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別在該動腦子的時候動感情(《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企劃團隊力作!)

●你愛我,我隨意

讀過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的人,都知道其中描述了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一位女子遇到作家R後,用盡全力去愛他,與他共度三個晚上,並偷偷生下兒子,而他卻沒有記住她,後來再續一夜情緣時,甚至把她當成了妓女。

在他面前,她像螻蟻一樣卑微:「是我自己擠到你的眼前,撲到你的懷裡,一頭栽進我的命運之中。」「所有的人都驕縱我,寵愛我,大家都對我好只有你,只有你把我忘得乾乾淨淨,只有你,只有你從來沒認出我。」

我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儘管能從故事的語言描述和情感渲染中獲得一種感動,但是它的構架與設定,卻只適合存在於老男人的幻想中。

女作家六六在書中說:「男人其實比女人更愛幻想。」老男人總幻想女人愛上的是他們這個人,殊不知,比起情感,女人更需要的是安全感。人永遠都會受到肉身的限制,即使有情感,也總要附著在權勢、地位、財富、能力、才華等一些其他的因素上面。

在情感模式和婚姻模式中,女性常常要服從種種約定俗成的世俗標準,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就像籠中的小白鼠一般,不得自由。在兩性的相處中,女人難以接受多元化的選擇,始終不能以更灑脫的姿態呈現自身。孤獨寂寞的滋味,不論是誰都難以忍受,但是品嘗最多的,卻永遠都是女人。

張愛玲有句被小資女們奉為圭臬的經典語句:「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

這句話不論如何憂傷動人,總有一些哀怨的味道。

對女人來說,情感關係中獨立的一方,才是真正的獨立。情感模式的開啟,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遊戲,是兩個完全能對自己感情負責的人的互動。而陌生女子和張愛玲,她們即使奉獻了一生,卻也不曾擺脫那個「女性魅力依靠男性的讚美和承認而存在」的價值觀。

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甄嬛傳》,仍是用偽勵志的方式講了一個關於女人爭風吃醋、爭奪男人目光的故事。但是當愛不在的時候,甄嬛卻綻放出女人少有的理性,此時的她,反倒展示了女人在生活與愛情中隱忍向上的態度和獨立意識的修養。

中國作家石康去美國之後,回來感嘆那裡:「比章子怡還漂亮的女人,也能自己換吉普車的大輪胎。」林黛玉式的美女,完全是為了中國男人的審美觀而存在的,好處在於當男人每天窩囊地回家後,在這一型的女人面前,仍可以覺得自己很強大,總算能有些小安慰。

還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女人為什麼在跨國婚姻中常失敗?」這可能是跨國婚姻的模式,少了傳統婚姻中女性依附的原因。我想,只有當兩個人獨立的意識越高,彼此之間越能認知自我,越能把自己當成獨立的個體,完全負擔起自我的情感、精神和物質需求時,才能實現真正的情感對等吧!

舊時代女子附著式的精神人格,讓女人們永遠也瀟灑不起來。當一個女人認為男人為其忙前忙後是理所應當,而自己的付出是要計費的時候,她就無法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值得欣慰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對愛情越來越灑脫,他們不再以男人作為自己世界的中心,而是樂於盡情展示自己的風采。

幸福的婚姻,是不管誰離了誰,都能過得好

在婚姻生活的網路群組裡待了一段時間,發現了一個定律:在知道老公出軌後,最痛苦的不是能立刻瀟灑離婚的人,也不是不管老公如何對自己都決意挽回的人,而是那種一會兒想著他的好,一會兒又想著要徹底決斷的人。

這些女人中,經濟上能自給自足的倒還好,因為時間會緩慢地撫平悲傷,或者把她的不滿推向高潮,然後最終選擇離婚。所以這群人的問題容易解決,無非就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最悲傷的是離開了老公,便沒有經濟來源的女人。

因為他的背叛,無法再次愛上他,卻又因為經濟原因不能離婚,這是一種心靈上的長期折磨,伴隨著的往往是內心深處綿綿無盡的失望。

想要斬斷曾經的愛和痛,可是又離不開老公的供養,是很矛盾的一件事。心靈上的傷痛雖然也痛,卻終究不會死人,好像也能忍受下去。但吃飯這種生理需求不被滿足是會死人的,於是,只能在這種矛盾中繼續煎熬下去。

