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下冊)

給亮均、亭均:相信你們已經活在爸爸的理想國度

個人 ──欲求無盡的生物  

奐均: 

人很自然地想要吃東西,兩天沒東西吃,就會餓得發慌,那種難受的情況,不是我們平常吃得飽的人能想像的,這時候搶劫掠奪都可能做得出來。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所描寫的就是一個偷了麵包的人,此後所經歷的坎坷人生,過程很動人,結局也很圓滿。不過絕大多數因為飢餓而偷竊的人,卻大多沒有雨果小說中的主角那麼幸運,其中因此而潦倒終生的大有人在。可是為了免於飢餓而犯罪的人,仍然時有所見,尤其在貧窮的地方,它更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見能吃得飽對於人是多麼重要的事。

人到了青春期,生理發育逐漸成熟就自然而然會有和異性交合的衝動或欲求,而兩性交合所獲得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滿足,是人生樂事之一。所以除了少數另有目標的禁欲者外,常人大多不會刻意去棄絕這樣的衝動。雖然這項欲求不像食欲那樣非滿足不可,人也常因主觀的決定和客觀環境的限制而控制了它,但它仍然處處主宰著人的行為。人類的活動也往往有心或無意地和這項欲求的滿足有關,強暴擄掠甚至戰爭等罪行,都有可能是由這項衝動所引起。

自古以來,氏族間的械鬥、民族間的衝突、國與國間的戰爭,大多就是為了爭奪生存空間,換句話說,就是為了滿足目前食的需要並確保未來免於飢餓之苦。至於為色而引起的戰爭,大概以荷馬所描述的特洛伊之戰最有名(據說斯巴達王 Menelaus 之妻 Helen,是希臘最美麗的女人,與特洛伊王子 Paris 相戀而隨之私奔回特洛伊,因而引起希臘聯軍的攻打,歷時十年,最後以木馬藏兵屠特洛伊城而結束)。雖然這事經過詩人的美化而未能盡信,但看到古時候每次戰爭的戰勝者,只殺戰敗一方的男人,至於女人只是擄掠為奴而不殺死,就知道戰爭跟人的色欲不會毫無關係。

食和色可以說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是難以根除、不必根絕的欲求。如果本能無法舒展、欲求不得滿足,那麼人就可能無法生存下去,即使僥倖活了下來,也會覺得人生乏味無趣。那麼滿足了食色的需要後,人就會快樂度日了嗎?不會!常言說:「飽暖生淫欲」,滿足了食欲後會想要滿足色欲,可是當色欲也滿足了,人仍然不會快樂,因為他還會生出更複雜、更細緻的欲求。

人是動物,生理和心理的機能都必須活動才能成長,限制了人的活動,心理就會受挫,超過某種程度的限制,連心理機能也會受到危害。因此,自古以來囚禁才會成為處罰罪人的主要方式。而人想隨心所欲地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成了僅次於食色的欲求。另外,人群相處時,自然會有些比較強而有力的人,獲得比較多滿足食欲色欲的機會,以及比較大的活動空間,而使得他人羨慕而心嚮往之,如果這種差別超過合理的程度,甚至經常有強凌弱的現象,弱者就自然聯合起來加以抵制或反抗,當強弱雙方勢均力敵時,為了免於不斷衝突反抗的耗損,就產生了平等的觀念和作法。

自由是人的動物性本能所必須,平等是能使人群相處較為順暢的人為發明。近世以來,自由和平等已成了大多數人不可或缺的欲求,甚至還有「不自由,毋寧死」的呼聲。許多國家內部的改革運動,或革命戰爭也都以爭取自由平等為目的。其實,古時候反抗暴君統治的革命,驅逐異族宰制的戰爭,也多少帶有爭取平等自由的意味。

