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爆發,國內外許多讀者不約而同想起這本書:

「當時讀完《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我自問小說中的情節真的可能上演嗎?

當新型冠狀病毒出現後,我轉而自問:這些事會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這本已經出版五年的小說,近日再竄升排行榜,各媒體例如《TIME》才在日前做了專訪與討論。【延伸閱讀

 


有一些書,即使已讀過好幾回,依然留在桌旁伸手可及的地方,隨時拿起來重溫。無論翻到哪一頁,初讀的觸動都會再次浮現,一不留神又讀了好久。原來,時間會因為心愛的書,而有了不同的流逝速度。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想時常親近的書。

散發奇異氣質的加拿大作家艾蜜莉.孟德爾曾在舞蹈劇團跳現代舞,她的丈夫也是個作家,兩人週末假日最喜歡宅在家埋首寫作,早上起床後彼此約定:「我們一起寫到晚上六點吧!」

文筆優雅、字字溫柔的加拿大才女作家]

艾蜜莉向來在獨立出版社出書,直到第四本小說《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寫出了突破格局,才獲得大出版社青睞。昔日的獨立出版戰友是她最堅實的後盾,辦講座、設計創意櫥窗來為她加持,故事口碑迅速蔓延,出版不過三個月,就拿下《時代雜誌》、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的年度十大小說,並登上超過30家媒體的年度選書榜。

「唯一推薦,讀這本就對了!」倫敦評論書店,店員透過櫥窗布置表態支持《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深深愛著一本書,就把小說內容變成櫥窗展覽!故事中,主角深深眷戀早已消失的事物,成立「文明博物館」來紀念過往。於是倫敦Goldsboro書店直接在自家櫥窗開辦展覽,擺上店員們可能在世界消失後想念的物件:手機、帆布鞋、樂高積木……還有紙本書。

艾蜜莉說,她想寫一個獻給「當下」的故事。小說從一個驚人的結局拉開序幕:名演員心臟病發,燦爛地死在劇院舞台上。同一時間,悄無聲息的致命流感開始蔓延,醫院人滿為患,電力、網路陸續中斷,電視台剩下訊號畫面,主播哀傷地向觀眾揮手道別……

我們所知的世界、我們熟悉的文明,正漸漸淡出,有如封面上,書名悄悄消失的筆劃。

艾蜜莉靈巧的筆觸,在世界消失「之前」與「之後」穿梭,以開場驟逝的演員為核心,看似無關的人物歷經千迴百轉,竟出現了重疊的際遇,這也讓小說增添了推敲樂趣,章節的開場與結束環環相扣,充滿驚奇,既像連連看,也像一幅拼圖。

世界消失之後,還有什麼能夠恆久?艾蜜莉有著獨到的藝術家視角,她筆下倖存的人們組成交響樂團,在僅剩的小聚落巡迴演出,盼望末日後依然保有曾經的美好。

書衣 A 面(圖右)空寂的小鎮,便是他們每日所見的場景。

書衣 B 面(圖左),世界消失之前,主角們在大城市裡奔忙,名演員亞瑟、漫畫家米蘭達、上班族克拉克、急救員吉梵……他們穿梭於多倫多、紐約、倫敦,經歷著各自的追求、夢想與失落,當作者妙筆一揮,他們便成了夜空中一顆顆星子,意外串連起來,構成了一幅燦爛星圖。每一位讀者,都會在他們的遭遇中看見似曾相識的自己。

雙視覺書衣,A、B面銜接末日的前與後。

褪下書衣,內裡正反面的書皮是黑白老照片裡無人的教室、空蕩的鞦韆。湊近一看,圖像出現了像是訊號干擾的網點,有如世界淡出之際,電視台收訊不良的畫面。

 

艾蜜莉寫下一封獻給今日世界的情書,這封信溫柔地問道:如果我們此刻生活的世界消失了,你最想念的,會是什麼?

翻開紙本書的扉頁,這句話首先映入眼簾:

我們邀請作者親筆寫下她的答案。艾蜜莉回覆時,附上一張她所拍攝的照片。那是某一次搭乘噴射客機,從機艙窗口望出去的景致,也是她認為自己最眷戀的事物。

她的筆跡與照片,就在本書最後一頁:

在一場演講的筆記中,艾蜜莉寫下了本書的創作緣由:想像此刻的世界「不存在了」,也是一種反思當代社會的方式。

試著去想像,此刻習以為常的一切,漸漸淡出、缺席、不存在了。再也沒有此刻打著文章的鍵盤、發著光的電腦螢幕、午餐後那顆橘子的滋味……

小說中,也有這樣的一份「不完整清單」,細細述說主角不捨的事物。

消失的事物,一一用鉛筆刪除,正如在本書每一個章節起始頁,以及書眉上的刪除線:

這是中文版美術設計者的巧思:「用一條線穿過文字肚皮,串出消逝的書眉&刪除(動作中)的趣味。」

偶爾現身的譯文註解,標示不同於一般書籍的數字編號,而是三種不同的電池圖樣。電力格數依序下降。在小說劇情中,我們熟悉的電力也漸漸沒有了。

全書共九個章節,書本內頁,每一章起始處的圖樣也各有巧思,呼應故事進行的節奏:第一章〈劇院〉發生在大雪之夜,雪景球的圖樣則是後續的伏筆彩蛋;交響樂團的成員在第二章〈仲夏夜之夢〉初登場,負責不同樂器的樂手展現古怪個性。艾蜜莉的敘事鏡頭流暢切換,搭配紙本書每一頁的視覺呈現,閱讀不同角色在末日前後刻骨銘心的遭遇。

如果這世界徹底變了樣貌,當我們失去一切之後,還能夠留住什麼?這問題或許永遠不會有答案,但艾蜜莉決定用紙本書的一頁,留住一個她想永遠紀念的名字。翻開本書第七頁,獻詞寫著:「謹以本書紀念傑考布森」。

已離開人世的傑考布森,是艾蜜莉生平第一位文學經紀人,在這個行業走過了62個年頭。十多年前,她從堆積如山的投稿中挖掘了被另外13名經紀人婉拒的艾蜜莉,細心給予書稿的修改建議,鍥而不捨地為她尋覓合適的出版社。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曾經在文學中得到的感動,將依然長存心頭。感謝傑考布森慧眼看見了一位新作家的光芒,讓這部作品終能在台灣與讀者相見。

 

今年讀過的其他小說都相形失色,寫得太美了……
我會記得這個故事很久很久。

──《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汀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