他們或許曾經有過工作,也在職場中意氣風發過,只是最後淪陷於愛情,迷失了自我,將自己的後半生託付給一個男人。然而人的情感終究是流動的,愛是玄之又玄的東西,它始終是飄忽不定的。

無論是愛還是被愛,只要不設限度,都會對愛造成毀傷,並加速愛情滅亡。當女人無限索取,慢慢地喪失自己獨立的生存能力時,就會把自己的生命繫在男人的身上,加上日復一日的消磨,最終變成了患得患失的小婦人。

婚姻生活如同博弈,除了用愛來維繫,還需要運用資源的力量。當我們用最悲觀的心態去理解生活時,會發現不少男人都有出軌的天性,我們只能用自己擁有的資源去約束他們。當男人們決意毀約時,不必去重複曾經的山盟海誓,只能提醒他們:「你要承擔責任」。

當我們放棄了立身的根基,將自己依附在他人身上時,我們的心態就會改變。經濟上的不自由換來的時間自由,只是一種貌似自由的假象。因為只要他不愛了,他就隨時能把這種時間和自由收走,提供給另一個他想要去呵護的女人。

把自己綁定在男人身上的女人,無法給男人實質性的懲罰,只能在黑夜中舔舐傷口,責備對方「負了自己」。

幸福的婚姻生活,一定要有愛。有了愛,彼此才能相互包容。包容,並非是一方無限地付出,另一方無限地索取。健康的愛,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就如同女詩人舒婷《致橡樹》中所言:「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用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生相依。」

男女最幸福的相愛,要有不遠不近的距離,不相上下的能力,互相欣賞的心態,共擔人生風雨的勇氣。

真正幸福的人,沒有朝不保夕的惶恐,沒有患得患失的不安,因為他們能獨立負擔自己的生活。有個笑話說,最好的夫妻關係,就是生活中有共同愛好,工作時相互尊重,生病時相互照顧,患難時相互扶持,沒事時各自為政。

沒有人能永遠毫無怨言地擔負另一個人的人生。幸福的婚姻只是兩個獨立自主的人,點燃了理解、尊重與相互扶持的愛的火花。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是一加一大於二。但當他們不得不分離的時候,誰離了誰,也都能維持生活。

●寬容人生的每一種可能

和朋友一起看電影的時候,他說:「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在外國電影中,如果戀人最後如果沒有在一起,雙方大都會投入新生活或者開始下一段感情。而中國電影中的愛情主題,一直被一種悲情的基調籠罩著,不能終成眷屬的情人,在失去對方後大多選擇了自殺殉情,就像梁祝那樣。」

這樣的執著固然讓我很感動,但試想一個人把自己的人生綁定在唯一的對象身上,不接受另一種可能性,即使不是悲劇,至少也是一種狹隘。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總是在進行著強迫性地重複。失戀的人總是會迷上和上個分手對象同類的人。這就意味著,在一種關係模式中受到傷害的人,或許下一次還會選擇同樣的關係模式。

或許我們只習慣有過的經歷,是因為我們害怕喪失預見性;我們潛意識裡不願偏離既定的模式,否則我們會惶恐不安。

熟悉會給人一種莫名的安全感,而他身上曾經無法忍受的地方,在這一刻,也會被我們完全忽略掉。

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往往並不是吃一次虧長一智,而是不斷地進行著強迫性重複,不斷地重複同樣的錯誤,不斷地重演同樣的悲劇。每個人都會選擇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而不是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朋友在失戀之後,曾經痛哭流涕地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怕以後再也找不到像他這樣對我好的人了。」

我說:「就算你們復合,最終還是會分手,原因在於你們固有的關係模式,很難被改變。」

一個人沒必要因為失戀而沉淪,應該要很快地投入到下一段新的感情當中,迅速忘卻舊愛。

我贊成人多談幾次戀愛,覺醒的成熟,正是在兩性關係中慢慢建立的。如果相愛是一場緣分,那麼離散也更是一種緣分在避免對雙方造成更大傷害之前,給了我們建立另一段關係的可能性。我們只有在選擇和比較中,才會慢慢看清,哪種男人值得我們與之共度餘生。

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明白,我們拯救不了任何人,我們應該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悅納自己,寬容別人。

