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我蜷著身子貼住他,胸膛抵著他的背,我們的呼吸同步,四足交纏。我們已經用這樣的姿勢同床共枕超過五千個夜晚。

可是現在我們在不同的房間睡覺。白天,我們隔著兩公尺跳雙人舞。擁抱、撫摸、親吻,我們日常表達感情的簡要動作,現在都遭到禁止。「離我遠一點。」這是我新的溫情叮嚀。我一直在咳嗽,感覺渾身痠痛不舒服,我深怕如果離我丈夫太近會傳染他,所以我保持距離。

這天是二○二○年三月三十一日,我家就和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二十五億人一樣,處於封鎖狀態。

有這麼多人困在家中,被迫遠端工作(前提是你還有工作),遭禁止探訪朋友或所愛的人,一天頂多只能出門一次,「保持社交距離」「隔離」「居家檢疫」,孤獨感和疏離感直線飆升也是無可避免的結果。

封鎖令頒布僅僅兩天後,我最好的朋友就傳訊息給我:「隔離快把我逼瘋了。」到了第四天,我那高齡八十二歲的父親用 WhatsApp 表示:「我像一片孤雲隨風飄盪。」放眼全球,才強制施行保持社交距離短短幾天,負責情緒健康救助專線的人員便回報來電數量大幅飆升,甚至有顯著的比例是來自感覺孤獨的人。「媽咪不抱我,也不靠近我。」一個孩子向英國求助號碼「兒童專線」的志工傾訴煩惱。在德國,到了三月中時,救助專線的來電數量比原本多了百分之五十,其中一位接聽電話的心理學家注意到:「大部分的來電者害怕孤獨,更甚於染疫。」

然而,孤獨世紀的起點並不在二○二○年的第一季。新冠肺炎來襲前,早就有許多人感覺孤獨、疏離、破碎已久。

我們怎麼會變得如此孤獨?又必須做些什麼才能重新與他人連結?這正是本書要談的主題。

你穿粉紅色很好看

二○一九年九月二十四日。我坐在窗邊,背靠著漂亮的粉紅色牆面,等待著。

我的手機叮了一聲,是波特妮—她會遲到幾分鐘。

「沒關係,」我回傳訊息,「妳選的這家店很棒。」我說的是真心話。光看那些美得毫不費力、如瞪羚般優雅、手臂下夾著時尚模特兒個人作品集的顧客,就知道位在曼哈頓諾荷區名為「恰恰抹茶」的這間餐廳有多麼時髦。

不久後,她到了。四肢修長,運動員般健美,她掃視店內,看到我時漾開笑容。「嘿,我超喜歡妳的洋裝。」她說。

以四十美元的時薪而言,此番讚美在我意料之內。是這樣的:波特妮是我向名為好友出租的公司租來陪我一下午的「朋友」。這間公司的創始人是來自紐澤西的創業家史考特.羅森包姆(Scott Rosenbaum)。他看到這個概念在日本竄紅起來,而今他的業務範圍遍及全球數十個國家,公司網站上有超過六十二萬個柏拉圖式的朋友可供僱用。

來自佛羅里達小鎮的二十三歲姑娘波特妮考上布朗大學時,並沒有想過要走上這樣的職涯道路。然而,由於她找不到環境科學(她在大學的主修科目)方面的工作,又擔心付不出就學貸款,她便說服自己,把自己的陪伴租出去是務實的做法,情感勞動只是她的另一項生財技能。她沒把自己租出去時(平均來說她每星期會出租個兩、三次),她會幫新創公司在社交媒體上貼文,以及透過零工平台 TaskRabbit 接下跑腿服務。

見面之前,我還滿緊張的,我不確定「朋友」是不是暗指性伴侶,甚至擔心只看過檔案照片會認不出她。不過見面幾分鐘後我就放下心來,確定這裡說的朋友不帶任何性暗示。

接下來兩、三個小時,我們在曼哈頓市中心漫步,聊 #MeToo 現象以及她的偶像露絲.貝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erg)大法官,並在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聊我們最愛的書,有時候我甚至會忘記自己是付了錢請波特妮來作陪。雖然她不像是個老朋友,不過確實是個有趣、可望成為朋友的人。

就在兩人融洽相處的指數開始下滑時,我們來到百老匯大道的連鎖服飾店 Urban Outfitters,這時她才真正大展魅力。她臉上一直掛著笑容,跟我打打鬧鬧地翻揀一大疊 T 恤,然後勇敢地加入我的行列,開始試戴各種像兒童蠟筆顏色的漁夫帽。顯然這些帽子真的很適合我,雖然我猜不論真相如何,她都會這麼說。

