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算病Ⅱ:算體質,知病根,健康不求人(附算體質APP)

第1章 我們的身體究竟哪裡出了毛病?

1-1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老是治不好?

臨床上常看到很多患者,從這家醫院轉到那家醫院、這家診所逛到那家診所,小至筋骨痠痛,大到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到處求診,卻總是無法改善。我常給這樣的病人一個稱號—「遊牧族」病人。

即使是一般認為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在找我看診後,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並配合調整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後,情況多能大幅改善,不需再服用降血壓、血糖的藥了。

那麼,為什麼一樣看診,有的人病能治好,有的人卻治不好呢?總結下來,有兩個重要原因。

原因一:不知道自己的體質

了解體質非常重要,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體質是冷是熱,屬於脾陽虛或腎陰虛,飲食又亂吃一通,即使自認養生、生活規律,也可能適得其反。

例如,臨床上常看到許多癌症患者,雖然每天生活作息都很正常,晚上十點睡覺,早上五點多起床,每天運動、不抽菸不喝酒,有的甚至茹素三、四十年,一樣得癌症。得了癌症後非常怨恨,質疑:「為什麼是我?」問遍了所有醫生,每位醫生都說:「這樣的生活習慣不錯啊!」

但是來找我求診時,我卻跟他們說:「就是你這樣的飲食方式才會生病!」因為中國的老祖宗幾千年前就已經告訴我們,只要體質偏寒,像肺臟、大腸、子宮、卵巢等部位,就很容易產生疾病。所以,如果本身體質偏寒,再因各種因素必須吃素的情況下,又不懂得透過較溫熱的食物平衡多數較寒涼的蔬食,長時間就會對身體造成耗損,甚至引發癌症。

其實,體質是否偏寒,有個簡易的方法可以判斷,因為體質越偏寒,體溫也越低。依據全球體溫與致癌率的相關研究顯示,體溫介於35℃到36℃之間時,癌細胞長得最快,而當溫度升高到39.3℃時,癌細胞就會完全滅亡。當然,人體不可能常態維持這樣的高溫,但原則上,只要讓體溫維持偏高,標準為舌下溫度37℃,或至少要超過36.5℃,癌症就不容易找上你。

即使現代醫療已十分發達,對人體也只能起到10%以下的作用,因而了解自己的體質更形重要。我常以糖尿病為例,其實人們很早就發現被切除胰臟的狗,縱使其他器官都很正常,兩週內也會死亡—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發現原來胰島素對血糖是有作用的,而糖尿病就是胰島素功能降低乃至喪失的結果。

不過,多數人只著重胰島素對血糖的作用,卻忽略了其他身體上的問題。在臨床上,我就曾發現一百多例,當患者還沒吃控制血糖的藥物前,雖然血糖高低起落,但在吃了降血糖的藥(Metformin等藥物)後,血糖雖然逐漸穩定,但腎絲球過濾率卻同時變差,甚至在三年間,由100%、90%降到60%、50%。腎絲球過濾率是腎臟功能好壞的一項重要指標,台灣洗腎病人有80%同時也是糖尿病患者,所以在治療上就必須更小心腎臟功能。

所以我個人認為,醫療的重點在於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體質,並協助改變體質趨於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而這也是中醫最重要的原則。所以這兩年也曾有教學醫院提出研究報告成果,建議治療糖尿病時要跟中醫結合,才能達到減少腎功能傷害的效果。

原因二:是性格,讓病老是治不好!

目前,日本將糖尿病、高血壓、尿酸這些慢性病歸類為「生活習慣不良病」。其實,糖尿病在全世界都是發病率很高的疾病,尤其糖尿病也是誘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癌症的一大根源,中醫叫「痰濕血瘀」,先痰濕後血瘀。很多人罹患了糖尿病可能覺得不痛不癢,問題是糖尿病如果沒能有效控制,常導致眼睛、心腦血管、腎臟等併發症,對周邊神經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曾看到很多糖尿病患者,即使用針去扎他的手、腳,病患也完全沒有感覺,所以糖尿病到晚期其實是很折磨人的病。

