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別再說都是為我好:情緒能量╳愛的語言╳正念溝通,改變家庭能量動力,化解家人關係難題

PART I概念篇──3步驟改善你的家庭關係
【CH1 辨識情緒能量類型】

什麼是情緒能量類型?

「情緒能量類型」指的是當我們面對壓力、邊緣腦被啟動、進入戰或逃狀態時會出現的情緒反應。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家人怎麼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或者老是用某一種方式來回應我們的問題,這很可能正是因為家人落入個人所屬的情緒類型,所產生的典型反應。

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情緒類型可以分為「視覺型」「邏輯型」「聽覺型」與「感受型」四種,這個跟「神經語言程式」(NLP)所說的溝通和學習模式類型不一樣。雖然NLP也用視覺、聽覺、觸覺來區分,但不是從情緒能量場來做區別。

一個人身心狀態平穩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這四種情緒能量類型的特質,問題在於一旦落入戰或逃的情境或很大的壓力下,個人的反應模式就會回歸自己與生俱來的情緒能量類型。

早在還在母體裡的嬰兒時期,一個人的情緒能量類型就已經被決定了,而且終身不會變。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不斷練習覺察、覺知,讓自己不要輕易落入戰或逃的邊緣腦反應,就不會困在固有的情緒類型中,做出失衡的反應。

每個人有其天生的特質,只要避免落入邊緣腦主導,盡可能處於穩定狀態,讓愛自己和愛別人的程度達到平衡,就不容易受自己固有的情緒能量類型左右。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四種情緒類型都有時,往往代表你正處在平衡狀態。

由此可知,如果要看出一個人的情緒能量類型,就要去看他處在攸關生存的壓力狀態時,典型的反應模式是什麼。一般會觸動我們生存的壓力,經常來自親密關係,尤其是伴侶和親子關係。

情緒能量類型量表

評估個人的情緒能量類型時,我們往往很難看清自己是哪一種,特別是當我們處在關係壓力中,內在經驗混亂,常令人感到困惑。有時身旁的家人或伴侶反而比我們更能看出自己所屬的情緒類型是那一種。

很多人會在後天努力培養某一種情緒類型,有時看似超越個人天生的模式,問題是當巨大的壓力來襲,天生的情緒類型終究還是會發揮作用。所以,我們還是要好好認識自己、伴侶,以及身邊重要家人朋友的情緒類型,如此一來,在跟對方互動時,就會更容易化解彼此間的差異。

下列量表測驗可以協助我們找出自己的情緒類型。在此也特別提醒,為了避免個人主觀的經驗與記憶影響了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如果可以,請與家人和伴侶各做一次,然後一起討論自測和他測的差異,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情緒類型。

視覺型

◎我和孩子好像世仇

貞樺和承甫這對母子就像世仇一樣。承甫小六之後,就變得非常叛逆,總是跟媽媽頂嘴反抗,一次又一次的爭執,把母子情分都磨光了,讓貞樺好幾次都氣得說出自己怎麼會養出這麼不孝的孩子,甚至對兒子懷有恨意。如今已經國三的承甫早就拒絕跟媽媽溝通,母子倆雖然同住一個屋簷下,但把彼此視為空氣,毫無交集。

貞樺說起承甫的事,就是一肚子怨氣。她不懂,自己明明都是為了兒子好,為什麼她要求的事,承甫就是做不到,甚至連試著去改善都不願意。

貞樺說:「兒子的生活習慣很差,老是喜歡亂丟東西,如果要他整理收拾,也都要三令五申,偶爾才會整理一下,但要不了多久,就又變得亂七八糟。兒子看書寫字的姿勢也不對,所以搞到眼睛和脊椎都出毛病,我就是擔心以後留下什麼後遺症,才會一直糾正,可是他還是不想改,反而因為常常被我罵,對我越來越反感,連態度也變得很差。我當然要糾正他的態度,可是一直唸他的結果,就是關係越來越壞,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開始恨起自己的兒子。」

貞樺的情緒能量類型是「視覺型」,而承甫是「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的媽媽其實很辛苦,但是身為她的孩子更辛苦,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讓母子倆都很難受。

視覺型的人在情緒平衡時是很有前瞻性和規畫性的,做事情有條有理,但要是壓力太大或情緒失衡時,常常只會看到別人的問題。他們認為自己明明看到對方錯的地方,一心想著只要對方改了,事情就會解決,所以會不斷要求、逼迫他人做出改變。

