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心態療癒經典:12天,轉化自我、走向愛

PART 1準備好進行自我轉化

大多數人都搞不太清楚什麼是真的,就算隱約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最後我們仍傾向滿足於肉體感知到的現實。為了確認所謂的「現實」,我們會檢視它是否符合我們所定義的正常和健康,如果符合,那就是真的。

然而,在這樣的機制中,愛要在何處容身?如果我們能將真實視為既無開端,也永無終結的狀況,我們的人生是不是更有意義?唯有愛符合永恆的定義,世間其他的一切全都短暫無常,也因此,毫無意義。

恐懼往往會扭曲我們的認知,讓我們弄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愛是徹底的無所畏懼。愛沒有任何質疑,它原始的狀態就是無限的延伸和擴展,而非比較與計算。愛,就是真正有價值的一切,恐懼則因為什麼都不是,所以無法帶給我們任何好處。

雖然愛是人人一直想要的,我們卻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很害怕愛的到來,因此很可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愛的存在。然而,一旦幫助自己和他人放下恐懼,我們就能開始體驗自我的轉化。我們將會開始超越過去那個由肉體定義出來的現實,進入一個清明的境界,在其中發現原來每個人的心靈是相連結的,所有人共享同一個自我,而內在的平靜與愛其實才是真的。

有了愛作為我們唯一的實相,我們可以將內在的平靜視為健康和完整,而放下恐懼則是一種療癒。

在愛裡,沒有恐懼。

重播的過往經歷

每個人都會製造出屬於自己的垃圾和雜音,它們唯一的作用就是干擾我們感受存在自己及他人之內的愛。這種加諸自身的干擾,導致我們被過去重複使用的信念系統所困,儘管這樣的信念無法為我們帶來想要的結果。

我們可以將心智想成一卷卷記錄了我們過去經歷的電影膠捲。這些電影畫面不只彼此重疊,同時也覆蓋在我們看待當下的鏡頭上。因此,我們從來看不見事情真正的模樣;我們看見的,只不過是透過無數我們自行加諸其上的扭曲記憶而呈現出來的當下片段。

只要我們願意,便可以運用生動的想像力,更有效率地將過去那些老記憶抹去,只留下愛。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放下我們緊抓不放的那些過去的恐懼和罪惡感。

喜歡預測恐懼,勝於感受當下的平靜

有時候我們重視預測和控制,更勝於重視內心的平靜;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猜測自己接下來有多悲慘,然後享受猜對的快感,比在當下真正感受到快樂還要重要。這可以被視為一種瘋狂的自我保護方式,這麼做會產生把痛苦當作快樂的錯覺。

我們常以為,根據過去的恐懼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恐懼。這類想法造成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擔心過去和未來,製造出恐懼的惡性循環,使得愛和歡愉難以存在於當下。

選擇你要的現實

我們可以選擇屬於自己的現實。人有自由意志,所以只要我們想,就能選擇看見,並體驗真正的實相。我們能夠體驗到我們的實相就是愛,而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時時刻刻都能跳脫可怕的過去和未來,以及我們在文化中接受的那可疑的「現實」帶來的桎梏。我們能夠選擇讓當下成為唯一存在的時刻,活在「當下」這個實相裡。

我們的心智沒有疆界,因此實際上,一切都是相連的。事實上,我們的心智沒有任何限制,除非我們給予它限制。舉例來說,當我們將可怕的過去視為「真實的」,我們就限制了心智,將過去當作我們的實相,結果讓心智只會把接下來所有將要發生的事都視為可怕的,而且完全沒有時間停下來平靜地享受當下。當我們使用「不行」和「不可能」這類詞語時,就把可怕的過去變成一種限制,加在自己身上。

內心平靜是唯一的目標

把內心的平靜當作唯一的目標,是我們最強而有力的動力。為了擁有平靜,我們必須一直將保持平靜的心智當作唯一的目標。但比起擁有單一目標,每個人都試圖同時掌握許多不同的目標。然而,這麼做只會分散我們的專注力,且增加衝突。只要在發現自己突然落入情緒汪洋時自我提醒,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就能夠持續朝目標前進。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唯一的目標上,讓自己浮出海面大口呼吸,好好活下去。

藉由寬恕保持內心的平靜

既然保持內心平靜是唯一的目標,寬恕就成為我們唯一需要去做的事。寬恕,是用來矯正錯誤觀念的方法,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放下恐懼。簡而言之,寬恕就是放下恐懼。

