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隈研吾建築圖鑑:專業導覽及手繪千幅圖片,美學、知識、旅遊一本全收錄

隈研吾的建築裡,幾乎沒有「僅此一次的挑戰」。
一次挑戰後,必定會再接再厲。
在一步步進化的過程中,時而會有重大突破。 

隈研吾:
●我自己在撰寫教科書或彙整成書時,為了讓主題能夠很明確,以本書中的「幽靜系」為例,全書就只選取「幽靜系」單一的案例。若想維持作者思考意識的一貫性,通常會以這樣來分類。但本書採取了全面性的俯瞰視角,來描述我作品的多面性,換句話說,就是將焦點放在多種設計的趣味之上,這是前所未有的嶄新做法。
●另外,本書也找出了超越多面性的共通之處。透過詳細的描寫,使得那些隱藏其中,具有「隈研吾式」的不變元素顯現出來,這點覺得非常有意思。
●這樣的多面性和普遍性,如果理論化地加以深入探討,或許就能發現更深層的東西。但本書重點放在視覺上的饗宴,倒是沒必要特別需要勉強去連結這兩者的關係,而是給人一種「看這些畫就很有意思」的感覺,藉著撰寫的方式和整合的方法,意外巧妙地將這兩者的矛盾結合。 

觀光客也是風景的層狀空間

龜老山展望臺

地址:愛媛縣今治市吉海町南浦487-4

交通:下大島北交流道,15分車程

將原有展望臺拆除重建的案子。之前是和一般山頂公園相同的展望臺,隈大師將其外觀隱藏於地面的「龜裂」處,由走在前面的遊客迎領大家一覽風景。

如果問我建築採訪中哪裡「不虛此行」,那就是「龜老山展望臺」。比起看到照片所想像的,到了現場更能領略其魅力。即使東京到此路途遙遠,我也要給它「不虛此行」的200分!

「龜老山」的由來

1300年前,有一位苦行僧,在海邊看見一隻大烏龜,龜背上背著一尊黃金觀音像,於是他就在這個山上建的佛寺供奉。

F.L.萊特風格的層狀空間

當看到這空間,馬上想到美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所設計的「舊山邑邸」(現在是YODOKO迎賓館,1924)。外觀被樹木遮蔽,幾乎看不到,利用複雜的段差來產生各式景緻。

隈大師曾公開說過「很喜歡萊特」,所以萊特對龜老山層狀空間設計的影響,毋庸置疑。

人也是風景變化的因素   

與萊特舊山邑邸最大的差異,是「人」也是風景的一部分。看到其他觀光客的參觀路線,自己也會有跟著到處看看的興致,大家都是充滿好奇的東張西望。

這個讓人充滿好奇心的動線,在抵達北側平臺時達到最高潮。

連接四國的來島海峽大橋和瀨戶內海諸島等絕佳景色,在這個點都能一覽無遺。

隱藏外觀     

完工時,隈研吾寫道:「展望臺本來是用來觀看遠處風景的設施,可是反而很多展望臺都成了被注視的目標,在環境中成了很突兀的東西。」他把這種現象反轉過來,成就了本建案。

【訪談】

宮澤洋:1994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臺,之前我只有從照片上看過。為了編寫本書實際走訪,真是非常成功的建築。那斷狀迷宮般的空間趣味性十足,觀光客會到每個空間走過一遍,不會放過任何角落。在這裡沒有看到建築物的形體,而只是一個「場域」。「想要讓建築消失」的建築師不少,但是我想能夠做到這個程度的卻寥寥無幾。

隈研吾:由於M2大樓的飽受批判,在我心中造成陰影,轉而朝向本書中所說的「幽靜系」去發展。如何才能達到幽靜的感覺呢?其實沒想得簡單。最初想法是埋起來就好了,來消除建築過度突出的感覺。磯崎新和黑川紀章(建築師,1934-2007年)那個世代所象徵的建築,靠著箱子般的建築來牽引著政治和經濟發展,我對這樣的建築感到厭惡。為了否定這類建築,先想到的是把它給埋了,這個就是龜老山展望臺的靈感。

宮澤洋:我認為是個很了不起的建築。您設計當時感覺如何?