如果大慈悲源於大智慧,那麼寬容就是頂級的智慧。具體到生活中,就是寬容人生的每一種可能性,把所有發生的事,都當成人生變幻中的理所當然,然後坦然接受它。

想想那些為愛赴死的人,即使沒了愛情,也還有親情和友情,所有真誠的感情都會給人勇氣和活下去的動力,沒必要選擇諸如殉情這種極端的方式。

即使沒有了感情,男女之間也可以發展出別的可能。例如我們欣賞A的勇氣,欣賞B的才華,欣賞C的溫和,欣賞D的仗義⋯⋯智慧的人生不分男女,不分國籍。

很多人無法理解人生的多樣性,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關上了通往不同道路的大門。

在奮鬥的人,才懶得報復

第八十二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受矚目的就是小成本的《危機倒數》與巨額投資的魔幻大片《阿凡達》的最終角逐。

巧的是兩部影片都獲得了九項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更巧的是,兩部影片的導演曾經是夫妻,這讓很多娛樂記者嗅到了猛料的味道。

頒獎之前大家就將鏡頭對準了這對「宿敵」,獎項公布後,《危機倒數》的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不負眾望,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同時也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位最佳女導演。

媒體在報導這個事件時,以「前妻復仇記」的標題來製造噱頭,緊接著敘述了一番凱薩琳如何忍辱負重,如何埋首苦幹,終於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報了在金球獎上慘敗給前夫卡麥隆的一箭之仇。

但我想一個刻苦勤奮、靠自己的實力站上領獎台的女人,她到底能花多少時間去恨另外一個人呢?

之後的故事也證實了我的猜想,在凱薩琳獲獎之後,卡麥隆很有風度地祝福了她,並讚揚她不凡的導演水準。

事實上,在凱薩琳獲得這個獎項的時候,她和卡麥隆已經離異了將近二十年。

詹姆斯.卡麥隆一共有五段婚姻,凱薩琳.畢格羅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他們在一起只有兩年。

兩年的時間,只是人生長河中短暫的一瞬間。為了這兩年,用此後二十多年去策畫一場不知結果的復仇,完全沒有必要。頂著卡麥隆前妻的名號,凱薩琳要比別人更努力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可。事實上,她最終走向成功的唯一原因,就是她比別人更努力。

當她站上領獎臺的時候,我想,她一定是懶得報復的,因為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奮鬥中的人不會因為挫折停下腳步,因為她們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所以她們最終能走向成功。

當一個人失去目標,只是糾纏於過往的時候,她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

她們努力,是因為她們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而不是因為另一個人。比如凱薩琳。

媒體降低了她的格調,在他們的認知中,一個女人只有為了吸引男人的注意力才會去努力,即使她取得了成就,也不過證明了她的不甘心——但只能算是男人們的一廂情願吧?

奮鬥中的人不會記仇,即使記仇,這仇恨也只會成為她們前進的動力。她們不會花時間去報復男人,因為她們懂得人生中什麼更重要,更有價值,更值得花費精力去實現。

凱薩琳選擇遺忘,她懶得報復,她以一個完美的轉身,打擊了所有曾經看不起她的人。

懂得努力,也是一種能力

武俠劇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學藝、讀書及修練武功的部分,總是被一筆帶過。螢幕上打出一個「×年後」,劇情就完成了跳轉,主人公此時已經學成了絕世神功,可以單槍匹馬地闖蕩江湖了。

朋友說,大概學習的部分很枯燥吧?因為沒有人愛看主角刻苦努力的過程,大家只愛看他學成之後揚名立萬的精彩。

其實,這個被忽略掉的過程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每個人都渴望走向成功的頂點,但是很少有人喜歡枯燥無味的過程,只有少數人克服了這個心態,在百轉千回中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有個朋友報名參加會計考試,每當我提醒她複習的時候,她都會告訴我:「網上說了,這個考試非常簡單,基本上都是選擇題,我只需要考前粗略看一遍就行了。」

但據我所知,她的記憶力遠遠沒有達到這種水準。

成績出來之後,不出所料,她沒有通過她口中的那個「非常簡單」的會計考試。

重考的時候,我還是經常提醒她複習,她總說:「反正我考過一次,對題目也有一定的了解,我考前再複習吧!」平時她有時間看電影、玩網遊、和別人閒聊,但就是分不出一點點時間來念書,所以第二次考試,她還是沒能通過。

