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之書

【我怕孩子跟我一樣】

有次在講座後段的問與答時間,有位媽媽對於我的回答沒有不滿,卻仍不斷追問,絲毫沒有放鬆、解惑的感覺。

我遇過有些人會很投入地把公共問答時段當成他的免付費諮詢時間,但這位媽媽不像。與其說充滿疑惑,她讓我覺得她有許多的害怕與焦慮。

我決定直接與她核對:「媽媽,我覺得我的回答沒有讓妳感到比較放心,方便告訴我妳在擔心什麼嗎?」

「我怕孩子跟我一樣。」

用盡一切辦法,不要讓孩子跟我一樣

我感到一陣酸楚,母親殷殷期盼孩子成長發光,這美好理想背後的最大威脅,竟然是自己。

「妳不想要孩子跟妳一樣,所以妳想學很多方法,讓孩子不要跟妳一樣,是嗎?」

點頭。

「可是我剛剛講的東西,裡頭有一大部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讓妳覺得學那麼多,也沒什麼用?」

沒點頭,眼眶泛紅。

母親在週六不休息、不放鬆,來聽所謂的專家嘰哩呱啦,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是孩子成長最大的威脅,她要想盡一切、用罄辦法,不要讓孩子跟她一樣。

聊到這裡,其實我很想哭,有種很苦的感覺在心裡:「X,為什麼養個孩子要這麼苦?要養到否定自己?!」

不只是針對那位母親的喟嘆,而是這幾年陪伴許多父母下來,累積對自己、對妻子,對許多父母,說不出的不捨:我們只想好好當爸、當媽,怎麼變成要搞定長輩、小孩、自己,還加上一個什麼鬼的內在小孩?

我不打算、也不應該在大庭廣眾、在對方沒有充分準備之下,與她進行深度的心理探索。整理一下自己,我說:「要孩子不像我們,不太可能,不然身教就沒意思了。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辦講座,你們才來聽,因為想讓自己有所不同,可以帶給孩子更多正能量。妳願意來,我就看見妳是很棒、很多愛的母親,這對孩子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妳是位好母親,孩子像妳一樣不會有任何問題,我也邀請妳相信自己,好嗎?」

我看了她一會兒,接著進入下一道問答。

我也覺得自己很糟,怕孩子跟我一樣

「醜爸,你都不會覺得自己做得很糟,擔心孩子從你身上學到不好的東西嗎?」

當然會擔心。

每當墜入育兒迷霧時,我咒罵自己:「陳其正,你真是個廢物!學這麼多,還開課!怎麼有臉對孩子講出這種話?嘴巴就不能閉上嗎?」對於挫敗的自己,沒有任何憐憫,無法接受自己當下真實的感受,畢竟,誰不想總是感到有力量、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冷靜後,我會看看那個罵自己廢物的自己,發生什麼事了?

啊……我駝著背,看起來很累的樣子;握緊的拳頭,對自己很失望吧?嘴裡唸唸有詞,是放不下,還是在想辦法?是什麼樣的挫折如此沉重,壓得自己直不起腰來?

是每次挫敗時,零時差浮現的熟悉聲音,讓我垂頭喪氣:「你這麼糟,要怎麼教小孩?」「身教啊!孩子以後像你這樣,都是你的錯!」

每當聽見內心的譴責之聲,我就覺得難過,那是一種控訴,甚至審判。但在被控訴的同時,我也知道,法庭總有另一方的聲音,我想聽聽看。誰會是另一方的聲音?應該是孩子,始終支持、愛著父母的孩子。

如果孩子看到那個自責的我,會有何行動?我想,他會靠近,真誠地看著我──

孩子:「爸爸,你怎麼在哭?」

爸爸:「我覺得自己很廢。」

孩子:「可是你什麼都會啊。」

爸爸:「謝謝,但是我每次都說不兇你們,卻都做不到。」

孩子:「那是因為我們做錯事啊!」

爸爸:「不不,做錯事也不能就兇別人,那是錯的。」

孩子:「那下次不要做就好啦!你每次不都說,做錯事沒關係,承認就好,不會被處罰,爸爸媽媽也都很愛你。」

是啊!這是我平時會跟孩子說的,是身為父親的我的信念:做錯事不需要懲罰,要承認、找方法,需要的話開口找人幫忙。

懲罰自己會換來孩子更多的愛、服從與信任嗎?萬萬不會!懲罰只會讓我更想要控制孩子,因為我不想再犯錯,但這個害怕引起的控制,卻造成我跟孩子更大的衝突,而衝突激化了情緒,越演越烈……