隈研吾:感覺不錯,因為我是個一直想把建築埋到土裡的人(笑)。在學生時代,遇到設計課題時,可以不用埋起來的地方,我也是把它埋起來。所以這是第一次能夠實現埋土的設計,有種終於如願以償的快感。

可是同時我也開始注意到埋掉後,「剩下」部分的混凝土感,因為諸如橋等部分都還是會有強烈的混凝土感。

宮澤洋:可是在那裡,我不太有混凝土的印象。

隈研吾:那時即使看到這種程度的混凝土牆面,也會感到厭惡。雖說是如願以償,但不是100%的滿意。也就是在這時期,開始去摸索有無其他的設計方式。

宮澤洋:那裡實在是一個吸引人潮的設施。看到大家都在逛,我也忍不住走一走。

隈研吾:我知道你的感覺,你提到過段狀設計很有趣,之所以能夠吸引人潮,我想是中間挑空設計的關係。在這空間的四周可以看到其他遊客,所以自己也會想跟著走走。這樣的概念我也運用到Aore長岡的設計上,在巨大挑空的空間周圍,可以聚集人流,能夠讓彼此視線在此交會。當龜老山設計時,我並沒有刻意做出這樣的效果。把這當成一種方法論來實踐,則是從Aore長岡開始。

 

即使外觀改變,也要傳承「記憶」

村井正誠紀念美術館

地址:東京都世田谷區町1-6-12

交通:東急大井町線・等々力站下車,步行4分鐘

日本抽象繪畫先行者・村井正誠的紀念美術館(預約制)。保存了原來的畫室,外觀以貌似大箱子蓋住的感覺,其中的空間就作為展示場。外壁部分,則用拆除的舊有建材來裝飾。

隈大師也能設計出這樣深入人心的建築!真的和設計「M2大樓」的是同一人嗎?這10年間改變了一個人的DNA?會讓我提出這些質疑,就是因為「村井正誠紀念美術館」。

這裡綠蔭茂盛,到了讓人有點不安的程度,但是踏進裡面一步,就會發現裡面庭院相當的壯觀。

完成至今已超過15年,好似透過歲月長時間的燉煮,和外部空間自然地融合一體。

舊屋屋頂的杉木支架再利用。

庭院的古董車(Crown),隈大師改放置於水池上,效果很好。

從入口的大落地窗往外看,庭院宛如寬幅的美麗圖畫。

並非完全改建,而是保留既有畫室,將其包入新建築的方式來設計。

「記憶」不一定是有形的。這是座能傳達這個道理的建築,我希望有更多人能來體會這個感覺。

【訪談】

宮澤洋:村井正誠紀念美術館(2004年)與在中國建造的竹屋(2002年)有相似之處。看到這建築,我體會到隈大師「很喜歡使用舊建材」,那不是在「裝酷」,而是真心喜歡。

隈研吾:那種破舊感很棒吧!我超喜歡的。

宮澤洋:我認為破舊的建材,可以增加建築空間的質感。將時光的流逝感融入到空間設計裡,是一種十分獨特的感覺。當看雜誌報導時,不太能理解正中間的舊畫室保存的意義何在,但實際走訪就能深深感受到這畫室的存在感。包括這裡的景觀設計,這建築真是相當傑出。隈大師後來也設計了不少的修建案,這建築可以說是起點吧?

