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

電視囤積秀

拜電視真人實境秀之賜,歐美大眾對囤積症已不再全然陌生。除了前面提及的《歐普拉秀》偶有專題報導之外,A&E藝術娛樂頻道的《囤積者》和TLC旅遊生活頻道的《囤積:被雜物活埋》,堪稱是最具代表性的專門節目。前者從2009年至2013年為止共播出六季,八十三集節目中有逾百位囤積者接受拍攝;後者則於2010年開播,至今已在七季共七十五集的內容中,披露了上百位囤積者的心路歷程。

上述二者的構成元素大抵不脫惡劣屋況、親友訪談、專家學者的解析和勸說,以及清理過程的困難重重。被攝題材多數來自囤積者親友的主動報名,他們和雪倫的子女一樣憂心忡忡,希望得到專業人士的免費協助。而個案的源源不絕,一方面呈現出囤積行為的普遍性,一方面也反映出親友們在權衡過後,仍寧可讓「家醜」外揚的難堪窘境。

觀眾對這類節目的評價不一,有些人認為它們刻意強化囤積者缺乏自覺、骯髒污穢的形象,以協助之名行剝削之實,而且快速清空的做法也不利於後續治療;有些人則肯定它們讓囤積症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僅鼓勵受影響者向外求助,也讓不少觀眾開始檢視自己的消費模式和家中物品,或是對這類親友多了幾分理解和體諒。可以說,它們令人厭惡卻又鼓舞人心。

英國也有類似的節目。BBC新聞頻道早在1999年的《污垢人生》紀實節目中,便介紹過在房屋內外囤積大批垃圾,以致屢屢和市政當局發生衝突的艾德蒙.崔伯斯。2002年崔伯斯過世後,BBC還特別為他製播了長達一小時的紀念特輯。

將近十年後,形象陽光的知名主持人潔絲敏.哈曼,也以《我的囤積者老媽和我》這部紀錄片,公開了不為人知的家族秘辛:她老媽愛撿垃圾,她未成年的小弟因為無法進入被「回收物」塞爆的房間,而被迫住進大姊家中。哈曼與專家的介入令母女倆關係緊繃,所幸幾番角力之後女兒占了上風,隔年耶誕節一家人才總算得以回家團圓。

2012年5月,哈曼在BBC推出了名為《英國最強囤積者》的節目,希望將成功經驗複製在其他的囤積者身上,但其後兩年僅播出四集。有別於強調戲劇性的美式囤積秀,這個節目忠實呈現了清理工作的緩慢進展,甚至有囤積者在專業團隊好說歹說四個月後,仍不願放棄任何物品。無獨有偶,《隔壁的囤積者》系列也於同年7月在第四頻道開播,至2013年5月為止共播出八集節目。

就在《隔壁的囤積者》播出最近一集之後,六十五歲的獨居婦人安.布蘭蕭死於一場火災。消防人員趕到後不得其門而入,費了半小時才在雜物堆中找到受困的她,只可惜為時已晚。此案法醫抨擊囤積秀為了娛樂目的,對最嚴重的個案輕描淡寫。他呼籲製作單位應突顯囤積行為的致命後果,畢竟除了囤積者本人,他們的家人、鄰居和前往火場救災的消防人員,亦面臨極大的生命威脅。看來囤積秀在窺奇、警世和介入協助之外,還被期待要肩負宣導功能。

對台灣觀眾而言,囤積行為的螢幕初體驗大概是來自日本綜藝節目《黃金傳說》。該節目有個名為「垃圾屋」的熱門單元,模式是尋找日本各地的垃圾屋,並指派藝人說服屋主清理房子。如果屋主願意改變,出任務的藝人便會協助清理以「達成傳說」。經過辛苦的磨合和對藝人親力親為的眼見為憑,屋主最後通常都能卸下心防,娓娓道出隱藏在垃圾屋背後的真實故事。

印象中,此單元大約在2003年前後登場,當時我家和螢幕影像「相映成趣」,讓我在觀看時十分具有臨場感。同年底家中發生一起竊案,老媽的囤積症狀瞬間加劇,屋況可謂雪上加霜。短短一週內,雜物從已淪陷的三個房間內迅速蔓延至公共區域,在電視機和茶几間形成一道堅實的矮牆,從此坐在沙發上再也看不見電視螢幕,我被迫和所有的節目說掰掰。

2014年4月,NHK推出日劇《無聲的貧困》,故事敘述在民間社福機構工作的小涼(深田恭子/飾),為解決社會問題不畏艱難地濟弱扶傾。首集劇情以江田婆婆的垃圾屋為主軸,呈現出日本公部門對垃圾屋問題的袖手旁觀,以及鄰人對垃圾屋及其屋主的束手無策。所幸個性堅毅的小涼鍥而不捨,終於讓三年前遭逢喪子之痛的老婆婆同意清理,並開始掃除內心的哀痛。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