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媽媽的讀心術:一個創意教師的教養旅程

【序】
媽媽的讀心術,「三合一」有機放養

一個女人,一生會有好幾個夢。孵育孩子長大,是我的其中一夢。

若把孩子比喻為幼苗,那麼我育苗的方法,應是所謂的自然農法,完全有機放養。嚴肅一點說,就是老祖宗「天地人融為一體」的生命哲學;幽默一點,就好比喝咖啡,採「三合一」即溶教養 。

「三合一」就是「天地人融為一體」。天,是天性;地,是土地;人,是回到自己。也就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在大自然中奔跑,在土地裡打滾,長出自己真正的樣子。

重點在於媽媽必須「回到自己」,不能只關注於孩子的成長成就,還要多用一隻眼睛回眸看自己,找自己,療癒自己。

這正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讀心術:用心靈閱讀孩子的心,讀懂孩子,也讀懂你自己。

只要你願意和我一樣,用媽媽的兩隻眼睛,一隻照見孩子,一隻照見自己,便能「三合一」即溶,把自己「溶解」放空,一步一步把自己還原成小孩,住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重新與生命取得三個連結。

這是一段多麼動人的旅程啊,你怎能不親自走一遭?不只出乎你意料,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就被一條生命絲線莫名的牽引,像鮭魚洄游到出生地,返回生命的原鄉;像初生的種子,回到土地的搖籃;最後回轉像個小孩,回到原生家庭,讓自己重新活過。

唯有你親自用生命驗證,才能明瞭老天爺獻給你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小孩,而是一份禮物,真正屬於生命的禮物。

願你攤開書,打開心靈的眼睛,和我一起分享這場生命的饗宴。

 


【內容轉載】
‧別用世故傷純真

泰戈爾曾說:「每一位孩童來到人間,就是神尚未對人類失望的訊息。」在不願、也不敢生育的年代,大人們究竟可以從孩子身上學到哪些事?或者拾回什麼?有了孩子,我一點一滴回復年少柔軟的童心,卻難免在不知不覺中犯錯。

記得有一段時間,常喝五穀奶補充鈣質。「咦!媽媽,你不是不敢喝嗎?」當年才五歲的兒子指著五穀奶笑我。
「哇!被你發現了。因為媽媽年紀大了,需要補充鈣質。」

從聞到奶味就想吐,到現在每天喝一杯。 這麼大的改變,當然會引起孩子的好奇,我得好好解釋才行。 
「嗯!鈣質可以讓骨頭強壯。媽媽怕自己老的時候會走不動,所以要趕緊補充鈣質。」
「喔,原來是這樣。媽媽你放心好了,你老的時候我會背你。」
「背我?」我聽了又感動又好笑,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
「很簡單!」兒子拍拍胸脯說:「我只要買一個竹簍子,把你裝在裡面,背在後面就行了。」

孩子的童心,帶著一種真實的感動,撞得我心頭暖暖的。「爸爸呢?」這麼棒的事,一定要和老伴分享。
「如果爸爸也走不動,我就把小簍子換成大簍子,把你和爸爸一起裝在後面背著走。」

兒子理所當然的說完,突然又想起甚麼似地,趕緊補了一句:「對了!還有妹妹,我也要一起背著她。」
「妹妹不用啦!因為那時候她已經嫁到別人家去了。」

我隨口說說,只想開個玩笑。沒想到兒子卻哭了,他不要妹妹離家到別人家去。

我用一個大人庸俗的話語,傷了孩子的心。

‧搞錯了,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

一直到當了媽媽,陪伴孩子成長,我才從庸碌而盲目的大人世界,漸漸覺醒與回歸。孩子,並非什麼都不懂,也不是空白的海綿。

前陣子,讀了張愛玲的《流言》,裡面有一篇「造人」,發現張愛玲對小孩的觀察,真是一語中的。 

她說,她對小孩總是尊重和恐懼,甚至敬而遠之。倒不是後生可畏,(張愛玲直言,多半許多小孩長大變成大人之後也都是很平凡的,還不如我們這一代也說不定。)真正讓她可畏可敬的,應該是生為一個孩子 ,天生所擁有的特質和性格,那「從生命的泉源裡分出來的一點新的力量」,是世俗的成人難以想像的巨大。 

如同張愛玲所形容: 「小孩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麼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的嚇唬一下。」 

「青年的特點是善忘,才過了兒童時代便把兒童心理忘得乾乾淨淨,直到老年,又漸漸和兒童接近起來,中間隔了一個時期,俗障最深,與孩子們完全失去接觸──剛巧這便是生孩子的時候。」 

「無怪生孩子的可以生了又生。他們把孩子看做有趣的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麼認真的眼睛,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我想,任何大人看了張愛玲這段書寫,會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被針狠狠螫到似的,帶著隱隱刺痛的警醒,開始檢視自己究竟用什麼眼光看待孩子,甚至回眸探看兒時的自己。

張愛玲說的沒錯,其實我們和她一樣 ,在很小的時候,就擁有一顆「認真的眼睛」看穿大人世界的一切。在那個保守傳統的年代,孩子根本沒有發言權,只能躲在巨大的肩膀背後,瞇著小眼偷偷的凝望,即使什麼都懂,也不敢隨意的表達自己。但現在的世代,比以往更開放更自由,很多父母只要多開放給孩子一些發言的空間,便會驚訝的發現,「孩子懂得比大人想像的還要多」。