進行心智再訓練的第一步,就是將保持內心平靜設定為單一目標——意思就是,從讓自己感到充實,而非自私的角度,來替自己著想。第二步就是寬恕。

很多人採取的第一步是試著去愛其他人,卻往往飽受挫折。受到過去那些扭曲的價值觀和經驗影響,我們會認為自己無論如何就是不可能去愛某些人,但這是因為我們對這些人的行為有錯誤認知,以致無法去愛他們。

當我們將維持內心的平靜當作唯一目標後,就可以開始進行第二步——寬恕,並選擇看見他人其實是在傳遞愛,或是因為害怕,而以愛的形式求救。有了這樣新的認知後,要全然地去愛和接受他人,然後擁有內在的平靜,都會變得更加容易。

我們不需要周遭的人為我們改變,也能擁有內心的平靜。

心智是分裂的

把心智想像成膠捲、攝影機,以及一切和電影製作相關的事物,可能有所幫助。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其實都是由心智把自身狀態向外投射到被稱為「世界」的銀幕上所形成。而這個世界及存在其中的一切,就成為映照出我們想法和幻覺的鏡子。心智投射出的一切成為我們的知覺,一旦執著於其中,我們所看見的一切就會受其限制。

心智的運作是分裂的,一部分的心智遵照我們的小我行動,另一部分則遵從愛。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心智都會聽從那個被稱為「小我」、咄咄逼人的假導演的指示,但其實它的另一個名字,是「恐懼」。

小我執導的「電影」全是關於分離和衝突,雖然它讓這些元素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實現了美麗的夢想一般。小我執導的電影製造出一個人與人之間彼此分離的假象,而我們真正的導演「愛」,並不會製造假象,只會傳達真相,導演出我們與他人融為一體的影像。

實際上,心智身兼導演、製片、編劇、剪接師、演員、放映師、觀眾和影評人等角色。沒有任何限制的心智擁有隨時改變電影中所有內容的能力,心智有力量做出任何選擇。

心智的「小我」部分就像恐懼和罪惡感構成的布幕,阻絕了愛,而我們能學習引導自己的心智去拉開那塊布幕,讓一直存在的愛的光芒顯現,並且讓愛持續成為我們的實相。

日常應用

為了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本書的內容,請在心中牢記以下幾點:

1. 保持內心的平靜是我唯一的目標。

2. 寬恕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也是保持內心平靜唯一的方法。

3. 藉由寬恕,我們會停止批判他人,同時也會看見所有人,包括我們自己,都是無罪的。

4. 當我們停止批判、停止把過去投射到未來,就能放下恐懼,活在當下。

5. 我們能學習聽從內在直覺的聲音所給的方向,它能指引我們知曉一切。

6. 當內在的聲音給予我們方向之後,它也會提供我們方法,去完成需要完成的一切。

7. 遵循內在的指引時,通常需要投入一個特定的目標,即便實現這個目標是的方法還不是很明顯。這是反轉了我們習以為常的邏輯,也可以說是「倒因為果」。

8. 我們絕對能夠決定自己的認知,以及想要擁有的感受。

9. 透過重新訓練心智,我們能夠學習運用正面積極的想像力,而正面積極的想像力能讓我們在心中製造出正向且充滿愛的影像。

PART 3自我轉化的十二天日常練習

如何進行自我轉化?

透過每天持續地練習,本書提出的原則和指示將為每個人帶來不同的意義。你可能會發現其中某些原則不太容易接受,或目前看不出來它們和你人生中面臨的狀況有什麼關連。這些不確定性並不是問題,你是否願意不抱任何期待地進行練習,才是重點。透過練習產生的體驗將幫助你達到目標,讓你擁有更快樂的人生。記住,有意願不代表你可以掌控一切——只意味著你已經準備好要改變自己的認知。

想要從練習中獲得最大好處,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 從第一天的練習開始,按照順序每天進行。