日本人之所以把糖尿病歸類於生活習慣不良病,是因影響糖尿病患者最大的因素,就是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在臨床上,我訂定血糖標準為飯前110mg/dl、飯後130mg/dl,只要超標了,就要病患寫下當天吃了什麼東西,連續記錄三個月到半年,用來檢視什麼食物會讓血糖飆高,那個食物就得減量,甚至不吃。大約有60%的人會認真實行,也很快就能將血糖控制得非常好,糖化血色素也從9%、8%,一直降到5%。最後,醫院也會診斷不須再吃降血糖的藥。但是,總有40%左右的患者依舊故我,明明已經發現有些東西會讓糖化血色素飆高,還是照吃不誤。如果難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就算醫學再怎麼進步也沒用,所以俗話說:「治得了病,救不了命。」真是沒有錯!

追根究柢,有些人的病為什麼老是治不好?難以改變不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是不是性格使然呢?!值得大家好好想一想。

再舉個例子吧!醫界已發現許多癌症,例如子宮、卵巢、甲狀腺和肝等癌症,都跟情緒壓力有關。曾有一位朋友因為慢性肝病造成肝硬化,照理說,肝硬化後肝臟功能還處在可以逆轉的代償期,朋友本身的精力也很好,這種肝硬化被稱為富貴病,如果休養得好,再多活十幾、二十年都沒問題,但這位朋友還是很快就過世了。我之前總是提醒他要多休息,說有肝病的人要常把腳抬高,但最重要的是要讓腳步慢下來,遺憾的是他仍然拚了命地工作,不放過自己。

很多熟悉這位朋友的人都說,他的死是命定的。所謂命指的就是性格,因為這位朋友視工作如命,從來沒帶老婆出國去玩,自己出國也是為了工作。臨走前,他很遺憾地說這輩子從來沒有享受過生命。他的離開,也讓身邊的朋友留下很大的遺憾。要知道,工作壓力對身體的耗損其實很大,尤其是肝病。在所有慢性病中,肝病最需要休息(當然還要加上適當的運動),因為只要你一工作,肝臟就要陪著你一起工作。

中醫說「氣滯血瘀」,我們平時應疏肝理氣,因為氣順的話,身體才會好,如果壓力太大,導致氣滯血瘀,就容易在身體最弱的部位產生疾病。

有時候,我們不管是打針吃藥,不管是中藥西藥,藥物進入體內都會有濃度的變化,要在適當的濃度下,藥物才會產生作用。生活也一樣,如果每天生活正常,不要有太大的壓力,並適度運動、適當休息,體內所產生的代謝廢物就能排除。

臨床上我常會請患者把舌頭伸出來,因為拚命三郎型或容易緊張的人,通常有個特徵:舌頭明顯是尖的。這時我通常會提供一個處方,就是在睡前泡泡腳,因為泡腳有助於抒解壓力,讓睡眠品質更好。但患者本身仍要懂得放輕鬆,否則很多重大疾病或癌症就容易找上門。

1-5原來是陽氣虛、體溫低在作祟!

看過中醫的人一定常被叮囑,要忌生冷、要保溫。古往今來,中醫的治療最重視的就是「暖」字,「暖」是讓身體健康最主要的基礎。不管是器官組織、細胞功能,都要以正常的體溫為基礎,就是需要暖,而暖就是從身體的陽氣而來。

中醫視陽氣為「太陽」,明代大醫張景岳曾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紅日就是太陽,真陽就是我們講的陽氣,也是維護生命,讓心、肝、脾、肺、腎功能,或是內分泌、酵素等正常運作的重要元素。因此,保暖就是保護陽氣,維護自己的健康及生命,可以說「暖=體溫=陽氣」。

活人與死人的區別,既不是結構上的,也不是外型上的,而是維持生命功能及能量的有無。功能及能量結合在一起,就是中醫講的陽氣,失去了這個陽氣,結構、外型再漂亮、再完美,也只是個冰冷的死人。

