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未來最需要的新人才:摩根士丹利、Google培訓師的職場能力開發

其實我根本不是菁英

一九七五年,我出生於波蘭,當時波蘭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我想利用一點篇幅,介紹一下當時的情形。

波蘭有超過九成的國民信奉天主教,而天主教卻是共產黨政權打壓的對象。由於蘇聯的施壓,天主教會幾乎快被消滅,民主化運動因而興起,政府為了鎮壓這場運動,於一九八一年十二月起實行戒嚴令,由軍隊接管國家。

因為經濟被封鎖,食物改為配給制,超商裡只擺著麵包和醋,人們為了搶購為數極少的肉品必須大排長龍。後來又發生很多事情。萊赫.華勒沙等人努力推翻鐵幕是在一九八九年,當時我才十四歲。

共產體制底下,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就算商店裡沒有商品,每個人都還是有工作,只是無論多努力,薪水也不會改變。這就是我對「工作」的最初印象。

在我住的鄉下小村裡,通常大家就是在職業學校學了一技之長,然後到工廠或農家工作。幾乎沒有人上高中。因為就算大學畢業,在共產主義下一律平等,還不如有一門好手藝,可以獲得比較好的待遇。但我就是想上高中,因為我認為世界一定會有很大的改變。班上只有我一個人想繼續升學,大家都覺得我腦筋不清楚,「上高中要幹嘛」?

一九八九年波蘭實現了民主化,轉變成資本主義社會,人們都以為就要過好日子了。然而,現實可沒這麼簡單。資本主義時興企業重組,西方各國的企業紛紛以資本家之姿進入波蘭的地方公司,進行企業重組。

「重組」說來好聽,實際上卻造成諸多的地方問題。假設一個人口五千人的小鎮,有一家雇用一千人、與地區緊密結合的社區型家族企業。這樣的公司利潤雖然不高,但幾十年來都維持了鎮上居民的生計。

而資本家來到這種公司擔任新社長,準備重新整頓公司。原本家族企業在經營上的確有管理鬆散的地方。新的管理講求效率,人力被大幅縮減。有些事業甚至以「不賺錢」為由,乾脆出售求現,也有公司因此倒閉。

想像一下,五千人的小鎮上,一家可以雇用一千人的公司沒了。許多雇用當地居民的國營工廠,被賤賣給民間,或是拱手讓給鄰近的德國企業。原本工人們滿心期待外資進駐工廠,薪水肯定比較高,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德國企業將收購的波蘭工廠一一關閉,再傾銷德國生產的商品。

我的村莊失業率一口氣飆升到將近一○○%,兩個哥哥因此失去工作。大哥最後還因長期失業而染上酒癮,在一次酒醉時發生車禍喪生。

十八歲時,家裡實在沒錢,我只好放棄升高中,離家到德國去工作。我在那裡工作一天就可抵父親兩、三個月的薪水,這幾乎完全否定了我們過去對生活的認知。我不僅震撼,更堅定相信自己一定要有所改變。

後來我回到波蘭完成高中學業,拚命工作、賺取學費,大學畢業後又念了三所研究所,也去了國外的大學。我會來到日本也是為了到千葉大學研究日本人的消費行為。

我曾經感到自卑,不管在Google或是之前的摩根士丹利。因為同事都是有錢人,而且他們都是以優異的成績,從史丹佛大學或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超級菁英。我們根本沒有共通的話題。他們沒有人曾經因為家裡沒錢而不能上高中;聊起家族旅遊,他們說的盡是開遊艇到南島度假之類的話題,對我來說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直到最近,我才終於能抱持平常心,對別人說起自己的成長環境。

在後資本主義社會,能無中生有的人才是成功人士

共產主義輸給了資本主義,這一點我非常清楚。那麼,資本主義真的贏了嗎?我並不這麼認為。資本家或經營者並不關心為公司工作的人。勞工犧牲了自己的夢想或家人,像奴隸一樣把時間耗費在公司裡。每當我想到故鄉的那個小村莊和早逝的哥哥,就會覺得是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結果,不禁悲從中來。

