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共擔池上:梁正賢翻轉地方的思維與商戰

Part2 池上米恩仇錄

2.「證明自己是媽媽生的」
池上米遭仿冒竟理所當然

在「池上金城武樹」出現前,民國八十六年伯朗咖啡推出一支在池上拍攝的電視廣告,插秧機在一片黃金稻浪中的割稻情景,已讓池上名聲廣為人知,取景拍攝地後來便以「伯朗大道」為名。當時台灣正值觀光熱潮興起,位於花東縱谷的池上,成為國民旅遊熱門景點之一。

於此同時,「池上飯包」的出現更讓池上聲名大噪。池上飯包原本就是車站附近因應用餐需求發展出來的飲食,有外來投資者買下池上本地某家飯包經營權,重新命名行銷包裝,以企業化與連鎖經營的方式,成功地將「池上」與「飯包」的形象深植人心。即使其飯包並未標榜使用池上生產的米,消費者也會自動將這些形象連結。

加上池上擁有優勢的生產條件,在當時舉辦的台東縣稻米競賽中已是常勝軍。我們的契作農友官振權在台東縣民國八十九年一期稻米品質競賽獲特等獎,蕭煥通在民國九十年獲特等獎。池上米是消費者心中高品質的代表,但隨之而來的仿冒侵權問題才正要開始。

因池上米品質保證,加上池上飯包的名氣,民國九十年以前有不少台灣西部米廠藉此魚目混珠,想要蹭池上名氣增加銷售。當時只要在米袋上出現「池上米」三字,就能提高售價,各種「××池上米」到處可見,個個標榜來自池上。其中不乏國內數一數二的米廠龍頭業者,明目張膽地在他們的品牌名稱後面直接冠上「池上米」三字,企圖矇騙消費者。

但這些米根本不是來自池上!池上是花東縱谷水稻種植面積最小的鄉鎮,即使滿耕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池上米」。據當時資料統計,市售池上米恐怕有八○%不是出自池上鄉。幾次這類新聞曝光後,消費者才知道坊間的池上米大多非來自池上,結果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真正池上土生土長的六家米廠糧商,反而沒人敢在包裝上寫「池上米」三字,深怕反被消費大眾質疑,這種現象簡直匪夷所思。

號召池上團結推共同品牌

為解決日益嚴重的池上米仿冒問題,同時面對台灣加入WTO後的威脅,從民國八十九年日本MOA參訪回來後,我急著找鄉公所與池上六家碾米廠商召開會議,因為我認為池上必須打團體戰,應該要聯合起來共同反擊,並為WTO的威脅預作準備。我向他們提出「共同品牌」與「產地證明」的想法,在當時環境內外威脅下,大家立刻形成共識,全數同意,因為這對大家有益無害,況且當時的狀況已在谷底,大家都願意不妨一試。

民國九十年,池上六家米廠,包括我們建興米廠、池上鄉農會、陳協和米廠、錦和米廠、廣興米廠、瑞豐米廠,每家各出資新台幣三萬元,集資十八萬做為行政費用,聯合成立「池上米共同品牌協會」,由我擔任會長,各米廠尋找核心農友簽約契作,預計契作面積目標達到二百公頃。契作稻穀須達國家CNS(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一等稻穀之標準,仿效日本MOA參訪時看到的產地標章,將在包裝上標示生產者姓名、產銷班別、電話地址以示負責,同時也將田間栽培紀錄的做法納入其中。

我們聯合池上六家米廠,要透過品質分級計價、產地證明、共同品牌,實行高品質高價位的策略行銷。一開始先做品質計價,讓民國九十一年一期稻作的價格首度突破公糧價,共同品牌協會完成第一個戰役。

商標法尚未完備 申請地理標章受阻

除了推動品質計價,產地證明是共同品牌協會當初成立的另一個任務。

為了維護池上農民與糧商的權益與商譽,保障池上米的品牌價值,池上鄉公所在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池上米」商標認證。在尚未取得商標權之前,共同品牌協會決議以全鄉共同認可之圖樣做為米糧產自池上的證明。當時擬採用池上鄉公所的「鄉徽」做為圖樣,只有簽約契作的米才能貼上這個鄉徽圖案的標籤,這是池上米認證標章推動的開始。

「證明自己是媽媽生的」,聽起來這麼簡單的一個想法,執行起來卻不簡單。

由西部數家糧商聯名組成的中華民國稻米協進會,於商標公告期間對池上米證明標章核發提出異議。他們認為池上米已是糧商同業習慣的通用名稱,是東台灣無汙染良質米的代名詞,不該被池上鄉專用。如此牽強的理由,令人錯愕,這根本是想為自身違法仿冒設下的保護傘。當時農糧署為此特別召開會議,邀請我們池上代表,與反對池上米標章申請的稻米協進會成員,兩造共同協商。

我們一群人浩浩蕩蕩抵達會議現場,每個人身上都穿著一件寫有「池上米證明,農民出頭天」字樣的背心。池上米產地證明不容被仿冒者打壓侵害,我們必須展現維護池上米認證的決心。稻米協進會的人則帶了律師到現場,提出各種法律說詞要求我們退回池上米商標申請。而且態度很不客氣,故意拿兩包米到我面前,要我判別哪一包是池上米。

「這兩包都不是,只有這包貼有池上標章的米才是真正的『池上米』!」

我們當然有備而來,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一包米,上面貼有池上鄉徽圖案的標籤,明確地告知現場所有人,池上米的標章只有池上人才可以使用!

