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未來:歐美亞10國工作趨勢觀察報告

前言    巨大的變革已經開始,為了人生找到夢想的工作!

現在有許多年輕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苦惱,終究還是回到我們共同面臨的核心難題:社會、教育、經濟、青少年問題等,解決方法為「如何提供更多好工作?」我的第一本散文作品《疼痛,才叫青春》出版後,這個問題更加重了我肩上的壓力,我曾在書中寫道:「雞蛋自己破掉是生命,被人弄破是食材,由『自己』所主導的人生,才是有『未來』的人生。」許多年輕人問我,該如何引領自己的人生,這也是讀者信件或找我諮詢的學生最常問的問題:「老師,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工作,也不知道未來做什麼工作比較好⋯⋯」

我曾向年輕人提出「尋找自己的天職,主導自己的人生」的主張,多少也有些責任,加上我的身分是老師,又是研究消費趨勢的學者,因此也想針對這個議題出書深入探討。摸索了一年多後,我在二○一二年春天遇到《KBSPanorama》團隊的製作人李載赫,經過具體討論後,我們一致認為現今社會最迫切的議題之一就是「就業問題」,不應該歸咎於政治層面或理想層面,因此決定共同製作一個立足在「自己」這個概念下,以未來趨勢為基礎,從而探討就業問題的紀錄片,於是書本撰寫的工作與紀錄片節目製作就同時進行。

我是長期研究消費趨勢的學者,李先生則是擅長挖掘社會各種問題的紀錄片製作人,我們企畫的內容並非就業問題的感性和個人層面,而是從未來趨勢分析和探討就業市場,要給年輕人一個不同的解答。我們針對(1)未來全球就業市場的趨勢如何變化?(2)如何找出自己的天職?從用全球化和未來取向的角度來分析就業問題。

為了找出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我把得來不易的年假用來走訪世界各地,替「看不到未來的世代」探訪世界上正在追尋夢想工作的年輕人,以及他們正在做的事。從亞洲到歐洲,我們一共走了十個國家,與數不清的年輕人和各領域的專家會面。我們碰到正在為了工作煩惱的年輕人、因為工作而幸福的年輕人、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職場教育中拼個你死我活的學校等,我將他們的心得、煩惱、小成就,以及大挫折交織而成的日常景象完整記錄下來。旅程結束後發現這些尋找天職的年輕英雄們,正在努力改變全球就業市場的版圖。

「好的工作」並不是針對特定職業群的稱呼,而是能否在某個工作中找出隱藏的價值,進而實現自我。也就是說,好工作的重點不在於「什麼」,而是「如何」,我們應該「如何」投入工作,而且義無反顧的努力。如果《疼痛,才叫青春》讓你開始思考「為什麼」要由自己主導工作,這本書就是給予實質的答案,教導你「如何」過由自己主導的人生。

該是改變的時候了,該要改變職場上令人疲憊的對立,還有一成不變的思考模式。因為社會正在快速轉變,曾幾何時,在劇場吟誦台詞的辯士是最厲害的工作,銀行員和老師是年輕人夢想的職業,長久以來一直是優良職業象徵的律師近年卻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戰戰兢兢,新聞上也可以看到不斷有信用不良的醫生出現,是的,好工作的概念正隨著時代改變,職場也有「趨勢」。

面對這波挑戰,我歸納出六個未來的工作趨勢,以回答第一個問題「未來全球就業市場的趨勢如何變化?」說明世界就業市場的變化;第二個問題「面對這樣的全球就業趨勢,如何找出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將在本書提出對策和建議。以「FUTURE」和「MY JOB」來構成內文主軸,是期望年輕人能透過本書擴展自我挑戰的領域和視野,展望就業市場的「未來」,並主導「自己的工作」。

書中的十一個關鍵主題不只是憑藉文獻調查、直覺,或是採訪而得來,這是每年出版《趨勢韓國》,研究消費趨勢的首爾大學生活科學研究所「消費者趨勢分析中心」研究人員,長期間累積的研究方法論、資料等科學性分析的結晶。

這本書採訪、分析世界各地主導自己的人生,而且活得相當幸福的年輕人,不只是寫給上班族,也是為了想主導自己人生的年輕人所寫的策略書,同時也提供讀者未來方向和政策建言,也就是說,本書不只給想要規畫未來的年輕人,也為想重新出發,過第二人生的人,提出具有未來性和適時性的觀察報告,期望可以給制定就業政策的決策者和教職人員做參考。 