我問她:「你知道你和那些高手的差別在哪裡嗎?」

她這一回倒是老老實實地說:「他們比我更努力。」

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艱辛時光,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只看到他們表面的光鮮,卻沒看見他們背後的付出。在很多人取笑別人是「書呆子」的時候,卻沒看到他們持之以恆的毅力、強大的自制力和對時間的規畫能力。

有天賦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那些比你有天賦的人,往往還比你努力,只是你沒看到而已。

努力,意味著需要放棄一些安逸,放棄一些小樂趣,但在這個過程中能獲得更大的樂趣;努力,是不甘寂寞的野心,出於證明自己的驅使。懂得並且能夠努力,也是一種超強的能力。

只有不斷努力,才能享受到完成任務的欣喜若狂,才能感覺到超越自己甚至別人的快感,才能真正擁抱夢想。

就像桀驁不馴的李敖說的那句話:「怕吃苦,吃苦一輩子;不怕苦,吃苦半輩子。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朋友上高二時,成為一個插班生——父母想盡辦法將她送到了那個師資力量不錯的班級——儘管她家只是小康之家,並沒有強大的經濟能力。

看過電影《大象》的人都知道,學生世界的殘酷有時比成人世界更甚。這個女孩一來到這個班級,就受到了大家的排擠。她遭到了一個「帶頭大姐」的嘲笑,此人勒令所有人都不許和這個插班生說話。人性的殘酷,在這個時候展現得尤為明顯。本來一開始有幾個人還試探性地和她交朋友,可過不了多久,這些「犯規」的人就會被報告給「大姐」,繼而遭到眾人的懲罰。

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她都被這樣對待,孤立無援之下,她只能選擇努力念書。幸運的是她的成績一直不錯,上了一所好大學。升入大學後,她終於能和同學們打成一片了。

很多年後,她旅遊的足跡遍及全世界。她學習了瑜伽、攝影,做了美容,經常和同事們聯誼,笑鬧著打成一片……過往的傷害沒在她身上留下太重的痕跡。她很幸運,能從少女時代的重壓中走出來,而不是自暴自棄。

在成長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曾流離失所。

當沒有足夠的力量抵禦來自人群的敵意時,我們大都懷疑過自己的人生,在痛苦中否定過自己的價值。

有心理學家說,大眾最喜歡做的事,一是錦上添花,一是恃強淩弱。人們本能地依靠強者,貶低弱者。對這一點,我們不能過分責怪,只能站在制高點去理解他們,因為這是人性中自我保護的本能。

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在自然界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較之於其他生物,人類最可愛之處是除了競爭,還有愛,能在付出中體悟快樂。我們都在摸爬滾打中練習成長,從柔弱到堅強,從無知到智慧。

我一直認為,不必感激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因為惡意從來都無需原諒,它耗費了我們內心太多的能量去轉化、去理解;我們應當感激伸出援手的人,因為人與人之間靠著善意而相互依存。

我們在受傷中一次次加強自己的心靈壁壘。我們學習技能,我們囤積物質財富,我們提高思想認知,加強領悟生活和消化痛苦的能力。

女人們常常通過購物來發洩不滿,這是一個不錯的方式。當內心鬱結和痛苦時,用自己的經濟能力來負擔和消減精神上的痛苦,無毒無害,屢試不爽,這是我們慢慢總結出的一種消化傷害的方法。

成長,就是慢慢培養出屬於自己的防禦系統,消化和理解來自人群的傷害。

真正的強者,是溫柔而堅強的。如那個插班的朋友,即使生活傷害過她,她卻永遠善待生活。

這樣的人生態度,大概就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吧!