我向波特妮打聽其他僱用她的人,也就是跟我一樣的友誼消費者。她告訴我,有一個講話輕柔的女人不想一個人去參加宴會;有個從德里來的科技業人士,剛搬到曼哈頓工作,由於不認識任何本地人,想要找人一起吃晚餐;有個在銀行工作的人,在她生病時主動說要帶雞湯來給她喝。

「如果請你為你典型的顧客總結出一項特質,你覺得是什麼?」我問她。她的回答是:「三十到四十歲感到孤獨的專業人士。這類人工作時間很長,似乎沒有時間交很多朋友。」

***

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指標,而且我稱之為「孤獨經濟」的模式已經誕生,它能支持感覺孤單的人──如今我可以像點一個漢堡般,拿手機點幾下就訂購陪伴──但有時候也會利用他們。不過在這個前所未見的孤獨世紀──二十一世紀,並不是只有僱用波特妮的那些過勞的專業人士在受苦:孤獨的觸手伸得遠遠更長。

早在新冠病毒挾著面對面接觸的殺傷力,引發一波「社交衰退」之前,美國成人中每五人就有三人自認為很孤獨了。

歐洲的情況與此類似。在德國,三分之二的人口認為孤獨是個嚴重問題。荷蘭國民幾乎有三分之一承認自己覺得孤獨,其中十分之一認為程度嚴重。在瑞典,多達四分之一的人口說他們經常感到孤獨。在瑞士,每五個人中有兩人反映他們有時候、經常或總是感到孤獨。

在英國,這個問題變得非常重大,以至於二○一八年,首相甚至任命「寂寞部部長」(Minister for Loneliness)。

每八個英國人中有一個人,連一個可以依靠的親近朋友都沒有,這跟區區五年前的十分之一相比上升了不少。四分之三的公民不知道鄰居的名字,英國有百分之六十的受僱者表示在職場感到孤獨。亞洲、澳洲、南美洲和非洲的相關資料也同樣令人憂心。

長達數月的封鎖、自我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更無可避免地使問題惡化。不分男女老幼、單身已婚、貧富貴賤,無一倖免。全世界的人都感到孤獨、失去連結、感到疏離,我們身在一場全球性的孤獨危機中,不管躲到哪裡,沒有人可以免疫。

***

離曼哈頓諾荷區約一萬公里外,齊藤太太剛剛甦醒。她的臉頰圓潤,身材嬌小,亮晶晶的眼神很親切,身為寡婦,又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對孤獨感再熟悉不過了。她為財務問題深深發愁,因為她的退休金不足以供應生活所需,沒有先生可以依靠,兩個孩子又忙到不管她,她經常覺得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應該說,她原本是這麼認為的,直到她採取激烈但並非沒有前例可循的行動。

齊藤太太現在被關入栃木縣的女子監獄裡,除了她以外,還有許多日本老年人刻意選擇牢獄生活。在日本,近二十年來超過六十五歲以上的犯罪者增加了三倍。這個年齡分組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會在五年內再犯。獄方管理人員上野純子深信,孤獨就是這股趨勢的關鍵驅動力──這是她監管的受刑人告訴她的。

龍谷大學研究高齡受刑人現象的浜井浩一教授,也很贊同這個說法。他認為有相當大量的年長女性選擇監獄來逃離社會孤立感。這類受刑人經常因輕罪入獄,例如在商店順手牽羊(如果你的目標是坐牢,這是最簡單的犯罪行為之一),而其中百分之四十的人表示她們極少和家人交談,或甚至沒有家人;近年因為順手牽羊入獄的高齡者中,有半數在服刑之前是獨居者。

許多人說進監獄可以為她們自己創造一個「在家裡得不到的社群」。另一個八十幾歲的囚犯解釋,在這個環境裡,「旁邊總是有人在,我不會覺得孤單。」七十八歲的受刑人 O 小姐把監獄比喻為「綠洲」,說這裡「有很多可以說話的對象」。這是個庇護所,不但有人作伴,還提供支持和照護。

