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寫給忙碌父母的育兒百事:一本搞定,專家認證有效,對孩子最重要!

◤Method27養成孩子的「恆毅力」⇨讓努力與熱情發揮功效◤

英文中的「grit」是指對目標保持興趣,即使遇到困難與挫折也不輕言放棄,且能繼續努力下去的力量。換而言之,就是指「恆毅力」。

美國教育部認為這是21世紀教育的最重要課題,包括前總統歐巴馬、微軟公司的蓋茲、Facebook的祖克柏在內,各行各業的領袖們都很重視恆毅力。

身為恆毅力研究的最高權威,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教授已經以科學方式實證,人類想要立下豐功偉績,恆毅力比天賦更加重要。

而且,她獨自設計出測量恆毅力的方法時,發現在社會上表現出色的人所得到的恆毅力數值都很高。

有恆毅力的人,比較容易一路貫徹自己該做的事。此外,研究結果也發現,恆毅力也與幸福感和健康成正比。

雖說恆毅力的高低受遺傳影響,不過達克沃斯教授認為,恆毅力是一種「可以增強的能力」(出自《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要如何增強「恆毅力」呢?

‧找到喜好

達克沃斯教授表示,「就連精通一門技能的專家,剛開始也是無憂無慮的新手」,並說過「在拚命努力之前,首先必須先享受其中」。

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隆姆(Benjamin Samuel Bloom)博士的研究也顯示,無論學什麼,初期能遇到親切、會照顧人的指導者至關重要。態度強勢且太過嚴厲的父母與老師反而會削弱小孩的幹勁。

首先,大人要仔細觀察小孩對哪種類的事物有熱情,對什麼有興趣。(參考第88頁,METHOD 19:找到「喜好」)

‧設定「稍微高一點的目標」

找到可以傾注熱情的事物之後,就設定一個稍微高一點的目標,然後為了目標而練習。可以的話,把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進行的練習當成「日課」看待。就算還沒找到自己的喜好,也可以用每天要做的事或運動,來設定一個稍微高一點的目標,然後不斷練習,養成勤勉不懈。

休士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艾森伯格(Robert Eisenberger)從研究中得到此項結論:練習可以養成勤勉,而人若能正面迎戰難關的話,就有辦法迎戰其他的難關。

‧不要馬上放棄

協助小孩不要因為「被老師痛罵一頓」「比賽輸了」「晨練太辛苦」這種一時情緒所左右,既然已經開始學習,就讓小孩全心全意地專心學到一個段落為止。

‧父母要當典範

布隆姆博士針對全世界頂尖的運動選手及藝術家的研究顯示,對小孩們來說,父母是他們「努力的典範」。

達克沃斯教授認為,父母也可以為自己設定困難的目標,且必須去思考「自己能用多少的熱情及耐力去努力完成」,以及「自己所採用的教育方式,是否會讓孩子想當成典範」。

‧留意讚美的方式

比起評論小孩與生俱來的天賦、成果與成績,倒不如讚美他們努力的過程,對他們說「只要再花一點時間,你就能學會」,鼓勵他們不要放棄,才能促使小孩發揮繼續努力的能力(參考第292頁,METHOD 76:讚美孩子)。

‧讓孩子被恆毅力高的人包圍

如果周遭都是恆毅力高的人,小孩也會自然而然產生某種類似連帶的關係,想和別人一樣。據說達克沃斯教授的家庭裡,所有家人都要各自挑戰困難的事物,不屈不撓地堅持、實踐下去。而恆毅力也可以讓群體更團結。

 

◤Method55讓孩子「全神投入」⇨不要干擾孩子進入心流狀態◤

所謂全神投入,就是幾乎已經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忘了時間、注意力深入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正向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教授稱之為「心流體驗」。據說,這一般發生在做自己喜愛之事的時候。

契克森米哈伊教授調查後發現,像是充滿創造力的藝術家、科學家、運動選手之類活躍在各種世界舞台上的人,都毫無例外在進行「心流體驗」。

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既是幼兒教育家,也是醫生,她在心流這個概念尚未存在的時候開始,便已經關注起孩子全神投入的模樣,並持續進行觀察,能夠全神投入的體驗也被當成「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支柱。

此外,哈佛商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泰瑞莎.阿馬比爾(Teresa M. Amabile)名譽教授表示,比起周圍的人給予的獎項、金錢及評價之類的東西,興趣、樂趣、滿足感和行為價值這些從內心湧出的動機愈大,一個人就愈具創造力。

孩子什麼時刻才會處於心流狀態呢?仔細觀察的話,便能看出是孩子做想的與擅長的事的時候。

◎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體驗「全神投入」呢?

