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幸福的距離,只有2小時:有錢又快樂的人都這樣做
為什麼每天都不上不下呢?
明明只要騰出兩小時就能獲得幸福,為什麼大多數的人卻過不了充實的人生呢?
為什麼每天只覺得很忙,一點都不充實呢?
另一方面,為什麼就算有一整段自己的時間,卻總是在浪費呢?
答案很簡單。
因為你不知道做什麼會感到充實又幸福。
你不知道自己想擁有哪種心情,也不知道怎麼做才能感受到那個情緒。
所以從來都沒感受過自己想要的情緒,並在這種情況下漸漸變得無感,度過每一天。
話說回來,為什麼現代人無法理解幸福是什麼呢?
從我個人的研究可以整理出五個原因,分別是:
①太想安心安定。
②認為沒有錢就做不了事。
③太重視「想做的事」遲遲無法行動。
④認為做很多事才算充實。
⑤太在意他人的想法。
容我一一說明。
▼不需要的五個思維
①太想安心安定。
比起自己想做的事,更優先考慮無風無浪地安心生活。
可是,當你一旦決定只要有一點點風險就不做,人生就會變得很無聊。
・不點沒吃過的菜色。
・電影要等到有免費片源才看。
・工作上把就算犯錯也不會被罵擺第一。
.選擇較穩定的職業,而不是感覺很有趣的職業。
應該不少人都過著這種生活。
人會陷入這種思維,說不定是因為這一生中旁人總是叮嚀著「千萬不要失敗」,或媒體、網路新聞總是灌輸著恐懼。
每天過這種生活,也許不太會捲入大麻煩,但很難感受到挑戰時的興奮感。
②認為沒有錢就做不了事。
「如果有錢就能吃好吃的了。」
「如果有錢就能去旅遊了。」
「如果有錢就能買喜歡的衣服了。」
說著這樣的話,卻什麼事都沒做的人應該不少。
大部分的人都想著「要先賺錢」,然後為此拚命努力。
讀好學校、到好公司上班、做副業或創業、或是投資賺錢,大家都覺得要等到有錢再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不過買漂亮的衣服、到餐廳吃飯、外出旅遊,需要花那麼多錢才做得到嗎?
想要變幸福,真的需要花那麼多錢嗎?
其實大部分的情況都不是錢不夠用。
嫌貴的高級餐廳,其實也只花幾千元。到高級飯店的酒吧喝飲料,雖然會花幾百元,但若問「你真的付不出來嗎?」,我想大家應該都出得起這筆錢。
能讓自己幸福的事情,其實不太需要那麼多錢吧?
我最喜歡佃煮海苔醬。一吃到佃煮海苔醬就讓我覺得很幸福,而它只需要幾百日圓就買得到。
人們大多只是一直說著要先賺錢,讓自己在幸福的路上繞遠路。
③太重視「想做的事」遲遲無法行動。
太過重視想做的事,有時候會變得光說不練,讓事情一延再延。
這是因為自己太重視那件事,不想讓它失敗。
像是有人明明想靠唱歌維生,卻因為害怕「大家會覺得不好聽」,不敢挑戰。
這種思維真的非常可惜。
如果是自己很在乎的事,只要去做一定就會幸福。卻偏偏因為太過重視而無法行動。
④認為做很多事才算充實。
網路上每天都充斥著許多資訊。
或許你曾想過既然有這麼多新鮮事或有趣的事,不全部做過一遍就太吃虧了。
嘗試各種事物雖然不是壞事,但若每一件都只是半吊子,可能最後完全感覺不到任何充實感。
了解讓自己幸福的事物後,不管是一個還是兩個,都去試試看,就可以增加人生中的滿足感。
可是若受到太多資訊影響,結果可能因此失去了自我價值感。
⑤太在意他人的想法。
不少人因為不想太顯眼、不想被排擠、不想被批評,於是生活中太配合身邊的人。
不過,這麼做只會把時間花費在雖然對他人是好事,但對自己來說沒有那麼幸福的事情上。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背負太多工作在身上的原因。
生活中沒必要的事多得超乎想像
獲得充實的每一天、理想人生前,必須先做到的就是「減少要做的事」。
減少要做的事,時間就會變得更從容。
同時,內心也會從容。
用這份從容來讓人生變得更繽紛吧。
我自從三十二歲創業後就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從前就很喜歡培養人才的我,在工作上舉辦研討會或擔任諮商顧問,也開始寫書。
私底下也做喜歡的事,像是旅行、看電影、上健身房、單簧管爵士樂表演、參加東京馬拉松等。
我用讓人生更繽紛的事情填滿著每一天。
但是我並非一開始就增加自己要做的事。
而是一件一件地減少要做的事。
這麼做是因為上班族時期一直浪費時間在沒必要的事情上。
我原本是IT相關產業的上班族,那個時期每天渾渾噩噩地工作完,不知不覺就到了快要趕不上末班車的時間。
即使假日加班,想多少補一點工作進度,也總是說不出自己究竟完成了什麼。