貞樺會常常對承甫說:「你錯了!」「你應該怎樣⋯⋯」「你不該怎樣⋯⋯」「你怎麼這樣做呢?」「我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老是說不聽!」「你如果這樣做不就好了嗎!」自己認為都是為了孩子好,才會告訴他錯在哪裡、應該如何改進等。但這種指責的溝通方式,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尤其對象又是聽覺型的孩子,讓情況更為嚴重,母子關係自然越來越惡劣。

視覺型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在說話時一定會看著對方,因為看著對方的眼睛會讓視覺型人更有力,甚至講到激動處,視覺型人的眼中還會迸射出一股能量。如果一個人認為「說話時應該看著別人的眼睛,否則就是不禮貌」,而且喜歡注視對方的雙眼,這個人的情緒類型很可能就是視覺型。其他情緒類型的人在衝突當下,比較不喜歡看著別人的眼睛,會傾向避開直接的視線接觸,因為非視覺型的人如果一直盯著別人的眼睛看,常常感到沒力。

在身心狀況良好、處於情緒平衡狀態時,視覺型人是很好的領導者,極具展望性、前瞻性與規畫性,還有著高明的說服力,很能看著目標持續前進,印度國父聖雄甘地就是視覺型人。但視覺型人若處於不平衡的狀態,視野就會變得狹隘,容易流於批判指責他人之過,一直看到別人錯的地方,看不到別人對在哪裡和自己錯在哪裡,常會落入好辯不認輸的情境中,即使嘴巴沒有說出來,內心也會一直嘀咕別人的錯,覺得都是別人的問題。

視覺型的人情緒不平衡、狀況不好的時候,看到的往往都是別人錯的地方、別人應該改進什麼,而且還會自認為是好心給對方建議,不懂為什麼對方就是不能接受,如果對方願意改變,不就沒事了,為什麼就是不肯改呢?如果別人不順從他的「好心建議」,視覺型人就會感到失望、生氣、很不開心,認為:「我好心好意給你建議,你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也會不斷跟對方爭辯,企圖說服別人照自己的建議去做。

◎視覺型特點

1.說話時習慣看著對方,也會期待對方要看著自己。
2.把自己的觀點與期許投射在他人身上。
3.當他人無法認同自己的觀點或期許時,容易感到失望、生氣。
4.常會批判、責怪或論斷他人。
5.容易忽視他人的立場。
6.無論如何一定要說服對方或辯贏對方,會持續跟人講道理,直到說服為止。

◎視覺型名言:你是錯的!

◎視覺型人如何自我調整
1.檢視自己的假設—別人真的是錯的嗎?試著把自己有限的視野打開。
2.不要局限在自己的看法。除了自己提議的方案,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3.嘗試去同理對方,或說出對方的看法,看看自己有沒有做錯的地方。
4.不能強求對方要跟自己一樣,要去看到其他的可能性,思考對方為什麼這樣想、那樣做。
5.願意學習看別人順眼,尊重別人的看法和做法,不去批判。
6.願意看到別人對在哪裡,也去看到自己錯在哪裡。

◎視覺型能量處理法:用視線畫出「∞」(無窮)的符號。

◎如果你的家人是視覺型
1.視覺型人不會輕易放棄他堅信的事情,但切記你的觀點也有道理。毋須讓視覺型人的觀點排擠你自己的觀點,如果任由視覺型人霸凌你的看法,他反而會覺得你的默認是在向他認錯。
2.可以去同理視覺型人,問問他是否了解你的想法。先讓視覺型人感覺被了解,他才有餘裕去思考你的觀點。
3.在情緒壓力下,不要期待視覺型人會立刻贊同你。
4.跟視覺型人溝通時,可以多用「你的意思是⋯⋯?」這樣的問句。
5.發生衝突時,最差的是互不相讓、各持己見,次差的是各退一步、彼此忍讓,而最好的是能找到原本彼此都沒想到的新解決方案,達到雙贏或多贏。
6.確定自己了解視覺型人的看法,也讓他清楚你的想法,並針對意見不同的部分達成協議。
7.表達時盡量看著他的眼睛—視覺型人比較難信任眼神會閃爍或躲避的人。
8.如果你覺得看著視覺型人的眼睛很有壓力,就要讓他知道,請他收斂太過銳利的眼神。
9.如果很難直視對方的眼睛,可以看著他的鼻子,這樣對方還是會感覺你有在看著他,彼此又能保持合適的距離。 

CH2 了解家人的愛之語

五種愛的語言,你和家人喜歡哪一種?

