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P0700134

世界第一牛津式教養法:教出有自由個性與關鍵5力的孩子

オックスフォード式超一流の育て方
作者 岡田昭人
譯者 蔡昭儀
出版日 2019-01-01
定價 $310
優惠價 79折 $245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 試閱

內容簡介

不必遠赴「世界第一大學」牛津
也能在家實踐「未來最需要人才」的教養祕訣

日本首位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首度公開「牛津式教養法」!
教出孩子適應不同環境、自由思考、充滿自信、貢獻社會的大能力!

國際最具影響力與學術公信力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英國牛津大學以優異的教學方式榮登世界第一
贏過大家熟知的哈佛等常春藤名校

人人都在問,牛津式教育為何第一?

牛津人之所以成為世界頂尖人才,不只因為他們過人的成績與事業成就,
而是牛津辦學的理念,以及學生求學的眾多特質,在在令人反思:

‧什麼是真正的聰明?不只重視IQ,也重視EQ,才是真聰明;
‧什麼是真正的自信?不跟別人比、只跟自己比,才是真自信;
‧什麼是人生圓滿的真幸福?

不求「大學畢業找一份安定工作」,而是追求「與社會產生有意義的連結」;

‧什麼是提升學力的真能力?

不以國數理等學力評斷自己與他人,而同樣看重輔助學力的真能力,如好奇心、專注度、溝通力。

這才是牛津人之所以成為世界一流人物的關鍵。

牛津式教養法,你也可以在家實踐──

書中50個教養原則,揭示「洞察力 × 溝通力 × 領導力 × 創造力 × 包容力」5種關鍵能力

你也能教給孩子獨一無二的「牛津式自由個性」

讓孩子像牛津人一樣打破思考框架、發展自由探究知識之心!

50個篇章,50個大小教養原則
教出孩子牛津人獨有的自由個性與關鍵5力

★洞察力

 →從提問學洞察:多問「So What?」(那又如何呢?)

 →從跳脫好壞二分法學洞察:發現負面認知隱含的正面意涵

★溝通力

 →從標題猜謎學溝通:看新聞「猜標題」,培養傳達力

 →跟「六位智者」學溝通:「5W1H」豐富孩子的對話內容

★領導力

 →跟牛津校友柴契爾夫人學領導:

  問自己「我能做什麼?」「問題在哪裡?」「該怎麼決定?」

 →從挑戰難題學領導:讓孩子多做「好像會又好像不會」的事

★創造力

 →創造力來自放手學習:視線可以不離開,但一定要放手

 →創造力來自轉換心情:變化一下,思路更清晰

★包容力

 →包容不同特質:不求當個「乖孩子」

 →包容孩子想獨占的心情:從「獨占」學習感謝

◆各界推薦

創業家兼親子教養作家凱若、親職教育講師澤爸,新思惟國際創辦人蔡依橙醫師,好評推薦。

【作者簡介】岡田昭人

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所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兩個女兒的父親。

出生於1967年,自同志社大學畢業後,於紐約大學攻讀跨文化傳播學碩士,再赴牛津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成為第一位取得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的日本人。

於東京外國語大學任教已超過十五年,除了日籍學生外,也為許多留學生授課。目前專題研究課約有一百名學生,相當受學生歡迎,學生畢業後多任職於外務省和聯合國等政府機構、跨國頂尖企業或教育性非政府組織。

除了在學校任教外,也應邀擔任許多綜藝節目和傳媒的節目顧問。著作包括《牛津人的30堂獨立思考與精準表達課》《未來你是誰:牛津大學的6堂領導課》《牛津給我的100個靈魂訊息:與未來的自己立下約定》等,並自2015年起,擔任倫敦大學客座教授。

譯者簡介/蔡昭儀

文化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碩士。

譯有《PEP TALK,信心喊話的力量:一分鐘激勵自己和身邊的每一個人》《為何我們喜歡興奮,需要緊張?:哈佛醫學院研究員的53個活化大腦練習》《有錢人才知道的「精準閒聊」》《只有頂尖執事才知道,平凡人變富豪的53個金錢哲學》等書。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700134
ISBN:9789861343341
288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教出真正一流的未來人才

第一部 牛津式「洞察力」教養法

1從打造自己的「擂台」學洞察:不跟別人比,只跟自己比

2從遊戲學洞察:從小玩出大能力

3從提問學洞察:多問「So What?」(哪又如何呢?)