「工作不加班就做不完」,我曾認真地這麼覺得。
▼「完結一件事」意外地簡單快速
從某個時期起,我開始在平日晚間上才藝課。
為此,必須在明定的下班時間晚上六點準時離開辦公室才行。
要上課的那天,我會思考「要做完哪些事才能下班?」,然後用最快的方法做完那些工作。
先回覆比較緊急的電子郵件,再以要求標準寫好必須交出去的文件,開會時也盡快結束會議,把不需要當天做的事情往後延。
結果我順利地完成工作,準時下班,
而且絲毫沒有影響到工作結果。
這件事讓我發現堅持將簡報文字套用個別字型,幾乎沒什麼意義,並打從心底了解自己到底做了多少無謂的事。
因為成功減少了要做的事,讓我得以騰出準備創業的時間。最後離開公司,開創自己的事業。
為了在人生中填滿自己喜歡的事,請從減少「不做也無所謂的事」開始。
日常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不做也沒差的事。
順手滑過去的社群貼文、慵懶地看電視、沒什麼意義的會議、對結果沒幫助的資料、無聊的餐會等,如果沒有特別留意就會因為惰性持續下去。
請從思考「這件事真的有必要嗎?」開始吧。
從中午開喝啤酒的大人身上學到的事
寫到這裡,我想分享一點個人經驗。
大學時代我是背包客,只要開始放長假就會到國外旅遊。
某年我因為想看遺址佩特拉古城而前往約旦,在那裡經歷了改變人生觀的事。
佩特拉是電影《聖戰奇兵》精采最後一幕的取景地,也因此名聞遐邇。
我從關西國際機場出發,在莫斯科轉機後抵達約旦首都安曼,打算隔天搭客運前往佩特拉古城所在的城鎮。
那天我選擇下榻日本人常投宿的便宜旅店,然後就在安曼的街道上漫步。
平日下午,安曼街道上瀰漫著中東特有的暑氣,走到石屋的陰影下才會感到一陣涼爽。
▼我們或許可以活得更自由自在
漫步在小巷裡的我,突然看到某個情景。
那個景象讓我深受衝擊。
我看到一群男性,平日的白天坐在咖啡廳看足球比賽轉播。
我不禁呆站在路旁。
幾十個男人正喝著啤酒看電視。
有人看得很認真,有人邊笑邊看。
而我的腦袋塞滿了無法處理的疑問。
「這些人不用工作嗎?」
「不工作活得下去嗎?」
「他們到底怎麼生活的?」
對還是大學生的我來說,這些是想破腦袋也無法理解的狀況。
我以為大人就是每天通勤上班,也覺得這種生活就是「社會」。
可是,我發現那只是我身邊狹隘的社會。
「咦?我一輩子努力讀書,但其實不用努力到這種地步也不會死嗎?」我感覺自己放鬆了起來。
「國家」、「公司」、「金錢」,世界上有各種框架,但這些單純只是個概念。
假如後退好幾步來看世界,會先看到宇宙,太陽系中有地球,我們只是恰巧出生在地球,現在在這裡生活而已。
我們只要自由地生活在地球上就好。
只要開心生活就好。
人類為了彼此互助,規畫出名為「國家」、「公司」、「金錢」等制度及規範,但這些都只是一種手段。
要在地球上開心生活,我們可以運用「金錢」這項道具,也可以考「證照」、使用「社群平台」。這些不是義務,單純只是手段,一種「額外的東西」。
應該現在就戒掉的「五種浪費」
為了讓你在思考要戒掉的事有哪些可以更省事,介紹能當作參考的五個類別。
分類在這些類別下的事,可以毫無疑問地積極戒掉它。
說不定能因此讓你在一天內騰出三小時,甚至多達五小時的自由時間也不一定。請運用這個方法幫自己空出專為最棒的時光準備的兩小時。
①懶得改變才持續到現在,其實戒掉也沒問題的事。
②想給別人好印象才做的事。
③因為不安才做的事。
④自己無法掌控的事。
⑤無法累積經驗的事。
或許你不覺得以上五件事是明顯沒意義的。
不過事實上,這些都是應該戒掉的事。
▼光戒掉這個就能增加時間
①懶得改變才持續到現在,其實戒掉也沒問題的事。
沒有思考過需不需要,只是因為懶得改變才持續做的事意外地多。
戒掉這些事情之後,心情會舒暢很多。
你會輕鬆到驚訝不已, 想著「我一直以來都花時間在這種事情上,刻意讓自己被壓力纏身嗎?」
舉例來說,某間公司規定用電子郵件寄發會議紀錄給大家之前,必須先得到上司的核准。
某次試著跳過核准就寄發會議紀錄後,發現完全沒發生任何問題,規定也因此改掉了。畢竟寄發會議紀錄是例行公事,改掉規定也省去許多時間與勞力。
另外,某個我認識的高階主管也取消了前任主管流傳下來的「早會」。取消之後不但沒有影響到工作,在部屬之間也廣受好評。早會不只是幾十分鐘的會議,把準備時間也算在內的話,省下來的時間相當可觀。
還有其他例子,像是整理會議用不到的數據、製作監察時不會看的資料、整理名片、層層蓋章、發送月曆等,取消之後毫無問題的事情太多了。
另外,私底下也有很多人即使不寄新年賀卡、不大掃除、不申請家用電話也沒問題。我認識的人裡面也有「不折衣服」的人。
現在在做的事真的有必要嗎?