非常感謝「消費者趨勢分析中心」和《KBSPanorama》,為了製作更優秀節目和寫出更好作品而不斷努力,感謝首爾大學為了趨勢分析而努力的全美英博士、金書永、徐恩珍、崔智慧、李啟淵、張莉莉、李一順等研究員,以及KBS負責蒐集整理資料的全河英、池善淑、李珍珠等作家,為了展現真實性而努力的鄭喜天、朴大根、趙云鎬等導演,掌控拍攝過程的現場導播李東煥,並且特別感謝作家趙美善協助我將雜亂龐大的資料系統化。沒有這些人的付出,就無法完成走訪世界蒐集而來的資料分析,也無法出現集結如此龐大資訊的書和節目。希望所有人的辛苦和付出,可以帶給想要實踐夢想的人們一些方向,也希望對制定更完善的就業市場政策,盡一些微薄之力。

巨大的變革已經開始了。年輕人,為了自己的人生,找到專屬於你的獨特工作吧!             /金蘭都&李載赫 共同撰寫


※振興地方的文藝復興運動──義大利皮革工藝學院

若全球經濟使得工作機會減少,相反地,地方經濟是否可以提供工作機會?這就是創造工作機會的「地方經濟論」。若要觀察地方經濟的活躍程度,義大利可說是最標準的範例,雖然國家深陷經濟危機,但是地方經濟的健全發展卻成為義大利經濟不至於嚴重衰退的支柱。

◎一針一線,延續大師精神的皮革工坊

佛羅倫斯是但丁、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伽利略、波提切利等無數大師巨匠們誕生或留下足跡的地方,充滿中世紀的浪漫風情,因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無法推動製造業招商或進行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因此主要工作機會為觀光和服務業。最近全世界經濟不景氣,觀光客人數銳減,居民為此十分煩惱,但是在艱困的環境裡,仍然有一個地方的事業蓬勃發展,甚至以驚人速度成長,還創造許多工作機會,它就是歷史悠久的佛倫羅斯皮革工藝學院,專門教導皮革工藝的製作技術,同時也是生產和販賣皮包、首飾、衣服、生活用品等各式各樣皮製品的工坊。

皮革工藝學院位於通往佛羅倫斯城的聖十字教堂中,雖然不如米蘭大教堂雄偉,建築物仍給人典雅的感覺。走廊一隅,有一群年輕人在老舊的作業檯前默默縫製皮革,完整保留三百年前使用的裁縫技法。為了學習這項技術,需要進行數年的學徒訓練,二十八歲的年輕人佛朗西斯科在這裡學習了十年的傳統技術,不久前才晉升為工匠。

「我是佛羅倫斯人,在這個藝術之都長大,自然而然走向這個領域,我也是教師中較為年輕的工匠。」

佛朗西斯科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十分自豪。若以他們現在的實力,大可選擇以製作皮包聞名的大品牌,怎麼會屈就於黑暗狹窄的教堂工坊呢?佛朗西斯科明快地回答:

「大公司終究是企業財團,不是工匠創作的工坊,只是製作物品的工廠。企業需要大量生產,大多交由機器處理,一天可以製作一百個以上的同款式皮包,但是在工坊裡一天最多只能做出兩、三個。因為全部都是手工製作,每一個皮包都不同。我們用三種東西代替機器:運用我們的頭腦,竭盡我們的心力,親手製作所有的物品。我們每天都不一樣,每日每夜、每分每秒都有所不同。這就是工坊的魅力。」

正是因為這裡的皮包以頭腦、心,以及雙手製作,皮革工坊在不景氣中銷售量卻能急速增加,即使價格不斐,但是因為只有在這裡才能買到「限定版皮包」,人氣非常旺,也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許久之前,前人不斷鑽研、磨練技術,留給後代良好的聲譽,而後人懂得古老事物的價值所在,並且願意繼承美好的傳統,尊重歷史和敬重工匠文化,因此展現出無比的自信,也贏得了尊敬。

