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拿高分的科學讀書法:一試必中、人生升級的超能力

擺脫錯誤的學習系統

學校教的讀書方法,有九成是錯的。

聽到這句話,你有什麼感覺?應該會覺得言過其實了,對吧?

然而,這卻是無庸置疑的事實。雖然學校老師是教育方面的專家,卻不是研究學習竅門的專家。所以,真正學到最新讀書方法並加以運用的老師,寥寥可數。

我曾到某間學校演講,當時的情景令我驚訝不已。校方理所當然地教導學生,使用早已遭到科學否定的讀書方式,甚至還禁止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

在我的詢問下,該校老師表示這麼做是為了「避免學生分心」,但其實3C產品帶來的好處遠大於壞處。

老師否定了這些有效率的管道,阻礙學生獲得對讀書有幫助的資訊,再三教導那些白費工夫的方法,這樣,學生認真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說到這個,小時候老師還會規定我們只能用鉛筆、不能用自動鉛筆。當然,還是有使用最新學習理論的老師,但終究只是少數。也許不管在哪個年代,永遠都少不了跟不上時代的老師。

我之所以會開始研究讀書方法,就是出於對這些老師的反抗心理。高中時我上過一位知名數學老師的課,當我問老師為什麼不使用「羅必達法則」(編按:利用導數計算具有不定型極限的方法),老師只回答「這不在課程大綱上,教了也沒用」,輕易否定了我的疑問。

只要利用羅必達法則便能輕鬆求出極限,因此部分題目計算起來變得相當簡單。不教導學生有效的方法,就好比身處智慧型手機時代,卻使用轉盤電話一樣。

說穿了,「學習」就是將偉人的智慧結晶與自己的想法結合在一起。如今汽車早已普及,我們不需要再千辛萬苦從發明輪胎做起。

我對這位老師的教法感到失望,暗自決定要考得比其他同學還要高分。之後上課我都戴著耳塞,運用自己查到的科學讀書法,最後取得全學年第一名的成績。

最重要的是,自從我採用符合科學且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後,讀書變得更好玩了。

學習有效率的讀書方法,和記住遊戲規則的感覺很類似。下西洋棋時必須先了解棋子的走法,否則就無法開始玩,只要確實掌握遊戲規則,就能著手擬定具體的策略。

只要以相同的方式記住讀書方法,便能做出理性的判斷──這個時間點應該先複習,再去讀下一個科目。原本讀書是件辛苦的事,但現在卻變得像玩遊戲一樣,不需要別人強迫,你就會渴望學習。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我應該感謝當時那位老師才對。

現在,教育界充斥著缺乏效率的舊式讀書法。花再多時間都只是「讀心安的」,得不到確實的成效。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有科學根據的正確技巧,並且盡快改用超高效率的讀書法,將寶貴的時間發揮到極致。

經科學證實缺乏效率的七種讀書方法

在介紹正確的讀書技巧前,我們先來看看普遍受到世人推廣,但從科學角度來看缺乏效率的具體例子。經科學證實缺乏效率的讀書方法,究竟有哪些呢?

二○一三年美國肯特州立大學蒐集了過去所有關於讀書方法的論文,挑選出真正有效的學習技巧。

這項研究囊括兩百多項實驗數據。首先從中挑選出「反覆閱讀」「整理重點」等大眾普遍使用的學習方法,再逐一檢視這些讀書方式的實驗數據,判斷是否有效。

研究結果顯示,缺乏效率的讀書方法有以下七種。

1畫重點。
2背口訣。
3重點整理。
4反覆閱讀。
5集中學習。
6搭配自己的讀書習慣。
7趁忘記前再次複習。

每一項都是大多數學校與補習班會教的方法。這些標準的讀書方式到底哪裡有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該使用這些方法呢?以下將一一說明。

無效讀書法一 畫重點

第一項經科學證實缺乏效率的讀書方法就是畫重點。用螢光筆或紅筆在課本與參考書上畫出重點,可說是人人都用過的讀書技巧。

不過,大多數的心理學家都認為畫重點只是畫安心的。畫重點無法幫助人將資訊牢記心裡。

當我們看到課本上畫的重點時,大腦會自動判斷「這是重點」,這時會感覺自己已經瀏覽到重要部分,心情便會放鬆下來。

到這邊還沒有什麼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大腦會因為畫了重點而感到滿足。在這個階段,大腦所做的只是篩選出重要資訊,尚未意識到「這些內容需要記住」,自然也就無法將書中的內容牢牢記住。