仔細檢查並驗證後,戒掉沒有效益的事情。
②想給別人好印象才做的事。
以前有人表示想舉辦清掃街道的活動。
於是我問他:
「如果沒有人知道清掃街道的人是你,你還想做嗎?」
他立刻回答:
「沒人知道的話我才不做!」
換句話說,他舉辦活動的目的是「想得到他人的認同」。
我非常不建議去做那些想給別人好印象才做的事。
「想得到別人稱讚」、「想得到他人認同」,以這種動機開始的行為都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有能力,所以製作資料時莫名講究,但得到的反應卻意外地沒有很好。
用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在做好事的動機舉辦慈善活動,也不會得到好名聲,結果自己也無法滿意。
就算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而考取證照,也只是淪為證照收集者罷了。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結果呢?因為缺乏了考量他人需求的看法。
優先做自己認為好的事,並無法為他人貢獻什麼,結果自然無法得到對方的認同。
再者,把自我評價交由他人決定的人,無論過多久都不會幸福。
③因為不安才做的事。
我參加某個研討會的時候,有聽眾把簡報畫面一張張拍下來。
之後聊天時,他笑著跟我說:「我從來沒有重新看過拍下來的簡報照片。」
像這種「以防萬一」、「為了某天」、「因為不安」才採取的行動,基本上沒什麼意義。
其他還包括:
.因為不安所以考證照。
.因為不安所以留下所有資料。
.因為不安所以參加應酬。
.因為不安所以結婚。
這些行為都不會帶來什麼好結果。
考慮任何事情時都把規避風險作為第一考量的話,人生就會變得窒礙難行。
對工作的態度與標準也會從「一心努力讓事情成功」,變成「失敗時不用負任何責任」。
可是大多數的人不會發現自己是因為不安才在做這些事。
請務必捫心自問一次。
你現在做的這件事,是不是因為不安呢?
還是因為打從心底想做才做的呢?
④自己無法掌控的事。
我遇過很多次電車停駛而被迫等待的經驗。
這時候最沒有意義的就是在意:「什麼時候才復駛?」
擔心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
以我而言,這時候我會立刻走進咖啡廳埋頭處理工作,因為通常約一、兩個小時後電車就會復駛,這時候就可以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移動前往目的地。
為了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要專注在「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
如果你是業務,最後要不要買產品都是客戶的決定,我們無法掌控這件事。所以做好業務該做的事情後,剩下的就交給客戶吧。
另外,一般員工也無法掌控併購等公司的經營方向。
股價或經濟動向更是無法掌控。
天氣亦然,不能隨我們高興就降雨或下雪。偶爾會遇見下雨就沮喪的人,但是下雨根本不是你的錯。
太在意其他國家發生的慘事,花太多時間在上面也不是好事。看到網路新聞後自己也變得悲傷,這些反應都只是在浪費時間。
爽快地放開這些無法掌控的事,專心在自己現在做得到的事情上吧。
我當然不是在勸你不要關心公司的經營方向或社會問題。
找出做得到的事情,像是把自己的期望告訴上司,或是捐錢給有困難的人等。
當你專心在自己做得到的事情上,影響範圍就會越來越擴大。
⑤無法累積經驗的事。
第五種難度比較高,所以請先考慮消除其他四種浪費時間的事。
無法累積經驗的事情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只為了賺錢去做的事。
例如有一點時間,卻用在不甘不願的打工上。這樣做雖然能拿到一些錢,但是除了錢之外,對之後的人生卻沒有任何助益。希望大家盡可能減少這種事情。
還有其他像是上司指派下來卻沒有意義的工作、因為身邊人都在用所以沒想太多也跟著用的社群媒體、雖然沒興趣但陪別人一起參加的地區活動等,說實話,這些事情或許都要避免比較好。
相反地,要做的話建議選擇可以累積經驗、成為自己資產的那些事情。
比方說撰寫部落格等文章創作,便能慢慢累積為自己的作品。此外,就算是打工,如果你覺得是有意義的工作,就能磨練自己的技能或是累積經驗。
希望大家放棄那些無法成長的工作,把時間使用在有意義的事上。
請看看身邊有沒有本章節介紹的「該戒掉的五種浪費」。想必你會發現自己在做的事情中,很多都是沒有必要的。
說不定大膽減少這些事對你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