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哪裡去了,大器晚成的英雄?富比士雜誌發行人里奇.卡爾加德好好地檢視了自己和這個時代。

34歲合辦矽谷第一份商業雜誌,44歲成為富比士發行人,46歲的時候學開飛機環遊世界,現在的他,常受訪發表對經貿時政的評論。但是他少時無法像同學一樣閱讀《梅崗城故事》這種嚴肅的故事,20 幾歲竟還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其實,他感覺自己到了29歲才算長大成人,開始能讀華爾街日報、寫事業企劃書。

因此,他從自己的經歷,向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研究探討,難道自己是有翻身關鍵?是如何順利躲過被否定?一開始他發現,對「年輕有為」的崇尚,幾乎是一場社會共謀。也讓《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少年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這本書,才上市就獲得了重量級媒體的矚目和報導。


《大器可以晚成》一開始就問我們一個問題。矽谷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員工,平均年齡是幾歲?

有八間頂尖公司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2歲。

臉書員工平均數一數二的年輕:28歲。Google:29歲。

比爾蓋茲、Google創辦人布林和佩吉、亞馬遜的貝佐斯、臉書祖克伯以及蘋果創辦人之一沃茲尼克,他們在十六、七歲有個共同的經驗是:在美國大學SAT都是幾乎滿分。他們在少年時就被認定為高智商,創業後用人也以自己的經驗來尋覓,認為高智商的年輕人才有創意。每個員工進來這個高智商工廠,都拉高了徵人的標準。


那我們其他人呢?我們超過這年紀,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表現就被丟下來,這輩子就沒有機會有創意了嗎?

▌你的大腦還沒準備好發光發熱

里奇.卡爾加德從小就很不會念書,平庸看來是他的命運。原本只上家門口的美國中西部二年制大學,學歷上能出現史丹佛大學還出自一個烏龍。他的田徑賽成績被史丹佛的教授看到,但是資料上的長度單位被誤會了,教授就以為他將能名揚四海,所以就破格錄取了他。(他還是在入學後跟教練聊天才發現這件事)

他與傑出的同學們一起念了四年,還是沒什麼耳濡目染。

在25歲畢業的時候,看著那些史丹佛的同學都有很好的成就,他只能打工洗碗、當保全,整個不知道人生要幹嘛,沮喪到去便利商店偷酒飲酒。

某個漫漫長夜,里奇正輪值保全警衛,他獨自一人感到很孤單寂寞,然後就聽到隔壁的伐木場有狗叫聲。他才意識到,隔壁工廠根本沒有請保全,用隻狗就可以了,不需要薪水、可能做得還比他好?!25歲的時候,賈伯斯都已經讓蘋果公司上市了!

直到里奇為了這本書想要做相關研究,看看市面上有沒有說明這樣的情形。狂熱搜尋的結果發現,沒有人在研究這個,只有研究「發展遲緩」。像他這樣的人,就會被列為發展遲緩。

【延伸資訊:近年哈佛教育學院有類似探索「大器晚成」的概念,就是「打破平均值的迷思」,例如《終結平庸》《黑馬思維》,在企業界與教育界都受到矚目。】


在研究寫作時,里奇才發現,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顯示,我們在18到30歲時,有一段稱為「成人初顯期」,青少年並不是直接跳接就轉大人,我們許多的認知功能、判斷力、決斷力,情緒控管方面,都還沒有發展好。

25歲當保全的他,大腦的前額葉皮質還沒有發育完全,還沒有準備好成功。這時離他參加SAT測驗、當時只有中等成績已經10年了!直到整個世界在他眼前突然打開了。

現在回頭來看,他覺得自己大概到26歲才有點頭腦開機,27歲或28歲才覺得自己能夠理性思考,擘畫未來;29歲時,才覺得自己的大腦稱得上是一個成人。

*讀者們畫滿金句的《大器可以晚成》原文版


崇尚少年得志的訊息,比多數人想得更加危險

當我們在讚頌毅力、意志力的時候,青少年、學生所得到的榜樣就是這樣,少年在十六、七歲努力要拿到滿級分的時候,大腦的認知是否還沒有跟上,社會有必要逼他們那麼早做出人生的決定嗎?