「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看到全世界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學習,我感到很滿足,特別是有很多從東方國家來的年輕人,想要學習我們的技藝。工坊是隨時開放的,無論是誰,只要有學習的熱情,我們都會接受。為了這些來自全球各地年輕人的未來,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我們一定會將自己的一切傾囊相授。」

如他所言,在皮革工藝學院中,亞洲學生的人數明顯增加,他們也在角落裡一針一線縫製皮革,為了成為專業工匠而勤奮努力地學習。

「最近,最樂觀的現象是許多東方年輕人注意到我們的工坊,他們來到這裡學習燙金的方法,利用皮革製作藝術品的技術,以及完成自己喜愛物品的技能。除此之外,他們日後可以運用在這裡學習的技術開創事業。我們隨時準備迎接這樣的年輕人,無論何時,我們都會在這裡。」

這裡沒有工匠特有的傲慢和封閉性,只有對外國人的寬容和包容,這家皮革工坊立足之地雖小,卻放眼全世界。

◎與其走向世界,不如在原地呼喚世界!

這所由皮革工藝學院協助成立的職業學校,其歷史和曾經是一片廢墟的佛羅倫斯一同開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前,天主教方濟會的修士們為了讓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孤兒具備自立的能力,將一幢已經被遺忘百餘年的十九世紀中期建築物,改建成為職業學校。當時佛羅倫斯以皮革加工聞名,修士們相信皮革加工技術能為這些孤兒帶來工作機會,日後,這間學校培育了無數皮革工匠,直到現在仍延續其優良傳統。

這家皮革工藝學院最大的特徵是實施學徒教育,並且直接僱用,也會積極輔導學生就業。為什麼即使學校要負擔龐大費用,仍然長期努力教育學生呢?學校代表蘿拉.高利對於學校和學生感到非常自豪。

「我是活在這個時代的世界公民,但是我認為各地的傳統文化都應該被保存。在義大利,皮革加工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要維護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培養年輕人,教導他們具備認識皮革的眼光,在購買昂貴的名牌包時,要能看出在品牌背後的真正價值。如果能夠訓練出察覺品質優劣和工匠手藝的眼光,那麼不論在哪裡都能守護傳統,並發展屬於自己的事業。」

小小的學校能被稱為「工廠」,還能挽救衰頹的城市,他們花費相當多時間和心力培養年輕人成為工匠,如果這些人離開到外地,對在地經濟不會造成傷害嗎?她以堅定的語氣回答:

「不會的,這些學生將我們的名字告訴了全世界,這樣還不夠嗎?即使沒有走向世界,也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在世界上創造在地獨有的特色,或許這就是真正的在地力量,也是真正的全球化吧!」

※「在地製造」打敗星巴克和大型連鎖店──美國波特蘭咖啡烘焙者聯盟和農夫市場

美國是多數國際企業的總部所在地,也是企業打入國際市場的根據地。為了能夠進入主流企業,美國年輕人的競爭壓力可說相當激烈。在這個大企業彼此廝殺的戰場上,有一個地區因為在地青年的努力而維持地方經濟發展,就是美國知名的綠色城市波特蘭。

波特蘭在二○○○年初期,歷經網路經濟泡沫化之後,失業率曾經攀升到最高點,由於低落的生產率和廉價的工資,使得波特蘭由原本的富裕逐漸衰落,被評選為退休後才想居住的城市。為什麼這個當年連居民都紛紛遷離的城市,如今又一躍而成為美國人最想居住的城市呢?波特蘭有什麼力量可以產生如此戲劇性的變化?

◎小眾烘焙業者掀起咖啡風潮

波特蘭正以驚人速度恢復城市競爭力,這個地區以綠色產業和永續發展的經濟體制,從「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躍升為「最想居住的城市」。但是真正的理由是—波特蘭的中小企業和自營戶發展蓬勃,擴大城市經濟的量和質。這裡的中小企業比例高達九五%,創造的就業機會為二十五萬四千人,在素有「大企業天堂」之稱的美國,這些小型商店是如何存活並振興地方經濟呢?