蓋瑞.巧門博士(Dr. Gary Chapman)研究發現,每個人能夠理解接受並且適合的「愛的語言」,都不盡相同。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為對方做了很多很多事,但對方卻總是看不到,或是沒有回應,其實這是因為雙方表達愛的方式不同,所以付出和接收才沒能對得上。因此去了解身邊重要他人喜歡並能接受到的「愛的語言」是什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總的來說,愛的語言大致可分為以下五種:

A.肯定的話語(Words of Affirmation):

直接的讚美與肯定,可以讓人感覺被欣賞,很多人適合的愛的語言,就是肯定的話語。透過欣賞鼓勵的話,去感覺自己有多重要,或是聽到對方說出「我愛你」,都能讓感受到自己被愛。

B.有品質的互動時間(Quality Time):

有品質的互動時間,指的是當兩個人在一起時,能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至於一起從事什麼活動,反而沒那麼重要,重點是在情感上與對方有所交集,讓對方感覺到被傾聽與被愛。對話時保持眼神接觸,千萬不要一邊交談,一邊又在做別的事,更不要急著給出建議,想著要幫對方解決問題。

C.收受禮物(Receiving Gift):

有些人喜歡透過收到禮物來證明自己被愛,或至少確認對方有想到我們,因為我們往往是想到了什麼人,才會想到要準備禮物,禮物所代表的就是一種「念想」,無關乎禮物的價格,只在心裡想著並不作數,而是要經由送禮具體地表達,做為一種愛的表示。有時候一張卡片,一封短箋,都可以讓收到的人非常開心。

D.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

透過幫對方做事,替對方服務,讓對方感到高興,進而表現出你對他的愛。服務的行動可以是為對方做一頓飯、修理東西,甚至是倒垃圾。只要是以正面喜樂的態度去進行,能讓對方感受到愛,就是一種愛的語言。

E.肢體接觸(Physical Touch):

肢體接觸可以直接地傳達感情,對於愛的語言為喜歡肢體接觸的人,一個親吻或擁抱,可能遠勝昂貴的禮物,或是為對方做很多事。擁抱,牽手、摸摸頭、拍拍肩膀等,很多時候溫柔的肢體接觸,正是最直接的愛的證明。

CH3 帶著正念溝通

正念溝通增進家人連結

正念溝通指的是回到當下,帶著覺察與善意來溝通。以下整理成四階做法:同在、專注傾聽、摘要複述(非評判),以及照顧情緒。

同在

「同在」指的就是人在,心也在。

首先是身體的層次。許多人雖然身處同一個空間,卻自顧自地上網、滑手機、看電視、看報紙,這樣的場景如今隨處可見,人和人溝通時心不在焉的狀況,比比皆是。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沉迷3C的問題憂心忡忡,但有時真正放不下各種3C用品的人,其實是父母自己。人在心不在的互動,已經變成一種嚴重的冷暴力,父母跟孩子溝通時心有旁騖,態度敷衍輕慢,以為孩子不會察覺,殊不知這些輕忽,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內心因而產生無愛感,認為自己似乎不值得占據父母的寶貴時間,甚至認定手機遊戲或是股票指數的高低對父母而言,可能比自己更為重要。久而久之,孩子想要建立自我價值,就會越來越困難。

「同在」的另一個層次,則是心理上的。全心全意、充滿覺察地去感覺自己身體的坐姿或站姿,並且認真看著對方、聆聽對方,把一個人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禮物之一──時間與專注力,好好地傳遞給身邊珍視的人。若能做到這樣,對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來說,往往是比金錢物質更加難能可貴的禮物。

正念同在可以透過練習越來越上手,而練習的第一步,就從「活在當下」開始。例如喝水時,留意水的溫度,看清手中杯子的顏色,然後把這樣專注在這一刻的模式轉換到溝通上,包括專心地跟對方在一起,把注意力擺在眼前的對象身上。說來簡單,但知易行難,真要做到並不容易,光是希望自己全心全意專注在呼吸上十分鐘,不去想其他的事情,一個沒有受過訓練或做過練習的人往往很難做到。

想做到正念溝通,第一步可以有意識地從身體開始去做,心理上則經由長期練習養成習慣,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讓自己越來越懂得與人溝通時不只人在,心也要在。