2. 每天醒來時先放鬆,運用靈活的想像力,在腦中把自己帶到一個你覺得舒服、輕鬆且平靜的地方。

3. 在這個放鬆的狀態中停留幾分鐘,複誦幾次當日練習的標題,認同它成為你的想法,讓它成為你的一部分。

4. 每天都問自己:「我想要感受內心的平靜,還是感受衝突?」

5. 把當日練習的標題寫在小卡上帶在身邊,有空就拿出來看一遍,並將練習的內容運用在當天遭遇的每個人和每件事情上,無一例外。

6. 睡前放輕鬆,花幾分鐘回顧今天的練習,問問自己是否願意把這些想法放進夢中。

7. 當你完成十二天的練習後,可以再從第一天開始,重複一次所有的練習,這會對你的學習更有幫助。

8. 你可以維持這樣的練習方式,直到發現自己已經不需要刻意去想,就可以持續應用每項練習的內容為止。

第十一天:我仍能選擇去改變一切有害的念頭

大多數人經常忘記,自由意志和選擇是心智與生俱來的特質。我們每個人都有過被某個狀況困住、無處可逃的經驗。

在此有個建議,可能會對那樣的狀況有所幫助:你可以發揮想像力來找到出路。想像一道牆壁,它代表你所面臨的問題,並在這道牆上畫一扇門,然後在上方掛一個紅色的「出口」標誌,想像自己打開這扇門,穿過它走出去,然後緊緊關上它。自此,你的問題不再跟著你了,因為你已經把它拋諸腦後。感受一下這樣的自由:想像自己在一個沒有憂慮的地方,什麼事都不需要做,只要好好享受就行了。當你準備好要離開專屬於你的開心休憩所時,帶著這個從過去一直想要解決問題的企圖中解脫的新感覺。在這個全新的認知中,之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此時便會迎刃而解了。

如果不把發生的事情當作問題,而視為一個學習的機會,就可以在真的學到東西時感覺到快樂和舒暢。我們只有在已經準備好要學習時,才會碰到問題。

我的想法可以傷害我,也可以幫助我。我要持續選擇自己的心智要想些什麼,因為沒有人可以幫我做決定。我可以選擇放下除了愛之外的所有念頭。

其實,我們一樣害怕

下面這個小故事也許可以協助說明今天的課題。這件事發生在一九五一年,地點在舊金山的史丹佛藍恩醫院。

這是人生中讓我感覺陷入困境,因害怕而完全動彈不得的狀況之一。我在情緒上感到痛苦,而且認為自己在身體上也很有可能遭到傷害。過去顯然影響著我對當下的認知,而我當然無法體驗到內心的平靜或喜樂。

一個星期天的凌晨兩點,我被叫去查看一名關在精神病房的病人,因為他突然抓狂。我之前沒見過這個病人,他是在前一天下午被確診為精神分裂後送進病房的。我差不多十分鐘前才見到他,那時候他剛把木頭門框上的飾紋木條拔了下來。我透過門上的小窗戶看到一個身高一百九十多公分、體重將近一百三十公斤的男人。他全身赤裸地在房間裡跑來跑去,手上拿著一根超大的木條張牙舞爪,滿嘴胡言亂語。我實在不知道如何是好。現場有兩位男護士,兩人看起來大概都只有一百五十幾公分,他們說:「醫生,我們就在你後面保護你。」我一點也沒有覺得比較安心。

就在我一直盯著小窗戶往內看時,我發現這個病人很害怕。這個發現慢慢滲透到我的意識中,讓我看見自己有多害怕。突然之間,我想到他和我有一個共同的連結,而這可能讓我們和平共處——那就是,我們兩個都很害怕。

在無計可施的狀況下,我透過厚重的門大喊:「我是詹保斯基醫師,我想進去幫你,但是我很害怕。我怕我會受傷,也怕你會受傷;同時我也很好奇,你都不害怕嗎?」在我說了這些話之後,他停了下來,轉過身說:「你他媽的一點也沒錯,我超害怕的!」

我繼續對他大喊,告訴他我有多害怕,而他也對我大吼說他有多恐懼。某種程度上,我們成了彼此的治療師。在我們說話的過程中,恐懼逐漸消失,兩人的聲音也開始冷靜下來。然後他同意讓我一個人進去,和他說話,給他一些口服藥,然後離開。

對我而言,這是一次非常震撼、也非常重要的學習經歷。一開始,我把這個病人當作一個潛在的敵人,他很可能會傷害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如果某人看起來精神狀態不太穩定,手裡還拿著一根木條,那麼他肯定很危險)。我選擇不使用權威這種操控手段,因為這麼做只會製造更多恐懼和距離。當我發現我和他因為恐懼而產生連結,並且誠懇地請求他的協助時,他加入了我,然後我們幫助了彼此。當我把這位病人當作老師而非敵人時,他幫助我認識到,也許我們的瘋狂程度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瘋癲的形式不同而已。

今天我決定不要讓恐懼、罪惡感或責難出現在自己的想法中,不論恐懼、覺得愧疚或責難的對象是我自己或其他人。我要反覆對自己說:「我仍能選擇去改變一切有害的念頭。」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