為了幸福,請和孤獨共舞

朋友無意中對我說起,辦了小學生培訓機構之後他才知道,越是那種有天賦並且善於學習的孩子,反而越不容易對老師產生很深的感情。他們大都不願意去親近誰,而是很早就顯現出一種獨立性的苗頭。相反,那種資質平庸、學習成績也一般的孩子,大都對老師很親近,他們經常會黏著老師,甚至主動討好老師。

那些有天賦的孩子,很早就明白了獨立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也許成人以後,他們會把這種獨立性帶入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中。而從一開始就依賴別人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更容易看別人眼色,久而久之對他人產生依賴感。一旦別人有鬆手的跡象,他們就會感到恐懼。

但人生無法代替,自己的路,只能靠自己一步步走過。依賴他人提供的捷徑,不如依賴自己朝夕養成的習慣更好。

孩子因為柔弱的特質,這種依賴感在他們身上總是會被弱化甚至被隱藏。而一旦進入成人世界後,沒有誰會一再地原諒別人的無能,所以占有大部分有效資源的人永遠是那些孤獨的強者。

我看見一則貼文,有一個被離婚的女人,跌跌撞撞了很久之後,說了一句話:「原來,人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人若是不靠自己,還能指望誰?自己都無法對自己負責,就不要指望他人來愛你。

成長是一個不斷學會孤獨的過程。在我們的生命中,從很早開始,就要有人來、有人走。我們不斷失去很多深愛的東西:小時候的洋娃娃、長大後的戀人、甚至失去親人的痛苦……這些傷痕,不論你如何向他人傾訴,他人也只能理解其中的十之一二,大部分苦楚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消化。

每個人最後都要學會和自己相處。所有的依賴最終都會失望,人永遠只能自我滿足。

他人無論怎麼樣傳授知識,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掌握運用,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依賴親人,依賴朋友,依賴愛人,終究會有失望的時候。

沒有人能一直無限制地滿足他人的需求,即使主動付出也會渴望回報。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中,我們都是在合作,用一種技能去交換另一種技能。在汲取他人心靈能量的同時,也在為他人提供著心靈能量。

越早懂得孤獨的真相就會越早清醒,不至於在撞得頭破血流時才感嘆:「人原來只能靠自己。」成為強者,需要下定決心,獨自面對挑戰,嘗試著靠自己去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而不是一發現問題就向他人哭訴——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的技能、勇氣都會有大幅度的提升。直到某一天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已經沒多少事能讓你惶恐。

當我們再也沒有依賴他人的習慣時,就沒有了對他人的期待,不必再為他人的喜怒而患得患失,也不必為了遷就他人而一再放低自己的底線。

聰明的女人從一開始就慢慢學會放下依賴,在孤獨的磨礪中為自己累積足夠的技能和勇氣。她們懂得: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的夢想都要靠自己去實現。

從心底接受了「人孤獨,並且要一直孤獨下去」這個觀念,才會真正努力投入一件高難度的任務,做一些前所未有的努力。這樣的人,舉手投足間都會有一種恣意的瀟灑。

不論你多愛一個人,都不要為了他放棄獨立謀生的能力;不論你多愛一個人,都不要為了他放棄獨立學習進步的動力。 

把日子過成一首詩

《新週刊》雜誌社出版的《私享家》中有一句標題我非常喜歡:「慢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

我想,這裡所說的慢,應當是一種從容冷靜的生活狀態。

以「一個人」系列著稱的日本繪本作家高木直子在《一個人住第五年》中,描述了一個小女人溫馨美好,有些調皮寂寞的生活狀態,悲喜交織,細碎真實,用那種有血有肉的獨特的日式細膩情感,慢慢滲透進每一個讀者的心。

這種生活,是在歲月之中緩慢地顯現出來的。「把日子過成一首詩」,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大多數人誤以為自己有生活、懂生活、愛生活,但生活的本質,卻並不僅僅只是為了生存;很多人誤以為自己到了某種狀態,便能享受到期待中的完滿幸福,用力追逐卻終究顯得有些空洞;很多人都渴望「生活在他鄉」,但是最好的生活,往往就是「生活在此處」。

生活是一種享受人生的態度,吃得香、睡得著、有三五個知己好友,可以感受生命、自然、萬物及人生,運動時有、讀書時有、下廚時有、賞月時有。

街上的行人步履匆忙,每個人都在趕路,卻鮮有人能抵達心靈可以休憩的家園。

總有人誤以為有錢就有了生活,但經濟只是維繫高品質生活的重要保障,並非是唯一保障。

也有人誤以為有了事業就有了生活,卻不知職場的恭維,網路上大量的粉絲,還有財務報表的數字,只能提供短暫的快樂。

有家,也並不等於有了生活,當我們步履匆忙的時候,家,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旅館。當我們沒有與家人一同迎接過清晨的第一道陽光,沒有帶著欣喜與歡樂去裝扮屬於自己的房間,家是一份為難的煩惱,難以讓人有心靈的皈依。

