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

1 面對夢想不被家人支持的痛苦

家銘最近很苦惱,與父母冷戰了將近兩個禮拜。

家銘在國營事業的資訊部門任職將滿六年。大學畢業後,苦讀了兩年書,經歷了幾次落榜的打擊,總算擠進了公職的窄門。三十歲左右,捧著人人稱羨的鐵飯碗,由於工作認真,被單位裡視為最可能升遷的潛力股。

然而,家銘卻萌生退意,近來常出現離職的念頭。原因是,日復一日的公職生活雖然穩定,卻常感到索然無味;雖然工作內容與自己的專長相符,不排斥也不討厭,但每天盡是到各單位修繕電腦、採購及更換資訊設備等,總覺得自己的人生不甘如此。

另一方面,家銘在網路上十分活躍,常在論壇或自己經營的部落格中回答網友各種電腦資訊的問題,人氣頗旺,甚至有幾家廠商前來洽談合作的可能性。家銘下班後便埋首網路中,分享簡易的電腦使用技巧,生活化又貼進大眾需求的筆觸,深獲讀者共鳴。

最近,幾位大學死黨三番兩次來找家銘,他們想成立一個資訊系統公司,希望藉助家銘的資訊專長以及在網路上的高人氣。家銘覺得,自行創業承接客戶的案子,確實深具挑戰性,也相當吸引人,做得不錯,收入會比現在多更多。更重要的是,自己終於能夠在資訊領域一展長才。

家銘盤算著,如果要這麼做,非得將工作辭掉不可,才能專心投入公司的營運中,也能避免公職人員不得兼職的尷尬窘狀。想到自己可以脫離千篇一律的生活,做著自己真正熱情的事情,同時有著豐厚的收入,心裡頓時雀躍不已。

家銘知道父母這一關不好過,將這念頭深藏心中半年多,最後鼓足勇氣開口與父母商量了。

「你確定要這麼做嗎?好不容易捧了個鐵飯碗,別人想捧都捧不著,你卻要放棄,以後一定會後悔的!」家銘的父母在退休前,都是小學教師,認為從事公職薪水充裕又有保障,是祖先有積德,前世修來的福氣。

家銘告訴父母,自己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絕對不會後悔。

「我們分析給你聽,辭掉工作的風險太大了。雖然現在你的部落格經營得不錯,人氣也很旺,但是創業成立新公司和在網路上回應人們的問題是很不一樣的!」

「每個人在工作上都會遇到倦怠期,轉個念撐過去就好了。看你之前不是做得好好的,沒有必要覺得乏味了就辭職。像現在邊工作邊經營網路,不是挺好的嗎?有保障同時又兼顧自己的熱情,不是嗎?」

父母說的不是沒道理。然而,家銘告訴他們,自己不是工作倦怠,而是想要投入更有熱情的事情中,大顯身手。全職工作只會綁手綁腳,家銘不甘於自己的人生只是如此。而且,沒試過,怎麼會知道。

「你想想看,你還沒結婚,也還沒交往對象。頂個國營事業員工的頭銜,未來要找對象容易多了,別人也比較願意幫你介紹。沒個穩定工作,有哪個女孩子會想嫁給你。本來你行情看好,一辭職馬上身價大跌!」

家銘心裡氣憤著,我不需要你們幫我介紹對象,婚姻的事情,我可以自己處理。眼見與父母討論沒結果,只會越講越氣,乾脆不講了。

這幾天,母親找到機會便告訴家銘:

「你說你想辭掉工作的事情,我跟你爸擔心得不得了。我們都這把歲數了,可以不要再讓我們擔心了嗎?」

「我和你爸都退休了,家裡也沒有事業或多餘的家產,你把穩定的工作辭掉創業去,要是萬一將來失敗了,該怎麼辦?我們可沒有多餘的錢支助你。」

家銘心想,我的人生自己負責,不需要你們支助,退休金自己留著用吧!