隈研吾:就保存系的建案而言,這個建築是第一個。當初村井美術館還是原來舊住家的狀態時,我去探勘了,那時覺得「這和我出生的老家好像」。村井老師的舊宅,戰前的木造建築和戰後的有一些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戰前有手工的質感。但它又不像「數寄屋建築」(日本茶道、花道等發展出來的精緻木造建築)那種讓人感到很做作的手工,而是「因為沒經費,只好自己手作」的那種質感。這點和伴我成長的老家很相似,令人懷念。

我父親和村井老師年紀差不多,所以房內的裝飾和擺設方式很像。夫人是改建案的委託人,當初也找了其他的建築師,都與丈夫的氣味不合,我想出來的是和舊村井宅隔間類似的新建提案。

宮澤洋:原來如此,記憶的傳承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做啊。

隈研吾:為了保存人們腦海中的記憶,我要以這個住宅的質感使之繼續傳承下去。為達到這目的,我利用原屋的舊建材來作為設計的主軸。雖然說是舊建材再利用,但真正可以運用的,就只有柱子之類的。看了舊宅地板下的鋪板和屋頂底板,都不是直的,不像現在的材料是經過完整的加工,但這點卻很吸引我。

宮澤洋:您指的是運用在外壁格柵的木條,確實都不是很直,這點很不錯。

隈研吾:那個形狀現在就算想刻意去做,都很難。以舊建材為主來運用,能讓村井老師家的質感存留下來,這也是種真實的存在感。

宮澤洋:最後留下畫室是夫人要求的嗎?

隈研吾:記得是我向她提案的。村井先生應該是一位捨不得丟東西的人,家裏的物品非常的多。畫室的空間也被東西占滿,只剩下一個可以畫圖的小空間,這樣的感覺,我想要讓它獨立出來保存。

 

讓劇迷也能接納的白色瀑布

GINZA KABUKIZA

地址:東京都中央區銀座4-12-15

交通:東京Metro日比谷線、都營淺草線・東銀座站直通

和風建築大師吉田五十八擔任了第四代歌舞伎座(劇場)戰後的改建設計。隈大師這次和三菱地所設計共同合作,在劇場上方加蓋了超高層辦公大樓,外觀則依照前歌舞伎座原貌加以復原。

「歷史建物再生」的計畫,採「復原」方式重建也是選項之一。本案是讓這種做法被廣泛運用的劃時代建築。

「選擇採用復原方式」的原因之一,是大家對歌舞伎座改建前面對馬路西・南兩面的外觀印象深刻。

另一個理由,是後面加建超高層大樓的設計實在匠心獨具。只有左邊的部分露出玻璃,右側的格柵位於歌舞伎的正中心,宛如是襯托著歌舞伎座的瀑布。

在歌舞伎座的頂樓(5樓),設計了免費入場的庭園,好似都會中的綠洲。

從頂樓庭園的外部樓梯下樓,可以清楚看到歌舞伎座的屋頂瓦片。以前不可能看到這部分,現在則成為參觀的亮點。

 

給「聖地」加分的森林光影

檮原雲之上圖書館

地址:高知縣檮原町檮原1212

交通:JR土讚線・須崎站下車,轉搭高知高陵交通巴士・檮原線約80分鐘,在檮原站下車,步行7分鐘

位於高知和愛媛交界處的檮原町。這裡可說是隈大師的聖地,在2018年新建了圖書館。館內閱覽室由鐵和杉木混合結構做出光線射入森林的感覺。後方連結福祉設施「YURURI 檮原」。

「想要一天內體會隈式建築的魅力」,就該去高知縣的檮原町看看。從高知或松山機場出發,車程約1小時40分可抵達。當日往返有點累,最好搭配高知或愛媛的觀光來慢慢參訪。

有如登窯階梯的閱覽室。一道道的木架,宛如空中灑落的光線。在屋頂部分設計的段差,就是讓自然光可以照進來。嗯,真是無可挑剔的傑作!

雖然現在很重視無障礙設施,但考慮到小朋友喜歡這種梯狀設計,於是圖書館設計出了這樣的需求!