但產地證明一事,牽涉市場龐大利益,加上當時的商標法規定「使公眾誤認誤信其商品之性質、品質或產地之虞者」,意即「地名」不得申請作為商標。在法律未臻完備的情況下,地名能否成為商標註冊爭議未明,池上米產地證明申請受阻撓延宕。雖然如此,我仍不放棄,外部申請暫時受阻,就先從內部整合做起,我必須尋求其他協助。

天降神兵——池潭源流協進會

民國八十九年成立的池潭源流協進會,由賴永松老師與池上當地幾位同樣關心地方的有志之士發起。起初因為關心池上大坡池生態環境而設,以認養大坡池及推展生態與文化環境為任務,賴老師是第一屆理事長,而我是協會理事之一。民國九十二年,協會原先推動的大坡池生態環境整治,已經得到鄉公所允諾,並以公部門經費持續執行,協會有餘裕關注其他公共事務。

賴永松老師跟我一樣,都是池上農家子弟,上一代因為稻穀交易往來密切,但我們早期並無交集,直到加入池潭源流協進會才開始熟識。我在一次會中提案討論「池上米產業危機」,希望透過協會成員的討論與協助,共同來關注池上米的問題。賴老師與協會其他成員了解後也認為稻米產業攸關整個池上未來發展,願意由協會的名義,與我一起著手進行相關規畫。

他後來有次透露,當初其實跟我不熟,也沒有想到會有後續產地認證的那些工作,之所以願意義無反顧地投入,除了認同我的提案,也信任我們梁家。他說我祖母與母親都是地方上德高望重之人,因而對我也有所信賴,當時我推動的共同品牌協會運作並不順利,他願意挺身相助。

賴老師大學時期念的是物理,跟我一樣都是理工背景,所以我們的思考方式相近,想法很容易溝通。過去,我以米廠的身分去做這些事,在互信不足下,往往被質疑圖利自己。但池潭源流協進會的角色很中立,沒有商業利益考量,不會配合廠商圖利,他們認為這是對池上有益的事,且賴老師在池上擔任教職,地方聲望高,由協會來推動最具說服力。

在推動改變前,我們先確立幾項原則:

一、以品質計價加價收購做為吸引農友參加認證的誘因。
二、絕不讓農友有任何風險,所有的風險由米廠承擔。
三、確保農友可以跟進與執行。

民國九十一年開始的品質計價制度,已經吸引部分農友跟進我們欲推動的改變,他們已經知道品質攸關收入。但仍有農友尚未跟進,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提升品質,因此我們必須有配套措施。這個配套措施就是開辦教育訓練課程,要求填寫栽培紀錄。我們要透過課程傳達品質提升、產地認證的重要性,再從栽培紀錄、技術分享讓農友提升稻作品質,進而能夠在分級計價時獲得較高收益。

民國九十二年,池潭源流協進會開始舉辦教育訓練。

拿鋤頭的老農也要拿筆考試

我們的課程理論與實作兼具,在執行細節上一點都不馬虎。每梯次為期三天,共十八小時,上課內容分八個單元。每上完一堂課就會蓋一個章,教室門口有專人負責蓋章,所以不能蹺課。課程最後還要考試,所以大家上課非常認真,連八十幾歲的歐吉桑回家都會認真研讀講義。

「我以前袂當讀冊,這馬會使來作學生,我足歡喜矣!」民國一○八年全國稻米達人有機米冠軍得主謝美國,即使已經是擁有豐富種稻經驗的老農,也曾積極地來上課。

我們的考試不是形式上隨便做做,是有實體考卷的,包括是非與選擇題,不識字、看不懂題目的人,我們就找工作人員用唸題目的方式協助作答,確保每一位農友都能確實執行。考試通過後才能得到研習結業證書,才能跟米廠簽訂契作,依品質計價制度獲得比較高的價格。

田間栽培紀錄也是教育訓練中很重要的一環,亦是最困難的地方。

雖然我早在種有機米時,就已經從MOA了解到栽培紀錄的重要,但一般農友沒有這樣的習慣,要改變作法養成新習慣,一開始並不容易。農友要記錄整地、插秧、施肥、除草到割稻的詳細日期,以及使用的各項資材名稱與用量,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額外的工作。有些老農甚至覺得他們種田多年,憑藉豐富的經驗種植就行,他們不能理解填寫這些紀錄的作用。但只要有了栽培紀錄,就可以有效協助管理監控種植的過程,在收割稻穀檢測結果出來後,便可回溯栽培過程進行改良,對稻穀品質提升很有幫助。