‧營造簡單的環境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臨床副教授的教育心理學家夏洛特.瑞斯尼克(Charlotte Resnick)表示,想要提升孩子的創造力,就應該把環境變「簡單」。

環境簡單的話,注意力就不會分散,可以全神貫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也能發揮想像力,動腦筋思考。只要用布蓋住架子或玩具籃也有同樣效果。

‧關閉螢幕

美國天普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凱西.赫胥-帕賽克(Kathy Hirsh‐Pasek)教授說,98%的人「無法一心多用」,想要集中精神,就該阻斷四周的刺激和噪音。尤其智慧型手機的誘惑力很大,孩子總是被來自螢幕的刺激牽著鼻子走。

要全神投入某件事,想集中精神的時候,必須遠離身邊的手機、電玩和電視。

‧增加積極活動的時間

在度過自由時間的方法上,需要注意的是「積極度過」與「被動度過」的差異。契克森米哈伊教授說,他並不否定一邊看電視一邊放鬆休息,或者去購物中心閒逛,但問題在於這樣的行為是否適量。

用被動的休閒娛樂來度過自由時間的話,消耗的精力就會比較少,卻很難有心流體驗。

契克森米哈伊教授等人的研究顯示,比起進行被動式的活動,在自由時間進行積極性的活動,像是運動或從事個人興趣,更能擁有大約3倍的心流體驗。

此外,在德國進行的大規模調查報告也指出,愈常閱讀書籍,體驗心流的次數就愈頻繁,但看電視的話,結果卻是相反的。

‧不要催促

好萊塢鬼才史蒂芬.史匹柏無法坐下來好好用功讀書,一心沉迷於用8mm的相機,把玩具火車頭對撞的場景拍攝下來。但據說,他的母親自始至終都從旁溫柔守護著這個兒子。

孩子一旦開始沉浸於某件事之中,大人就要重視他們全神投入的狀態,盡可能不要催促他們「下一次是做○○的時間,動作快一點」,或是說「該結束了」並中途強行打斷的舉動。

‧父母找到自己可以全神投入的事物

如果父母一臉開心地做著某件事,孩子便會對其產生興趣,並且馬上模仿父母開心的神情。看到父母雙眼發光、全心投入某件事的模樣,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興起期待的興奮感受。

●反覆⇨靈活增加變化和負荷

我們常常鼓勵小孩不僅在上課時學習,連運動和玩樂器也同樣「只要不斷反覆練習,孜孜不倦地努力,我們就能學會它」。

在麥爾坎.葛拉威爾的全球暢銷著作《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中,有個聞名的「1萬個小時理論」,意指我們無論身處領域,只要全心投入約1萬個小時,就能成為該領域的傑出人物。

然而,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並非胡亂地反覆練習就沒問題。透過反覆練習而學會技能的學習方式裡,毫無疑問有幾個重點需要注意。

◎要怎麼做才能靈活運用「反覆練習」呢?

‧單調的重複其實沒有效果

明明已經反覆寫了好幾次評量卷並努力學習過了,卻不知為什麼考試還是考砸了……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呢?

