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財務自由的講堂:財務報表是投資的偉大航道

財報分析觀念之再生


騙子的日子並不輕鬆,一個騙子一定要先學會欺騙自己,並畫好謊言與真話的分界線,做到連自己都能把真話當謊言、把謊言當真話,日子才能好好地過下去,也才能當個職業騙子。—《潘朵拉商人》


有投資股票經驗的人數應不會輸給有鼻毛過長問題的人,然而鼻毛過長的人會隨時關心自己鼻毛過長與否,投資人卻很少會去關心持股的本質,如股票的真正名稱、面額、發行目的。投資人常接觸的證券標的其實還滿複雜的,在股票市場中買賣交易的標的,除了股票以外,還有存託憑證、基金、第一上市、認股權證、可轉債等,族繁不及備載,最常見的股票其實是所謂的「普通股」,而其他相關證券全都是根據普通股加以重新包裝組合之後的變種。股票的面額是十塊錢,在台灣發行股票的最小交易單位是一千股(俗稱一張,雖然現在都已經電子化),當一個創業者拿出自己或親友的資金開設公司時,每股的出資就是十元,這十元是法定面額,既然是法定面額,那為何會有人想要用十元以外的金額認購或認售呢?

這牽涉到該公司的前景或創業者能力等等複雜因素。投資學理論中,證券投資與分析就是要探討這些因素,一家公司創立一段期間後,若合乎某些官方所訂的繁瑣規定,並寫了一堆彷如八股作文比賽的報告,向多如牛毛的相關衙門申請上市(櫃),再經過一段冗長的等待上市的輔導時程後(政商關係良好的公司,上市的時間可以縮到比懷胎十月的時間還要短),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就可以賣給世界上任何有行為能力的人,不論是韓國少女偶像團體成員、抑或是住在中歐郊區的右派戀童症患者富豪,還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如果他成為貴公司的普通股股東,貴公司的股價絕對立刻大漲數倍)。

普通股的股東可以分配股利、在股東會投票,或享受股價上漲的樂趣,最妙的是,除了賠光投入資金的風險之外,無須承擔公司的其他法律或財務責任。在過往,普通股股票還以紙張來呈現,曾幾何時,上市櫃公司的股票早已電子化,不管持有多少股數,其記憶體大小恐怕還不如本文章的字元大小呢,所以站在創業者或公司老闆的立場,總是樂於將這麼一丁點的記憶體用各種「分析魔法」,期以面額數倍或數十倍的金額賣出。了解了普通股與其上市掛牌的奧妙,相信會增加不少創業的樂趣和衝動。

投資人破解大股東與公司派「分析魔法」的最強倚靠,則是財務報表分析的能力。

財務報表其實就是公司的成績單與體檢報告書,不同的是,學生考試的成績單是由老師製作的,身體的體檢報告書是由醫生製作的,然而公司的經營成績卻是由公司自行製作,雖然在制度上有所謂的會計師查核,但報表上絕大多數的數字自始至終都是由公司自行計算。

這些差距產生了一個盲點: 基於人性自私的理由,公司多少會粉飾其營運數字; 先不論帳務數據的真偽或合理,單單對於財務數字的詮釋,多少會避重就輕或大玩文字、數字遊戲。所以,當一家公司公布其最新財務數字時,投資人如果不懂得財務數字在投資上的運用本質,很容易就會被公司的粉飾性敘述給蒙蔽。況且,發布新聞的記者更是樂於幫這些上市櫃公司「客戶」作隱惡揚善的報導,以致讓投資人掉進上市公司所誤導的「虛假基本面」裡頭,而這種行為又讓許多因此受過傷、吃過虧的投資人,更加不願意相信財務報表的分析,難怪有許多不明就理的投資人武斷地抱持「財報無用論」。

其實,多數投資人學習財報的角度與高度是錯的、盲目的,更是徒勞無功的!財報之所以會被汙衊成沒有實用價值或「後知後覺」,其實只是投資人不去深入了解,更糟的是,連學習都搞錯方向。

當投資人想到財務報表或財務分析的學習時,或許會聯想到戴著深度眼鏡在黑板畫出密密麻麻科目與公報的老學究,或許會想到辦公室裡被成堆帳單、傳票所掩埋且每天喊著無法平衡的會計小姐,當然總會有人想到那些寫各種電腦試算程式,埋首於一堆又一堆財務工程選股模擬報表的阿宅工程師,以及國稅局那些一手拿著公文、一手捧著計算機,不討人喜歡的查稅官員。

在進入財報投資分析的世界之前,請投資人先用自由獨立的心,去思索財報的三個「度」: 高度、態度和角度:


一、財報的高度


當景氣處於衰退時,總體經濟的高度遠高於財報,如果投資人判斷總體經濟即將步入「嚴重衰退」,在這種狀況下,上市公司的財報數字再怎麼優良,都不具投資魅力,畢竟覆巢之下無完卵,總體經濟如果步入長期衰退,即便財務結構良好的公司,頂多也只能撐住持平的局面。

在投資的抉擇上,總體經濟決定著投資部位的大小(或投資與否),財務分析則決定投資的標的,或許聰明的人會聯想到,這種說法豈不坐實了「財報無用論」?既然總體經濟的高度高於財務分析,投資人只要弄懂總體經濟的位置,再根據總經位置進場買賣指數型商品,豈不簡單又輕鬆?