公司應該要幫助員工生活得幸福才對,我衷心希望能將這個想法推廣到社會每個角落。

死去的兄長因為社會體制和世界潮流的變動,而喪失了人生意義,他無法在改變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而我卻認為如果世界改變帶來了新浪潮,那就要好好思考該以什麼姿勢和態度才能乘上這股潮流。

人的一念之差會使人生產生重大的改變,所以我常勸許多人多思考工作的意義,或是公司的存在意義。

再回到現代的日本。

對日本人來說,對所謂菁英的印象似乎就是「自名校畢業,進入股票上市的大企業,此後平步青雲」。但是,即使進到大企業,還得看五年內能否被選為核心成員,這才是決定菁英非菁英的關鍵。這就是現實。

這樣的印象對照我的成功定義:「持續成長的人」,有很大的偏差。即使脫離出人頭地的模式,即使不進大企業,甚至不就業,人都還是有機會成功的。

利用所謂「金錢」的資本、經營事業的資本家,與藉由勞動獲得等價「金錢」的勞工,這兩者同時存在才形成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社會底下,資金雄厚的資本家握有權力,而獲得較多報酬的勞工就是菁英。所以大企業的經營者,或得以進大企業上班的人才算是成功人士。

但是,金錢只是人們價值交易的手段之一。就算沒有錢,只要在網路社群連結多數人,就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創造商機。現在,運用大資本以外的各種創業管道,有許多有魅力的事業正在興起。

換句話說,資本主義社會已走向末期,後資本主義社會即將到來。未來領導時代的人,將是建構後資本主義世界的人。

我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完全有別於傳統菁英的人:

「剛出社會三個月就辭掉工作、創業的人」

「為公司賣命結果罹患憂鬱症,絕望之下斷然辭職,回歸社會後脫胎換骨、發揮所長的人」

「一邊上班,一邊從事藝術工作的人」

他們積極創造新價值,在從零到一的意義上,都站在同一個起點工作。

他們主動想要改變世界。

有很多種改變世界的方法,「因為好玩」「單純只是想做就做」「自己非做不可」是他們共通的態度。

再看如今為世界帶來影響、改變世界的GoogleFacebook這些企業,「改變世界」的遠大目標與「樂在其中」的動力是可以兩者兼顧的。

與其下班後去補習,不如在工作中學習

從現在開始,願意把錢投資在學習上的人肯定會增加。我自己並不認為一定要取得MBA學位,但是平時保持學習,磨鍊自己的技能和生產力是必要的。

我們可以在工作中多加入「學習」的成分。試著以影響大小及學習程度的高低,將自己的工作畫出一個矩陣,分成「影響大、學習多的工作」「影響大、學習少的工作」「影響小、學習多的工作」「影響小、學習少的工作」這四類。

所謂影響大,是指同一時段創造出較多的價值,接近成語「一舉兩得」的意思。

例如,我接受採訪時,工作人員將我的談話做成會議紀錄,可以當作Facebook或部落格的草稿。或是將訪談的錄音上傳到Podcast,若有錄影就上傳到Youtube(當然要徵求對方的同意)。舉辦活動時用Facebook直播,就能向更多人傳達訴求。

無論做任何工作,都應該像這樣時時思考如何提升影響力。

優先選擇影響大、學習多的工作

首先,我們當然是要專注於「影響大、學習多的工作」。

「影響小、學習少的工作」未來委外、雲端搜尋、自動化應該會加速發展。借助鄉下或國外的人力,又或者運用科技取代人力的模式肯定會增多。

「影響大、學習少的工作」就像先前我提到的採訪,這類工作都盡可能分派給自己以外的人力。

「影響小、學習多的工作」,可以作為投資,我認為工作的三○四○%是用來賺錢,六○七○%則應該為將來的基礎投資,這樣的分配是最理想的。所謂投資,當然就是學習觀察趨勢,還有與創業有關的事物,和接受媒體採訪等各種面向。安排一定比例「影響小、學習多的工作」,甚至還有提升新職能之效。