4從整理學洞察:從整理環境提升學習效率

5從閱讀學洞察:尋找書中寶藏

6從跳脫好壞二分法學洞察:發現負面認知隱含的正面意涵

7從反省學洞察:做錯事就暫停

8從認識世界學洞察:在孩子房間貼一張世界地圖

9從破除迷信學洞察:培養不被迷信說法左右的思考習慣

10從認識未知的自己學洞察:打開孩子心中尚未開啟的窗

第二部 牛津式「溝通力」教養法

11從聲音學溝通:朗讀經典金句

12從信任學溝通:信任孩子的親身感覺

13從打招呼學溝通:善用全世界通用的「溝通貨幣」

14從標題猜謎學溝通:看新聞猜標題,練習主題清楚的傳達力

15從認識新朋友學溝通:多製造與人初次見面的機會

16從體貼學溝通:「體貼」的幽默很重要

17跟長輩學溝通:多與不同年齡層的人交流

18從聽外語學溝通:長大不再對英語過敏

19 跟「六位智者」學溝通:「5W1H」豐富孩子的對話內容

20 從評價自己學溝通:讓孩子說明對自己的看法

第三部 牛津式「領導力」教養法

21 跟柴契爾夫人學領導:「我能做什麼?」「問題在哪裡?」「該怎麼決定?」

22 從說服他人學領導:清楚目的,安排傳達順序

23 從分配角色學領導:精確分配角色,與團隊合力表現

24 從失敗經驗學領導:成為「三流」領導者

25 從繞道學領導:有時「繞道」反而離目標更近

26 從模仿學領導:找到你心目中的楷模

27 從做夢學領導:讓孩子說出一百個夢想

28 從努力過程學領導:過程更勝於結果

29 從故意讓孩子失敗學領導:教孩子「不跌倒」,不如教他們「怎麼站起來」

30從挑戰難題學領導:讓孩子多做「好像會又好像不會」的事

第四部 牛津式「創造力」教養法

31創造力來自想像力:撒下想像力的種子

32創造力來自放手玩:視線可以不離開,但一定要放手

33創造力來自尊重不同:欣賞每一個孩子的個性

34創造力來自熟悉日常「數字」:用創意數學解決生活問題

35創造力來自轉換心情:變化一下,思路更清晰

36創造力來自開放的環境:在全家人都看得到的客廳學習

37創造力來自親近大自然:跟大自然學美感

38創造力來自選擇:讓孩子「有理由的選擇」

39創造力來自大量閱讀:不只閱讀,還要知道為何而讀

40創造力來自專注最重要的二○%:用省下的時間,累積更多不同經驗

第五部 牛津式「包容力」教養法

41包容他人:真正聰明與幸福的人懂包容

42包容不同特質:不求當個「乖孩子」

43包容好壞情緒:為孩子的心情取名字

44包容並配合全家人的步調:盡量和家人一起用餐

45包容孩子的恐懼心理:和孩子一起勇敢

46包容孩子想獨占的心情:從「獨占」學習感謝

47從不挑食培養包容力:親近蔬菜,耕耘心靈

48從規律生活培養包容力:養好精神,增進同理心與學習力

49包容犯錯經驗:罰越重,孩子越無法遵守約定

50包容孩子想自立的心情:「幫他做」不如「教他做」

結語 讓人生圓滿的真能力

看更多

各界推薦

透過牛津式教養,了解自己、連結他人、探索世界 / 創業家兼親子教養作家 凱若

讀到這份書稿時,我們全家正在規劃從德國移居到另一個國家。其中最讓我們頭疼的,就是孩子該選哪一所學校。雖然一家人都熱切地規劃新生活,然而,如果孩子無法找到好學校,身為母親的我,是絕對無法安心的。

在找尋的過程中,我們參觀許多採行不同教學法的學校:有傳統式強調學業表現和學生未來升學率的正統學院;也有完全不照主流教育規則來走、在臺灣的定義中稱為「體制外」的學校;也有獨樹一格,用自創的教學法規劃學校生活的校園環境。

幾天參訪下來,我們眼花撩亂,也非常疲憊。回旅館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什麼叫『好學校』?」「什麼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事?」