有了自由平等後,人們就會從此快樂幸福了嗎?仍然不會!雖然享有平等和自由的個人或社會,都會比欠缺自由平等的快樂得多,但人們仍然會再產生新的欲求而生出煩惱。人們會再進一步想要根絕疾病,排除天災地變,探測無窮無盡的宇宙。人們也會想要追求真理公義,想要使自身更加接近全真全善全美。如果他們不生出這樣的欲求,而耽溺於已得的食色和自由平等,那麼將會因無所事事而空虛、無聊,以致產生了煩悶、沮喪,甚至絕望等負面情緒。

人就是這樣,生生不息的欲求使他煩惱,而欲求的滿足又使他快樂。更要緊的是在追求欲求滿足的過程中,他會感到生活充實,會覺得自己生氣蓬勃地活著。而人類今日的文明,就是許許多多這樣活生生地活著的人所共同創造出來的。我們必須深切了解這一點,對自己所擁有的欲求,對人類文明的成就,都不宜輕忽漠視。

人的欲求,連最基本的食,都必須有父母的協助,要不然幾乎可以說沒有一個嬰兒活得下來。連這麼基本簡單的欲求都不是個人可以獨立實現的,其他更複雜更難實現的欲求,自然更必須有他人的協助和合作。因此由許多個人組成的團體,小自家庭、大至聯合國就應運而生,成了人類的重要活動了。祝 

快樂  

爸爸 2013.1.5  

決定人類未來幸福或悲哀的,不在於戰勝野獸、自然災難或危險的全球流行病,而僅在於人心的變化。 ──Carl Gustav Jung


宗教 ──文明演進的功臣  

奐均:  原始的人類,碰到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如閃電巨雷、狂風暴雨,甚至高山大河、巨木怪石,都會驚異迷惑,對於有些自然現象所加給人的災害,也無法抗拒,因此產生恐懼而屈服在它們的威力下,並企圖以膜拜來免除災害,因此而有雷神、風神、山神、河神等等數不盡的神明可拜。而表示敬仰、屈服或諂媚的匍伏也成了敬拜的主要模式。或許這就是宗教的起源。

有些比較聰明的族群領袖,看到人們這種懼怕的心理,就把他們希望族人遵守的行為規範,假託是神明的意旨來要求族人遵守。例如不要人把排泄物倒入河裡,就說那樣做會觸怒河神;要人孝敬父母,就說不孝的兒子會遭到天打雷劈等。漸漸地,規範越多越完整,神的威力影響力也越大,宗教也就因為既能事天、又能役人而成型了,這就是所謂的「聖人以神道設教」。

神本來多得不得了,不但自然界各物有神,連各種人事也創造出神來掌管,如戰爭、狩獵、文藝、理智甚至酒都有主宰的神。這樣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到了西元前約十六世紀時,猶太人才排斥他神而把耶和華奉為唯一的真神,說祂創造了天地萬物,人們只能敬拜祂而不能拜其他的偶像(神),猶太教也成了第一個一神教。今日的基督教和回教,都是承繼猶太教的傳統而發展出來的大宗教。

比較奇特的是佛教也成了一個大宗教。其實佛祖主張眾生平等,從來沒說過祂是超越眾生的非凡人或神,似乎也沒說過有一個創造萬物主宰萬事的神,而勸人膜拜祂。不料佛教徒卻把祂當成神來崇拜,祈求祂賜福保平安,也創造出了令人生出敬虔之心的宗教儀式而吸收了許多信眾,成功的與基督教、回教並立為大宗教。也許人類遠祖的膜拜習性,經過代代相傳,已經烙印在人身上,即使沒有神可以崇拜,也要找個人當神來膜拜。

那麼到底有沒有神呢?古人因無知產生恐懼而到處疑神疑鬼,所以神多得不得了,近代科學家究明了許多自然現象,人類因無知而來的恐懼因此大大地減少,各種神祇也大多失去了祂們的魅力和威力,甚至有一些神成了現代人的笑柄。只是科學的發現,也使人更清楚宇宙的奧秘無窮,天地的運轉也神奇得令人驚嘆,所以很多人,包括大科學家如牛頓等就認定這麼巧妙的天工,不可能沒有一個創造者,因此不敢否定神的存在,只是這也不是人人都信服的說法。