2016年,Theranos血液檢測公司總裁伊莉莎白.霍姆斯,造成了創投界的醜聞,全世界都認為她是壞人;而兩年前她還被譽為全球最有錢的白手起家女富豪,18歲申請專利、19歲成立公司。

里奇覺得,她更像是陷落在自己創造出「少年得志」的故事裡,而鼓吹這個故事的,正是我們社會。


▌「每況愈下」的想法是錯誤的

里奇想要研究《大器可以晚成》,正是想了解,在這些少年得志之外的故事,有哪些被沒有被看見、沒有被發掘出來的;以及,我們這些好像被踢下人生菁英輸送帶的人,是該怎麼辦呢!

他還訪問了數百位大器晚成或是正在路上的人,到底他們如何定義自己的成功軌跡?如何看待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又是怎麼克服大多數大器晚成的人所面臨的外在非難和自信危機?

除了個人故事,里奇全方位的從大腦認知研究和心理學的角度去實證切入。他會去分析,我們的各種認知能力是在不同的年齡層達到高峰,例如資訊處理能力約莫在18或19歲,但評估複雜模式(例如他人情緒)的能力就晚得多,最具有言語知識能力的年齡,是65歲以上;而所謂晶體智力(也就是後天累積的知識)的高峰,晚到讓研究人員大感意外,是70歲前後。


*表格出自《大器可以晚成》第三章〈個人發展的多元步調〉


無論你是現在嬰兒潮世代,或是千禧世代。我們不應該在25歲後就放棄了自我,科學證明,我們在不同年齡都可以達到高峰,任何人都可以大器晚成,而且不只一次,還可以有四五六春。

《大器可以晚成》中,里奇用不同的實證去對應不同讀者群,給予實際的建議,只要抱著正確觀念,耐心演練。

我們不斷從意志力帳戶提款,但有時「放棄」更健康

里奇認為,所謂毅力恆毅力意志力,都是有限的資源。我們不能在年輕的時候就義無反顧的去把它當肌肉一樣訓練。而所謂大器晚成的人,容易被人視為「放棄自我」。由於無法擺脫這些焦慮,在過去15年,美國大學生的憂鬱症盛行率倍增,自殺率更增加了三倍。而成人更是很難擺脫「沉沒成本」謬誤。

【延伸閱讀:買了一雙不合腳的鞋子,你會穿多久才放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治你的《不當行為

里奇提出顛覆性的建議:為放棄是一種耐心,是一種力量,人生中你如果沒有嘗試→放棄→嘗試→放棄→嘗試,你不會找到自己真正的熱忱,也才有機會覺得自己擁有主宰權。可是我們的社會很急,沒有打算給你機會。

放棄是一種撤退和轉彎的力量,放棄是大器晚成的人所獨具有的優勢,代表你可以快速的失敗、靈活的轉彎。


成功沒有期限,我們未來的故事可以改變

身為知名雜誌發行人的里奇,在跟許多名人討論到這本書的企劃時,大家都非常有興趣,每個人幾乎都回顧起自己年輕時的挫折與「大器晚成」。這讓他很納悶,明明整個社會氛圍就不是這樣,但怎麼到處都是這樣的人?所以這是否是社會更需要的書呢?當我們多認識、推廣這樣的概念,我們就可以重新找回價值感,以自己真正的樣子被社會所認可,也才能將這個世界推往更好的方向。

【延伸閱讀:如何打造可長可久的熱情?

大器晚成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人類與社會也因此付出了代價。如今我們比過去更迫切需要這些大器晚成的故事。《大器可以晚成》適合不同年齡層,以及非常焦慮的父母,以及企業領導人及員工--許多雇主也會深陷在「優秀童子軍」的迷思中,但我們現在能活得更長、成年得更晚,也更常嘗試新的職場機會,公司面對有潛力的員工,可以給予適性的工作達成互相協助。

《大器可以晚成》也舉出了許多實例,讓里奇歸納出大器晚成者「Late Blommer」的六種成功優勢。包括了哈佛教育學院主持「打破平均值」計畫、曾是過動兒及中輟生的陶德.羅斯;51歲才出版《大眠》的錢德勒,52歲突然爆紅的摩根.費里曼。還有一位在台灣考大學落榜兩次、直到36歲「人生開張」前都還在家帶孩子的李安,在里奇眼裡,這樣的人更熟悉逆境,擁有韌性。

大器晚成的市場還很大!還沒有多少人注意到,現在正是時候,我們都有責任做點對的事,也等於幫自己一個很大的忙。正如里奇說:我們很有天分,我們是大器晚成者,我們有精彩的天命去追尋。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