閱讀此書時,雖然作者談的是日本與英國牛津式教育之間的差異,但我看到的並不是國家的不同,甚至不是學校之間的不同,而是身為大人的我們,期待用怎樣的方式,將知識、智慧與世界呈現給我們的下一代。

過去我們認為,父母要好好擔負教學角色,期待孩子乖乖聽話,接收我們給予的一切,接著用考試與成績來確認孩子「懂了」。這在知識量不大、社會變動較小的環境之下,是非常有效率的教育方式,然而我們也都明白,現今的世界已非如此。

而亞洲其實只是廣大地球上的一塊,過去我們只學習了如何與我們相似的人互動,鮮少真正嘗試明白另一端人的生活與想法,就如他們鮮少了解我們一樣。但當這世界的諸多問題已經無法用單一國家的政策來解決時,我們局限的思維與溝通方式,也同樣限制了人類迎戰未來變局的能力。

現在,我女兒課堂上所討論的社會主題,我甚至完全沒聽過;她每天在學校互動的對象來自世界各地,來自不同族群、宗教、文化,每個人都得學習更多不同語言,來嘗試與不同的人理解與溝通。而他們也努力以十多歲孩子的角度,來共同找出解決世界問題的方案。

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我們的教育與教養,可以提供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培養他們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當我們看到「一流頂尖大學」時,總會想到一群特別聰明的優等生,從小到大征戰無數,打敗天下無敵手才成為「頂尖」;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早已過時。所謂「聰明」與「優秀」的定義,也絕非僅限於學術殿堂的成就。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牛津式教養法」,目標並不是將孩子教育成「學霸」或「優秀人才」,而是透過教養,讓孩子得以了解自己、觀察身邊人的需求、與任何人能交流對話,甚至站出來成為領導者,凝聚團隊、完成目標、解決問題。

這無法單靠孩子坐在教室聽講來養成,而是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自由思考、反覆嘗試,並且溫暖有愛的環境,給予關注但不限制、協同但不脅迫,讓孩子能像牛津人那樣,「兼具柔軟特質與堅強精神,以自由自在的發想與探究之心,站在新視角看待事物」,協助孩子思考「我能做什麼?」「問題在哪裡?」「該怎麼決定?」書中都有許多精采的分享。

我特別喜歡作者提到「目的志向型」與「好奇心主導型」的差別。當我們以「達標」當作人生目標時,我們無法允許失敗,我們無法放鬆,樂在其中,甚至,我們很容易就扭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所有人視為競爭對手。但如果我們是以「探索」做為人生主題,那麼每一次的失敗,都是一次有意義的經驗,過程就能樂在其中,而身邊所有人都可以是有趣的探索對象!

父母在為孩子選擇體制或教養方式之前,可以先思考:

我們希望給下一代怎樣的環境?

我們的未來,需要怎樣的成人?

從孩子到成年的過程中,又需要經過什麼樣的培養歷程?

我正處在思考孩子適合什麼教育環境的關鍵時刻,閱讀這本好書備受啟發,也誠摯推薦給各位父母與教育者。

看更多

前言 教出真正一流的未來領袖

「世界大學排行第一名──牛津大學」

英國教育雜誌權威《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每年公布的「THE世界大學排名」,二○一六到二○一七年版本由英國牛津大學榮獲第一名。

牛津大學獨占鰲頭,超越了美國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等超級名校,登上世界第一。

反觀日本的東京大學三九名、京都大學九一名,比同在亞洲地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北京大學排名都要低(編注:同年台灣排名最高的大學為台灣大學一九五名)。日本的大學到現在都還無法擠進前十名,照這樣下去,很可能永遠都進不了前十名。

世界大學排名是根據「教育(學習環境)」、「教授與學生素質」、「創新能力」、「研究品質」等指標,綜合評分之後才決定出來的。

那麼,獲得第一名的牛津大學對此有什麼反應呢?