事實上,這正是單純重複學習的陷阱,也就是指人陷入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流暢錯覺」的狀態。

所謂的「流暢性」,是指適當且迅速處理、輸出資訊的能力。然而,這種「這些問題我已熟練到馬上就能想起解法,所以不必擔心」的固執想法,反而會讓大腦一時輕忽大意,陷入無法立刻回想起自己已經記下來的資訊。

‧穿插變化

我們可以從美國威廉斯學院心理學家內特.康乃爾(Nate Kornell)副教授等人的研究中得知,如果在進行反覆練習時,混入稍微有些變化的課題,會提升學習能力,記憶也能長期牢記。也就是說,可以在每天的學習中,混入過去學習過的單元。

小孩必須隨著不同的問題,來一一思考解題的方法,這種狀況乍看之下好像很沒效率,但是,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麥可.因茲李克特(Michael Inzlicht)指出:「事實上,去注意是否有東西擾亂秩序、有什麼東西與當下格格不入的動作,能使大腦覺醒過來。」

使用在問題中加上變化的學習方法,讓自己一邊注意各個「差異」,同時去理解,除了能清楚掌握住特徵以外,也能讓我們變得善於應對正式場合中的突發事故。

‧稍微提高難度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教授主張:所有領域的頂尖人物都提倡「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斷對自己施加略微超過極限的負荷」的「極限練習」。

對全世界頂尖人物們進行了30年以上研究的艾瑞克森教授說:「我們之中無論是誰,只要反覆進行這種『極限練習』,都能獲得在旁人眼中看來完全屬於『與生俱來的天賦』的卓越能力。」

當然,想要學習新單元或新技術,透過反覆練習讓自己逐漸熟悉是不可或缺的步驟,但重點是要在其中參雜變化,並稍微增強負荷。

◤Method73學習「英語」⇨把英語當成「遊戲道具」◤

在學習英語上,小孩擁有比大人更優秀的能力,也就是說,這種力量會隨著成長而逐漸消失。專攻兒童英語教育和第二語言學習的上智大學短期大學部狩野晶子教授說,小孩優於大人的能力主要有以下4種。

① 敏銳聽取聲音的能力

小孩有豐富的聲音感受性。他們在年齡還小時便具有厲害的聽覺,可以模擬動物和昆蟲的叫聲,也很擅長模仿動畫中的角色。

② 一口氣消化一大段連續聲音的能力

譬如日本落語繞口令的「壽限無壽限無……」,或是一股腦地唱出151隻寶可夢角色名字的歌曲〈精靈寶可夢點點名〉等等,小孩即使不太明白涵義,也能把它們當成一大段連續聲音記下來。

③ 忍受不停重複的能力

小孩總是想反覆做同樣1件事,像總想讀同1本繪本、不停看喜歡的動畫好幾次。

④ 忍受曖昧模糊的能力

即使無法理解一切,小孩也不在乎。縱使對事情的理解模糊不清,小孩也能根據對方的表情和周遭的狀況,以自己的方式去想像前後邏輯與涵義,並同時進行交流。

以上這4種能力中,兒童期尤其應該想辦法發展的是「聽」英語的能力。就讀國小期間,大人要注重的應該是讓小孩開心地多聽一些有意義的英語,以熟悉英語發音,而非嚴格要求他們的讀與寫。大人可以使用英語歌曲或繪本的有聲書,YouTube和Netflix上也有適合小孩的英語節目。NHK教育頻道也有符合小孩發展且能用副聲道聽英語的節目。

◎該怎麼學習「英語」呢?

‧每天讓孩子開心地接觸英語

雖然個體差異很大,不過,據說聽2,000到4,000個小時的英語,就能讓人具備可以聽懂一定程度的英語能力。然而,即使小孩在學校每星期1次1個小時接觸英語的時間,1年總共也才35個小時,換算下來,想聽足3,500個小時的話,大概要花上100年的時間。與其只依賴學校和英語教室,不如每天一點一滴地在家中創造機會給小孩聽英語,效果更好。

只不過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重點在於讓小孩樂在其中,不必在乎他們是否正確聽懂。重要的是讓小孩可以一邊自由發揮想像力、類推、模仿,一邊體驗用英語這個語言玩遊戲。

‧不去指導正確答案

小孩如果處於「說錯話該怎麼辦」的壓力裡,便很難湧現想嘗試說英文的心情,妨礙他們進步。

大人不必堅持小孩能否正確說出在學校學到的對話,或能不能好好理解內容,甚至在小孩說錯時也不要糾正,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說出口了!」「我懂了!」的成功經驗,可以促使小孩產生「說不定我已經學會英語!?」的自信,從而降低對說英語的不安感。南加州大學的語言學家史蒂芬‧克瑞申(Stephen Krashen)名譽教授說:「不安感愈低,語言學習愈順利。」