既然如此,我為什麼要懲罰自己?我的學習告訴我,那是「過去的慣性」。過去做錯就會被批評、被貶低,即使我長大了,但大腦、身體仍在負面情緒來襲時,慣性地指導我要「覺得自己很糟」。

「我可以不要那麼糟嗎?」可以的!我以長大後的自己建立起的信念(犯錯不須懲罰自己,找到方法解決最重要)來替代我的慣性(我又做錯了,我很廢)。

從身體開始,我慢慢挺直背—嗯,覺得比較有力量,呼吸也更順暢、深沉。握緊的拳頭,漸漸鬆開,可以彼此交握,也能伸手緊擁孩子。

喋喋不休的自責,也可以是自我肯定的語句:今天搞砸,明天和好,一起來想辦法!

嗯,明天可以跟孩子和好,因為我先跟自己練習了一回。

父母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

也許,這世界根本就沒有夠好的父母,或者,每個人都是超級好棒棒爸媽。可以當下覺得自己是坨屎,下一秒自豪原來我是出淤泥而不染。

把焦點放在「好不好」是過去威權教育的影響,我們總是心心念念要完成外在目標、滿足父母老師老闆的期望。當陪伴孩子,頭腦卻充滿「目標」時,我們容易心神不寧、動輒得咎,缺乏彈性,而孩子最愛的想像力,更被我們視為洪水猛獸。

我們一定有不好的時候,但,親愛的,你是否害怕面對真實的、不好的自己?

逃避面對,換來的是拚命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把孩子「教好」,卻傷害了關係;破碎的關係,產生自責,繼續努力「變好」、加強控制……要打破這個循環,從停止懲罰自己開始。

孩子像你,可以是件幸福的事

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在孩子仍在襁褓時,會從最頂端的頭髮(如果有的話),一路看到腳趾,來來回回掃描,心裡很甜,但嘴巴不說?那是我們的孩子,經我們而生,沒有人可以像我們一樣懂得欣賞他們的美、好、真,因為他們的每一部分都是我們的寶,緊緊嵌在心坎裡。

你可以相信任何你想相信的,但這一刻,邀請你一起相信:孩子像我,是件很幸福的事。

‧父母厭世語錄:我不夠好,不想要孩子像我一樣!

‧醜爸勸世良言:我面對我的做不好,停止懲罰自己,享受身為父母的幸福!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醜爸,你老是說要自我照顧,但你那些薩提爾啊、正念啊、阿哩不答啊,實在不是我的菜。而且沒時間、沒錢的人,怎麼辦?」

老實說,一直薩提爾啊、正念啊、阿哩不答啊,的確不容易。我認識很多父母,他們追蹤許多心理師、心靈成長教室的臉書專頁,就是為了盼到時間、地點可以的課程來照顧自己,但不是天時地利無情,就是速速秒殺無緣。而且,這樣的課程也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四五六加上私下練習是基本蹲馬步,練成套拳都是用年算的。

雖然我相信上述的投入與堅持是值得的,但所謂自我照顧的核心,不在於做了什麼,而是相信什麼。

「好啊,那你倒是說說,父母該相信什麼?」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三歲失去父親,十九歲進入婚姻的媽媽

我的母親來自客家與閩南結合的家庭,對於與我無緣相見的客家背景外公,媽媽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是和他手牽手,在大街上撿未熄的菸蒂,好飲鴆止渴無法抑制的鴉片癮。

媽媽三歲時,她的爸爸離世,她的媽媽,也就是我的新莊阿嬤(從小,我就被教導有「台北阿嬤」跟「新莊阿嬤」,沒有外婆這回事,畢竟沒有人希望被加上「外」吧),就這樣帶著包含我媽媽在內的五個孩子(還有最小的舅舅已送養),過著「看人臉色」的生活。

就像上一代許多出身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樣,雖然媽媽小學畢業拿了市長獎,但家中無力讓她繼續升學。那是民國五十六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施行的前一年。