而且,畫重點會使人把注意力放在特定的訊息上,因此學不到能活用的知識。這也是畫重點的一大缺點。

舉個例子,假設你用螢光筆畫出「日本於六○○年派出遣隋使」,於是你的大腦便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年分與歷史單字上。可是,此處的學習重點在於「當時日本處於怎樣的歷史背景?」「為什麼要派出遣隋使?」等事件的整體樣貌。

然而,這時大腦的注意力卻被拉向螢光筆畫的部分,所以很難掌握事件的整體樣貌。因此,畫重點雖能應付單純死背的題目,但只要問題出得活一點,就等於是一團毫無用處的知識。

無效讀書法二 背口訣

第二項是背口訣。

2的平方根是「意思意思,阿姨散步了」(編按:1.41421356),一八六八年的日本明治維新則用「一把留疤」記住。這種方法人人都用過,市面上也有許多專門設計口訣的參考書。

其實這套方法有個優點,就是方便記憶,對考試很有幫助。化學的元素週期表「養牛洗屁股」(編按:氧硫硒碲金卜)等口訣,一旦記住了,反而很難徹底忘記。

不過,這充其量不過是種記憶法,算不上是讀書法,無法真正學到活用的知識。

確實,在碰到關於元素的題目時,只要依序背出「養牛洗屁股……」就能找出答案。

但這個方法有個盲點,那就是無法得知週期表的直排、橫列,分別代表什麼意義。當你遇到某一族的元素具備什麼特性的題目時,光靠「養牛洗屁股」的口訣,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化學週期表顯示了元素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週期表看出「鋰與這族相鄰,電子數是……」。

背口訣剔除了元素順序之外的所有要素,讓我們無法深入了解其中的訊息,最後化為一堆無法活用的知識。

以前的考試使用強調死背的讀書法,或許還有點成效,但現在單純測驗背誦知識的題目越來越少了。如果只用背口訣的方法,極有可能無法應付正式的考試。

這一點,在商業領域與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必須解決的問題,在這些問題背後,勢必有著錯綜複雜的脈絡。

我們不能只處理眼前的問題,還得明白為什麼會出現問題、這個問題和什麼現象有關,否則無法從根本去解決。

如果只是要記住購物清單、短期的工作清單,背口訣確實是個有效的方法。但如果我們想了解事情的整體脈絡,背口訣並不能帶來具體的幫助。

無效讀書法三 重點整理

第三項是重點整理。

將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整理為一頁的筆記、單獨列出所有的數學方程式等,這也是學校和補習班經常使用的方法。由於這套方法實在太廣為人知,突然叫你不能做重點整理,想必一時也很難接受吧。

不過,整理重點有個問題,那就是難度太高。

具體來說,要確實整理重點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 理解資訊的整體內容。

● 掌握課文的重點。

● 將重點重新化為一項精簡的訊息。

老師總是輕描淡寫地跟學生說「自己整理一下重點」,但其實整理重點必須處理大量的訊息,這對大腦來說是沉重的負擔,根本不是什麼輕鬆事。教育學的開山鼻祖約翰.杜威博士便曾斷言:「即使是大學生,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確實學會整理重點。」

也就是說,擅長整理重點的人腦中,很可能打從一開始就已經將適當的資訊排列得井井有條。換句話說,越是擅長整理重點的人,就越不需要整理重點。

很多學校會要求學生做筆記時把關鍵字挑出來,但如果沒有全盤理解課文內容,無論列出多少關鍵字,都無法真正整理出重點。

這些老師的指導方式,只會給大腦帶來負擔。所以,採取整理重點的讀書方式效率很低,可說是一種浪費時間、心力的方法。

其實,整理重點有幾個小訣竅,只要滿足特定條件,還是能成為有效的讀書方法。關於這點,將於第二章詳細說明。

無效讀書法四 反覆閱讀

第四項是反覆閱讀,這種讀書方法也有問題。

誠如各位所知,這種讀書技巧的做法是反覆閱讀課本或參考書。有的教學書籍甚至斷言:「只要每天瀏覽三十分鐘的課文,就能牢記書中內容。」

由於反覆閱讀會拉長讀書的時間,所以往往給人一種效果很好的印象,但經過實驗發現,反覆閱讀無法取得良好的成效。雖然比完全不看還要好一點,但收穫卻與花費的時間不成正比。

反覆閱讀的效率之所以差,原因在於這是一種單純的「被動接受」。

反覆閱讀確實能接觸到大量訊息,感覺自己好像讀了很多書。但如果只是簡單看過去,無法產生深入的疑問:「這個解法好像和別的參考書不太一樣?」「為什麼暗殺太子會引起國際間的戰爭呢?」