在波特蘭市中心,毫無意外地有大型連鎖咖啡店星巴克進駐,但是就在星巴克對面有一家小巧精緻的咖啡店名為西北咖啡屋。咖啡店老闆亞當.麥高文很有勇氣,他是波特蘭咖啡烘焙者聯盟的創始人,正悠閒地翻炒咖啡豆。他遞給我一杯卡布奇諾,充滿自信說:「這大概是你這輩子第一次喝到這麼好喝的咖啡。」亞當的自信是有原因的。

「這是我親自烘焙的咖啡,而咖啡生豆也是經過嚴格的品質管理,少量生產,也就是微量批次的生產方式。我親手烘焙生豆,也可以管理咖啡製作的整個過程,最重要的是能夠降低成本。對波特蘭的小型商店來說,成本可以降低到多少至關重要,關係著店家的成敗。雖然購買批發店已經先炒好的原豆比較簡單,但是為了要區隔小型咖啡店和連鎖店的差異,烘焙就變得很重要。」

但是像亞當這樣的小型咖啡店要烘焙生豆並非易事,因為無法大量購買,不容易確保每次都能拿到高品質生豆,於是他創立咖啡烘焙者聯盟。

「咖啡烘焙者聯盟對於小型咖啡店業者來說,是最合適的型態。因為小型咖啡店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無法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優質生豆。在我聯合市區其它咖啡店成立了咖啡烘焙者聯盟後,就可以獨家購買品質優良的生豆,不但可以確保穩定的來源,還能認識不少從事相同工作的好夥伴。至目前為止已經有四家咖啡店加入,我相信日後還會增加。」

咖啡烘焙者聯盟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各家咖啡店,以合理價格提供品質最優良的生豆,讓小型咖啡店不必犧牲利潤,依舊可以販賣好咖啡,既維持小型咖啡店的獨立性,在必要時也能一起合作大事業。

「波特蘭是個小地方,因此與經營良好的咖啡店業者保持密切的關係極為重要,我們的共通點比差異點多,雖然主要是以提供優質產品和成為咖啡業的代表為優先,但是認識這些進來店裡的客人,使他們成為共同體的一員更加重要。」

這個組織不強調差異點或與其他業者競爭,而是發現彼此的共通點,一起成長,這是認同彼此在同一個地區扎根的「社區朋友」,才可能做到的事情。對亞當而言,咖啡店最大的意義不只是賺錢的營利事業,而是與其他業者組成共同體,活絡地區經濟的共同場所。…….

亞當說著自己遠大的夢想。

「波特蘭仍然需要許多外來資金,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目前的所得主要還是依靠地區經濟的循環,市場必須要擴大發展,讓僱主、員工,以及地區的所有商家都能夠自立生活,而這股力量來自於地方。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是歪理,但我相信只要多關心自己的社區,就能被世界看到,這也是我創立咖啡烘焙者聯盟的最終目標。」

亞當的目標正在逐漸落實,波特蘭已經在咖啡市場上以「獨立咖啡店之都」而占有一席之地,緊追在「連鎖型咖啡店之都」西雅圖之後。小型咖啡店越蓬勃,地區整體的經濟產值也越高。位於美國西北部這些小型咖啡店,透過互相結盟購買高品質原料,並且親自烘焙,掀起咖啡生意的巨大浪潮。波特蘭的小型咖啡店能與星巴克競爭的力量,是來自於經營咖啡店的在地青年懷抱著對居住土地的關愛,他們對地方有著深厚的關懷和對共同體的信賴,慢慢生根、萌芽,最後結成繁榮發展的果實。

波特蘭的小型咖啡店沒有特別的宣傳,也沒有華麗的品牌,只有蘊含真心的一杯咖啡,還有真誠相待的空間。來往的客人比誰都清楚它的真心和誠意,才會選擇規模比星巴克小的社區咖啡店,這不就是所謂的地方競爭力、社區力量嗎?

◎販賣信任的在地市場—農夫市場

…….

在電車經過的波特蘭市中心,每個週末固定會舉辦特別的市集,附近的農夫直接將農產品帶來販賣,亦稱為農夫市場。因為沒有中間商和代理商,農夫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因此價格便宜,品質優良,極受當地居民歡迎。除了農夫栽種的各種蔬菜和水果之外,也以此為原料,製作各種類型的果醬和麵包,吸引顧客停下腳步購買。在農夫市場裡,只要是農作物製作的產品皆可以販賣,即使是農產品市場也可以販售巧克力、果醬,以及麵包,因為這些都是農夫親自製作的產品。……….