確保所有農民可跟進

一直強調紀錄有什麼好處,其實對農友無感,他們其實很單純,告訴他穀價會「加價」,這點才會吸引人,再麻煩也會願意配合。參與的農友要按照我們的要求與表格詳實記錄,有部分農友上了年紀,不會使用電腦,甚至有人不會寫字,要他們填寫生產步驟真的很困難。

這些執行細節的問題,我們早已納入考量,要確保所有人都能跟進。

首先先確認有無意願參與,有無能力自己執行,只要有意願,若真的無法自己執行,我們就會想辦法幫他。不會寫紀錄的農友,我們請他買了秧苗、肥料或藥劑後,把貨單或直接把包裝拿到協會,由工作人員幫忙記錄。工作人員也會定期去找他們訪談、記錄、拍照。協會當時的資料檔案裡,都有很完整的農民建檔資料卡,上面詳實記錄每位農民的基本資料以及稻穀樣本。如果有人隨便寫寫,應付了事,我們一看就知道,會立即要求改進。若經查不實記載,下期就不簽約契作,因為我們掌握整個水稻生產過程的細節這麼多年,不能有人努力,有人卻在打混。

比較特別的是,這不是來領便當的免費課程,我們沒有任何補助,來上課的農友要先繳交一千元。很多外人不解,一般課程研習通常免費,而且還要有便當、伴手禮吸引人家出席,怎麼可能會有人報名收費課程?因為參加研習後得到認證,符合品質規格,每包穀價就會加價。一包穀價多八十元,一甲地平均收成一百包,就多了八千元,以平均一個農民兩甲半的種植面積就是多二萬元,一年兩期四萬,當然划算。

所以有農友曾經說過,以前以為自己的手只會握大支鋤頭,不會拿小支的筆。但為了認證,很願意在白天工作之餘,晚上勤寫栽培紀錄,因為只要有去認證,價格就會不一樣。

當期稻作一結算,每位農友確實都領到比別人多的錢,之後就會口耳相傳。有些沒參加課程與認證的農友聽到別人賺錢,紛紛抱怨或後悔沒來上課,所以我們前後一共辦了四個梯次,每一梯次都有五、六十位參加。

農友參與課程研習並拿到研習結業證書後,只要農藥安全檢測通過,就能申請使用認證標籤。民國九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池上鄉公所同意授權池潭源流協進會使用「池上鄉徽」做為自行辦理產地認證,從當年二期稻作開始核發以鄉徽為圖案的產地證明標籤。

得獎農友分享 專家授課啟蒙

當初教育訓練課程的講師,除了賴老師與我,還有農糧單位、農會總幹事、改良場人員、前一年分別獲得花東縱谷良質米特等獎、頭等獎的農友莊林貴妹與蕭煥通班長等。我們在課程中分享前一年獲獎的稻米栽培紀錄,讓其他人可以參考複製,一起種出冠軍米。也曾邀請農業專家來上課,例如台稉九號育種人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許志聖博士,請他來跟農友說明這個品種的特性與栽培需求,來聽課的農友都很踴躍而且專心。

大家都希望自己可以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術,種出高品質的稻作,獲得更高收益,所以到後來我們已經不用再去宣傳、甚至開課。當農民發現別人的穀價比較高時,就會想要去研究、去精進自己的技術,這牽涉到個人利益。如同賴老師所言,上課的目的就是啟蒙,而不是被動地教授與敦促,讓農友先有基礎知識,誘發他們主動學習,使池上米的品質不斷提升。只要思維轉變,行為就會不同。

賴老師有次告訴我,在他已經開始投入農民教育訓練課程後,母親曾私下請他在學校公務之餘再多花一點時間來幫我、幫農民,因為有他與池潭源流協進會的協助,整個教育訓練從設計課程、編列講義、行政管理、結業考試等一連串的過程裡,才能順利推動。

賴老師發揮了「教師」的教學專業與耐性,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我們的理念與想要改變的思維,讓來參與認證的農友深刻了解提升品質與產地認證對他們、對整個池上有多重要。因為他身為教師的說服力夠,聽課的學員馬上就能接受與吸收。他注重執行過程的每一項細節,與我一貫的做事方式相同,我們連鼓勵學員全勤參與的蓋章方式都想到了,講義裡的重點還會用放大字體特別標出與呈現。我們知道農友在上課或填寫田間栽培紀錄時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或困難,協助他們確實完成,畢竟這些要花非常多的心血與經費,不能隨便應付了事。

在那段期間,賴老師仍在學校任教,平時忙著學校工作,課餘或假日才能處理協會的工作,替農民服務。「池上,是滋養我們的地方,基於對這地方的感情,想要保護這片土地,我們不能看到池上米的優勢漸漸沒落。」賴老師將他的教育熱忱從學校延伸到整個池上,當我急於推動一連串改變卻未能取得其他人共識,池潭源流協進會在關鍵時刻的出現與協助,為我指出另一條路。

有了賴老師的協助,我們時常閱讀、研究相關法律文獻,以解決當時產地認證所遭遇的種種問題,並草擬後續各項規範建立與執行細則,包括《台東縣池上鄉鄉徽使用辦法「農業類—稻米」執行要點》《池潭源流協進會「池上米」認證標章管理規範》。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