專注傾聽

正念溝通的另一個要素,就是「專注傾聽」。這也是說來容易,但其實不容易做到。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麥特.齊林索斯(Matt Killingsworth)的研究顯示,人們有四十七%的時間都沒有在想眼前所做的事情。舉例來說,如果你對一個人說一百句話,一般而言,對方頂多只能複述出五十三句你所說的話。這不是因為對方的記憶力不好,而是當你在說話時,對方可能在想著等一下要做什麼、去哪裡、處理什麼事。所以,你講你的話,他想他的事,當一個人的腦袋裡塞滿了各種念頭,自然沒空間容納其他資訊。這時,就需要正念練習來鍛鍊專注力了(關於基礎正念練習法,參見本章最後,或是第三部分「練習篇」)。

關於溝通,傾聽往往比說話更重要。以台灣家長為例,父母總是說得多、聽得少,很多時候家長會把孩子的話視為童言童語,所以不認真看待,但孩子完全值得大人的注意力。父母要願意並專注傾聽孩子想說的話,認真地把孩子的話當一回事,這也是正念溝通的要素之一。

摘要複述(非評判)

正念溝通的第三個核心要素,則是試著在對話過程中摘要複述對方表達的內容。

例如妹妹跟媽媽告狀,說哥哥推了她一把,媽媽只要試著彙整重述妹妹所說的話,就有助於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關心,意識到真的有一個人願意把生命中寶貴的時間用來陪在自己身邊,認真了解、聆聽自己的心情,即使只是短短幾分鐘。

如果每一個家人都能像這樣感受到被關心、被理解,可能會在遇到挫折或低潮等關鍵時刻,生出很大的內在支持力量。可惜的是,現代匆忙急躁的生活型態,讓很多夫妻可能連一天十分鐘都不願把注意力全然放在另一半身上。

摘要複述的重點在於「了解」與「表達理解」。很多時候一方在聽完另一方的談話後,雖然談話者覺得自己有被聆聽,但聆聽的一方心裡究竟是在批判,還是真心想要理解,談話者並不清楚。有時我們會說出:「XXX,你剛才講得還不錯。」表面上「還不錯」似乎是讚美,但背後其實是一種批判,有時甚至會直接說出:「你在胡扯!」或是:「不要想那麼多了。」

我們也常見父母在跟孩子溝通時說出「你連這個也不會,要是能……就好了」這樣的回應,其實都是在「給建議」,而不是溝通,這並非正念溝通真正的核心價值所在。

試著想想,當我們跟別人對話時,是期待對方「批判」我們所說的話,還是希望對方能「了解」我們在說什麼呢?答案顯而易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被理解,而不是被批評。然而,我們卻常在聽完別人說的話時直接評斷,尤其是身為父母的人,總會反射性地以「我要教你」為前提,對孩子提出糾正、批判、指導—雖然有時糾正、批判或指導並沒有不對,但在此之前,更應該做的是先去了解。盡職的父母應該先去了解孩子,才能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教養與提醒。

伴侶之間溝通更是要做到傾聽,去了解對方想傳達的意思。夫妻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是否同頻、有無連結。從能量的角度來看「同在」這件事,當我們的心專注在對方身上時,兩個人就已經開始連結,彼此之間的能量也會產生流動。

有些男性會抱怨老婆或長輩很愛碎碎唸,工作一整天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實在很難專注傾聽這些碎唸。其實,很多人的碎唸正是因為渴望他人聽見自己內在的心聲,才會不斷重複;這樣的渴求如果一直沒有被滿足,就可能不自覺地一再說出口,無法停止。這時,不妨試著用摘要複述的方式,幫對方整理想要傳達的內容—只要說出事情本身就好,不必給出建議。如此一來,對方就可能因為感覺被聆聽了,而停止無盡的抱怨嘮叨。

總之,若把以上幾點濃縮成一句訣竅,「正念溝通」就是「全心全意且不帶評判地、跟正在溝通的對象交流」。

雖然評判和建議有時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彼此要先建立信任關係,透過理解、同在、連結和信任感,再去給出建議,才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照顧情緒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一旦建立,就不容易扭轉,因為溝通到後來,往往要處理的是兩人之間累積的情緒。如果心裡已經很厭惡一個人,那麼無論他說什麼,我們往往是聽不進去的;要是雙方的能量錯綜複雜,就算只是坐在鄰座,彼此也會感覺很不舒服,因為兩個人的負面能量不斷交錯,造成雙方都在不舒服的情緒中糾結。例如,我跟某個家人處得不太好,甚至一想到他,心情就不好,胸口又悶又堵。這時不妨試著用正念當中的「身體掃描」技巧,幫助覺察情緒,別再讓情緒成為溝通的障礙。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