大多數來到農夫市場的農夫都有流通業或地區商店等其它銷售通路,但是每週六仍聚集在市中心的街道上,為什麼?

「我們另外有家店面,也在網路上販賣,但我們想促進整個地區市場的發展,這裡地點非常好,主要的大市場都是從市中心開始,受到大家喜愛後才普及到社區各個角落,這裡的農夫市場之所以經營有成,是因為大部分波特蘭居民支持地方事業。」

從波特蘭市區的市場可以發現居民對地方的關愛和自豪,一個失業率創新高,逐漸走向沒落的小城市能有如此驚人的發展,不是仰賴大企業和技術專家,而是由小商店和平凡居民的關心和努力促成的。從街頭市場可以感受到居民對地區的信賴,這種對「我們社區」的信任感正是波特蘭在地青年克服危機,奠定發展基礎的秘訣。農夫市場也有自己的貨幣。消費者可以用信用卡購買需要的金額,就能得到等值的貨幣—只能在波特蘭農夫市場使用的專用貨幣。消費者購買物品時將貨幣付給商人,商人可以將這些貨幣現金化,轉換成美元,再用這些現金購買農作過程中需要的物品,或是在回家前繞經小型咖啡店,喝上一杯咖啡。重要的是,地區貨幣在地區內流通周轉,而地區經濟在這樣的良性循懷下也可以逐漸成長。從攤販到自營業者,使用者和勞動者在這樣的循環中培養出信任感,地區經濟的質和量就會明顯改變。波特蘭的青年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熱情,「在地製造」的價值就是最佳證據。

※驚人的一擊,向隱形冠軍看齊──德國經濟學者赫爾曼.西蒙博士

要尋找功成名就或贏得響亮名聲的年輕人並不困難,這些人的成功故事已是街頭巷尾的傳奇,甚至被媒體報導而迅速傳播到各地。但是我們在本書要介紹的不是那種卓越超群的事例,更不是要以那些人的特殊經驗質問年輕人:「為什麼你不能那樣做?」我反而想要如同爬樓梯一樣,一步步發掘在地青年的故事,這些人如同寶物一樣珍貴。

最近在韓國最熱門的政策是培養中小企業,有個理論因此而成為關注焦點,就是「隱形冠軍」。所謂的隱形冠軍,就字面上的意思是幕後英雄,是指不為人知、潛藏的小巨人業者,雖然規模較小,容易被人忽略,卻是優秀的企業,它們默默深耕利基市場,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頂尖的企業。德國經濟學者赫爾曼.西蒙博士提出「隱形冠軍」的概念,即使已經過了二十五年,仍然活用在企業的發展策略上,因此相關的政策重點是創造更多隱藏的寶物—隱形冠軍,包含了青年創業補助、振興地方經濟、培養中小企業,以及創造工作機會。

德國是這次在經濟危機中屹立不搖,帶領各國逐漸復甦的唯一國家。不靠大型的國際企業,經濟內部結構卻很穩固的原因為何?正是潛藏在各地的隱形冠軍,這也是韓國在地青年最嚮往的目標,究竟德國如何培養為數眾多的隱形冠軍呢?

◎從在地青年到隱形冠軍

有些企業的規模不如大企業龐大,卻成為全球市場上的領導者,這些企業被稱為隱形冠軍,它們不會忙碌追逐大企業的方向,而是與大企業走相反的路,在所屬的市場上獨領風騷、占有一席之地的優秀企業。西蒙博士提出隱形冠軍理論已經過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前,他親自選出世人所熟知的德國隱形冠軍,這些企業如今又是什麼模樣?是否仍然在全球市場上名列前茅?或是經過短暫風光後,無法克服中小企業的限制,因而慢慢沒落?西蒙博士的回答令人驚訝。

「我二十五年前找出來的隱形冠軍企業至今依然成功。德國一千三百個隱形冠軍在過去十年間,持續創造超過一百萬個就業機會,成長率約為一○%,與一九九五年相比,規模成長了五倍左右,市場占有率在全球舞台上也逐漸擴大。除此之外,我們現在仍看到他們主導創新的浪潮,從各項標準來看,我確信他們可以持續獲得成功。」