木架建築的基本組合,由120mm的杉木角材,4條交叉而成。像筆者這樣的凡人,實在無法理解交叉部分長得什麼樣子。

梁柱都是運用露出的鋼骨,所以一看就知道是鋼骨結構。天花板的木架組合,自然而然被認為是「裝飾」,但這其實是用來承受地震的「結構材」,很驚人!

 

「地獄組裝」並不只是一種裝飾

微熱山丘南青山分店

地址:東京都港区南青山3-10-20

交通:東京Metro銀座等線・表參道車站下車,步行6分鐘

鳳梨酥的專賣店。對於多數 CP值高的隈建築而言,這個案子比外表看到的難度更高。它利用了日本傳統木造組合建築「地獄組裝」的手法,構造設計是由東京大學佐藤淳副教授操刀。

在開幕之初(2013年12月)使用的木材都還很新,看起來像是臨時性的場館。7年後,原來木頭的顏色褪去,像個巨大的鳥巢。

這個建築能一舉成名,是因為「地獄組裝」的傳統木造軸組。會稱之為「地獄」,應該是一根根刺出去的感覺(之前我也是這麼想),但調查之後才知道不是這樣。

什麼是地獄組裝?

切口交錯的木條各10條。切口斷面面積占2/3的共8條,占1/3的兩條,將兩組組合在一起。

〈優點〉

・切口互相交錯,結構穩固。
・形成沒有連結點的連續面。

這個建築木條組合的角度並非90°,而是33.7°的菱形。

以傾斜8.6°的角度來銜接各木條,形成立體化的外壁。這樣木條的一端,看起來就像一根根飛出來的感覺。

這個木造軸組不單是裝飾,還是支撐二樓及三樓地板(東側)的結構體。在隈建築中,這在施工難度上屬於頂級,因而得名。其分類為「驚豔系」,不光指外觀而已。

 

在空中飄浮的高科技盆栽

星巴克臻選咖啡烘焙工坊 東京

地址:東京都目黒區青葉臺2-19-23

交通:東急東橫線、東京Metro日比谷線・中目黑站下車,步行14分鐘

這是星巴克高檔品牌「星巴克臻選咖啡烘焙工坊」在日本的第一家店。建築設計和外裝由隈大師操刀,內裝部分由星巴克設計坊的里斯・繆拉先生負責,工廠的內部空間是必看的亮點。

「星巴克臻選咖啡烘焙工坊 東京」就位在以櫻花著名的目黑川沿岸。

3、4樓是可以俯瞰黑目川的座席。這裡春秋季,座無虛席。

外牆和屋簷內側使用杉板以凹凸的方式排列貼合,杉木的明亮顏色與櫻花搭配相得益彰。這木板用液態玻璃處理過,效果很好,完工至今兩年幾乎沒變色。

就特徵應該將這建築歸類為「幽靜系」或「隱晦系」。但轉到西側來看,誰都會「驚豔」不已,盆栽居然浮在半空中!

盆栽(植栽球)從西側看得很清楚,朝三個方向的強化繩,牢牢地將盆栽夾吊在其中。

盆子下方延伸的管子用來給水和排水,在隈建築裡少見的高科技風細部設計。

如果回溯隈大師活躍系的建築,發展流程像是這樣。接下來吊掛的東西我想會是地板?

 

湯屋以「黑子」來決勝負

銀山溫泉共同浴場「白金湯」

地址:山形縣尾花澤市銀山新畑北451-1

交通:JR・大石田站轉搭Hanagasa巴士,往銀山溫泉方面約40分鐘,在終點站下車。步行5分鐘

位於深具歷史銀山溫泉北端的小型公共湯屋。白天提供觀光客,晚上則當地居民利用的澡堂。深度很淺的建築,令人懷疑「湯屋在哪?」但進去了絕不會後悔的理想空間。

第一次去時完全不起眼,結果走過頭了。位於溫泉區北端的偏僻角落,是一塊銀山川與山崖間狹小的三角建地。入口的正面只有2m,好窄!感覺薄薄一片,是隈建築史上最薄的建築。