從我有記憶以來,新莊阿嬤即與暴爺爺住一起。暴爺爺(真的姓「暴」,不是我亂取綽號)來自中國山東,自製水餃跟麵條好吃得不得了!每次回新莊,老人家也總會為我們兩隻小孫子準備冰涼養樂多。母親是家中唯一的女兒,跟新莊阿嬤有非常緊密的關係與牽絆,每次回去,母女都會先到房間聊個老久,欣賞阿嬤最新的「戰利品」。阿嬤過世後,我才發現媽媽跟她是如此相像,努力照顧自己,永遠要美美的樣子。

媽媽十九歲,和父親結縭,在二十歲、二十四歲時,分別生下至今還在折磨她的兩個兒子(謎之音:還敢講)。因為天生麗質,加上穿著年輕新潮,我們兩兄弟高中大學時期的朋友,都以為我媽媽是「姊姊」。她書唸得少,不容易參與我們的學校課業,卻也不曾拿著「讀書至上」的大旗苛求我們(當然分數太離譜而抓狂也是有的)。媽媽費盡心力照顧我們,該有的一樣不少,可以不要有的盡可能滿足,尤其喜歡買新衣服,希望我們看起來帥氣體面(謎之音:是誰叫自己醜爸的)。

雖然走過婚姻低潮,我從未見她停止照顧自己。直到現在,媽媽每天都有慣常的保養程序;日常生活節省,遇見看對眼的新潮「請衩」(河洛話「穿著」的發音)卻從不手軟。為自己的美好付出,每一個行動都是無價。

只要承載對自己的支持,物質不一定帶來空虛

我的母親從未走上所謂的心靈成長之路,甚至看似在物質世界尋求慰藉,但她卻把自己照顧得非常好。她不曾有財務問題,兩個兒子也都在自求多福階段,從她身上,我看見追求物質不該被直觀地視為一種「空虛無意義」的行為,也毋須刻意反對。

「齁齁醜爸,我看你是孝順過了頭,不能因為陳媽媽的例子,就幫追求物欲的人平反吧?」

這是個好問題,「追求物欲」和我提到的「透過物質照顧自己」有什麼不同?透過重視人的內在狀態,而非強調表面行為的薩提爾模式,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看:

.「追求物欲」的人,帶著低自我價值,相信物質的魔力無遠弗屆,能滿足許多的期待,獲得他人肯定與青睞的眼神。得不到時,便出現指責、不理智等應對姿態,認為別人是忌妒、害怕。但在無法獲得認同、與人連結的情況下,自我沒有力量,行為難有轉化的可能。

.「透過物質照顧自己」的人,有較高的自我價值,相信物質的功能但也保持彈性,會視情境與自己的能力做調整。渴望他人的認同,但不強求,不以過度追求物質取代對等的關係,因此在關係中受挫時,也能運用其他資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個人比較想在行為層次較勁,還是享受在追求物質條件提升的同時,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成長?在追求的路上,只顧慮到自己的需求,還是可以在自我、他人與情境中多方考量?如果得不到,有辦法欣賞自己的付出,還是急著揪出戰犯,甚至東山再起?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這一年,我隨著世界展望會在全台各地舉辦講座,無論題目是如何與孩子溝通、3C使用問題、親子陪伴課題,我找到機會,就邀請在場日日奮力在教養第一線求生存的父母,找找看照顧自己的方法。

我知道運用在都市小康家庭、中產階級的「那一套」,太不貼近他們的日常,但我相信他們擁有自己的資源。我邀請他們相信自己是夠好的父母,就在此時此刻。當人與自己的內在接觸了,行為層次如何照顧自己,物質也好,心靈也罷,都是有力量的。

從母親身上,我看見照顧自己的重要;從來自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狀況的家庭,我明瞭自我照顧並非一味強調心靈成長的唱高調。怎麼照顧自己,並非取決於形式,而是能不能在支持自己的過程中,感受到美好。請用你的方式,即使再忙再累再煩再XX,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父母厭世語錄:自我照顧、自我成長那種心靈雞湯的玩意兒,我沒錢沒空,也對我沒用啦!

‧醜爸勸世良言: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方法,可以不需要別人的肯定,單純地覺得自己很好,即使只是無愧疚感地買一瓶想喝的紅酒都行。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