西蒙博士指出,在全球經濟積弱不振下,相較於其它國家,德國能夠安然度過危機的原因是隱形冠軍建構的緩衝地帶,而製造緩衝地帶的關鍵就是「出口」,恰巧與國家出口規模依靠少數企業決定的傳統觀念相反,中小企業的對外貿易能力卓越,也就是隱形冠軍要越多,出口才能更為擴大。

「隱形冠軍以精緻、細膩的風格為利器,得以進軍世界市場。事實上,德國的隱形冠軍生產率比大企業來得高。擁有數千、數萬名員工的大企業,員工彼此不熟悉,無法跳脫履行上司指示為優先的垂直結構,但是小企業的員工彼此相熟,擁有深厚情感,也因此較有利於團體行動,相較於分成許多事業單位的大企業來說,更有彈性。因為員工都了解工作流程,可以提高生產力,形成企業的競爭力。」

隱形冠軍由少數菁英成員集中研究開發,比大企業更能制定出具實用性的策略,並迅速將產品推進全球市場。波特蘭的小型咖啡店能與星巴克並駕齊驅,也就是這個原因。

◎以「共同體意識」帶領地區的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並非指大都市中的大企業,而是以地區為基礎的地區經濟的支柱。以此層面而言,在地青年的理想藍圖就是當隱形冠軍,以地區為基礎持續發展,有一天就能成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隱形冠軍。西蒙博士補充說明:

「沒錯!是地區的力量。隱形冠軍主要位於地方,而非大城市。這種地區型的企業,員工和僱主要彼此依存。對員工而言,公司是這個小地方唯一的職場,站在僱主立場來看,僱用當地居民為員工,因為沒有人員可以替換,所以要繼續維持,在這樣的條件下,彼此都以真誠的態度相待。再加上隱形冠軍中有高達六九%為家族經營的企業,雖然漸漸將公司經營從家族成員轉為專業經理人,但是長期以來由家族經營的企業在地區累積基礎,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較高。事實上,隱形冠軍企業每年的離職率僅二.七%,較德國整體平均的七.三%還低,這些企業具有特殊的企業文化,員工年輕時從實習生開始,逐漸被公司同化,對於企業文化有著與眾不同的熱情,企業即使遭遇經濟危機,也不輕易解僱或裁員,也是因為這種地區基礎的特性。」

………….

因為在地青年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他們有著美好的未來,他們從事的並非因為能力不足而不得已選擇的工作,而是尋找微小,卻能培養自己專長的工作,並且開始改變、擴大自己的視野。慢慢地累積工作實力,就能成長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隱形冠軍。

年輕人應該要為了成為隱形冠軍,而開始挑戰傳統,不要只局限在穩定的工作,找尋具有隱形冠軍潛力的優秀中小企業,與那些企業共同成為隱形冠軍,或是培養自己的事業成為隱形冠軍。

※懂得屈膝就能贏得這個世界和人脈──英國管家學校

英國興起一種備受矚目的職業—管家。電影《蝙蝠俠》中穿著端莊,舉止得宜,協助輔佐蝙蝠俠所有日常生活的阿福,他的職業就是管家。在一般人看來,這種職業說得好聽是管家,其實也就是俗稱的下人或幫傭,而近年來英國的高學歷者為了想成為「下人」,一窩蜂擠進專門學校,究竟是什麼緣故?雖然看似難以理解,若是跟大家說這些人的年薪最高可到二十四萬美金,就不是那麼難懂了吧?

◎下人?幫傭?最高年薪二十四萬美金的頂級管家教育機構

英國管家學院是世界知名的英國管家學校,外觀看起來是平凡的現代建築,裡面的上課教室卻是陌生又奇特,放在學生面前的不是書桌,而是餐桌,桌上放的不是書或電腦,而是紅酒、酒杯,以及各種餐具,各種類型的管家教育訓練課程就是在這個地方進行。

學員們按照老師的指導反覆調整姿勢,表情相當認真,為什麼這些人要專程到學校學習稱不上高等的職業呢?從荷蘭來上管家課程的女孩說:

「英國的管家文化具有相當優秀的傳統,能夠成為傳統的一部分是件很酷的事,透過服務讓人留下忘不了的溫暖,這種經驗讓我感到滿足,讓他人感到幸福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英國有許多專門培養管家的學校,為了成為管家而擠進這些學校的年輕人正急速增加中。九○年代不過只有一百位管家左右,到了二○○○年已經增加到五千位,光是這個數字就足以證明管家具備多麼高的人氣。因為大環境不景氣,在英國不容易有這類工作的職缺,但是在中國等新興富豪及飯店等觀光事業,英國培訓出來的管家很受歡迎。畢業於管家學校的起薪很高,最少也有兩萬美金,據說頂級管家最高年薪可達二十四萬美金。…………..