其實,人類大腦的特性,無法吸收不感興趣的資訊。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當腦中一片空白地瀏覽書本,最後頁數只是翻到後面而已,腦袋卻沒有吸收到任何東西。

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就得時時對眼前的課文抱持疑問。舉個例子,當你看到「一五四三年葡萄牙人航經臺灣」這種枯燥的課文時,馬上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你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

相反的,如果課文改成疑問句的形式:「最早發現臺灣的歐洲人是哪國人?」恐怕就會忍不住思考答案了。減少被動接受的要素,大腦自然會對眼前的資訊重新燃起興趣。

假如你對現在使用的讀書方式抱有疑慮,請問問自己:「這是不是被動式的讀書技巧?」只要這麼做,就能分辨現在使用的學習法是否有效。

無效讀書法五 集中學習

第五項是集中學習。

這種讀書技巧的做法是空出幾個小時,集中精神投入單一科目或單元當中。例如,想學會現在完成式的文法,就專心研讀現在完成式;想確實掌握向量的單元,就集中心力在向量上。有些補習班就是採取這種做法。

不過,這種讀書方式反而讓效率變得更低。多項研究數據指出,短期集中塞入大量知識,真正記住的比例很低,一星期後大部分都會忘個精光。明明特地挪出這麼多時間,卻一點意義也沒有。

為什麼集中學習是無效的呢?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人類大腦會根據情況切換成兩種不同的模式。

● 專注模式:專注於眼前資訊的狀態。

● 發散模式:整個人放鬆下來、思緒散漫的狀態。

可想而知,集中學習使用的是專注模式。這時你的頭腦開啟思考模式,全速運轉,努力理解眼前的訊息。

可是,光靠專注模式無法掌握真正的知識。

運用專注模式可以確實理解如「如何解開差分方程的題目」之類的特定資訊。但假如不切換到其他模式,就沒辦法進一步掌握「如何將差分方程運用於函數方程當中」這種活用的能力。這就好比看到「This is a pen」這個句子,還是無法實際活用在和英文母語者的對話當中。

這時便需要仰賴發散模式。這種模式超越英語、數學等科目的界線,各種不同的資訊在腦海裡連結在一起,激發出嶄新的構想。

原本怎麼想都解不了的題目,去洗個澡突然就想到解題方法,應該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吧?之所以有這種現象,就是因為洗澡可以讓身體放鬆,於是能連結到大腦裡的其他訊息。

若想擁有靈活、可活用的知識,適度休息是必須的。如果讀書時只仰仗專注模式,無法培養解決應用題的能力。

第四章將詳細說明怎樣的休息方式,才能激發發散模式。

無效讀書法六 搭配自己的讀書習慣

這裡所謂的讀書習慣,是指根據個人喜好或先天特質而調整的讀書方式。

如果喜歡閱讀文字,就以閱讀作為讀書重點;如果喜歡用聲音學習,就搭配有聲書來輔助等。人們直覺認為這種方式是對的,因此這套方法在歐美擁有廣大的支持者。

最近越來越多人採用這種讀書法,但這也正是被最多實驗數據證實無效的方法。近年印第安納大學透過數百萬人的數據,證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考試成績沒有絲毫進步。

相反的,研究證實成績優良的學生,普遍傾向於使用某種特定的讀書法。

越優秀的學生,越是從一而終,讀書時只會依循單一原理,不會受五花八門的讀書法所惑。

第二章會正式介紹這種特定的讀書法。總之,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讀書方式是愚蠢的做法,真正有效的學習法並不會因人而異。

無效讀書法七 趁忘記前再次複習

複習是主流的學習方法。

我們不可能只看一次就記住內容,必須反覆複習無數次,否則無法烙印在腦海裡。這一點經過無數心理實驗證明,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很多人都弄錯了複習的時機。

你還記得嗎?小時候老師總是告訴我們「趁今天還沒忘記前再次複習」。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實這套做法已經遭到科學否定。

美國曾做過一項實驗,讓受試者分別在不同的時間點複習,觀察哪個時間複習的效果最好。以下是實驗結果的摘要。

● 剛學到的新內容,趁還沒忘記前便再次複習的學生,期末考的成績是最差的。

● 考試成績好的學生,會在「開始忘記的時候」才複習。

趁還沒忘記的時候趕快複習的方法完全是錯的,正確方法應該是等到忘記的時候再開始複習。

之所以如此,是基於大腦的記憶機制。

我們的大腦在演化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盡量不耗費能量在沒必要的事物上的特性。我們之所以會拖拖拉拉,直到截止日迫在眉睫才奮發振作,以及始終無法建立運動習慣,都是因為大腦想要放輕鬆的緣故。