母親見家銘總是面無表情,沒有回應,便使出溫情攻勢:「你不要怪爸爸媽媽不支持你,我們這麼做是不希望你受傷,是在保護你,我們是愛你的,你可以感受得到嗎?或許我們的觀念比較保守,但我們是苦過來的,知道在經濟上擁有安全感有多麼重要,當然也希望你可以安穩地好好過一生。」

其實,家銘完全可以體會父母的善意,也知道父母只是想保護兒子免於失敗或經濟匱乏的痛苦。但不知道怎麼著,這番溫情的話語,卻只讓家銘越感怒火中燒。

家銘不解地說:「你們辛苦地栽培我念書,期待的不就是要我可以大展長才,創造自己理想中的人生。怎麼現在我想展翅高飛,更上一層樓,你們卻阻止我了?」

家銘從小的成績優異,高中時在全類組名列前茅,大家都看好他可以考取個名聲響亮的大學的醫學系或電機系。後來,家銘依興趣選讀了資工系,父母雖不很滿意,卻也還能接受。

為了獲得父母十足的肯定與讚賞,家銘在課業上相當勤奮,每學期帶著書卷獎回家,換來的卻只是父母感到「還可以」的眼神。

畢業後,家銘索性立志報考公職。知道自己考取的那一天,家銘見到父母臉上好久沒出現過的笑容,那是一種發自內心對兒子的肯定與放心。家銘總算安心了,幾年來與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總算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我們不是阻止你,也不求你的人生要多麼飛黃騰達,就只是希望你能夠過著有保障的生活,將來組個家庭,平凡安穩地度一生。」父母對家銘這麼說。

騙人!騙人!全都是騙人的!

如果當初不期待我很有成就,為何我沒有選擇你們眼中的熱門科系就讀,就不願意肯定我?你們不就是希望我透過進入熱門科系以晉升人生勝利組嗎?

而現在,我想更進一步展翅高飛,你們卻又要我別飛太高、飛太遠,因為太高、太遠很危險,在地平線附近就好。

此刻,家銘突然看清了真相。原來所謂的展翅高飛,其實只能有一種姿態,就是父母期待中的那一種。


在兩種無法並存的渴望中來回穿梭─—被認同VS.做自己

說穿了,家銘這一路走來,一直與父母之間有著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渴望獲得父母認同,另一方面又期待活出自己的樣貌。因此,每當面臨人生重大決定,或者進入人生不同階段時,家銘總會回過頭去看看父母的眼神,究竟是肯定的,還是失望的;是讚賞的,還是不安的。

會如此在意父母的評價與觀感,是因為,我們的生命來自於父母,生命力量最初的來源也是父母,因此,我們天生便會用盡各種方式與父母保持連結。若能獲得父母的肯定與認同,內在與父母之間的那份情感連結,便有了安全感,在人生路上因而有了力量,也走得更為踏實篤定。

然而,當孩子漸漸長大了,當另一個發展需求「獨立自主」——想要擁有自己的人生主導權——逐漸浮上台面時,卻不受到父母認同或支持時,孩子便會陷入痛苦之中,一方面「好想勇敢做自己」,但又擔心與父母之間斷了連結。特別是,父母不支持就算了,還可能會透過各種綑綁情感的言語,讓孩子的內心充滿罪惡感。

「我們這麼辛苦把你養大,你怎麼就不能聽我們的呢?」

「聽我們的不會錯,這一切都是為你好,爸媽怎麼會害你呢?」

「我們年紀都這麼大了,拜託你別再讓我們擔心了,好嗎?」

「現在不阻止你,要是你搞砸了,我們一輩子都會良心不安!」

「如果你愛我們的話,就要聽話,好嗎?」

我們都很熟悉這種語言,是包裝在愛與關懷之下的情緒勒索,背後傳遞出更多的是恐懼與匱乏。於是,許多懷抱著夢想的年輕人,便陷入矛盾掙扎之中:「到底要順應父母的要求,還是豁出去闖一闖?」

代代傳遞的委屈與遺憾

我看過許多人,最終妥協於情感連結,畢竟,冒著與父母家人決裂的成本太高,不如就乖乖聽話,順從父母的安排,心裡盤算著,當過得不如意時,再把責任推給父母:「都是你們害的!」實際上,這是一種還處在孩子狀態,無法自我負責的行為表現。

最終,這些人的內心總有著委屈與遺憾。一方面,總覺得自己為了讓父母安心而犧牲自己,是父母虧欠自己,沒有滿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機會,有著未竟的缺憾。他們便可能在有了孩子之後,將這些積累心中已久的委屈與遺憾,不自覺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也要求孩子要聽從父母的安排,複製了上一輩對待子女的行為模式。