從這裡畢業的許多學生都在世界各地從事管家工作,從豪宅管家、豪華郵輪服務生、私人飛機空服員、超級遊艇服務生、大使館和外交部常駐經理、飯店渡假村餐廳經理等,涵蓋範圍相當寬廣。因為這些自信專業且活躍於全球各領域的管家,英國除了廣為人知的「紳士國家」外,也多了個「管家國家」的稱號。

◎百萬富翁、億萬富豪,以及世界頂尖菁英正在尋找的專家

……

管家在現實生活中和電影裡的優雅模樣有很大差距,應對所有訪客都要進退得宜、不時低下頭、從飲食到打掃包辦所有大小雜事。實際了解英國管家學校的教育課程就可以發現,從打掃、烹飪、洗衣服、燙衣服,再到侍酒、擦馬靴、照顧寵物等,幾乎包辦所有雜事,因為管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料理家務事。一般亞洲國家沒有管家文化,對於這樣的教育感到陌生,我也曾懷疑年輕人真的能夠承擔這種工作嗎?現在擔任遊艇服務生的路易斯為了學習更專業的技術來管家學校上課,他的想法讓我相當意外。

「遊艇服務生看起來很棒吧!遊艇的設備僅次於飯店,可以一邊搭乘遊艇,一邊旅遊世界各地,其實大部分工作就是提供乘客飲料和清潔遊艇內部,就像管家一樣,要負責遊艇的所有雜事,剛開始真的有點適應不良,以為可以跟著富豪過奢華生活的膚淺幻想瞬間幻滅,但是越做越有成就感,看著辛苦流汗打掃到一塵不染的遊艇,我覺得非常驕傲,不管客人有沒有看到,把遊艇整理乾淨這件事讓我樂在其中,這是連我都想像不到的變化,竟然可以從過去被認為是最低等的打掃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在英國,長期經濟不景氣且工作難求,管家成為新興的藍海職業,不只年輕人嚮往老了以後還能保有專業,而且沒有退休年齡限制的工作,許多從事其他專業領域的人和上班族,正在虎視眈眈。擔任英國管家學院校長的蓋瑞.威廉斯表示,管家是求職市場上最具成長優勢的工作。

「近年來,全世界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快速增加,這些人非常需要幫忙打理家務事的管家,除了非得自己經手的事情外,剩下的都希望可以交給受過專業訓練的管家。生活品質越高,對管家的需求量就越大,從實際資料顯示,英國管家服務產業跟去年相比,成長了二○○%以上,以現在的趨勢來看,未來管家的市場成長性可說是無可限量。」

因為這樣的趨勢,讓世人對管家這個職業的認知起了很大變化,從過去「負責打掃和做雜事的下人」,轉變為「世界少數菁英身邊最親近的輔佐專家」,大家對於管家的印象正在改變中。……

這些穿著管家服裝並引領自己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內心清楚知道,照顧他人等於是照顧自己的明天,唯一的不同就是,比起接受照顧,給予照顧更能獲得成就感。這些人所流的汗水為過去沒有人看好的「管家」職業,添上了全新的色彩。

※讓人樂於兼職工作的烏托邦,荷蘭──工會代表艾爾柯.塔斯瑪&前首相溫姆.柯克

◎工作問題的救援投手—圩田精神

荷蘭現在二十五歲以上青年世代兼職比率高達七一.九%,根據二○一一年資料顯示,荷蘭總體勞動人口中兼職勞動者比率為三七.二%,卻沒有產生勞動條件的問題,這是因為荷蘭實施的勞動政策軸心「相同勞動─相同工資」,也就是反就業歧視法。荷蘭透過消除僱用差別及提高兼職比率的政策以降低失業率,相對於其他歐洲國家,此政策效益在荷蘭算是成功的。為什麼能夠達成這種社會協議呢?因為荷蘭的政府、企業、勞動者三方並不是對立或鬥爭的關係,而是基於合作的前提下,彼此讓步,荷蘭人從很久以前就知道解決共同問題時,需要集體合作,光靠個人力量是不夠的,這樣的覺悟是荷蘭圩田模式的基本原理,在他們的認知裡,與分裂或對立相比,合力解決問題才是所有人共存的生存之道,也是支撐荷蘭成為自由工作者天堂的力量。荷蘭最大工會聯盟的代表艾爾柯.塔斯瑪,對於圩田模式做出這樣的說明:

