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非典型人生建言:常春藤盟校畢業典禮中的10½個提醒

前言

 這本書改編自二○一一年六月我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畢業週的致詞。全校畢業典禮的演講人是科南.歐布萊恩(美國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不是我(我朋友都嘲笑我是負責暖場的),我只是在畢業典禮前一天的「班級日」對畢業生致詞。在所有學校當中,可能只有達特茅斯學院有這樣的安排。班級日的用意是讓畢業班同學再相聚最後一次。有些家長和來賓也會出席,不過還是以畢業班的學生為主。這是一場非正式的活動,天氣好的話就在戶外松林間的空地上舉行,學生穿著平日上學的休閒服,席地而坐。如果天氣不好,就改在學校體育館裡,一樣席地而坐。上千人齊聚在為室內田徑活動而規劃的空間裡,感覺格外的親密。

 如果說畢業典禮是一場公開的盛事,那麼班級日比較像是一次安靜的省思。班級日的主角是畢業班的學生,這天只有三場重要的演講:班代表致詞、全班投票選出的畢業生代表致詞,以及一位同樣是全班投票選出的教授致詞。

 我代表教授致詞。這有點奇怪,因為當時的我並沒有在達特茅斯學院任教,而是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不過,我曾經多次在達特茅斯學院的暑期課程開班授課。學校規定學生在大二升大三那年要修暑期課程,也就是所謂的「大二暑修」,因此許多畢業班的學生都上過我的課。不過,我猜如果這件事出現當年小布希和高爾在總統大選時的選票爭議,必須送請最高法院裁決的話,我代表教授致詞的資格很可能會被取消。

 不過重點是,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幸。雖然我只是替歐布萊恩暖場(話說他隔天的演講很棒),班級日的致詞仍然深具意義,因為我自己就是達特茅斯學院的校友。二十三年前,某個近乎完美的春天早晨,我也曾經出席自己畢業典禮前的班級日。我還記得當天的每一位講者(只是不見得記得演講的內容),當天我跟我同學兼當時的女友一起席地而坐,聆聽演講。她現在已是我結褵十九年的妻子,我們婚姻維持的時間,幾乎與二○一一年畢業班學生的年齡一樣。我要特別聲明,那天我向二○一一年達特茅斯畢業班的學生說,我和當年女友兼同學已經結婚近二十年時,得到了當天最熱烈的掌聲。這可能代表現在年輕人對傳統價值的渴望,也可能是因為我的演講沒有其他值得掌聲鼓勵的部分。

 總之,二○一一年的班級日對學生來說是深具意義的一天,對我這個教授兼校友來說也是。
可是,我要說什麼呢?

 我不要矯揉造作、傳統畢業典禮形式的講稿。我自己畢業沒多久就開始對一般性的畢業致詞起反感。大學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全職工作是替緬因州州長撰寫演講稿,每逢春天就得開始為了二十二歲的畢業生草擬智慧小語,當時我自己也才不過二十四歲。不過,這一次在達特茅斯學院的畢業致詞,可不能只靠那些陳腔濫調和平淡無奇的笑話撐場面(而且很遺憾,那種笑話一點都不好笑)。

 我知道有很多事情學生都會想聽,畢竟我也曾坐在他們即將坐上的位置。沒錯,畢業的這一刻令人感到興奮又期待,但我也記得會有焦慮與自我懷疑的心情。現在回想,有些事情如果當初就有人告訴我,該多好。這也成為我擬演講稿時的構思方向。我想要與二○一一年畢業班學生分享我希望當年有人告訴一九八八年畢業班的事,尤其是可以幫助我對前方的困境做好準備的「非典型建言」。我希望自己也能幫這屆畢業生做好準備,準備迎接前方有時崎嶇的路程。

 〈畢業典禮講者沒說過的五件事〉(Five Things No Commencement Speaker Has Ever Said),這篇演講稿的誕生,便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不過,由於標號的錯誤,最後其實共有「六件事」。我在達特茅斯學院的致詞有兩個第四點(反正沒必要追求完美)。其中的每一點,包括兩個第四點,都是我希望當年自己畢業時能聽到的建言。奇妙的是,許多我想提出的點,都與我的教學工作有關。我教學的領域是經濟學和公共政策。身為學者,我對研究「快樂與幸福」這個現在大家已普遍有所認知的議題很感興趣。我能不能把一九八八年那個陽光燦爛的班級日我希望聽到的洞見,加上畢業後我對「美好人生」的幾個有趣觀點整理出來,寫成演講稿呢?

 前面提過,班級日是非正式的活動,只有一項傳統:會有一名風笛手帶領畢業班學生穿過校園,走進體育館。請想像全體畢業班同學在悠揚的風笛樂聲中,畢業前最後一次齊聚一堂,準備聆聽二十三年前也曾走過這一回的教授演講。

 以下就是我當天演講的內容。


第1件事
你在社團辦公室鬼混的時光是值得的

 真的,你可以用Google搜尋看看。從來沒有畢業典禮講者在我之前講過這句話。即使回溯至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也一樣,從來沒有。我這麼說是認真的。當然,除了社團的辦公室之外,我所指的也包含跟朋友一起參加校內體育活動、編校刊,或只是在某個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閒晃。你本來有別的事情得做,但你卻選擇和同學、好友在一起。重點是,人永遠都有別的應該做的事。

 現在有學者在研究幸福。「使人得以享受生活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結果發現--所有跟幸福有關的研究,不管用的是哪一種研究方法,結果都一樣--你和他人之間有意義的連結,從家人到朋友、組織、鄰居、社會運動,是營造幸福感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換句話說,就是畢業典禮時圍繞在你四周的人。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是研究的資料來源之一,內容非常有意思。該研究從一九三七年開始,連續追蹤那一屆的哈佛大二學生七十年,從這些研究對象畢業、結婚、工作到生病,包括其中有些人陸續過世。這種長期研究的價值在於,可以連續數十年追蹤同一組研究對象,對於人的健康、職業生涯成就、克服困難,以及整體幸福感等種種方面,推斷其行為和結果之間有意義的關連。

 哈佛研究的對象多半是白人男性,這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狀況。再由其教育程度與未來展望等方面來看,研究對象與我們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很像。研究的結果很有意思,在此我只向各位提出其中一點。當研究計畫主持人被問到,他從數十年的哈佛畢業生資料中得到什麼樣的結論,他回答:「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你和他人的關係。」

 哈佛研究並非異於尋常,因為同樣的模式不斷浮現。《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最近提到,有研究發現,加入每個月聚會一次的團體,與「所得增加一倍」帶來的幸福感受是相當的。他表示,「研究的結論是,經濟與專業成就存在於人生的表面,但經濟與專業成就卻是根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部分更加深層,也更加重要。」

 不過,雖然我鼓勵各位待在社團辦公室鬼混,不必感到良心不安,但我覺得也有必要指出,酗酒是造成原本享盡優勢的人出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根據哈佛研究,人年屆退休時,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不酗酒(其他因素還包括教育、穩定的婚姻、不吸菸、運動、維持適當體重,以及「成熟的適應力」,也就是以正面態度因應人生中必然會遭遇的挫折)。

 因此,請各位記住,我鼓勵你待在社團辦公室是為了友誼,而不是為了喝酒。請環顧你四周的同學。畢業十年、二十年後,有多少同學仍會是你的好友,將成為你人生成就的一個指標。未來人生中你也會再發展更多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從中獲得同樣的友誼。研究顯示,只要做到這一點,幾乎你人生的所有其他面向也會因此就定位。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