有神無神的爭論,自然各有他們的理由,但那些理由都是各方為了強化自己的信仰所找出來的說詞,而不是客觀上能使人信服的證據。因此也就有了所謂不可知論者,認為有沒有神是人不可能知道的,其實這也是一種武斷,他又以什麼證據斷定他人不能知道神呢?也許我們只能說:「有神無神,是我還不知道的事。」才算是謙虛而符合事實。不過雖然不知道,我們仍然可以「我相信有神」或「我相信無神」。而這種對於自己不能確知也無法具體指證其存在與否的事物,仍然相信其存在(或不存在),才是所謂的信仰。

一般宗教的教義,大多有兩部分,一部分說明人與神的關係,一部分規範人與人的關係。其實缺少了人與神這一部分,仍然可以成為偉大的宗教,佛教就是明顯的例子。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只重視教義中人與人關係的部分,從中採摘一些來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至於人與神關係的部分,就以非自己能力所能了解而束諸高閣了。例如伏爾泰(Valtaire)就說:「基督教唯一的觀點,就是教導我們儉樸、人道和慈悲。任何人想要用形而上學的方式來研究它,那就會使它成為無數錯誤的根源。」

宗教的經典和教義,都是先知或教士所寫,先知教士都是人,他們所說的天啟或神諭,或許只是一時來潮的心血或泉湧的靈感而已。即使真的有所謂的天啟,在他們寫作時也會加入個人的主觀和偏見,也可能有些先知,為了便於規範信眾的言行,而假借神意制定規條,因此各宗教的經典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後世的教士為了調和這些矛盾,就煞費苦心地做了巧妙的解釋,只是看來大多是越描越黑,甚至經常讓人覺得欠缺誠懇。反而不如拋棄經典,只根據「濟世救人」的立教宗旨,以及創教者素樸的教訓,如基督的「山上寶訓」和佛祖的「四聖諦、八正道」,而依時代地區不同,制定一時一地應遵行的教義,並時時設法使教義更符合創教本意而臻完美。

宗教是人創立的,是人的社會活動之一,經典也是人寫的,當然無論是儀式或教義都不會完美。因此就難免引起人們的非難和反對。Karl Marx 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事實上並不必然如此。在歷史上敬虔的信教人士,為了公理正義而犧牲奉獻的事蹟,處處可見。對他們來說,信仰是精神力量的泉源,絕不是戕害身心的麻醉劑。退一步來說,即使是鴉片,也有它的功效,因劇痛而服用過鴉片的人,就會由衷感激它。其實 Karl Marx 自己所創的共產主義,已經成為不信教的共產黨徒的鴉片,他本身也成了無神論的共產黨崇拜的神。Sigmund Freud說:「當一個人沒有了宗教的束縛,就有更好的機會過正常而健康的生活。」這句話或許是他心理研究所得的結論,但也不見得完全正確。爸爸很敬愛的朋友中,有幾位就是教士或法師,我覺得他們的生活比我的正常而健康多了。

爸爸年輕時,對各主要宗教的經典就有興趣,四十歲以後,也就漸漸理解了各教經典的部分涵義,對於各教的某些教義也極為欣賞而引來作為自己言行的準則,但卻始終沒想過要信仰哪一種宗教。從前旅遊時,遇到古老的廟宇、教堂,就自然會去參拜,但近年來也已失去了這樣的興致,目前除了去拜望我所敬愛的法師或教士外,幾乎可說已不再上寺廟或教堂了。也許一個人是不是信教?是不是教徒?和他是不是讀經、是不是拜佛、是不是上教堂做禮拜都沒有關係。或許因為這樣,Herman Hesse 才會說:「我不能沒有宗教而活下去,就是一天都不行。但我一生和教堂卻一點關係都沒有。」