「圩田模式的例子很多,最知名的莫過於《瓦聖納協議》,為了解決失業,尤其是青年失業問題,政府成為社會的合作夥伴,共同商討失業問題的解決對策,工會答應合理薪資的要求,企業則答應把工作時數由四十小時調降為三十八小時,如此一來,相同的工作就能分散給更多人力。這個協議對於解決失業問題可說是非常成功且關鍵的一步,從此之後,勞資雙方都捨棄過度的欲望,維持合作共生的關係,可說是展現圩田精神和價值的最典型例子。」

一九八○年代時,荷蘭政府和勞工之間充滿緊張和對立,但是危機當前他們選擇放棄對立,發揮社會性合作關係,達成「共享工作政策」,以減少工作時間,原本兩個人做的工作可以分享給四個人,利用工時短的兼職工作來達成僱用效益極大化的策略,投入「合作共生」的圩田模式做為救援投手,而解決失業問題的結果得到「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這個豐碩果實。塔斯瑪認為荷蘭的工會不會使用罷工或暴力的理由,也是因為經歷過圩田模式帶來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尊重彼此會比爭執帶來更好的結果,就像鄰近的德國是勞資雙方相互仇恨,完全是死對頭,協商結束後各走各的路,但是經歷過長時間協商後,公司和員工一起到酒吧喝酒才是我們的文化。」

◎力求工作和生活的均衡

荷蘭前首相柯克是被譽為勞動協議教科書《瓦聖納協議》的重要推手之一,他是讓圩田模式的共生傳統復活,高明解決社會問題的老將,不過,放下對立和糾葛,強調合作和協調的圩田模式,只能是荷蘭的專屬產物嗎?是否能夠套用在其他國家?前首相柯克這麼說:

「圩田模式是荷蘭歷史和傳統的一部分,對於圩田模式有興趣的國家,當然也可以擷取部分想法來做研究,透過實際執行以獲取靈感。但是,這樣的模式並非輸出品,如果國家和人民對於達成協議,也就是傾聽對方意見,相互讓步妥協,以找到共同出路這件事沒有真正的決心,談再多圩田模式也無法進入實行階段。圩田模式可以做為靈感來源,讓其他國家靈活運用,但無法完全移植到另一個國家或是另一個社會。」

前首相柯克認為荷蘭工作最值得關注的特色是「相同勞動─相同工資」。

「兼職人員的契約、失業津貼、獎金分紅與正膱人員完全相同,除了根據工作時間長短而領不同的薪水之外,其他完全沒有差別,而且我們並沒有特別協議,若只是因為僱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別待遇,是不符合常識的事情。」

近年來荷蘭的非正職,尤其是時薪工作的人氣越來越高,在法規和制度的保障下,許多人比之前更傾力關注工作和生活是否能得到均衡。

「我認為年輕人與其枯坐等待夢想工作來臨,不如把握機會體驗更多工作。先累積一定的工作資歷,進入穩定的勞動市場後再來尋找,若持續失業就只能夢想擁有工作,而無法擁有夢想的工作,主客關係完全顛倒了。我認為替年輕人創造出僱用機會是我們的義務,要更努力使其變為可能。」

世界各地都有飽受失業痛苦的年輕人,荷蘭也不例外,即使失業率明顯比其他歐洲國家低,就業率也比歐洲其他國家高,但是在這個國家一定也有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藏起來的青年。我們的現實層面比荷蘭還要棘手,但是要達成類似的協議並非不可能,我們也需要讓明天變得更好,縱使這條路可能會充滿陡坡,不像荷蘭一樣平順,也還是要創造出自己的路。不是為工作而活,是為生活而工作,這條專屬於我們的共生道路,一定是存在的。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