這種說法過於武斷,先不論總體經濟判斷的難度,經濟衰退有大小之分,中小型或短期的經濟衰退經常發生,如2010年第二季和2011年第三季的兩度歐債危機、2006年第二季聯準會調高利率、2005年第三季卡翠娜颶風⋯⋯等等,這種中小型的總經衰退,頂多只是造成股價短期幾個月的下挫,況且好的公司在遭逢中小型總經衰退時,其股價也不見得會下跌呢。如2011年第二季以後,台股

遭到歐債風暴襲擊,指數從9100點跌至6600點,下跌了27%,然而這段期間卻有相當多公司的股價不跌反漲。至於在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那段期間,台灣的上市股票卻是無一倖免地大跌特跌。只有大型與長期的總體經濟衰退才會全面影響股價,例如網路泡沫、金融海嘯期間,才會造成股市「全面且長期」的下跌。

從本世紀以來,台灣多數上市上櫃公司的營運,與全球景氣的接軌越來越密切,除了規模不大的小型股本公司或純內需產業之外,多數具分量的台灣上市櫃公司,其營運很難自外於總體經濟國際景氣的榮枯。

然而,一旦景氣回春,經濟復甦,也不是所有的上市櫃公司都有辦法抓住復甦契機,所以當總體經濟的狀況回穩之後,財務分析在投資選股的重要性,便明顯凌駕在經濟分析之上。


二、財報的態度


台灣上市上櫃股票的家數有如繁星,稱得上是族繁不及備載。只要財務數字呈現些許衰退跡象,甚至只要投資人從財務報表中嗅出一丁點兒不尋常或不易解讀的數據,心態上與做法上請務必用嚴厲的「有罪推定」原則,直接出脫或減持該公司股票為宜。

多數上市公司都有其所謂的御用記者,媒體上所報導的個別公司的新聞幾乎一面倒地歌功頌德,所以用「有罪推定」的心態去檢視一家公司,的確是個人投資人能夠長存於投資市場,不被有心人士坑殺的最佳自我保護武器。


三、財報的角度


會計與財務分析一共有三種學習與運用的切入角度,切入的角度如同飛機著陸,角度弄錯,輕則事倍功半,重則造成虧損連連。到底財務分析的角度有哪三種?


公司作帳

多數會計學與財務分析的書,都是教導如何作帳、切傳票、搞懂會計科目、製作財務報表,進階一點的頂多教人如何用財務數字進行企業「管理」。其實,就投資人的選股需要來說,一點都無須知道折舊費用到底是放在借方還是貸方,更無須去深究融資的加權資金成本,前者是出納與帳務人員的工作,後者是財務長的抉擇。投資人就是投資人,不必去copy帳務員和財務長的專業能力。


稽核查帳

另一個財會領域是稽核查帳,如會計師、證交所稽核員、銀行徵授信人員或稅務人員等等,他們面對與運用財務數字的角度,一切以防弊為原則,會計師重視公司的財報有沒有遵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和誠信原則,證交所在乎上市櫃公司財務數字的真實性,銀行幹放款的專員在乎公司會不會倒閉或破產,稅務人員在意的只是公司有沒有逃漏稅⋯⋯至於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資,並不是他們的必要工作。以稽核查帳為角度的財務知識學習重點,放在會計公報的研習、檢視財務數字與科目的一致性與可靠性、財務數字的可信度等等。

也許這類學習可以幫助投資人躲開所謂的地雷股,卻無法幫助投資人積極選股投資。


投資選股

幫助投資人在選股上趨吉避凶,並利用財務基本面轉變的時機買進與賣出。以投資為目的的財務分析有三個注意事項:

(一)無須追根究柢: 若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啟人疑竇,其實投資人無須扮演稽核人員或檢察官,也沒有義務與必要非得找出其中疑點不可。財務數字若讓人感到不舒服,直接把股票砍掉出場不就得了。

(二)無須與公司長相廝守: 選股不是婚姻,沒有信守買進承諾之義務,就算見異思遷也無須背負任何道德

壓力,且選股上還擁有搞七捻三的自由,一旦財務數字發生變化,或營運趨勢發生改變時,投資人可以立刻棄船逃亡,犯不著陪著鐵達尼號去撞財務冰山。

(三)不必強求百分百準確與平衡:投資之財務分析著重在數字的變化和趨勢,投資人只要能夠判別公司營運的消長即可,犯不著為了許多例外的狀況而進行過多詮釋,例如投資人只須了解最新一季或最近一個月宏達電的營收、營業利益率或EPS到底是處於成長、衰退,還是轉折就夠了,無須精確計算什麼少數股權,或斤斤計較某個比率到底是15.25%還是15.05%,因為投資行為不是考試,更不是上班謀差事。


自由講堂

本書的基本精神: 財務分析在投資選股上是相當有用的,而本書接下來會按照財務報表別和個別科目、比率,用大量台股的例證來論述。或許這些觀點會觸怒許多投資人,但學習中的陣痛不也正是投資人重新檢視自己觀念的過程?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