人類為了滿足本能而發展出的自私利己、虛詐狡騙、搶奪侵略等等反神性,因為有各種宗教的教誨而大大受到節制。誠實、慈悲、無我等等神性,也因為有各宗教的宣揚,以及許多教徒的身體力行而成了人性的一部分。可以說在人類進化的旅途中,宗教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沒有宗教,可能人類仍然存活在野蠻狀態而不會有今天的文明社會。當然,掌握主持各宗教團體的仍然是跟我們同樣的凡人,各宗教也仍然會有它不完美的地方,但相信這一切都會在崇高的立教宗旨和犧牲奉獻的宗教精神下獲得改善。祝您 

獲得正信  爸爸 

2013.2.8    

.真正的信仰不在於星期幾吃素、星期幾該上教堂、或用哪一種方式祈禱。真正的信仰是寓於平日的愛、美好的生活,以及待人如已的習慣當中—這才是真正的賢者及所有民族的聖人所教導給人的信仰。 ──Count Leo Nikolaevich Tolstoy

教育  

奐均:  

教育的功能在發展人的潛能。只是人的潛能有各種發展的可能性,他可能發展得像個神,也可能發展成魔鬼,到底要向哪一方面發展,教育者必須有所決定。

爸爸相信人有能力發展出誠實、慈悲、無我等神性,能認知萬物一體而善於與他人及自然相處,而使人與萬物各得其所、和諧共存。人的潛能應該向這方向發展才有意義。所以作為教育者的父母、老師、以及自我教育的自己,必須先確定這方向,協助受教的子女、學生或自己,朝著這目標努力。

要協助受教者的潛能發展出神性,教育者本身就必須多少具有神性或正在用心用力地培養著神性。古時中國的人師、印度的聖者、希臘的智者、猶太的拉比,不但是學識比較豐富的人,也是人格上受人敬重的人,他們不但以言詞教導做人做事的道理,並且身體力行那道理。從前中國有一位師父,要使弟子知道勤勞和工作的重要性,就為自己設定了一個規矩:一天不工作,就一天不吃飯。每天和弟子一起在田裡工作。弟子看到老師父那麼辛苦,就勸他不要這樣,農事由弟子們來做就好了,可是師父就是不聽。有一天,弟子就把師父的農具藏了起來,使他無法工作。不料,這一天師父就真的不吃飯了。

教育者必須言行一致才能收到教導的效果,而在大多時候不需要言詞,只要有行為就能使受教者模仿。所以作為教育者的父母或老師,不但要謹言慎行,也要在教育子女學生時,不斷地教育自己而使自己隨著提升。否則,就不能給受教者有效的幫助,因為一個粗暴的老師,不可能教出溫文有禮的學生,一個善變說謊的母親,也不可能教出誠實的子女。一般說來,學生子女不聽老師父母的話,主要原因是老師父母並沒有照那些話在做。當然,教育者也可以很誠懇地告訴受教者,應該如何如何做才是最好,可惜我做不到這樣,希望您能比我做得更好。但這種說法,大多只是提供受教者一個素材,使他在自我教育時有所取捨而已,通常不會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

在人的生活中,無論待人或處事,都時時處處面對著是非善惡,真假美醜的分辨和選擇,我們也都希望自己所選擇的是真、是善、是美。爸爸相信培養出神性的人,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才有價值,對這些分辨也就不會覺得困難,而很自然地就會選擇真善美。因此使人可能獲得神性的潛能充分發展,是教育的最大功能,也就是教育的價值所在,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失敗的教育。

除了以上所說的主要功能外,教育還有一個次要的功能,就是教我們謀生的技能。以現代社會來說,就是使我們獲得能力,以期在社會中獲得一個較佳較適合自己的職業。這似乎已經成了目前各級學校所從事的主要工作。只是謀生的工作,除了少數比較特殊的外,都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在學校學習;一般的工作技能,也大多只能在實際工作中才能學到,而不是學校教得來的。例如我們想到速食店當服務員、超級市場當收貨員,或去當個建築工人,大多幾個禮拜在工作場所的學習就可以上手了,花費三年、六年在學校實在沒有必要,以大筆資源辦學校,卻只教這種事,實在可惜。