因此,一旦趁還沒忘記的時候複習,大腦就會產生以下想法:「這些資訊我已經知道了,所以不用再去記。」

於是,明明特意挪出時間複習,最後還是無法牢牢記住,等於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相反的,如果等到忘記才開始複習,大腦則會出現以下反應:

「這個資訊肯定非常重要,所以我才會刻意去回想。我應該要好好記起來!」

「回想」的行為能刺激大腦,幫助我們牢牢記住。這一點十分重要,請務必記起來。

 

有效學習的共同關鍵是什麼?

世上有各式各樣的學習方法。

像是圖像式記憶、重複做同一本題庫、讀書時念出聲音等。

每種讀書方法都有各自的死忠支持者,我們要從這麼多方法中選出有效的學習法,本身就是件艱難的事情。

但是,真正效果顯著的有效讀書法,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這就好比經典電影或名著小說的劇情,其實都有著相似的基本元素。乍看之下天差地別的讀書法,也都是奠基在同一個要素上經過變化後的產物。

唯一的關鍵要素究竟是什麼呢?

答案是「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

顧名思義,主動學習就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特點是積極動腦思考,而不是採取「聽講做筆記」的被動學習態度。

這種學習方式經數十年的數據證實,且大部分數據指出具備良好效果的讀書法,都包含了主動學習的要素。

許多人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說到「主動學習」這個詞,在學校課堂與公司研修早已耳熟能詳。

相較於採取被動態度學習,主動投入學習的效果好得多,這道理每個人都明白。公司進行員工研修時,講師說「現在兩個人一組,輪流把剛剛學到的內容教對方」,你雖百般不願,也只能照做。應該不少人有過這種經驗吧?

不過,本書提倡的方法,不只停留在重視輸出或透過彼此討論來加深理解的層次。

現在所謂的主動學習,幾乎都只限於課堂上的時間,再加上學習者本身並沒有抱持主動的心態,所以效果十分有限。

我強烈推薦各位使用「主動到太超過的主動學習」。

除了上課之外,我們還需要預習上課內容、隨堂考、複習、享受喜愛的漫畫或電玩、睡前的放鬆時光……

不光是在課堂上採取主動學習的態度,包括日常生活的各種情況,也都要保有主動學習的姿態。

主動到太超過的主動學習,到底是怎樣的方法呢?為了使各位更容易理解,這裡先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明。

主動學習的兩大關鍵

各研究機構透過數十年的研究數據,整理出將讀書化為主動學習的方法,大致分為以下兩種。

1回想。

2言語重組。

第一個是回想,簡單來說就是重新想起來的意思。人的大腦處於最活化的狀態、最能有效將資訊深深刻在腦中的時刻,就是回想的時候。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主張考生應該要反覆參加模擬考,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方法可說是完全正確。這麼做不只讓我們習慣考試的氣氛,還能幫助我們回想必要的資訊,越努力回想,大腦就越能記住。每當你做題目時思考「咦?這裡應該用什麼公式才好?」你的大腦神經元就會開始替換,轉變為適合學習的狀態。

回想是主動學習的最大主軸,其重要程度不言可喻。當你檢視自己的讀書方法時,請想想:「可以在哪個部分加入回想的技巧?」

第二是言語重組。簡單而言,就是用自己的話來說。

舉個例子,請你解釋英文介係詞「on」的意思是什麼。

最糟糕的是直接記成「on是在……之上、對……、面對……」,宛如字典寫的完全無法活用。看到「on your honor」等片語時,你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榮譽前面會加on?」

第二糟糕的情況是直接死背「on the desk」「on Monday」等短句。這麼一來,一旦看到「He's on drugs」等特殊用法,腦袋就打結了。

但假如你是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記成「on是用來連接所有接觸的事物,不只限於具體的東西」,情況又會如何呢?雖然這樣可能還是很難完全理解on的所有用法,但至少比直接死背例句更能掌握其中的意思。

總之,言語重組的技巧是用來增進理解度,而不是幫助記憶。當我們面對複雜的數學概念或英語完成式等無法輕易理解的資訊時,言語重組便是不可或缺的技巧。

假如你碰到看不懂的課文,可以想想「如果講得簡單一點,可以怎麼說?」這就是主動學習的基本技巧。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