譬如兒子小小年紀,竟能精準的剖析我和先生的個性。兒子說:「爸爸生氣時,像封閉型的火爐,悶在心裡燒,每生氣一次,就多加一根柴,累積到最後說不定會爆炸。媽媽就不一樣了,媽媽是開放型火爐,生一次氣,燒一根柴,燒完就沒事了。」有很多孩子,和兒子一樣,都擁有看穿大人的本事,有時還因不懂得人情世故,說的針針見血,絲毫沒有留下任何情面,把一旁的大人氣得咬牙切齒,哭笑不得。無怪乎靈性導師塞斯說:「孩子生下來,並不是一塊海綿,空白而準備好吸收知識。他早已吸滿知識。」
因此,當孩子還只是個小嬰孩時,我就把他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去尊重,去對話,從來不對孩子講幼稚的兒語。(譬如:「手指」很漂亮就講很「漂亮」,而不故意講「手手」很「漂漂」。)想想:如果孩子真如塞斯和宮崎駿所言,是個充滿靈性的小天使。那麼,自以為是的大人們,是不是該從強勢的主導孩子,反轉過來向孩子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呢?

‧給孩子說話的空間,他會給妳一個哲思跳躍的驚喜

等到兒子愈長愈大,小小的腦袋瓜兒竟還自行發展出一套生命「哲學」。 記得當時兒子才只有六歲, 有一回嘰哩呱啦對我講了一堆奇幻的故事,當時的我忙著照顧四歲的女兒,累的呆坐在一旁聽著,心思已經不知飄到哪裡去。 

「媽媽妳注意聽哪。」兒子拉著我的辮子抗議。我摸摸他的小臉頰,說聲抱歉。沒想到兒子卻瞇著笑眼說:「媽媽,我不會怪妳啦,因為剛才我跟妳講的那些事,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會發生。因為我才六歲,六歲的小孩子,有些事知道,也有些事不知道。六歲的孩子,算大,也算小。」 

仔細想想,覺得兒子講得還真有道理。即使當時我才三十幾歲,也和他一樣。 

有些事,我真的不懂。只是因為稍微有一些年紀,有時候會故意裝懂,甚至還會倚老賣老。其實我和六歲的孩子一樣,「有些事知道,也有一些事不知道。」 
再反省一下自己,很多事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卻常常鐵口直斷,以為事情一定會按照自己想像的劇情去發展。不僅嚇到自己,也嚇到別人。其實我和六歲的孩子說的話一樣,「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會發生」。 

的確,兒子說的一點也沒錯。雖然我已經三、四十歲,有時堅強得像一棵大樹,不畏強風暴雨;但有時卻脆弱得像個小孩,需要別人安慰呵護。其實我和六歲的孩子一樣,「算大,也算小」。真希望我七十歲時,還會記得兒子六歲時說的這些話。

* * * * 

上小學以後,兒子不僅越來越有想法,也有自己的朋友。有一天,兒子突然問我:「媽媽妳想過『感情』這件事嗎?」「嗯,媽媽有想過,可是……」我一時語塞,因為「感情」太抽象了,要怎麼解釋呢?不過,我馬上從兒子慧黠調皮的眼神,知道他心裡早有答案,卻故意要考考我。 
「你要不要說說看?」兒子掩不住內心的喜悅,馬上接著說:「媽媽,有些人不認識就沒有感情,認識了就會有感情。像俊宏哥哥認識我,我的感情就跑到他的心裡面,俊宏哥哥的感情,也會跑到我的心裡面。」 

「嗯,你講得很棒。如果兩個人吵架,那該怎麼辦呢?」換我考兒子了。「媽媽,如果兩個人吵架,感情就跑掉了,這樣就會沒感情,我會很難過。」 
兒子說著,眼眶馬上紅了,我不希望話題這樣傷心的結束,摸摸他的頭說:「要想辦法啊。」

「說『對不起』。」兒子的眼睛亮了起來,嘴角露出一絲微笑。「說『對不起』,感情就會跑回來。感情喜歡說『對不起』的人。」我開心的給兒子一個大擁抱,希望他長大後,依然會記得孩提時這樣真心的告白。 

* * * * 

類似孩子這樣出人意料的驚人話語,處處可以俯拾。更真切的說,往往大人還來不及做任何心理準備,孩子就會不經意的冒出一句話,像突然襲來的閃電,啪的一聲就直接打在你的心坎上。

記得有一回頭痛身體不舒服。「媽媽,妳怎麼了?」兒子跑過來緊緊抱住我,輕輕一句安慰,馬上讓我這個當媽的,眼淚簌簌而下。體貼的兒子,抽了一張衛生紙,拭去我眼角的淚,還倒來一杯熱茶。我好感動,一邊拭淚一邊說:「有時候媽媽覺得心裡壓力好大,家事做不完,也沒有把你和妹妹照顧好。」 

沒想到兒子一聽完,就鬆開手,眼睛烏溜溜的看著我,用很輕很柔的語氣對著我說:「媽媽,我跟妳說喔。我不乖的時候,妳都很生氣,都沒有慢慢對我講。妳都不知道妳在生氣時,都沒有好好照顧到妳自己。還有,妳的飯都吃得太少,妳的脊椎會承受不住妳的重量。要多喝溫開水,出去的時候也要多喝溫開水。」 

兒子一邊想一邊說,斷斷續續好不容易說完,還給了我一個大擁抱。我抱著他哽咽起來。孩子是在什麼時候長大的?變得這麼懂事。而我像個脆弱的小孩,在孩子的體貼中看見自己。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