要說在我們之中誰最孤獨,很容易會先想到年長者這個族群。而這個族群的孤獨程度的確高於平均值。

早在二○一○年,美國安養之家就有百分之六十的居民說,他們從未有任何訪客。

二○一四年,在英國,有五分之二的高齡者表示他們主要以電視為伴。

另一方面,二○一七年,在中國天津市,數百萬孤單的中國老人中有一位八十五歲的老爺爺揚名國際了,因為他在當地公車站張貼告示:「八十來歲寂寞男,求善心人士或家庭收養我。」悲哀的是,不到三個月後他就去世了。而且還是過了兩個星期,他的很多鄰居才發現他沒有出現。

這類故事讓人不勝唏噓,也引發一個重大疑問:我們的社會究竟該如何照顧高齡公民。然而或許更令人訝異的是,實際上我們之中最孤獨的是年齡最小的那群。

幾年前我在指導研究所學生時,初次發現這種現象。〔作者註:說起來,是因為那次經驗讓我開始研究孤寂這主題,尤其是針對我稱為「K世代」這批人──K世代的K來自《飢餓遊戲》女主角凱妮絲的名字首字母,她是這一代人崇拜的偶像。〕

這情況在我看來很明顯,我看到在進行分組作業時,面對面的互動對他們來說比起前幾個世代來得更具挑戰性;不僅如此,他們還會頹喪地坐在我的辦公室裡,充滿對課堂作業和未來職涯發展的焦慮感;其中有許多人向我坦承他們感覺極度孤獨和疏離時,令我大為驚訝。

我的學生並不屬於特異的一群。

在美國,千禧世代中每五人有超過一人說他們完全沒朋友。在英國,十八到三十四歲的人有五分之三,十到十五歲的孩子中更有將近半數,說他們經常或偶爾會感到孤獨。

這令人不安的現象遍及全球,近年來甚至有大幅惡化的趨勢。在二○○三年到二○一五年之間,隸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各國(包括歐洲大多數國家、美國、加拿大和澳洲)幾乎都指出,十五歲少年在校感到孤獨的比例持續上升。在新冠肺炎之後,這個數字很可能會急劇飆高。

這不只是心理健康的危機,還連帶使身體都要生病了。研究證明,孤獨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比缺乏運動還要大,危害程度等同於酗酒,是肥胖的兩倍。就統計數據來看,孤獨等同於每天抽十五根菸。關鍵是,這種現象與我們的收入、性別、年齡或國別都無關。

孤獨也是經濟危機。在美國,即使新冠肺炎尚未爆發前,社會孤立預估每年已耗費聯邦醫療保險近七十億元的保險費,超過用於治療關節炎的金額,幾乎追上治療高血壓的數──這還只是計算高齡者的部分。

在英國,國民保健署預估要花費十八億英鎊來照顧孤獨的五十歲以上人士,這金額差不多等同於整個房屋社區及地方事務部一年的經費。與此同時,英國的員工每年因為感到孤獨而請病假所帶來的薪資損失高達八億英鎊,如果把損失的生產力也算進去的話,金額還要高出許多。

孤獨也是個政治危機,助長美國、歐洲,甚至是全球的分歧和極端主義。我們將會看到,孤獨和右翼民粹主義是關係緊密的夥伴。

特別值得憂心的是,我們極有可能低估了問題的真實嚴重性。部分原因出在孤獨伴隨著汙名。對某些人來說,承認自己感到孤獨是很難以啟齒的:在英國的職場上,感到孤獨的員工有三分之一從未向他人訴苦。其他人可能連對自己都不肯承認,他們或許認為這意謂個人的失敗,而不是生活境況以及超出個人掌控範圍的社會、文化、經濟等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

不僅如此,這問題之所以被低估,也在於人們定義孤獨的方式。孤獨不等同於獨處—你很可能置身人群卻仍感到孤獨,或是你可能一個人待著卻不覺得孤獨—而且孤獨的定義通常太過狹隘。在二十一世紀所感受到的孤獨,規模遠大於傳統定義。

◎什麼是孤獨?

一九七八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三位研究員設計出第一份孤獨量表,他們的目標是創造量化工具來測量孤獨的主觀感受。量表由二十個問題組成,問題設計的目的不只是確認答題者感覺與人連結、受到支持以及受到照顧的程度為何,也包括他們感到被排擠、被孤立、被誤解的程度。直到今日,這份量表仍然是研究孤獨感的黃金標準。本書所引述的關於孤獨感之研究,大部分都使用這份量表或其修改後的版本來評估答題者的孤獨程度。

首先,要請你先花幾分鐘填完這份量表。針對每一項敘述,圈出你的答案;填完後,把數字加總起來。〔作者註:請注意,有些答案的分數是由高而低的。在正規學術設定上,受試者不會知道哪些題目的分數算法是反過來的。〕

結果如何呢?如果總分超過四十三分,你就會被判定為有孤獨感。但如果你重新測驗一次,並對孤獨的定義放寬標準──不只包含你與朋友、家人、同事以及鄰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量表主要考慮的對象)的關係,也包括你和雇主、其他公民、從政者以及國家的關係──你的分數會不會受到影響?