過去我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時,常要處理親子關係衝突的問題。這些衝突常來自於孩子與父母在某個決定點上意見相左,僵持不下。印象中,有個孩子對目前就讀的科系興趣缺缺、欲振乏力,萌生了轉換跑道的念頭,但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孩子與父親的對話是這樣的:

「為什麼我不能休學重考我想就讀的科系呢?」

「為什麼沒事一定要休學重考呢?這樣就浪費一年的時間了。」

「可是,我對現在念的科目一點興趣也沒有,真的很痛苦!」

「沒興趣?我看你是不夠努力吧!如果轉了跑道,又說自己沒興趣,難道還要重考嗎?」

「你真的很奇怪,為什麼總要對我這麼沒信心?」

「不是沒信心,我是擔心你的前途。我以前也沒念我喜歡的科系,還不是聽你阿公的話,撐著撐著就畢業了,現在才有能力養活你們,不然你們要怎麼長大、怎麼讀書?」

「你是你,我是我,你要聽阿公的話,不代表我也得這樣子呀!」

「別說了,你給我繼續讀下去就對了!」

父親轉過頭來看著我,說:「老師,我是不會答應他重考或轉學的,我決定的事情,找誰來講都沒用!」

類似的對話情境真是多到數不清,或許,在這些盛氣凌人的大人心底,埋藏著這樣的小劇場:「如果我沒辦法主導自己的人生,那麼,我總可以要求我的孩子聽我的話吧!」

這是把孩子當做自己個體的延伸的一種觀念,使得一代又一代都被綑綁住,都無法真正地獨立自主,而只能透過期待與要求下一代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來滿足擁有人生主導權的需求,充其量,自己也是個未能充分長大的成人罷了!

我認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是能夠「自我決定」與「自我負責」的。也就是,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同時勇敢地成為那個心目中理想的自己,並為一切後果負起完全的責任。不論結局是好是壞,都是自己的選擇,不該要求別人來為我們負責,或照顧我們的人生。

追求獨立時無法避免的痛苦─—家人的情感綑綁

實際上,當你成年後,如果想要去做一件事,是沒有人能夠攔得住你的,難不成,你的家人能用繩子把你綁住嗎?問題是,我們身上確實綁著一條看不見的繩子,那是家人之間愛的連結,聯繫起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也綑綁住個別家庭成員獨立自主的可能性。

於是,要邁向真正的成熟,常常無法避免地得面對親人情感綑綁的考驗。

因此,所謂「獨立自主」或者「做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要擺脫這條無形繩子的綑綁,就得用盡全力,而多的是臣服在這條繩子之下,最後,也認同這條繩子,心甘情願地被綑綁,甚至用這條繩子去綑綁住自己的下一代。

當你正面臨夢想不被家人支持的痛苦掙扎中時,你得知道,實際上讓你痛苦的,是那條看不見的繩子。因為,在這條繩子上,摻雜著愛與恐懼等矛盾卻同時並存的成分,讓你在追夢的過程中,時常心生罪惡、恐懼、信心不足且匱乏無力。

解套的第一步,就是承認這份情感牽絆的存在,並且去看懂它的運作模式,以及對你的影響。你明明知道沒有任何人能夠綁住你,但你仍然裹足不前。那是因為,你還沒看懂家人之間的情感流動是如何運作,透過這條看不見的繩索,把你牢牢綁住,動彈不得。

唯有你真正看懂與充分理解,才有可能擺脫這些情感束縛,獲得真正做自己的自由。


19 保持距離:用空間換取情緒自由

讓距離成為家人間情緒衝突的緩衝墊

如果你的父母或家人,總是要求你去做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總是強力反對你去實現你的夢想;每當你們談起關於夢想的計畫時,雙方就會大動肝火,不歡而散,那麼,你可能需要試著與你的父母或家人保持一點距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搬出去住,而且是離家鄉有點遠的地方。

請注意,這麼做的前提是,你已經成年了,而且有著經濟獨立的能力,不需要再向家裡要錢才能過生活。

如果,你還沒到達法定可以獨立做決定的年紀,請再忍忍吧!