從河的對岸看過去,溫泉屋呈現這樣貌,好像一大片屏風。像這樣的地點,在外觀上加上強烈個人風格也是很好的策略。隈大師在這歷史的小鎮以「黑子」(日本傳統戲劇裡全身穿黑衣的工作人員)來呈現。

即使很小也非介紹不可的理由,是裡面的湯屋太精采了。

樓板面積只有63平方公尺的兩層樓建築,這麼小要怎麼裝進兩間湯屋呢?一樓的設計為縱長封閉型。

四周貼上石板,挑空的上方引進光源,有種神光降臨的感覺。

另外一間湯屋(2樓)採寬橫開放型。採無雙窗(一層木格柵,另一層壓克力格柵),打開窗時就有露天溫泉的氣氛。

湯屋是隔日男女交替開放,所以只要住一晚,男女都可體驗。

同樣位於銀山溫泉的「藤屋」(2006修建),屬於「幽靜系」的傑作。內部的的裝飾十分細緻,很值得一看。雖然費用較高,但若要住宿,我很推薦這裡。

 

單品材料的一條龍模式

石之美術館

地址:栃木県那須町芦野2721-5

交通:JR東北本線・黑田原站下車,轉搭乘關東自動車11分鐘,或轉搭巴士芦野仲町站下車,步行1分鐘

這是2000年完成的「那須・自然素材三部曲」之一。將原有的石造倉庫轉為美術館,隈大師與石材職人共同想出許多巧思的設計。利用原本分散的環境,加以建築使之一體化,這樣的做法對後來的隈大師有深遠的影響。

對於隈大師創作的轉捩點,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是「馬頭廣重美術館」(枥木縣那珂川町),但是筆者覺得這個作品影響較大。這裡位於廣重美術館北方35km處,它就是那須町的「石之美術館」,和廣重美術館同為2000年完工。

全景是如此的美麗!隈大師在雜誌上發表時,很謙虛的表示「在型態(輪廓線)上幾乎沒有特別去表現」「只在原有石造倉庫的周圍,用低矮的『圍牆』圍起來而已」。但是,這低牆的設計效果非常好。旁邊民家的屋頂露出來,看起來整個輪廓線是相連在一起的,照映的倒影與平等院鳳凰堂有異曲同工之妙。

隈大師最初本是想要設立高牆,將周圍的噪音遮斷。可是在預算不足的狀況下,一改「如果這樣,不如就向一旁民家借景」的想法。這部分並沒有被報導出來,即使雜誌所發表的照片也是左右被切掉,所以看不出來。

既存的石造倉庫有兩棟,問題是怎麼使之連結起來?一般的作法應該是中間建一座大棟的建築來連結。但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隈大師改變主意,那就乾脆「分散開來設計吧!」(這也是我的想像)。最後結果以「群造形」的方式來施作,一反常用手法,做一種不同的嘗試。

兩座石造倉庫內部很靈活的將新舊木材搭配一起,圍繞整個空間。

第二展覽場→這裡和廣重美術館在質感上比起來毫不遜色,之後的「隈流木造」風格,就是從這種粗糙感所衍生而來的。

在新建的展覽場1的樑上貼上OSB合板,直接外露,讓人更能體會木質的趣味。

接著,我們來看主角「石」,令人驚訝的石材使用方式。

首先是展覽場1的「薄板留空」設計,用蘆野石厚度50公分的切片。

茶室以「彩色石柱」來呈現,白河石經過鍛燒,顏色會變化。

最令人驚奇的是展示室1。進入的瞬間感到昏暗,看不清楚,但是等到眼睛習慣了,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光景。與展覽場1相同嗎?咦……不一樣。

這光該不會是……居然是極薄的大理石!是石彩玻璃嗎?或是石障子?