我給孤獨的定義(也是我在本書裡使用的定義)與傳統定義有個關鍵的差異:我認為孤獨不只是感覺失去愛、陪伴或親密感,也不只是感覺被我們經常來往的對象忽視、無視或缺乏關心(這類對象包括我們的伴侶、家人、朋友和鄰居)。

孤獨還會來自感覺不到同胞、雇主、社群、政府對我們的支持與關心。孤獨除了來自與應有親密感的對象缺乏連結外,也來自與自己缺乏連結。

孤獨不但會在社會和家庭方面缺乏支持時出現,也會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遭到孤立時出現。

我對孤獨的定義是,那既是種內心的狀態,也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涵蓋個人、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層面的描述。

因此,我的定義更接近諸如卡爾.馬克思、艾彌爾.涂爾幹、卡爾.榮格、漢娜.鄂蘭等思想家,以撒.艾西莫夫、阿道斯.赫胥黎、喬治.艾略特等文風各異的作家,以及近期知名影集《黑鏡》主創查理.布魯克(Charlie Brooker)的想法。

全球化、都市化、社會不平等加劇、權力不對等;人口變遷、流動性增加、顛覆性科技、緊縮政策;現在再加上新冠病毒,在在都重新形塑了孤獨這回事。我認為現代的孤獨問題如此嚴重,原因不只出在我們渴望與近在眼前的人建立連結,不只是我們希望愛與被愛,也不只是我們因為感覺失去朋友而傷心。孤獨同時也是我們感覺和從政者及政治毫無連結,我們感覺和工作及職場毫無瓜葛,我們許多人覺得社會上的好處都沒有我們的份,我們許多人認定自己毫無力量、毫無存在感、毫無發言權……等等的具體表現。這種孤獨包含我們對親密感的渴望,但又不僅止於此,孤獨也意謂人們需要被聽見、被看見、被在乎,希望有能動性,渴望公平、和善、尊重的對待。相較之下,傳統上衡量孤獨的方法只抓住一部分概念。

把這個新的定義記在腦中,問問自己:你最近感覺和周圍的人(包括家人、朋友、鄰居或同胞)缺乏連結是什麼情況?你上次感覺民選官員不在乎你、沒聽進你的心聲,或是當權者全不把你的困境放在心上,又是什麼時候的事?你近期曾在職場上感覺無力或缺乏存在感嗎?

你並不孤單。

新冠肺炎爆發前幾年,生活在民主國家的人民,有三分之二不認為他們的政府在為他們的權益著想。全球的受僱員工有百分之八十五覺得與他們的公司和工作本身缺乏連結。只有百分之三十的美國人認為大部分的人值得信任,跟一九八四年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相比,比例是顯著的下滑。說到人與人之間缺乏連結,在你印象中,世界曾經比現在更兩極化、更破碎、更分裂嗎?

孤獨量表

1  你是否常覺得和周圍的人很「合得來」?       
2  你是否常覺得缺乏陪伴?       
3  你是否常覺得找不到求助的對象?       
4  你是否常覺得孤單?       
5  你是否常覺得自己屬於一群朋友中的一分子?       
6  你是否常覺得和周圍的人有很多共通點?       
7  你是否常覺得不再有誰跟你是親近的?       
8  你是否常覺得周圍的人和你沒有共同興趣或想法不同?       
9  你是否常覺得自己活潑而友善?       
10 你是否常覺得跟別人關係親密?       
11 你是否常覺得被冷落?       
12 你是否常覺得和別人的關係沒有意義?       
13 你是否常覺得沒有人能真正懂你?       
14 你是否常覺得跟別人有疏離感?       
15 你是否常覺得只要想要就能找得到人陪伴?       
16 你是否常覺得有些人真正能了解你?       
17 你是否常覺得害羞?        
18 你是否常覺得跟身旁的人離得很近,心卻很遠?       
19 你是否常覺得有可以談心的對象?       
20 你是否常覺得有可以求助的對象?       

【編按:以上為孤獨量表題目,詳細計分請見本書30頁。】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