管不是要我們直接轉述他說的話,主管的話或指示,必須經過我們自己的內化,再轉化成為同仁們可以理解的言語,而不是直接在電郵中寫「奉董事長指示」,這樣會讓收件的人感覺不舒服。 

★POINT!
人際上要記得幫自己留一步,包括電郵溝通的細節,用心在這些事情上,職場才能走得更長、更遠。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