大家都以為牛津大學師生一定欣喜若狂,沒想到校方相關人員竟說「時代總算是跟上牛津大學的腳步了」。

牛津大學與超菁英校友

牛津大學最初的雛型建立於十二世紀,是英語世界最古老的大學,擁有三十幾個學院。在籍的教授和學生約有兩萬兩千三百人,與同樣位於英國的劍橋大學相比,不論是在傳統、研究、教育、校風等各方面,都可說是極富創造性的最高學府。

來自全世界的超一流教授群與學生齊聚一堂,在這裡切磋琢磨,為夢想而努力鑽研學問。

牛津大學在政治、經濟、學問等各種領域都出過許多有名的畢業生。歷屆英國首相中也有柴契爾、布萊爾等好幾任閣揆來自於此。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哲學家霍布斯等歷史課本裡的知名人物、《魔戒》作者托爾金、《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卡羅,也都在這所大學營造的學習風氣中留下名著。

還有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等世界知名科學家、為緬甸民主奉獻一生的翁山蘇姬等,超過五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多位奧運獎牌得主,都曾在此就讀,真所謂文武雙全的名門大學。

世界知名喜劇演員「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也是在牛津磨練出他的喜劇風格。

日本皇太子德仁親王、皇太子妃雅子、秋篠宮文仁親王也都曾到過牛津大學留學。

尊重學生、培育「自由個性」的牛津式教育

牛津大學培育出這麼多偉人,秘訣到底是什麼呢?

我先公布答案,那就是「自由的個性」。

發現每個學生獨特的「個性」、提供教育,讓他們得以發揮最大的潛能,正是牛津大學的使命。

所謂「自由的個性」,就是打破思考或常識的框架,以自由自在的發想與探究之心,站在新視角看待事物,兼具柔軟「特質」與堅強「精神」。

那麼若想要養成「自由的個性」,具體來說究竟有哪些特質呢?

本書將牛津大學十分重視的「自由個性」,分成以下五項特質,一一向讀者介紹。

「洞察力」:發現社會潛藏的問題並予以解決的能力
「溝通力」:能與任何人藉由對話交流意見的能力
「領導力」:站在前頭領導他人的能力
「創造力」:孕育創新的能力
「包容力」:用愛溫和擁抱人群的能力

讀者也許會以為,養成「自由個性」的這五項特質「一定要遠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才學得到」,其實不然。

本書將會介紹日常生活中教養孩子的時候,父母如何在學習上多花一點巧思,就可以輕鬆培養孩子「自由的個性」。

曾因日式教育而自暴自棄

我先簡單自我介紹。

我現在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簡稱「東外大」)研究所綜合國際學教授。東外大除了日籍學生,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約三十多個國家的留學生,是多種語言與文化齊聚一堂的國際環境。

我負責講授比較教育、國際教育學、跨文化傳播,每天都在開心歡樂的氣氛中渡過。「學生人數最多的岡田昭人講座」也讓我在大學裡小有名氣。

老實說,我自己其實不太能融入日本的教育制度,說白一點,過去的我根本是「自暴自棄」。

從義務教育到大學,我都在日本接受教育。回溯遙遠的記憶,我從國小到高中,考試從來沒得過高分,尤其數學和國語兩個科目最令我頭痛。唯一可取的大概只有體育吧。

大學時代我也是非常普通的學生,每天就是打工或是跟朋友玩到天亮。

這麼無法融入日本教育體系、每天自暴自棄的我,在即將大學畢業的時候,竟然遇到轉機。

當時是日本泡沫經濟的極盛時期,大部分學生都不怕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而我心底深處卻為了「就這樣出社會好嗎?」而極度不安。

「我要活出新的自我。」我記得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後來我便買了一張單程機票,前往美國留學。這已經是二五年前的事。

接觸到美國自由的空氣,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學習,種種不同於以往的經驗才讓我慢慢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而我最後落腳的地方,就是英國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帶給我的特別洗禮

步入二十歲後半的人生階段時,我來到牛津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所攻讀博士。

中世紀風景猶存的街道、壯麗的學院校舍、身著黑色長袍的教授和學生,這一切是那麼新鮮,眼前既傳統又莊嚴的氛圍令我傾倒。

先前我提到,牛津式教育的理念是讓每個人的「自由個性」都能開花結果。這樣特別的學習風氣,也就是牛津大學培育學生養成「自由個性」的教育環境,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我認為主要有三個特色:

‧住校制

進入牛津大學就讀的學生一律住在所屬的學院裡面,大家一起生活、用餐、切磋學業。相信大家都看過電影「哈利波特」,劇中魔法學院師生用餐的場景,就是在牛津大學最著名的建築基督堂學院拍攝。在牛津求學完全就是這種氣氛。