即便是重症,提升陽氣,就能提高生命力

當身體的陽氣逐漸虛弱時,疾病就會發生,因此要能活得久,又活得健康,陽氣的保護非常重要。陽氣保護得不好,生命也會很快走到盡頭。

臨床上曾有一個肺癌的患者,本來患有乳癌,但一開始到醫院檢查時,腫瘤的位置在乳房深處,所以未被檢查出來。後來因為長期咳嗽,再去做電腦斷層時,發現患有肺癌,做完手術進一步做電腦斷層後,才發現乳房上的腫瘤。不過,因為才剛動了肺癌手術,醫院再要求她做乳癌手術、化療時,由於恐懼,她很抗拒。

經人推薦,她來找我看診。我請她開始記錄每天的舌下溫度,結果發現體溫非常低,只有35℃多。而不管是美國、歐洲或是日本所做的研究,都發現癌細胞在36℃以下的環境中長得最快,溫度越低,癌細胞就長得越快。於是我請她晚上睡覺前要泡腳,早上起床時也先不要喝水,改喝生薑紅茶,盡量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而我開立的藥物屬性也很熱,再加了一些抗癌配方,一個月後,她的乳房腫瘤就從5.5公分縮小到3.5公分。

腫瘤在一個月內縮小近2公分,連醫院也嚇了一跳。目前腫瘤持續縮小中,但我仍提醒她要繼續透過舌下溫度,注意體溫的保持。

再舉一個例子。曾有一個罹患腦癌的患者,剛來的時候是被家屬抱進來的,由於她的腦部腫瘤長在腦幹附近沒辦法開刀,連做伽瑪刀(Gamma knife)也不行,雖然曾做過一、兩次化療,但因身體沒辦法負荷,只好停止。同時,因為已沒辦法吞嚥,所以醫院在她的肚子打了個洞,加上腫瘤已壓迫到神經,等於完全失去行為能力,連患者本身也想放棄了。

治療時,我先是鼓勵她還是有機會的,而在測量舌下體溫後,果然只有35℃多。當時我給予的處方,第一步仍是先調整飲食和生活作息,再配合藥物,原理一樣是把陽氣提高。經過三、四個月後,患者復原的狀況很不錯,已經可以自己走進來了,再檢查時也發現腦部腫瘤縮小了,最近一次檢查甚至比初診時縮小了一半以上。

像這樣的患者,縱使病情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情況,也會因為陽氣(體溫)的升高,讓身體狀況越來越好,自然腫瘤也會越來越小。

在治療糖尿病或高血壓病患時,我也會著重於提升患者的陽氣。從臨床上可以發現,陽氣提升後,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的速度也特別快,糖化血色素從8%多、9%多降到6%以下,被醫生判定不須再吃降血糖藥,可見陽氣是非常重要的。

身體燥熱,不代表陽氣夠

事實上,開始注意到體溫對身體的影響,是在近兩年。由於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個較簡易判斷的方法,所以目前在臨床治療時,我都會請患者每天測量舌下體溫,從而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所謂舌下溫度,指的是在早上起床不刷牙、不洗臉、還沒喝水的情況下測量,標準溫度是37℃,但至少要在36.5℃以上。

有一點要請大家特別注意,常覺得很熱、怕熱的人,不代表體質就是燥熱的。有很多患者會說自己的身體非常燥熱,冬天只穿一件衣服就夠了,尤其在我們診所中,就有好幾個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全身都已經抓爛了,冬天還要開電風扇,甚至開冷氣,否則就會覺得全身燥熱,一熱皮膚就癢。

要他們量自己的體溫時,這些人總認為自己的體溫一定有36℃多到37℃,一量之下才發現只有35℃多,並好奇詢問:「為什麼我的體溫這麼低,感覺卻非常燥熱?」

中醫有一個講法:當體內累積太多寒氣時,會把陽氣往外逼,稱為「逼陽外越」;陽氣到了外面後,由於陽是熱的,就會造成體表熱的現象,所以患者會感覺燥熱,但身體裡卻是冷的。