如果,你還沒辦法靠自己養活自己,請先計畫發展出基本經濟獨立的能力。如此,你才有足夠的籌碼離家在外獨自生存。

離家,並不是負氣,也不是故意要讓家人擔心、難過或心生罪惡,或者逼著家人對你的夢想妥協,而是要讓距離成為彼此衝突或情緒壓力的緩衝器。如此,你才不用耗費太多的心思在招架或照顧親人的情緒上。

面對家人的反對,如果你已經長時間且反覆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意向,也早就透過妥協來換取證明自己的空間了,家人仍然強硬反對,甚至對你釋放更多情緒綑綁的訊息,令你窒息難耐時,搬離家中也算是不得已中的一個選擇。

宇清不是特例,我也曾遇過幾個類似的案例,他們或許是我的朋友,或許是我的學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都選擇暫時離家。他們說:

「家人見面每次都吵架,我如果不搬出去,有一天真的要拿刀相見了!」

「與其在與父母爭執中度過每一天,不如透過距離讓我們保持美感。」

「離家可以讓我更專注,減少被他們的負能量給影響。」

對於許多想要獨立做自己的人,離家或許是條必經之路了。

保持距離,讓關係更親密

事實上,人與人的相處,本來就該保持著一定的物理空間距離。

在一般的社交場合,我們常會根據關係的親疏遠近,決定與他人的身體保持多少距離,才會感覺到自在。

隨著不同的年齡發展階段,我們期待與他人之間互動的距離,也會有所變動。一個剛出生的新生兒,是無時無刻都渴望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黏在一起的。甚至,有些心理學派的觀點是,新生兒在心理上無法區分自己與照顧者,期待自己的需要能夠立即地被滿足。而照顧者對新生兒需求的及時回應與否,也會是日後孩子長大時,一輩子信任感與安全感的來源。

當我們脫離了嬰兒時期逐漸長大後,會開始與主要照顧者分離,試著去探索這個世界,同時也開始建立起與主要照顧者之外的人際關係。即使仍強烈需要照顧者提供情感上的回應,以及生存所需的支持,但會逐漸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

這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更為明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伴隨著生理上劇烈變化而來的,是心理及行為上逐漸構築起專屬於自己的堡壘,並派兵駐守,嚴加戒備,不容許被任意侵犯——也許是自己的房間、自己擁有的物品,或者是自己的身體。父母若能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必須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獨立性與自主權,否則肯定會時常與孩子發生衝突。

逐漸地,一個人會透過人際互動的摸索,發現自己習慣與他人保持多遠或多近的距離,才會感到舒適自在;也會在人際關係中觀察到他人期待獲得個人的空間範圍有多少,這樣的判斷能力稱為人際敏銳度。

即使是在親密關係中,也需要與另一半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有時候,保有一段自己不被打擾的獨立時空,反而能增加彼此的親密度。這也意味著,當親密關係中的雙方,都能被允許獨立做自己時,便是對自己與對方有足夠的信任與尊重,往往能夠提升親密關係的相處品質。

相對的,許多親密情感中的爭執與衝突來源,就是無法理解、尊重及允許對方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或者,彼此在空間距離上擁有各自的需要與期待,無法相互配合。

離家,別忘了帶著家人的愛一起走

傳統上,離家本來就是一個長大與成熟的象徵。透過這個過程,在物理位置上從自幼成長的環境出走,在心理上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不被打擾的神聖空間,而能完整擁有自己的主導權與獨立性;相對地,也必須為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

當然,你也許不需要真的搬離原生家庭,才足以代表你長大成熟了。而是,你的心智與行為能夠不再依賴他人,能夠照顧自己與照顧他人,同時為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即是成熟的證明。

然而,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透過離開家,才能真正地向照顧者宣示,我們已經準備好獨立自主了。請永遠記得,離家只是為了減少衝突、減少被情緒綑綁,讓自己更為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物理距離不該成為心理隔閡的來源,即使沒有相處在一起,請將家人或父母仍然放在你心中重要的位置,也就是,持續保持著情感連結。

還記得3-4學到的「借父母力法」嗎?

這時候,就是借父母力法派上用場的時候了。除了真誠地去接受父母帶給我們的生命力量外,更進一步去感受父母傳遞給我們的愛與支持,在我們身上被擴散與強化的感覺。

此刻的你,會清楚知道,當你朝著系統的方向往前走時,看起來是遠離了身後的父母,但彼此的情感連結,仍然緊緊相繫。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