‧自由選課

學生除了專業領域的必修科目之外,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講座。學期初公布的選課表上,講座課程豐富,應有盡有,幾乎每天都有知名學者或企業家的演講,學生可以選擇自己適合的課程學習。

‧個別指導

牛津式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個別指導(Tutorial)」。

個別指導是教授和學生一對一(有時一位教授對數名學生)進行對話式的學習方法。每週舉辦一次,學生必須事先就教授分派的課題,閱讀相關書籍,還要寫報告(Essay)。

個別指導時,教授會一直丟出問題,態度嚴謹,學生也必須絞盡腦汁回答。如果答辯內容曖昧不明,教授就會回問學生:「So what?(那又如何?)」並且要求學生更進一步說明。

我也曾經因為個別指導吃盡苦頭。雖然先到過美國留學,但是剛進入牛津時,我還是下了一番苦功,才總算跟上獨特的牛津式教育風格。

透過個別指導,我領悟到一個重點。在與教授的激辯中,學生會發現自己思考的缺點,克服之後才能從新的視角重新思考。

日式教育培養不出自由個性

日文的「教育」二字,帶有「教師等居上位者對學習者傳授知識」的意思,但英文的「Education」定義卻是「引導一個人潛藏的天分」。一樣是「教育」,但日本與西方的思維與背景卻截然不同。

我小時候接受的日式教育,就是老師單方面傳授知識給學生。課堂上學生既不能發言或提問,甚至很可能不被允許,學生之間幾乎也不會互相討論、深入探討或交流知識。

現在的教育環境應該有些許改善了,但在日本基本上還是以相同的學習模式為教學主流。

常有人說,現在社會無法預測未來,這是個不透明的時代。如果仍繼續延用過去的知識和技術,是無法解決未來層出不窮的問題的。

從小種下超一流種子

本書是以分享我在牛津大學的留學經驗,以及將近二十年在大學的教育實踐,還有兩個孩子(現在分別是國高中生)的教養過程為出發,希望藉此向大家介紹,如何培養孩子成為超一流未來領導人物的學習習慣與相關技巧,並希望家長都能進一步思考,什麼是真正的一流、什麼是真正的聰明、什麼是真正的自信、什麼是學力以外的真能力。

我在牛津大學的同學現在也已經五十幾歲,都有過教養孩子的經驗。朋友的經驗和方法我也會在書中分享。

牛津大學重視的「自由個性」,包含五項養成要素,分別是「洞察力」、「溝通力」、「領導力」、「創造力」、「包容力」,本書也分成五個部分一一解說。

每一部的內容都包含教育學、兒童心理學、溝通與傳播學等最新理論,以及偉人的經驗談、牛津大學相關的軼聞趣事等,內容相當豐富,讀者可以從任何章節開始讀起。

覺得自己「已經有溝通力」的讀者,也不妨以確認的心情,讀一讀講述「溝通力」的章節,也許會發現自己不足或沒想到的要素,當然也可以重點式閱讀。

先前我曾出版過《未來你是誰:牛津大學的六堂領導課》(二○一八年,大樂文化),以「牛津式教育」為中心,歸納各項要點。歡迎讀者配合本書一起閱讀,希望能幫助你理解牛津的教育特色。

本書內容主要針對希望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未來「超一流領袖人物」的父母、或是即將有孩子的讀者、計畫出國留學的年輕世代,以及關心日本教育議題的讀者等。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打開牛津大學的大門。希望本書介紹的「牛津式超一流教養法」能帶給大家一點啟發。

看更多

試閱

第一部 牛津式「洞察力」教養法
3從提問學洞察:多問「So What?」(那又如何呢?)