有這種情況的人不少,許多女生常會覺得全身燥熱,動一下就流汗,其實那叫「自汗」,也是身體虛的表現。只是她們不清楚,還拚命喝冷飲,甚至喝椰子水這種寒涼的飲料,一喝下去不僅肚子痛,嚴重的人甚至會閉經,或有心臟抽痛的感覺。其實原因就在於陽氣虛了,造成體溫降低。因而,身體的陽氣是否足夠,觀察每天早上的舌下體溫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過去在中國大陸,有一知名老中醫李可老師曾經說過:「現代人,陽虛而已。」他說了這句話後被很多人攻擊:「怎麼可能只有陽虛,還有陰虛、燥熱、陽盛啊!」

但在我觀察了2000多例之後發現,他這句話還真的非常有道理。當身體變為陽虛、體溫降低之後,不僅身體的代謝廢物排不出去,像是殺手細胞、吞噬細胞、免疫球蛋白這些部隊原本應該負擔的幾項工作,如殺死細菌病毒、殺死癌細胞,以及清垃圾等功能,就會運作得比較慢,導致毒素無法排出去,並給予癌細胞良好的生長環境。

由於大腦仍會持續跟身體說:「先把這些毒素丟出去吧!」所以身體這時會出現第一階段症狀來因應,例如腸胃不適、想吐,但因這些症狀還算輕微,且只是暫時性的,因此常被忽略。到了第二階段,可能開始長疹子、過敏、濕疹,皮膚開始出現問題。第三階段則以發炎呈現,不管是口腔發炎、泌尿道發炎或腸胃發炎。到了第四階段,就很可能是中風、心肌梗塞或結石。而第五階段則是產生癌症。免疫功能差的人,可能就直接跳到第五階段。

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屬於第三階段;當情況未獲改善時,就可能導致第四階段,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喝水習慣錯誤,可能讓身體變寒

依據國外的研究,發現體溫每下降1℃,免疫功能就會下降40%以上;相反的,體溫只要提高1℃,免疫功能卻會增加5~6倍。

免疫力增加,除了減少疾病上身的機率,對於想減肥、永保年輕的人,當然也很重要。

除了前面提的減肥案例,發現能持續減掉30到60公斤、瘦得很快的,是因為陽氣都處於高點,也就是體溫都很高,維持在36.5℃以上。所以,想讓自己瘦得快一點,就得想辦法提升體溫,因為體溫每上升1℃,新陳代謝也會增強,當代謝量大於攝入的量,自然就能達成瘦身效果。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要人盡量多喝水,以淨化血液,甚至有些人一天喝到3000~4000毫升的水,這說法其實有很大的問題。由於水屬性是冷的,所以當身體裡積存了多餘的水分時,身體會從裡面開始發冷,並引發各種疾病。

有一位女性患者一天喝3000~4000毫升的水,每天到了下午腳都腫起來了,月經量也越來越少,胖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天都覺得很累很疲倦。她問:「為什麼會這樣?我還年輕耶!」我的回答就是,水喝太多了。加上這位女性患者的體溫也很低,在35到36℃左右,甚至在月經週期時,最高體溫也不過才36.3℃。這樣的女生很多,多半是因為水喝太多,身體變寒了。

一般人都覺得,多喝水不是一件好事嗎?其實,喝水要適量,尤其是脾陽虛、體質比較冷底的人。例如舌頭顏色淡淡的或呈現淡白色,或者是有齒痕的人,不是氣虛,就是陽虛,水喝得越多,水分無法代謝,就會讓身體越來越寒。

那麼要如何判斷,喝多少水才足夠,又怎樣才算太多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到了下午時間,發現腳有腫脹現象,就代表水喝過多了。不妨想像一下,人體就像一個塑膠袋,一樣是有彈性的,水多的時候會集中在塑膠袋下方,會大大地鼓起,像是蘿蔔腿、臀部容易變大。所以,當身體有太多水分時,首先會讓身體變寒,其次就是會造成下半身的水腫。至於怎麼正確喝水,在第2章會教大家。

而陽氣旺,除了對心肺功能、免疫系統、血液循環會產生影響,許多人有慣性頭痛、肩膀僵硬、痠痛,女性有生理痛、生理不順及月經量偏少等問題,或是晚上常常睡不好,早上起來常常覺得好累,甚至是憂鬱症,都可能是陽氣不足造成。本書將教你如何判斷自己的體質,並透過正確的飲食及生活作息等,提升陽氣,彌補先天的不足。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