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薛琦經濟聊天室

知識經濟與國家力量
「知識」在經濟活動的重要性,無須也毋庸置疑,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也一再被提及。知識經濟提醒我們在IT時代,新知識從出現到可以創造價值間隔的時間大幅縮短,當然知識被淘汰的速度也同樣加快。這裡有一個問題是:國家在知識經濟中扮演的角色為何?

知識經濟是一個重視創意(idea)與創新(innovation)的時代。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在〈創造之策略〉(Strategy for Creation)的報告中指出,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各個階段,國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農業社會,生產的主要資源是土地,每家農戶的生產型態是少樣少量,管理方式靠農民彼此間的合作。既然土地非常重要,而且稀少,新增土地除了靠墾殖外,就是用掠奪手段取得,也就是用武力取得,國家的力量當然就是軍事力量。到了工業社會,生產方法用機器,型態是少樣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管理方式是標準化;產品與管理制度標準化之後才容易大量生產。這時候武力就不再那麼重要,國家用政治力量,透過談判、壓力來開拓市場,就變得很重要。當社會進入了電腦世紀,生產工具是電腦,自動控制技術,生產型態可以是多樣少量,產品強調個性,因此量不能多,生產力或效率的保持是靠彈性製造系統,管理的特色是重計算(computation),組織重層級。國家的經濟力,像市場的規模與購買力、產業自動化的程度以及研發能力等,都變得很重要。

最後一個階段,當一個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後,概念或創意工程(idea engineering)變得很重要,生產工具是腦袋,特色是可根據特定需求來設計,量身訂製的生產方法變得可行,管理方式不再是上下嚴密、層級分明的組織,而是以網路(network)的方式,經由多界面聯繫來運作。這時候國家的力量是什麼呢?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在〈創造之策略〉的報告中竟然說是「文化」!

亞當.斯密一再提醒我們,法律與制度是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極限。什麼叫制度?根據制度經濟學派大師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的說法,制度就是普遍流行的思想方法、信念(popular thinking, brief),而將此信念制約化的就是法律。人的腦袋是無法制約化的,但腦袋中的創意,點子,卻能像工程施工一樣,從構思藍圖到逐步施工成型,需要的是一個會思考、會觀察、會想、最後能付諸實施的「心」(mind)。因此,要讓一個社會能走向開放、勇於思考、願意嘗試新的事物,能接受或接納失敗,懂得尊敬別人的意見,靠的是一個開放、活潑且多元的社會文化。然後就可以形成一個有利於創造、鼓勵創新,有能力將創新付諸實現的環境與制度。反之,一個不能跟外界溝通、排斥外來、缺乏自省能力的社會或國家,是不會發展出知識經濟的。

每一個國家都在追求「知識經濟」,卻多不可得。知識經濟容易發展嗎?有些國家的政府好像沒說什麼,做的也不多,過去十多年來經濟卻發展得不錯,像美國、愛爾蘭。有些國家建多媒體長廊、開發工業區,這麼做也沒什麼錯,只是還缺前面講的國家力量,以致知識經濟終不可得。知識經濟的最基層是文化與制度,因此,發展知識經濟最大的障礙是:故步自封的文化,怯於改革的政府。

延伸閱讀------------------------------
1.《克魯曼驚奇──大師解讀經濟亂象》
2.《全球經濟預言──克魯曼觀點》
3.《失靈的年代──克魯曼看蕭條經濟》
4.《銀行中的銀行──全球中央銀行的故事》
5.《沿街叫賣的繁榮——克魯曼對經濟現況的深度思考》
6..《國富論》
7.《經濟大師不死──因為被你搞懂了》
8.《經濟就是這麼自然──聰明婆婆的經濟學講義》
9.《經濟學的第一堂課》
10.《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
11.《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