即便像盧梭所說:「當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之中」時,總有一些更高的能力和智慧,讓我們能從內心流淌出緩慢的平靜和智慧,慢慢品味歲月的每一點每一滴。如同蘇軾詞作中的那句:「此心安處即吾家。」鎖定自己擁有的此生旅程,品味美好生活體驗與情感記憶。

《浮生六記》中記載過沈三白和芸娘,家道中落後,夫妻兩人只能喝粗茶。芸娘用紗布包上粗茶,太陽下山後,揀一朵將開未開的荷花,扒開蓮花花瓣,將茶葉放進去,再用細線重新捆好。第二天早上露水將息,朝霞未起,茶葉包拿出來,當晚再找一朵新荷放進去紮緊。如此三天,粗劣的茶葉裡,夫妻倆亦能品嘗出清雅的荷香。

什麼是精緻典雅的生活?什麼是從容優雅的人生態度?這樣的生活,不一定要和富裕綁在一起,它是一種品質,是一種自然的狀態,是內心深處對美好永不停息的嚮往,而不僅僅只是一種儀式或形式。

當你拎起一塊抹布,彎下腰,雙膝著地,把地板的每個角落擦拭乾淨時,內心也變得清澈明白,彷彿生命中的雜亂及焦慮都被自己擦拭過了。彎腰可以讓你謙卑,而大掃除,擦亮了家庭,也擦亮了心靈。

人們無法選擇出生,但可以選擇讓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優質生活的引領者,總能發現:「美好靜候在靈魂深處,在等著他們去心領神會。」 

理解生活,就是理解那些瑣碎

朋友和我抱怨說,她太忙,每天上班需要處理諸多瑣事,下班後還要處理各種家務,照顧老公和孩子的起居飲食。她覺得自己很辛苦,完全沒有一點私人時間。所以她想換個工作,要有週休,工作也沒有那麼多瑣事,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些固定公式就可以了。

我問她:「你薪水高嗎?」

她說:「至少可以滿足家人的正常生活,還可以保證自己的一些其他開支。」

我說:「若是用低薪來換取安閒的工作,妳願意嗎?」她想了想,還是覺得自己更需要錢。

其實,低薪的工作單位中,因為管理不善等原因,瑣碎的事可能更多。她想擺脫忙的狀態,不是單純換份工作就能解決的。沒工作之前,很多人都發誓此生要成就一番事業。真正工作了才發現,所謂的工作就是雜事一件接一件。

我曾聽過很多人說:「我若是得到什麼樣的職位,或者我能考取一個什麼樣的證照,我的生活就會一下子變得好起來,再也不會有這樣那樣的麻煩。」我們平常最害怕的並不是突如其來的情感和大事件的衝擊,而是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我們期待那些瑣碎的小事,會因為某一個成就而能夠全部消失。

事實上,當我們達到一個目標的時候,會發現面臨的瑣事反而更多了,理想中那種幸福快樂的生活並沒有出現,而且好像永遠不會出現。

生活中永遠充滿了瑣碎,瑣碎原本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看透這一點的大部分人,後來都在嘗試著戰勝平凡,在日積月累之中慢慢成就自己的不平凡。

人們大致有兩種生活狀態,一種是理解生活,另一種是盲目生活。

理解生活,就是理解生活中那些平凡的瑣碎,慢慢地學會和它們相處。曾經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曾經的憧憬和嚮往,慢慢變成了日復一日的淡然、恬靜和歷經風霜後的優雅。而在盲目生活中,只能體悟到無知的快樂,儘管混合著物欲和外力,更多的還是煩惱。因為他們無法從內心深處感知幸福,更多的只是對「無何有之鄉」的嚮往,以及對理想狀態永遠無法實現的焦躁和不安。

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最理想的幸福狀態其實並不是「生活在別處」,而是「生活在此處」。因為不論此處還是彼處,日常的瑣碎都是無處不在的,只有從內心深處接受了「瑣碎即是生活」的觀念,才會放下所有的期待,真正理解瑣碎工作背後的平凡幸福。

追求幸福生活,是最普通的願望。但真正理解幸福的人,總是那些能最快接受瑣碎、體悟平凡的人。幸福是一種能力,在擁有這種能力之前,我們每個人都要走過一段很長的彎路,體會那些期待、被傷害、重新振作的狀態。