「這是什麼花?」

「今天晚餐吃什麼?」

小小孩最愛問「什麼」了。

「那是蒲公英喔」、「今天吃咖哩飯」,這些簡單的答案都是孩子聽得懂的。

接下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學會更多辭彙,再來就會開始問「為什麼」。

孩子說出「什麼」這個疑問詞,是為了知道實際存在的事物名稱,而「為什麼?」則是對那件事物之所以成為那樣的理由或原因感興趣,也就是更進一步的提問。

孩子出生後的六個月,主要是培養「感覺」的時期;接著一直到三歲,成長會以「行動」為主;之後到了六歲的階段,則開始進入「自行思考,發展能力或技能」的時期。

孩子在這個階段對事物的起因和結果充滿好奇,心理學上稱為「質問期」。這證明孩子已經萌發興趣與探究之心,家長應該要為此感到高興。

經過這三個階段,孩子大腦中的思考迴路也就大致成型了,發展出依自我意志與目的採取行動的能力,接著學會判斷周遭情況,找出關鍵,如果察覺到哪裡有問題,就能夠想辦法處理。

孩子憑著出生到現在的感覺和經驗,提出「為什麼」、「怎麼了」這些疑問,養成自主思考理由和原因的習慣,對日後思考力和觀察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我認為日本的學校教育並沒有很重視孩子的「為什麼」,在教孩子發現問題並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一直都是失敗的。反覆背誦歷史年表或是單純的計算練習,根本無法培養這種能力。

就算進了大學,光是聽教授上課、勤做筆記,日本的年輕人怎麼會有機會學到這種能力。

問出孩子的思考力

我在前言中已介紹過,英國的超級名門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設有「個別指導」這門特別的課。

「個別指導」是指導教授與學生一對一(或是一位教授對數名學生),每週針對特定課題進行討論的學習方法。不同於一般只有教授在課堂上一直講述,而是以對話形式進行,學生不能翹課,也不能偷懶。這對學生來說是很大的壓力。

在個別指導中,教授對學生的想法或意見會一直投以「So What?(那又如何呢?)」的疑問。

在反覆的問答攻防之間,學生會漸漸發覺自己思考中的謬誤,或是理論不夠明確的問題,進而鍛鍊思考力,並且從一個又一個的「為什麼」當中,萌生出獨有的創意或重大發現。

別怕被孩子問倒

近代科學之父牛頓看著樹上掉下的蘋果,心中產生疑問:「蘋果會掉下來,為什麼月亮不會掉下來?」後來便發現了顛覆過去科學常識的萬有引力。

對孩子來說,周遭充滿著不可思議的事物。家長被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請盡可能回答他們。

但是你一定也有被孩子問倒的經驗吧。這時候家長應該要怎麼做呢?

知名的日本教育學者汐見稔幸說,不妨給孩子一個可以聯想「奇幻世界」的答案吧。

比如說,孩子問「為什麼會下雨」。

「剛剛我看地上的草都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一定是最近沒下雨,水分不夠的關係。會不會是天上的神明知道了,便趕緊下一場雨,好讓它們多喝點水呢?」

有時候孩子的問題太難,說實在的,家長也不太清楚。若能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明當然是最理想的,但是包含我在內的大多數家長,真的沒辦法正確的回答孩子的所有問題。

這時候就應該要清楚告訴孩子「我不知道!」,然後「我們一起查查看!」,這樣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帶著孩子一起打開解謎世界的大門,你可能會發現,我們大人早已不知不覺把這些疑問當成理所當然的了。

如果孩子開始問「為什麼」,那就表示他已經踏上學問與科學世界的知識旅程了。

6 從跳脫好壞二分法學洞察:發現負面認知隱含的正面意涵

大家看到一個裝著半杯水的杯子,會覺為「只有半杯」還是「還有半杯」呢?

這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前者代表的是「負面思考」(凡事都抱以否定態度),而後者則代表「正面思考」(肯定一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對於某種事物「多/少」或「簡單/困難」的判斷順序是「感覺(身體感覺到了)知覺(大腦感知到了)認知(做出判斷)」。

所謂「認知」,就是自己過去的經驗或平常的價值觀所形成的「心理態度」。

每個人依照各自的「心理態度」來看事情,對事物的見地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負面認知也能創造龐大商機

我相信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擁有「正面積極的態度」。

關於這一點,這就要從平時觀察孩子對事物的見地,了解他們的「心理態度」,才知道該如何培養。

就讓我們進一步來思考。世上的事物並非都能用「多/少」這樣的「二元對立」的角度來看待,應該要思考還能夠發現什麼、有沒有創造新事物的可能。

再回頭來看半杯水的例子,美國的企管學家、管理研究權威彼得杜拉克曾經這麼說:

「還有半杯」和「只有半杯」,其實量完全一樣。但是,兩者的意義卻大不相同,採取的行動也不同。當世人的認知從「還有半杯」轉變為「只有半杯」時,就是創新者的機會了。(《創新與創業精神》,臉譜出版)

杜拉克進一步說明,過去數年,美國人的健康狀態明明越來越好(還有半杯),但多數人卻因為不想變得不健康(只有半杯),這樣的認知差異讓健康雜誌和健康食品公司有機可乘,業績急速成長,意外創造了龐大的商機。

不一樣的半杯水新思維

我在大學上課時,也會跟學生說明「半杯水」的例子。但我不僅告訴學生,一個人怎麼看杯裡的水,取決於他的思考是正向或是負面,我會更進一步與他們延伸討論。

我問學生:「為什麼一定要在這兩個選項中做選擇?」

杯裡的水「已經剩一半」,或是「還有一半」,「已經」與「還有」的說法對事物狀態的描述都不客觀(只形容樣貌),而是主觀(自己這麼認為)看待。每個人的感知都不一樣,因此我們不只要關注在這兩個選項,還要思考「怎麼辦」。

換句話說,我讓學生藉此發現一些問題,引導他們創造新思維。我認為這正是杜拉克想要表達的真諦。

杯裡的水「還有一半」,或是「只剩一半」,不管我們怎麼想,都只是對「半杯水」這個事實的感覺而已。重要的是認知之後要採取什麼行動。

比如說,孩子「沒考上學校」、「賽跑最後一名」,這些是「不好(丟臉)」的事嗎?

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坦然接受這次的經驗,但不要因此而止步,把它當成邁向下一個目標的「養分」,那麼這次的經驗就是「成功之母」。

人生在世,不是只有「好」與「壞」,還有許多不能用二分法來理解的事,每天都在發生。

我們應該慢慢傳達給孩子,讓他們理解這樣的觀念,即使有些事因每個人的認知和看法不同,或許你覺得「可憐」的事,只要有心,還是有可能變成「美好」的事。

第二部 牛津式「溝通力」教養法

14 從標題猜謎學溝通:看新聞猜標題,練習主題清楚的傳達力

想像你的孩子放學回家後,開心分享今天學校的種種:

「今天我和○○○一起玩喔。」

「今天在學校,老師啊,在教室……

有時候孩子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或是嘰哩呱拉講了一堆,大人還是一頭霧水。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意思是「聽人說了千百次,不如實際眼見為真」,如果孩子講的話像看電影一樣也就罷了,但實際上我們只能從孩子說的內容去理解。

這時不妨讓孩子思考一下,有沒有用對方能夠清楚理解的方式,來傳達自己想講的話。

想要在他人面前表達無礙,就必須思考如何練習,不僅是想而已,實際的練習才是重點。

我們可以發現,電視上的新聞主播和記者都是越老練的人越會表達。因為他們都經過長時間的溝通訓練與傳達練習,會依對象不同,來思考最適合的傳達方法。

我在牛津留學時期的一個同輩友人,現在服務於英國廣播公司(BBC),我曾經問他,要如何訓練孩子的說話技巧。

他建議我,可以每天跟孩子玩「看新聞猜標題」的遊戲。

先讓孩子唸一段新聞或短文,然後自己想一個標題,遊戲的方式大致像這樣:

遮住報紙或書刊的標題,只讀內容的部分

‧針對文章思考適合的標題

乍看好像很簡單,但實際嘗試之後,你會發現比想像中困難多了。

盡量選孩子有興趣的報導或內容,不必刻意挑選艱澀困難的社會政治新聞,或也可以選他們比較喜歡的動漫或遊戲的報導。

報紙的標題或是書中的小標題是由記者或作家這些「摘要專家」所寫。他們將報導內容歸納成簡潔要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

小孩通常都不會思考「最想講的是什麼」,就只是想一股腦「全部」說出來,無法將自己的話先在心裡整理成「對方要聽的話」。

雖說耐心傾聽孩子說完也很重要,但如果孩子無法順利表達最想講的部分,他自己也不能釋懷。

教孩子說話要盡量減少「無用」的部分,養成先把內容整理一下的習慣,讓對方容易聽懂。利用「新聞標題猜謎」的遊戲,愉快學會「一語道盡」的傳達功力。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