在培養神性的教育中,會因各人潛能的不同而有進步快慢的差別。在謀生技能的教導中,也會因潛能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表現,有些人手腳靈巧善於製作手工藝,但一看到書本就頭痛;有些人心思敏銳,但是笨手笨腳。作為教育者的父母、老師或自己,必須設法探究出受教者的潛能或性向,而盡力協助其發展。爸爸當過一年的國中老師,見過不會正確寫出自己姓名的學生,或數學每次都考零分的學生。但是這種學生,有的能在打掃教室時做得比別人更仔細更好,有的做出來的工藝品使我大為嘆賞。那時候我就想,這個學生可能成為優秀的清潔工或清潔公司的老闆,那位可能成為傑出的陶工或是藝術家,可惜我們卻把這些可能成為未來社會優秀人才的小孩,都關到學校裡,硬要他們去讀他們完全無法理解、一輩子都用不著的書,真是荒唐到家了。

目前的學校不但無法培養出學生高貴的人格,在教導謀生的技能上也功效不彰。不幸的是,它又成為極為重要的教育機構,一提到教育,一般人就會覺得是學校的事。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必須重新確定辦理學校的精神和目的,改變學校的制度和作為,以增進它的功能。一方面要改變觀念,認定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事,而是自己、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工作,其中任何環節的好壞,都會是教育成敗的關鍵。

對於學校,我們當然可以有些改進意見,但即使我們的意見再中肯不過,也不會有人採用而使目前的狀況有所改變。至於社會那更不是我們影響得了的,頂多我們辦個像慈林這樣的教育機構,不過這也只是就我們力所能及,做件自認對社會有益的事,並期待真會有些許影響罷了。所以我們在確切了解教育的功能和價值之後,大概只能應用它來教育自己和子女了。

那麼如何教育自己和子女呢?

首先我們必須認定,學習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而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教育機構會伴隨我們終生。我們不但要學會教育自己,也要使子女學會教育他自己而解除父母的教育責任。所以培養子女的好奇心、觀察力、判斷力都要比灌輸他知識來得重要。

其次,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希望未來社會比現在更好。而我們的子女正是要生活在未來的社會中,所以必須培養出適合生活在那種社會應有的品格和能力,而不能單單要他們適應現在的社會。舉例來說,我們希望子女生活在一個誠信的社會,就要培養子女誠實的習性;希望未來是一個人與人互助合作的社會,就不應該要子女在同儕間做無意義的競爭。當然,未來不見得一定是誠信互助的社會,但是沒有這樣的培養,未來就一定不可能有誠信互助的社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必須知道一項事實:教育者只能將本身所有的給予受教者,本身沒有的,就不可能給。而教育之所以失敗,大多是教育者給盡了所有後,就和受教者一同停在那裡不再進步。有時我們也會感嘆:大眾教育不見功效,這也是因為教師是不完美的這一代,自然難以教出更好的下一代。所以在子女學會「教育自己」之前,做父母的都必須隨時教育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有效地協助子女。

除了單純的知識傳授,其他的教育,都必須靠成熟而富愛心的教育者來完成。如果父母做不到以上三點,那就表示還不夠成熟,只好用加倍的愛心來補足了。

成功的教育,使人心胸開闊、眼界寬廣,使人具備高貴的品格和圓熟的處世能力,也使人覺得生命富有意義、生活充滿歡樂。所以我們至少必須努力做好對自己和子女的教育。也只有把這項工作徹底做好,才能防止子女將來受到學校和社會的不良汙染。祝您 

教育出好子女  

爸爸 

2013.2.15

.真正的教育是沒有目的的,就像任何追求完美的努力,其本身便是目的。例如,我們追求體力的充沛、技巧的熟練以及美感,並不是為了外在的目標,並不是為了成名、致富,而是為了自我滿足、為了增加我們的生命感及自信心,為了使我們更健康、更愉快。因此,我們接受教育、改良心智,並不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特定目標而做艱苦奮鬥,受教育的目的乃是在開闊心胸、增加悟力,使我們生活更充實、更愉快。教育的目的不是在訓練特殊技能,而是在協助我們賦意義於生命,詮釋過去、無懼未來。 ──Hermann Hesse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