一個人,接受平凡、平淡,才能慢慢總結出和生活相處的最佳狀態。在每一天最平凡的體驗中領悟生活,認識自己,最終才能學會在生活的無常中接受生命的無常,直至尋到最真實的快樂。

不是有個肩膀,就可以永遠依靠

不能因為有個肩膀可以依靠,就可以永遠依靠,讓自己與對方保持平等的姿態,才有最持久的愛情。

范冰冰版的《武媚娘傳奇》熱播時,收到了很多讚美與批評。其中最大的批評聲就是,這部劇把武則天塑造成了一個「傻白甜」,一副大剌剌的傻大姐形象,完全沒有心機女的樣子。這種形象,與歷史上女皇武則天的形象大相徑庭,以至於觀眾給出這樣的評論:「這樣也能當皇帝?」「真是天上掉下來一個皇帝給她當。」

當然范冰冰有其無奈,既要保持女主角善良的正面形象,又要營造出權力爭鬥時的步步驚心、皇權背後暗藏殺機的無奈與血淚史。

這兩者本就是對立的,很難統一在同一個人身上,稍有不慎,主角就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除此之外,還要加上歷史大事件的框架的限制,所以能把各種大事件結合,把故事湊得圓滿團圓,就當是皆大歡喜了。

同樣是女人劇的《甄嬛傳》,在播映時也是廣受好評,一度飆升到收視榜首。和《武媚娘傳奇》一樣,《甄嬛傳》也是一部皇宮心機女成長的血淚史,唯一不同的是,甄嬛的爭鬥始終是在男權思維下進行的。不論是討皇帝歡心,還是謀求自己在皇宮中步步高升的地位,這一切都是皇帝的恩賜,賜給了她,卻也隨時能夠收回,從甄嬛三番五次的大起大落便可見一斑。

可惜的是,甄嬛一直到最後才悟出這個道理,就像張愛玲曾說過的那樣:「一個女人,再好些,若得不到異性的愛,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傳統社會中,女人的價值需要依附於男人而存在,需要得到男人的肯定與認可方能彰顯。所以《甄嬛傳》中,所有的女人都圍著皇帝一人打轉,因為他可以贈給她們無與倫比的地位,他手中掌握著絕對的資源配置的權力。

武則天則是另外一番光景。她年輕的時候學習了一些時政經略,能像男人一樣有謀略有眼光。她終究跳出了甄嬛的圈子,能夠站在男人同等的高度,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像武則天這樣的女人,她的思維是讓男人有些驚懼的思維,因為她已不再等同於甄嬛,只祈求男人們的可憐與施捨,而是把自己變成了同男人們一起在政治舞台上搏殺的獵人,追逐著想要的獵物。

有個女孩曾經問過我:「女人要以怎樣的方式,才能獲得地位呢?」

其實,當代女人的地位之所以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因為工業革命後,女人們逐漸強大了一些,可以和男人們一樣在工廠、田間勞動。

說白了,無非是經濟基礎決定了的地位。

如果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只有一些同情與憐憫,那這個女人的地位終究是岌岌可危的,因為「感覺」,往往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東西,是他人憑藉著一時一地的興致施予的,只要對方覺得不開心,隨時都有可能收回。

再者,一個擁有強大內心的女人,即使不去工作,也不會將自己的情懷與野心浪費在機械重複似地博取男人歡心的爭鬥上,而是時刻保持著危機感,不停學習,不停地提升自己的價值。

當家庭出現問題的時候,那些還模仿甄嬛的女人可以略微反思一下,是不是太過於依賴男人,寄予太多的希望在他們身上,才會讓自己失去了被尊重的地位?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無法像武則天那樣手握所有的資源,但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不去依賴別人,努力保持一個獨立的自己。我們讓自己變得強大也是為了保持被愛的資本,因為不論我們強大與否,我們都需要愛。

所以,對於一個能照顧自己的女人來說,最大的好處便是離開了誰都不致命。當然,也並不是完全不受傷,只是受傷的程度比較小。

而當一個男人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一個女人,而不僅僅是施捨或同情的時候,這份因為平視而帶來的尊重與神秘感,會為愛情持續加溫,會讓兩個人的關係更穩固。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