學會這三招,就能加入內行人的對話

新領域時,請隨時留意「循環」「趨勢」「模式」三件事。
以時尚為例。時級的對話。尚有一定的循環,像現在流行的是類似九○年代的時尚。在這之前流行過八○年代的味道,也曾經有段時間流行近七○年代的時尚。

凡事都會在過去某一段時期受到矚目,在反覆發生中逐漸進化。這種反覆就叫做「循環」。

在循環的過程中,正在流行的叫做「趨勢」。現在許多人感興趣、被廣泛討論的對象就是趨勢。我們必須經常確認現在的趨勢是什麼。

「模式」換句話說就是商業模式。職人製作和服,透過和服中盤販賣給和服店,這就是一種商業模式。又或者像優衣庫(UNIQLO),在亞洲工廠大量生產低價格商品以供零售,這種商業模式就叫製造零售業。

理性提問才能建立互信關係

我經常這樣做:當遇見陌生領域的人,我總是抱持著好奇心,學習那項領域的「循環」「趨勢」及「模式」。若能大致了解這三個項目,就比較容易建立人際關係和工作。

例如,服裝設計師都怎麼工作?他們平常的生活又是如何?他們認為什麼有價值?業務對象都是那些人?要徹底學習上述這些內容。

和服的設計師和西服的設計師,他們在工作上可能抱持著完全不同的思維。在流通業界工作的人,與從事零售業的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也是大不相同。了解這些行業,下次遇到成衣界的人,我就能問些更有深度的問題,同時也能建立互信。

我當然不能像專業人士聊得那麼深入,但一流的人只講內行話,而值得玩味的,正是這些專業人的內行話。我們外行人只要夠用功,也能讓專業人士刮目相看,一起暢談超高級的對話。

短跑式思維比馬拉松式思維更能發揮

能夠實現自我的人通常具有的都不是馬拉松式的思維,而是短跑式的。

馬拉松一旦起跑,就要一直跑到終點。有時會突然慢下來,也很可能中途就體力透支。

而短跑則是一次全力衝刺完,再等待下一次的比賽,中間可以好好休養,檢討前次的缺失。

馬拉松式思維通常容易變成長時間的勞動或過勞,短跑式思維則重視強弱緩急的調整,通常較能專注於一件工作,時間的運用也比較有效率。

今後獨自一人反覆短跑式的工作方法將成為主流,而不再全體一起花時間跑馬拉松。

短跑要怎麼拿捏間隔,因人而異,二、三個月做出結果就休息的節奏是最理想的。大家不妨有意識地感覺「做出結果 休息」這樣的循環。

這個方法不僅適合耗時數月的專案,也可用於一日的任務。關於「平常會設定期限完成工作嗎?」這個問題,有七二%的國際菁英回答「是」,反觀日本人回答「是」的卻只有三三%(根據《PRESIDENT》雜誌二○一八年一月第二十九號)。停止無止盡的加班,當天的結果完成了,就趕快下班回家休息吧。我建議還不習慣這種節奏的人,今天就開始實行。

改成短跑式思維,就知道應該將工作步驟細分,如此現在應該專注完成的事情也會更加明確。從結果論來說,就會養成更容易產出結果的工作方法。

升遷是目標?你的職業生涯只仰賴公司?

「自我實現」和「自我啟發」在語意上有些微不同。自我啟發以自我成長為第一。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力求自我實現的人並非以自己的成長為一切。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創意或潛力有限,必須與他人合作才能提高創意或潛力的表現。這不就是自我實現的精髓嗎?

每個人實現了自我,從個人到團隊,從團隊到公司,從公司到整個社會,終將促成巨大的成就。自我實現是為了自己,同時也是為了團隊,為了公司,為了社會。

令人遺憾的是,上班族努力的目標幾乎都是自我啟發,而不是自我實現。他們只是想從股長升課長,從課長升部長。也就是說,在局限的角色中朝下一個階段努力。因為,每一步都是為了配合公司的需求,與自我實現背道而馳。

我們應該要重視的不是在被賦予的角色中成長。如何讓自己的潛力開花結果,如何對周圍產生影響,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