嬰兒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錯誤的語言表達方式,但隨著年齡成長,會自然而然逐漸變得正確。小孩學習英語的時候,就跟那段過程一樣。父母不要著急,也不要過度期待,帶著長遠的眼光從容守護小孩至關重要。

‧用英語鑽研喜好

狩野教授建議,大人可以和小孩一起研究,小孩感興趣的領域要如何用英語表達,譬如小孩喜歡棒球的話,就研究各球員的位置、規則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選手名字等等,若喜歡公主或哈利波特的話,就研究城堡資料。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小孩喜歡的事物,像是魚類、昆蟲、恐龍、花。

舉例來說,在Google上搜尋「恐龍 名稱 英語」,會找到各式各樣恐龍的英語名稱或單字卡。乍看之下,昆蟲的名稱或城堡的備品單字實在看不出能派上什麼用場,不過對喜歡它們的小孩來說,那是最有趣的知識。

懷著好奇心所調查的知識,會在記憶中停留很久,而那些知識也會成為小孩對英語產生興趣的第1步。

‧父母享受溝通樂趣

狩野教授說,父母所能做的事情中,最直接了當且具有效果的是擔任享受溝通交流的「範本」。即使自己不擅長溝通、講得結結巴巴,也要表現享受溝通交流的態度給小孩看。

比如說,路上看到有外國人遇到困難的話,縱使對話中夾雜著母語和外文也無妨,大人要試著主動開口說「我來幫你吧」。據說,即使對方使用的語言不同,但只要表現出想和對方交流的欲望,就能帶來很大的教育效果。小孩知道「講錯也沒關係,有表達出來就夠了」,便可以進入下一步的「我用英語說說看吧」。

◤Method75空出時間「複習」⇨適合背誦科目的最佳讀書方法◤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亨利‧羅迪格三世教授說:「如果習慣了一口氣塞滿腦袋的學習方式,下一個學期的成績可能會一落千丈。」

雖然在遇到緊急關頭時,所謂的「臨陣磨槍」會起一定的效果,但用那種方式記住的知識卻無法長久停留在記憶裡。

縱使背誦的分量一樣,不過若分散學習時間,知識停留在腦中的時間會長上更多倍。

那麼,如果想讓學過的東西停留在記憶的時間更久,再接觸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呢?

2008年,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美樂蒂‧懷絲哈特與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哈洛德‧帕許勒攜手合作,以1,354位廣大年齡層的人為對象,進行大規模的實驗。從其結果可看出,因應考試前的準備期間,改變複習間隔的成效會比較好(《最強大腦學習法》),如下所述。

◎哪種時機進行「複習」比較好呢?

‧逐漸拉大「每次複習的間隔」

假設考試就在1星期後,應考之前如果有「90分鐘」可以使用,與其今天讀書90分鐘,不如今天讀30分鐘,第2次讀書訂在第2天(或是後天)的30分鐘,然後考試前一天讀書30分鐘,這樣反覆學習同樣的東西,能讓記憶牢牢地留在腦海中。

假如考試日期在1個月之後,研究結果可看出,最佳方法是今天讀書學習,一星期後進行複習,第3次讀書學習則在考試前一天進行。

除此之外,跟眼前的考試無關,如果想讓知識長期留在大腦中,可以參考波蘭學者彼歐茲‧沃茲涅克(Piotr Wozniak)的研究。

沃茲涅克指出,如果今天已經讀書、學習過,就在1~2天後進行複習,下次複習則是1星期後,再下一次則是1個月後(下下一次則是更久之後),以這樣的形式逐漸拉開複習的間隔,就能幫助記憶用力刻印在大腦裡。

在腦部醫學領域也一樣,東京都醫學綜合研究所於2018年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大腦內部機能是「有間隔地反覆學習,可讓記憶長時間停留在腦海裡」。

‧間隔學習有助於「背誦」

間隔學習是讓自己學到的事物停留在記憶裡的有效方法。

倘若能長時間記住很多東西,理解能力也會隨之加深,所以理科科目也在研究這個方法。只不過,現階段能肯定的是,這個方法適合外語、特殊術語和需要背誦的知識。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