還有,看似平凡無奇的牆,其實很有玄機。支柱也是以石頭砌成!向職人致敬……淚。

當各式石材排列起來時,讓人體會多孔性材料的多樣性。

如果用料理比喻,這就像是單種食材的一條龍套餐。光看完就覺得「怎麼還是石頭啊……已經飽了,謝謝。」但也只有這樣的建築,能體會到石材多樣性之外,也能感受到「多孔性材料」的多樣性,而格柵也是多孔的一種延伸(細長的孔),隈大師應該是這樣想的。

 

在石之美術館展示的隈研吾格言

我常以「石之美術館」為例,告誡事務所裡不適任的員工。不適任員工的特質,就是什麼問題都怪罪他人,常感嘆「客人的美感很差、預算不夠,自己老是被分配到預算少但沒意思的工作」。我認為身為一位建築師最不可或缺的特質,就是「從不將問題歸咎於他人」。

為什麼我這麼說呢?在建築設計時,如果將問題歸咎於他人,那是無止境的,永遠可以找到無限上綱的理由,預算、法規、美感很糟等等數不完的藉口。建築師所應具備的條件,是不諉過他人,也無視那些隨處可見但其實微不足道的不利條件,只要拚命地去思考,自己要留下什麼樣的建築給這世間就好。

我會提出「石之美術館」的例子,來教育那些只會將責任推給他人的少爺員工,正是因為像這個條件這麼苛刻的案子非常少,當然這樣說,對於委託人白井先生非常抱歉。他希望能使用收藏的石材來改建,不過預算又非常低。但感謝白井先生允許我們自由地使用這些石材,我們的石材職人(70歲左右)將白井先生的石材切割運用,在兩位職人互相切磋討論中,創造了誰也沒有嘗試過運用石材的精心設計。比起這樣的苦鬥,你們平常負責的,可以說是天造地設完美亮麗的案子了,我是以此來激勵那些員工。

在石之美術館之後,我也和白井先生運用許多種類的石材,共同挑戰了各類的建案。與白井先生共事的四年中,我學到了不歸咎他人的奮鬥精神。

 

不以完成「作品」為志向,
而以「加點創意」使之有趣為目標

宮澤洋:我們討論了10件您創作生涯轉機的建築,為了完成本書,最後有一個問題想聽聽您的意見。隈大師之前曾說:「建築設計,最寶貴的就是能夠持續其概念。」確實也是如此,所以我才能畫出您的進化圖,也是因為您秉持這樣的信念。建築師中,嘗試一次新作法就不再重複的人也很多,隈大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重視「延續」這樣的信念呢?是什麼樣的契機?

隈研吾:這與本書中的「伸展系」風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伸展系的含義,就是不將建築當成一個可以發揮到完美極致的東西。

宮澤洋:啊,原來如此。其他建築師不太願意嘗試這路線,因為這樣做,很難表現出單一的建築作品。

隈研吾:對,很難成為一件作品。建築師有「作品」這個概念,本身就很危險,它往往造成環境的破壞,毀掉人們對建築師的信賴。

實際上建案幾乎怎麼看,都不可能成為所謂完美的作品,無論是在預算上或物理面上……即使心中有許多想法,但是到了現場,看了建地,聽了預算和用途,無論怎麼設想都不可能成為完美作品的。

但只是加點創意,是不可能引起雜誌的注意和報導。即使如此,對我而言「能夠加上一點創意」就意義非凡。這或許比創造出一個完美「作品」更能令我滿足,我想這也是舒展系能夠持續發展的原因吧。

這個也可以用「實驗性建築法」的概念來說明,所謂實驗性的目的不在於完成一件作品,只要把到目前為止達成的階段,再往前多走一步就可以了,這方法很讓人樂在其中。

宮澤洋:這想法真是太棒了,我想讀了本次訪談內容的人,他們會因此更加崇拜隈大師。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